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基于小区业主论坛的田野调查

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基于小区业主论坛的田野调查

来源:华拓网
第21卷第3期 浙江传媒学 院 学报 V01.21 No.3 2014年6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June 2O14 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 基于小区业主论坛的田野调查 袁靖华 摘 要:以小区业主论坛为代表的新型社区媒体的兴起,弥补了主流大众媒体的社区传播缺位.成为 社区公共参与主要的交互平台,对社区建设具有显著影响力。通过田野调查,对所选案例深度访谈、参与 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探讨新型社区媒体的传播特性,重点剖析社区媒体在整合社区公民、预警/厶\共事件、 疏导公众情绪、涵养公民素养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进而指出我国新型社区媒体在培育社区公民素养、推动 城市基层社会民主管理方面的可能路径及其存在局限。 关键词:社区媒体;社区传播;社区;公民;业主论坛 作者简介:袁靖华,女,教授,博士。(浙江传媒学院 电视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552(2014)03—0046—08 一、问题的提出 住宅私有化和商品化已成我国城市居民主要住宅形态。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 中心于2012年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我国城市自有住房拥有率已达85.39%。有社会 学研究者指出:这已在基层社会造就了一股新的政治参与力量。[1 如业主维权行动.已被视为中产阶层 最主要最突出的社会抗争运动;I2 商品住宅区形成的新型社区空间,则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关 键场所,【3 是走向公民权和公民社会宏观过程的一部分。[4 概言之,自本世纪以来,由于住宅小区式的 新型社区兴起,小区业主的维权行动成了当前城市主要社群的抗争活动,引起了社会学、政治学、公 共管理学、法学等的研究关注。[5 伴随这一过程,业主论坛成为了小区业主在互联网的主要集体活动区,在社区传播中担当重要角 色,是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新型社区媒体。有研究者注意到业主论坛对集体抗争的社会动员潜力,_6 抗 争信息传播的结构性位差, 对社会资本等的影响;¨8 以及网络在业主维权行动中的角色._9 对社区治理 的意义、不足等。_lo。“ 但是现有文献局限于维权抗争、社区治理等政治学视角.而对业主论坛作为社区 传播平台如何在构建社区公共空间、涵养公民素养等方面发挥传播媒介的特性与功能等缺乏深入考察。 购房者多被视为中国的中产阶层,该群体的在线传播及公民行动较大程度影响转型期中国城市基 层治理模式与公民素养建设。聚焦业主论坛传播活动。也有助于集中考察该群体的公共参与状况及公 民品格。本文以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的关系为研究视角,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业主论坛的传播特性及 整合社区公民、预警公共事件、疏导公众情绪、涵养公民素养等独特功能。以此探寻社区媒体推动该 群体实践公民参与、培育公民素养的可能路径。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微博时代政民沟通的困境与出路研究”(12CXWO03)的成果之一,受浙江省 “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的资助,并在“2013中美首届社区传媒论坛”、浙江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2013“国际前沿传 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宣讲交流,吸收与会国内外专家意见修改,特此致谢! 第3期 袁靖华: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 47 二、研究视角 (一)公民的养成与公民的社会参与 公民品格的养成是构建现代社会的基础。现代社会公民的共同点在于,“能够作为理性的个体参与 公共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 即有平等自主地参与社会共同体事务以保护或增进共同利益的权利与责 任。在这一意义界定上,公民的形成,与公民品格的培育、现代社区及媒介传播活动均有着最为紧密 的联系。 哈贝马斯从公共领域视角来阐述公民的社会参与活动,在当代影响巨大: 那些或多或少自发地出现的社团、组织和运动,它们对私人生活领域中形成共鸣的那些问 题加以感受、选择、浓缩,并经过放大之后进入公共领域……关键在于形成一种社团的网络。 