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2019 年第 4 期No.4. 2019
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的
关系研究
廖文娜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通过问卷法和组间比较法,探讨挫折应对能力、求助行为与心理健康三者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挫折应对能力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联系,心理健康的个体在乐观积极、追求卓越、关系寻求和调节控制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能力;挫折应对能力和心理求助行为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在挫折应对时能够积极寻求关系支持的个体,可能更愿意进行心理求助,使得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维护。
【关键词】挫折应对;求助行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2019)04-0097-04
深入研究还比较少见。
一、问题的提出
个体遇到失败或经历挫折时,能够耐受困难挑战,进行心理修复,以及从挫折和失败中获得成长的能力,称为挫折应对能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未成熟期,常常需要面对专业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挫折和挑战,能否有效应对这些挫折,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完成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张丽萍、周广亚(201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对心理症状具有预测作用,大学生的消极抗挫能力越强、抗挫特质越优秀,其心理症状表现越弱、心理健康水平越高[2]。朱玲玲、刘志强(2016)调查高职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乐观积极、追求卓越、关系寻求和调节控制对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关于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处于初步探讨阶段,有关其作用机理的
[1]
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具有良好自知力,遇到心理困难时,自主寻求外在社会资源的支持,积极解决心理困扰,最终促进自我心理成长的行为[4]。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求助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求助方面的认知正确、意愿强烈、行为积极、方式科学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5]。现有的研究发现,影响个体心理求助行为的心理学因素包括当事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对治疗的恐惧、羞耻感,以及自我效能等等[6-9]。陈美芳(2016)对大学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均与心理求助和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10]。心理求助作为积极应对方式的一种,也可能跟大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
目前,有关挫折应对和心理求助两者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见。杨颖(2006)的研究发现,心理求助态度与应对效能存在正相关,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应对效能越高、应对困难时越自信、对应激情境的认识越充分的个体对心理求助态度越积极,也更加信任专业心理帮助[11]。魏萍(2008)
【基金项目】珠中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中心2016-2017年度科研课题“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和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关系研究”(Q-16-003)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9-05-17
【作者简介】廖文娜(1984-),女,广东梅州人,广东开放大学助理研究员。
98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第 28 卷 总第 136 期)
2019 年第 4 期
的研究则表明,应对效能强的个体较为自信,对面临的应激情境有较科学的认知,能较为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胜任力,因此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12]。那么,个体的心理求助行为跟其挫折应对能力有什么样的关系?挫折应对能力高的个体是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还是更善于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个体的挫折应对能力是否会影响求助行为,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立足于实际,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旨在探讨挫折应对能力、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三者间的关系,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取样
本研究在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随机抽取了三组被试作为样本,分别为求助组、未求助组和心理健康组。其中,求助组是指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能自行解决,主动到专业的心理机构求助的被试;未求助组是指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能自行解决,但没有到专业的心理机构求助的被试;心理健康组是指认为自身没有心理问题,不需要且没有到专业的心理机构求助的被试。
具体取样过程如下:
(1)求助组被试由首次求助,且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预约咨询的学生构成。为避免会谈经验的影响,在接受第一次咨询前,被试要先完成问卷的填答。
(2)未求助组被试是由经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发现存在心理问题但未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构成。被试受邀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完成问卷的填答。
(3)心理健康组被试是由经学校心理健康测评未发现心理问题且没有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构成。被试同样受邀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完成问卷的填答。
研究的最终样本量为208,其中求助组53人,未求助组69人,心理健康组86人。被试的具体资
料见表 1。
表1 被试的基本资料(N=208)
组别性别年级专业男女大一大二大三文科
理科求助组2033232283122未求助组323769003633心理健康组5036513504640总体
102
106
143
57
8
11395
(二)测量工具
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陈述性量表(CSHDS)[13]:由田宝伟等人编制,共有43道题目,采用五点评分,从乐观积极、追求卓越、关系寻求和调节控制四个维度评估大学生挫折应对的能力。每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在该方面的特质越明显。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其中总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χ2 /df = 2.80,GFI = 0.97,RMSEA = 0.05),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74;4个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5~0.79之间,重测信度在0.72~0.79之间。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主要应用描述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挫折应对能力总分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比较求助组、未求助组和心理健康组在挫折应对能力总分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显著(见表2)。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发现,求助组和未求助组间的差异比较不显著(p=0.241),求助组和心理健康组间的差异显著(p=0.001),未求助组和心理健康组间的差异显著(p<0.0001)。这说明,心理健康组的挫折应对能力要显著高于求助组和未求助组,但求助组和未求助组的挫折应对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表2 求助组、未求助组和心理健康组在挫折应对能力总
分上的差异比较
均值
标准差F
p
求助组3.190.485未求助组3.060.38519.000
<0.0001
心理健康组
3.46
0.405
(二)挫折应对能力分量表得分差异比较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比较求助组、未求助组和心理健康组在挫折应对能力四个
文化·教育廖文娜: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99
分量表上的平均分(见表3)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别间的主效应显著(F=6.535,p<0.0001)。进一步看各组在挫折应对能力四个分量表上的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发现心理健康组在乐观积极、追求卓越和调节控制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求助组和未求助组,在关系寻求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未求助组,但跟求助组没有显著差异。求助组和未求助组在挫折应对能力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表3 求助组、未求助组和心理健康组在挫折应对能力四
个分量表上的均值和标准差
乐观积极
追求卓越
关系寻求
调节控制
组别
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
求助组3.470.6313.040.5563.260.6633.030.612未求助组3.400.5602.860.4703.060.6152.950.507心理健康
组3.780.5453.290.4823.370.5533.440.516总体
3.580.5973.080.5303.240.615
3.17
0.583
表4 求助组、未求助组和心理健康组在挫折应对能力四
个分量表上的多重比较结果
乐观积极
追求卓越关系寻求调节控制组别
