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华拓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标签:语文教学 创造性 思维能力 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但一谈到创造性思维就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认为这是科研部门或者高等教育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教育现状就是教学唯教参是从,考试答案坚持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造就了一大批“唯书、唯上、唯标准”的考试机器,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发明和专利产生,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所以,只有正视现实,力求改革,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

如何结合实际在课堂上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寓教于异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我鼓励学生提问,一个学生的提问很独特:“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木兰12年没洗脚吗?古代女子是裹脚的呀!”我表扬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花了一周的时间,我终于在《陔余丛杂》中查到:躬足,始于南唐宫中,有一窈娘,喜欢打斜足,宫女学她,到了宋朝才流行民间。而木兰生于南北朝,距北宋有370多年的历史,显然不裹脚。学生听了这解答,提问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在教学中, 要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质疑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因此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序地组织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创造性思维细胞被激活,他们就会积极地思索,敏锐地发现课本或

讨论中的不足,从而会多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允许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的存在,对学生的一些不同看法要予以鼓励,要形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向思维局面,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或不同方式的思考,另辟蹊径,以求新解。如教授《群英会蒋干中计》时,引导学生奇中设疑,疑中求因。“蒋干真的那么笨吗?”“周瑜又真的那么聪明吗?”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各抒新见。结果有同学就提出了与教参不尽相符的见解:①两人都很聪明:周瑜步步设套,蒋干故作糊涂;②周瑜实醒乍醉,蒋干却因利糊心,丧失机敏。在语文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要以“活、阔、新、乐”为导向,不要“统得过死”,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此,可允许学生自由想象, 任凭学生去质疑、去讨论、去争辩,愈激烈愈好,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二、寓教于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需要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悟。学贵有悟,领悟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沿波讨源”“虚心涵泳”伴随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领悟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是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的训练,当然也伴随形象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在阅读中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的直觉思维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而是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语文材料进行迅速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整体上的判断把握。如在指导阅读朱自清散文《绿》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梅雨潭水的绿之前为何要不厌其祥地写梅雨亭、梅雨瀑?对表现中心景物有何益处?为什么写梅雨潭水的绿时要采用第二人称?作者的感情如何?这样使学生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得以领悟“景为情设,因情为文”的写作艺术。他们就可以进而联系到《琵琶行》、《灯》,甚至是张洁的《青菜》等名篇自主对比,完成深创造。引导学生深悟文章可以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生“涵泳”课文常有这样的情形,在对课文领悟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经过紧张的思考和专注的探索,迷惑不解中瞬间发生奇特的设想和见解,茅塞顿开,就有了“柳暗花明”般的豁然开朗,这就是顿悟思维。顿悟思维对体味课文有着重要作用。如在讲授辛弃疾《鹧鸪天》一词时,引导学生思考,“陌上柔桑破嫩芽”之“破”可否改为“冒”、“长”、“发”、 “出”之类的词代替呢?学生通过吟读体味,伴随形象思维,会产生般的顿悟:“破”字最妙, “破”是撑破的意思,写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透明薄膜的情景,“破”非常傳神地表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表现了初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特点,同时也表达词人对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是其它词无法比拟的。一字之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上台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