对公共领域中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话语体制……构成其建制核心的,是 一些非政府的、非经济的联系和自愿联合,它们使公共领域的交往结构扎根于生活世界的社会 成分之中。[I3]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与公民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活动互为支撑。借助公民自发形成的社团、 组织和运动,交流有关私人生活领域的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正体现了人们在公共领域的交往。哈贝马 斯在1964年专门为公共领域下定义时说:“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 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14]包括现代传媒在内 的公共领域理应作为开放、多元的公共生活空间,鼓励每一个社会共同体成员自由地参与和平等地交 流,这本身就体现了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话语机制”。 概言之,公民品格的养成,既离不开公民自发的组织行为,又离不开公民在公共领域的话语交往活 动。正如戈登・怀特所强调的那样,公民品格的形成与其社会参与行动密不可分,这种自发的组织参 与行为有着最基本的特性:中介性、自主性,自发性、共同利益、共享价值:“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 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 着我国社会多元化,公民的公共参与、公民权利、公民自主性,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建设性制约等新生 力量不断发展。受哈贝马斯影响,我国社会学者在谈及此类社会组织活动也将之界定为“是官方政治 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其组成要素“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 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161 俞可平将社区组织纳入到民间公共领域的考察对象当中,为我们思考社区的公民行动与社区媒体的传 播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 (二)社区传播(community communication)与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素养教育 community一词有“社区”和“共同体”的双重含义。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德国社会学家F. 滕尼斯于1887年发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视“共同体”为“社区”核心特 质。 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的《新社会学词典》给社区下的定义是:“社区一词是指称人们的集体。 这些人占有一个地理区域,共同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 相互从属的心情的自治的社会单位”。【l引现代社会,社区被视为介于个体私人领域与国家统治领域间的 公共领域雏形,生发公民参与社会自治空间的土壤,是居民发表对公共事务看法、实现公共参与需求 的公共空间。 住宅小区是当前城市主要的基层社区形态,不同于国家行政规制建立的社区及传统街 区、街道,小区居民在利益、需求、目标等方面“共同共享”特性更显著、突出,成为当代中国最为 典型的城市新型社区。[19 ] “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与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2。。communi.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21卷 cation最初意义源于拉丁语communicare,本意:告知、分享、使之共同。[2 该词源意义与“社区”密不 可分,要表达的是人群所特有的资源共享的行为或过程。美国社会学奠基人杜威将形成“社区”这一 概念所必需的特质“共享”、“共识”与传播活动联结一起:“人们凭借他们共享的东西在社区中生活. 传播是他们得以拥有共同的东西的方式……共识需要传播。”[2 他进一步将经由传播而获得的社区共识 与公民的形成建立联系:“家庭和邻里组织……永远是培养民众精神的首要组织。借助家庭和邻里组 织,公民性格得以稳步形成,公民特有的草根思想得以逐步确立。”[2 要言之,从历史源流到现代社会. 社区与传播密不可分。“没有传播就没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就没有传播。” 而社区传播则又与公 民品格的形成、公民的社会参与素养密不可分。尤其是社区媒体的传播活动。其本身就是社区公民通 过这一参与式传播的媒体,以实践公共参与理想的重要途径。 