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这部电影上映没多久我就知道,很多人都说很好看,很感人,但我是最近才看了。通常与死亡有关的我都不是很喜欢看,入殓师是与死人打交道职业,肯定有很多死人有关的镜头,我以为又是一部恶俗的恐怖片,所以我对此很抗拒。但是现在的电影出名的,好看的我都差不多看完了,找不到令我感兴趣的,逼不得已才提着忐忑的心情开始观看。
看完之后,我发现对很多的电影都引不起兴趣了,《入殓师》真的很感人,不愧是大片,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巩俐曾在一届电影节上说过:“什么是好的电影,能打动人的,便是好的电影.\",这句话其实简明扼要的揭示了电影艺术的真理。我想《入殓师》是好的电影,因为它打动了我!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泪点最多的电影。但只靠煽情,不能成就伟大作品,《入殓师》的强大也不在于此。
王小波曾说,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关注,错过的话会很可惜。 他说的没错,但这只是生命中轻的那个维度。还有重的维度 - 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虽然人人不免一死。但假如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逃避,这个活人的世界也将难以为继。
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只是表现为暴力的冷漠结果;或者,死亡成为赚取眼泪的煽情手段;要不,死亡变成无法挣扎的宿命结论。唯有《入殓师》,如此平和、温情又神圣地思索“死亡”,让人认真地思考死亡之余,得到生活的激励,而不是悲怆和痛苦。
《入殓师》从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角度,在执行“送人”的仪式中,通过围绕死者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的观察,重新理解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得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感动。这个感动会强烈地传染到你心,让你不由自主地落泪。
《入殓师》没有谈到宗教,可是带给人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观看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与仪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不是归去,而是启程。这是生者感念死者的方式,希望死者有尊严地上路,如同生前一样美丽。死者如何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生者认为死者依然“活着”,依然感觉到被怀念被尊重。所以,入殓师所做的仪式就是生者对死者最终又最重的敬礼。
我曾经幼稚地认为,许多传统中的仪式极大地压制了人性的,其实并不,许多仪式其实释放了人性,譬如电影中的入殓师的所作所为。如果不经过入殓师的仪式,
温卓盛 ap08102班 32号
生者能够忍心草率地把死者投进火化炉吗?显然不可能!正是这样的死亡仪式,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的悲痛。
因为电影对死亡的全新诠释,使得电影从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人们对死亡的偏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中几个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对死亡的延续的理解。
第一个细节。两条逆流的游鱼。小林大悟在桥上观看两条在溪水里奋力逆流的游鱼,不时地,上流飘下死去的鱼。这是什么样的鱼?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奋不顾身。死鱼为什么顺着溪流飘下?因为鱼为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筋疲力尽而亡。唯有“前鱼”的死亡,才有“后鱼”的诞生。试想,这样的死亡不值得讴歌吗?死亡正是为了诞生,而死亡却是另一个生命诞生的开始。
第二个细节。一块小石头。在电影最后一幕,从小被父亲抛弃而怨愤一生的小林大悟,用力掰开亡父紧握而僵硬的拳头,从中滑落一块小石头——这是小林大悟小时候送给父亲的,父亲一直珍藏着,临死了还紧握在手心。小林不由地落泪,原谅了不负责任的父亲,融化了一生的怨恨。最后,一脸释然的小林,把小石子放入怀孕妻子的手中,再按在她微凸的肚子上。这表明什么?这表明父亲虽然死亡了,可儿子在妻子的肚子里诞生了,小石头象征着爱,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传递下去。我想:正是这种爱支撑着人类的精神。在佛学中,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死亡其实是某种诞生的开始。电影也正是此意。
《入殓师》给了死亡新的定义,死亡不再是悲怆和痛苦的,它被赋予了爱和尊重,赋予了新的生命的开始。
在电影中,入殓师是个失业的大提琴手。一双善拉大提琴的手为死者美容,本身有种隐含的诗意——死亡是灵魂的吟唱。在电影许多画面和配乐,都把死亡当作诗意的过程而看待。
譬如,飞翔的大雁。在电影中,数次出现大雁。在笔者看来,这不是随意的镜头,在电影里,大雁是生命的意象。冬天到了,我们看不见大雁了,是大雁消失了吗?不是的,大雁只是飞到远方美丽的地方去了。而我们逝去的亲人,看不见了,只是去了某个美好的地方,如同大雁。或许某一天,他们会象大雁一样回来,只是这大雁可能不再那大雁,这大雁已是那大雁的后代——生命的延续。
譬如,奏响的大提琴。在小林大悟爱上入殓师这份工作,并四处“送人”的时候,呈现的画面却是小林大悟在美丽的田野上,在飘着白云的蓝天下,拉着大提琴(见电影海报)。无疑,小林大悟内心深处认为:入殓师所做的,和大提琴手所做的,都是美好的事情。入殓师所做的是对死亡的讴歌。没有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何来对死亡的深沉讴歌呢?
温卓盛 ap08102班 32号
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所以无比尊重死亡。
《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不仅是因为美国人的猎奇,它和《卧虎藏龙》所标榜的中国神秘主义的不可理喻文化特质的卖点完全不同。日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不再需要靠异国情调去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了。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普适价值并给出恰当的解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