均值差
p
均值差
p
均值差
p
均值差
p
求助组
-未求0.06460.8270.17420.1630.19860.1990.07920.724助组心理健
康组-0.31880.0070.25390.0150.11780.5360.4106<0.0001求助组心理健康组-未求助0.3834<0.00010.4281<0.00010.31640.0060.4898<0.0001
组
四、讨论
(一)挫折应对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组被试的挫折应对能力量表总分为3.46,处于中等水平,与全国大学生群体常模的得分一致。组间比较的统计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组的挫折应对能力总分要显著高于求助组和未求助组;在挫折应对能力四个分量表的得分上,心理健康组得分均显著高于未求助组;除了关系寻求方面心理健康组与求助组没有显著差异,心理健康组在乐观积极、追求卓越和调节控制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求助组。这充分说明,相比心理不健康的被试,心理健康被试具备较高的挫折应对能力。与前人的研究观点[14]和研
究结果[15]相一致,挫折应对能力不仅是健康人格特质的核心变量,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个体经历挫折和失败时,挫折应对能力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具体表现在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卓越的坚毅品质、关系寻求获得社会支持和有效的情绪调节与控制等方面,这不仅能减轻负面经历对个体的伤害,还能够帮助个体顺利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并从中发展出新的更好的心理应对能力,从而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挫折应对能力与求助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求助组和未求助组在挫折应对能力总分及四个分量表得分上的差异比较不显著。也就是说,心理不健康被试的求助行为与挫折应对能力没有明显的关系。以往有关挫折应对和心理求助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求助态度和挫折应对效能方面,且研究结果不一致[16][17]。一方面,应对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处理某种应激情景的需求以避免对个人健康带来威胁性结果的信念,而挫折应对能力是在个体实际遭遇挫折和失败后,耐受困难挑战,进行自我心理修复,收获心理成长的能力,两者有着质的不同。另一方面,尽管态度与行为可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但从态度到行为还受到一些中介和调节变量的影响,例如自我表露预期风险、自我效能、问题可控性归因和间接求助经历等等[18]。本研究直接研究个体的实际求助行为,虽然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但未发现求助行为和挫折应对能力间的直接关系,可能跟两者间还存在其他的调节或中介变量有关。因此,有关挫折应对和心理求助行为的关系还需更深入和精细的研究进行探讨。
(三)挫折应对能力、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组在关系寻求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未求助组,但跟求助组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虽然求助组和未求助组在关系寻求方面的得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得分趋势上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组、求助组和未求助组的得分呈现从高到低的排列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在挫折应对方面,越积极寻求关系支持的被试,可能越愿意进行心理求助,使其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维护。求助行为、心理健康和挫折应对能力三者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进行探讨。
100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第 28 卷 总第 136 期)
2019 年第 4 期
以后可以采用纵向追踪研究的方法,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三者的关系及其中间变量的影响。
willingness to seek help from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sources[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2001, 29(2): 233-246.[7]Kushner M G, Sher K J. Fear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and its relation to service utilization[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89, (20): 251-257.
[8]Komiya N, Good G E, Sherrod N B. Emotional openness
as a predictor of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sychological help[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0, (47): 138-143.[9]江光荣, 王铭.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 中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3): 180-184.
[10]陈美芳. 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心理求助、应对方式与心
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D].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6.
[11][16]杨颖. 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及其与应对
效能和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12][17]魏萍. 大学生心理求助与应对效能的关系[D].
开封: 河南大学, 2008.
[13]田宝伟, 吴九君, 郑日昌. 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陈
述性量表编制及结构探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2): 145-150.
[14]许渭生. 心理弹性结构及其要素分析[J]. 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9(4): 136-141.[18] 纪骁纹, 张宁, 王纯. 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
为[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4): 252-256.
五、结论
大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个体在乐观积极、追求卓越、关系寻求和调节控制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能力。挫折应对能力和心理求助行为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在挫折应对方面,越积极寻求关系支持的个体,可能更愿意进行心理求助,其心理健康能得到更好的维护。挫折应对能力、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三者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田宝伟, 郑日昌, 吴九君. 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形容
词量表的编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3): 132-136.
[2]张丽萍, 周广亚. 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与抗挫
折心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 心理研究, 2012, 5(2): 67-71.
[3][15]朱玲玲, 刘志强. 挫折应对能力对高职生心理健
康状况的影响[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6, 27(5): 334-338.
[4]刘立新, 杨小燕.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 教
育与职业, 2006, (18): 140-142.
[5]李翠云. 大学生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6]Ciarrochi J V, Deane F P.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微风)(责任编辑: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Frustration Coping Capabilit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elp-seeking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091)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rustration coping 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the comparison method between groups, the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ustration coping ability, help-seeking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frustration coping a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Individuals in good mental health enjoy higher abilities in optimism, pursuit of excellence, relationship seeking and regulation contr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ustration coping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behavior remains unclear, but individuals who are actively seeking relationship support in the event of setbacks, may be more willing to seek psychological help, so that mental health is better maintained.
Key Words: coping with frustration; help-seeking behavior; mental health
LIAO Wen-n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