社区传播中各种传播介质与传播行为皆有发生。当代媒介催生的各类社区媒体则在建设和谐社会、 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将发展社区媒体视为实现传媒民主化 的必然要求,开拓了一条推动底层社会自由讨论、平等参与社区公共治理的公民素养建设道路.成为 当地草根性公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巴西立《社区广播法》保护并引导社区媒体发展,将社区媒体视为“为公共利益而传播” 的重要组成,它不同于商业媒体与政府媒体,是属社区的、非营利的、不同阶层合作建设民主公正的 社会的媒体平台。通过公民论争提供当地人民表达空间,通过社区参与鼓励当地文化身份.确保个体 公共场所表达权,提供多元多样节目编排等。到2007年10月巴西已有3154个社区广播站.数目远超 2678个商业广播台。l24 1995年印度最高法院判决电波为公共财产,用以促进公共利益和传播多元化思 想。【2 许多由非政府组织和教育机构运作的社区电台成为加强民众言论与表达自由权的重要工具,被证 明是基层最好的媒体,极大地推动了底层民众的公民素养。l26 南非、乌拉圭、乌干达、泰国、斐济等以 广播、有线频道、社交网站等形式出现的社区媒体已成社区民众公共参与的主要载体,通过持续涵养 民众的公民参与素养,不断推动当地的社会沟通及民主进程。 现有社区传播实践致力于将社区媒体建设成“属于人民、由人民支配、为人民的媒体”,脱离公司 垄断与政府独占,以非营利组织或集体所有形式为社区服务。社区媒体是以参与式传播为核心特征, 即公民参与制作,以公民新闻、草根出版等形式确保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赋权基层民众自由平等地 开放式对话;[27 以推动社区共同事务处理与利益表达,促进社区公民培育与民主社会建设为根本 目的。 引 概言之,具共同体特性的社区是形成公民品格、涵养公民素养的天然土壤。而社区媒体的参与式传 播实践,则旨在建设公共领域平台,为促进民间社会发展为由成熟、理性的公民组成的现代社会而发 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 三、田野调查 以此反观,我国社区媒体很不发达。上世纪50年代在农村乡镇一度广泛建立的“村村通”广播90 年代后日渐式微;且一直以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无论是作为政府宣传的喉舌还是作 为市场化大众传媒都很少专注于社区传播;或仅有民生新闻报道、社会新闻版等间接形式偶然介入社 区。当前,真正在我国社区基层承担社区传播职能、开拓民间参与式传播道路的,是活跃于网络的小 区业主论坛及业主QQ群等新兴媒介。这是传统媒体缺位社区传播情况下城市居民的替代性选择,并已 第3期 袁靖华: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 49 成为当前城市居民主要的社区传播平台。① 本次田野调查的案例来自浙江省H市一名为ZY的小区,现住户2l18户,是该省规模最大的经适 房项目之一。该市最大住宅小区,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为主体。笔者通过2012年一2013年间对 其进行的参与式观察.探寻社区媒体独特传播特性与公民素养培育的相关性。 (一)社区性i公民素养与社区传播环境互相依存 ZY“社区/共同体”属性显著,具样本研究典型性:2006年8月一2o07年7月,小区业主发起反 对市政在小区附近建高压变电站的集体抗议、上访及司法诉讼;超三分之二多数投票同意向法院提起 行政诉讼.要求撤销z省环保局建设变电站的行政许可。2006年6月、12月,小区业主因市政拟在小 区周围建大型垃圾中转站、高架路等严重影响小区居住环境的事件发起在线声讨与线下抗议。2011年、 2012年、2013年业主通过多次投票分别完成了业委会改选、换聘物业公司、与原物业公司打官司、小 区大型绿化植树方案等重大事务决策。 “共同的利益往往是社区居民产生认同感和共同行动的基础,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直接动 力。”[28]ZY居民基于共同利益多次集体行动,共同利益性强、社区认同感强、公共参与意识强、互 动参与行动较频繁,这为ZY业主论坛(以下简称Y论坛)提供了较好的社区传播环境与受众基础。在 浙江在线“口水楼市”775个业主论坛中,Y论坛发帖量高、论坛活动多、人气旺、居民参与度与在线 活跃度高,现有发帖主题10573个,连续人选H市2011年、2012年“十大人气业主论坛”。② 这说明.社区媒体的发展与公民品格建设是互为支撑的。社区媒体在社区的生存发展,与社区居民 的公共参与度、表达活跃度、公民品格素养以及社区人际网络等相关社会资本存量相互关联,彼此 依存。 (二J草根性:提供公民发言的第一声 草根性是业主论坛的独特优势。这恰是主流媒体的软肋。如下表: 表1 2013年4月23日通过百度搜索整理Y论坛主题帖得到主流媒体报道的情况 Y论坛帖 报道援引该帖为主信源的主流媒体 为何她总对树苗“下毒手”? 浙江在线2011年O6月08日(ZY业主发公开信:为何她总对树苗“下 毒手”》;青年时报、杭州电视台、浙江电视台 质疑(2012年业主委员会 财务收支情况》报表 青年时报2013年4月24日AI3版(ZY业委会1O万元办公费惹非议》; 杭州日报社旗下杭州网、杭州19楼 业委会为钱将赶走社区卫生服务站 关于小区内道路单行征求意见 青年时报2012年11月16日A17版(ZY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搬了?》 青年时报2009年6月23日A08版(ZY社区道路时常挤得一动不动》 积极参与“为‘5・l2’受灾同胞祈祷” 浙江在线2008年5月21 Et(ZY:用手中的蜡烛点燃心灵之光辉》 小区河水水质恶化恐有毒素 浙江在线2009年6月2日(zY内的河道上浮萍泛滥将在7月2O前整 治完工》 梳理长期占用公共资源的报废车 都市快报2011年4月5日(zv停了四五年的面包车再不开走就拖车》 ① 目前未有官方统计的业主论坛数字,Google搜索“小区业主论坛”得到约136,000,000条结果,至少说明其非小数目。 前述相关社会学研究则都将之视为业主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传播平台。 ②“口水楼市”网址:http://zzhzbbs.zjo1.corn.era/forum一2—1.html,系浙江在线新闻网与杭州市建委联合推出,是z省内最 早房产网站与最具影响力房产网络媒体。此为2013年4月23日13:09的搜索结果。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21卷 社区媒体在最基层、最草根,与民众最接近,互动最及时,有独特传播效用与媒体价值:价值一: 最直接最及时反馈社情民意,成为公民发言第一声。表内所述zY事务包括前述数项重大事件,均第一 时间出现在Y论坛,自下而上的参与式传播在预警公共事件、疏导公众情绪、整合社区居民等方面具 有主流媒体不具备的潜在优势。价值二:作为城市主流媒体联系社区基层的主要信源,社区媒体天然 的传播接近性有助于提升公民的参与度与传播影响力。业主论坛“寄居”在市场化官媒网站。和主流 大众媒体建立信息输送通道,帮助大众媒体触角伸入社区基层,帮助本社区信息向社会扩散。为社区 居民成为草根新闻的公民爆料人角色,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渠道。 (三)参与性:推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升公共参与意识 相比一般论题,事关社区公共事务的发帖更能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关于小区重大事件的发言 及参与度均较高。其中变电站事件发帖416个,垃圾中转站事件发帖1216个,高架路事件发帖649个。 Y论坛上关于小区公共事务的主题帖(剔除广告)回复数TOP10的如下: 表2搜索整理 主 题 截止时间:2013年4月23日20:41 发帖 发帖时间 回复 查看 物业意见收集 小狗咬人被保安打死事件讨论 大家知道建大型垃圾中转站的事吗 业主挂横幅维权抗议结果被城管收走了 业委会放了把邪火:小区道路问题 [讨论]高架路将通过南面,大家行动起来 小区保安被打了。同情 请大家关注新物业招标工作 物业 业主 业主 业主 业主 业主 业主 业主 2006-01-23 2007—01—27 2006一O8—01 20o6—08一l9 2006一l1-27 20O6一O2—22 2007—05—24 2012一O4—23 737 635 220 205 174 l68 164 151 107 249 36 752 25 304 l3 477 l1 537 14 475 6 092 2 930 [关注]大型居住区内违法集中规划大批污染项目之论证会 刚才与物业主任联系的几件事情 业主 版主 2006—08—12 2006-01—1O 148 145 2l 345 5 316 居民讨论的社区事务广泛而多样,关于物业、业委会、小区管理、公共利益等类帖参与比例最高, 业主参与的发帖、回复已成论坛活动主角。在协商社区公共事务方面。论坛具一定公共领域属性。哈 贝马斯指出: 所谓公共领域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 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 ……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涉及公众利益的事 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l 居民借社区媒体发声讨论社区公共政策、公共议题,“打破权力与决策的集中,培养了公民民主参 与意识。”_29]公共参与能提升公共精神,是形成公民品格的关键行动。zY之前成功抵制变电站、垃圾中 转站及高架路等事件中,Y论坛以广泛关注的社区公共事务主题帖凝聚在线讨论,引发线下社区集体行 动与主流媒体扩散效应,成为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议题、凝聚社区各方力量的重要桥梁。在这个意 义上,业主论坛类的交互式社区媒体成为了居民在社区实践公民行动的主要媒介,成为培育公民公共 精神、涵养公民品格的社区实验室。 (四)开放与匿名性:去中心化的公共对话机制逐渐形成 田野调查发现,业主论坛的参与式传播对社区而言是独特、关键、更具选择优势的;作为该社区居 民自发管理社区事务的重要平台,是业主更乐于选择的话语表达与公共参与渠道。访谈业主J先生 第3期 袁靖华: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 5l (男,37岁,公务员,2005年人住): 给业委会或物业打电话,不定有人。接的话也就说给一个人听……面对面找他们说,我哪 有时间去啊!……论坛里说最好了。随时上去,方便,省时省力,写信息发图片都行,很多人 都看得到,大家都可以来议论,业委会跟物业的人也都在论坛上,效果更直接。我说的在理, 不担心会有人给删除过滤掉。而且论坛里面写了,有图有字有凭证,关键是还有这么多人见证 啊!有什么事肯定是在论坛上面发更有影响,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较橱窗宣传栏、小传单、小广播、大喇叭等单向的传统社区传播手段,业主论坛有开放互动、匿名 便捷、广泛扩散等诸多优势。居民更青睐业主论坛,对社区管理者带来了新挑战。田野调查中有一事 可证: 2013年初,Y论坛上多位业主要求业委会在论坛公示((2012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报表》,业 委会坚持仅在小区橱窗栏公示贴出。2013年4月底,一网名为“,Ic%山”的业主将橱窗里公 示的报表拍照上传到论坛,引发业主热议,引来了当地主流媒体《青年时报》的整版报道: 《ZY小区业委会10万元办公费惹非议》,并被列为当地新闻网的“首页推荐新闻”。 可见,网络化的新型社区媒体所发挥的即时扩散效应与交互开放功能,较传统传播手段有着更为 显著的优势;通过给公民提供网络化的、去中心化的公共参与平台,可以迅速将社区公共事务放大并 扩散成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事件,既推动了基层社区治理的公开度与透明度,也极大地锻炼提升了 社区公民的公共事务参与力。 其次,与一般网络社区不同,社区现实空间与业主论坛虚拟空间重叠对应,在业主论坛的互动交流 更加显著地突出了人际关系的现实相关性与对话性,成为检验公民素养的平台。访谈业主z女士(女, 55岁,退休工人.2006年人住): 当面去说总不大好的,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面子上挂不住。再说我也不是那么要事情 去抛头露面,容易得罪人的。论坛里面说说么不要紧的,反正都是匿名的……说了么肯定有用 的。大家都会来围观的。我上次说有户人家遛狗不牵绳子不铲狗大便,结果很多人都上来声讨 他.还有人上传照片呢!……不管怎么成呢?这样弄一弄,就会好一点的,素质么总是互相监 督监督会慢慢好起来的。 网络论坛的“中介性”成就了社区公共对话的“直接性”。较其他传播渠道,新型社区媒体提供了 较自由、平等的对话空间,更适合注重“面子关系”的中国人参与公共事务。因为:(1)网络匿名保 护了邻里面子与自己的面子,参与者减少了面对面谈话的后顾之忧;(2)网络的自主编辑权,『3们以及 公开便捷性,又推动居民自发的社区参与。 因此。在交互式社区媒体建构一个公开辩论、多元开放、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公共领域。是发展 公民参与意识、推动公民素养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 (五)交互对话性:涵养公民理性与社区归属感 哈贝马斯强调,公民的理性是在社会交互行为中集体建设产生的,是人际交往中取得共识的过程, “理性的根源不在主体意识而在于交往沟通地相互关联着的社区。最终依赖于对辩论对话——它是不受 限制、努力统一、寻求共识的力量——的主要经验。”[3 公民通过言谈对话、充分沟通的社会交往过程, 也是逐渐建立并产生公共理性的过程。而只有经过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争论、交流而达到理性共识 的这样一个对话过程。民众的自组织与社会整合才是可能的。 对此,我们以考察论坛常有的非理性行为:1:3水仗,以投票数位列TOP10的帖“关于不 ID该 不该封的投票”为例。该帖发于2012年5月23日,发帖人:“不 ”,内容如下: 某版主对我喊话:“如果真的是为论坛好小区好,为何不实实在在出来做点事情?……如 果你不能,或者不乐意,那么请闭嘴吧。”“ID不是乱封的,但是我认为你扰乱了论坛秩序, 我就有权利封你……”。还是请大家表决,结果如是“该封”占多数,从此不再发言。 52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2l卷 此事缘起“不 74),要求版主“业 ”5月20日发帖:“版主如是业委会成员。应辞去版主”(查看:1585,回复: ”二选一:“希望他作为版主,不要越位成业委会新闻发言人……版主,最好 ”的随后发言扩大了这场口水仗。“不:.c ”说的“某版 中立,发言只代表自己”。另一版主“纽 主对我喊话”即指“纽 ”的发言。口水仗当中不乏攻击谩骂 讽刺挖苦。公开投票结果:17票认 为该封,27票认为不该封。 正如梅洛・庞蒂所言:“在对话体验中。语言是他人和我之间的一个公共领域。”_3 语言符号交流内 在的“合理性回归于……个体置身于他所处的整个群体态度中的行动。”[3 在该帖的80个热议回复中, 涉及话语权、民主协商、信息公开、版主权力、物业管理、公共事务、业委会工作程序等论题……通 过论坛对话式的争论,人们渐趋理性平和,形成了基本共识:对话要真实负责;版主应中立;大家都 平等,都有为小区事务的发言权;谁也无权禁言;小区需不同声音,包容不同见解。通过观察可得: 正是社区现实空间的邻里关系使业主论坛的对话较一般论坛更易趋理性。 因此,通过业主论坛开展广泛而多样的日常对话有助于建立公共理性。“对话就像一条流淌在我们当 中,经由我们,又从我们之间穿过的意义的溪流……那些被分享的意义,像‘胶水’和‘水泥’一样, 将人与社会黏合到一起”。 公共利益是拥有共享价值的个人间的对话结果,而非个人自我利益的加总。 业主论坛的网络人际对话,既是公共理性生发之地,也推动利益共享的社区共同体形成。以邻里间对话交 流为主的交互式社区媒体是社区“趣闻轶事/故事讲述”的对话集结空间,“一个持续进行的创作和分享 轶事信息/故事的传播过程”,对社区归属感与共享价值认同感的产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_3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本案的田野调查,我们力图“深描”当前新型社区媒体在城市新型社区培育发展公民素养 的可能路径。我们力图挖掘这样一种正在生长中的社会新生力量:较传统大众媒体,小区业主论坛在 草根性、社区性、开放性、互动性等方面独具优势,作为匿名而又交互开放的社区媒体,更适合注重 “面子关系”的中国人参与公共事务;较一般网络论坛,业主论坛与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网直接对应, 对话交流更趋理性、真实、负责。上述优势使交互式新型社区媒体成为当前社区传播主要载体,能够 帮助居民有效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开辟城市公共领域,对推动民间社会发展成熟为公民参与建设 的开放社会、涵养公民品格与建设公共理性均具独特价值。充分重视并发挥社区媒体传播特性以培育 公民品格、建设公共理性。是推动基层民主管理的第一步。 由于田野调查固有的个案局限。在讨论当前业主论坛类的交互式新型社区媒体时,不可忽视其生 存发展所带有的极大的外部依赖性: (1)高度依赖于社区传播环境。社区规模、居民公共参与度、表达活跃度、公民参与素养以及社 区人际网络等社会资本存量,是社区传播的环境要素。对发展交互式社区媒体有决定性影响。如何才 能激活居民的公共参与度与表达活跃度,如何激活社区人际网络等社会资本存量。是发展社区媒体必 须解决的课题。 (2)高度依赖于主流媒体。尽管社区媒体的微媒介话语力量不容忽视,在即时反馈社情民意、整 合社区、预警公共事件、疏导公众情绪等方面有传统大众媒体不具备的潜在优势。但离开主流媒体的 信息扩散平台.社区媒体的微力量就较难发挥对更广泛的公共议题与公民参与的影响。而主流媒体亦 须意识到:要实现传播的接近性及在基层社区的舆论影响力.必须主动积极地与社区媒体建立关系密 切、互动活跃的信息输送渠道,这是极有必要的。 (3)高度依赖于更具开放度与自由度的网络传播环境。当前城市业主论坛多属“寄居”,非社区居 民自有、非独立自主经营.有待通过网络传播环境以及社区自治管理等相关制度建设等,为社区媒体 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3期 袁靖华: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 53 参考文献: [1]李骏.真实社区生活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特征——实践社会学的一项个案考察[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3):76-86. [2]黄卫平,陈家喜.城市运动中的地方政府与社会——基于N区业主维权案例的分析[J].东南学术,2008(6):59-66. [3]Read B.Democratizing the neighborhood?New private housing and home—owner self-organization in urban China[J].The China Jour- nal,2003,49:31—59. [4]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42—348. [5]李德满.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J].社会,2009(6):189-209. [6]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5):29—56. [7]黄荣贵,张涛甫,桂勇.抗争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业主论坛的经验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 究。2011(2):89-97. [8]王遵峰.社区建设中网络交流工具的运用与管理[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行政管理学院.2011. [9]郑坚.网络媒介在城市业主维权行动中的作用[J].当代传播,201l(3):79-80. [10]谢静,曾娇丽.网络论坛:社区治理的媒介——“官民合作”网络运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新闻大学,2009(4):91—96. [11]韩洁.网络时代社区治理新途径:社区论坛发展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9. [12]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 [13]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453—454. [14]Habermas J.The public sphere[A].In Golding,P&Murdock,M.(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the media,II,Chehenham,U K.1997:116. [15]Gordon White.Civil society democratization and development[J].Democratization,1994(3):375-390. [1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9—122. [17]F.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 [18】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M].蔡振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1. [19]张晓霞.城市新型社区中权利冲突的根源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1):77—81. [2O]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jE京:新华出版社,1984:2-3. [21]彼得斯.交流的无奈[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 [22]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M].New York:Macmillan.1916:5-6. [23]John Dewey.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M].New York:H.Holt and Company.1927:85. [24]Adilson Vaz&Cabral Filho,C..Brazilia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itiatives in radio and TV digital switchov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hural Politics,2009(5):55—68. [25]Subhrajyoti Kundu.Community ardio and DaIjeeling distirct[J].Global Media Journal:Indian Edition,2010(6):卜3. [26]Saad Ullah Khan.Role of community adiro in rural development[J].Global Media Journal:Indian Edition.2010(7):l_9. [27]white A S.Participatory Video:Images that Transform and Empower[M】.London:Sage.2003:33-62. [28]夏建中.北京城市新型社区组织自治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J].北京社会科学,2003(2):88—94. [29]Sayonara Lea1.Community radio broadcasting in Brazil:ac ̄on rationales and public space[J].The Radio Journal-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and Audio Media,2009(2):155—170. [30]Scott Alan,John Street.From media politics to E—protest[J].Infomatrion,Communication&Society,2000(2):215—240. [3 1]Habermas J.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M].Mc,Carthy,trans..Boston:Beacon Press.1984:10. [32]梅洛・魇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6. [33]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91. [34]戴维・勃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4. [35]Ball—Rokeach S J,Kim Y C,Matei S.Storytelling neighborhood:Paths to belonging in diverse urban environments[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1(4):392-4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