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书法的大文化境界
来源:华拓网
霹 1 东方书法的大文化境界 前些年,一位日本科学家江本胜拿一杯水做 了一个实验:搁到巴赫、莫扎特的优美乐曲中,2O 分钟后把那杯水拿去做分子结构分析,其水分子 呈现出辉煌瑰丽晶莹透亮的结构;然后把水杯搁 到重金属摇滚和噪音中去,20分钟后水分子居然 呈现出癌症细胞的结构。我们知道,人体大约8O% 是由水构成的,如果身体分子天天在这样恶劣的 神”,现代性书法成为病态世界的病态模拟的书 法。人们去看一些怪书展觉得堵得慌,过去那种 展玩手上之书法,其温润的人格内涵、恢宏的意义 表达、美妙的诗意呈现、广博的人间关怀荡然无 存。要么崩坏,要么死绝,要么灭亡,要么颓败, 它更不与孔方兄的等价。中国古人对待艺术非常 淡泊宁静:焚香、沐浴、打坐、静心、入禅,然后轻 轻提笔蘸墨,写出一片流云一片清净一片高山流 水。艺术是清泉,可以涤荡 £ 。 书法在中国文化重新崛起的新世纪,已经超 越了技法层面的有限意义,而具有了中国守正创 新的文化形象之象征意义。近些年来,书法高等 教育的蓬勃兴起,书法本科、书法硕士、书法博士 和博士后教育的展开,以及国家教育部成立的全 充斥的是那种负面的、神经病的东西,而不是人 类应该具有的空灵、高迈,宏大,温馨的作品。人 类的精神生态出了大问题! 环境—F,当然会出现病变。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向全球宣布出现了三个百分之——精神病1%, 自杀率1%,艾滋病1%。如果说现代化、现代性审 美是给人类带来美好幸福的福音的,为什么会出 现这么大面积的人生生命焦虑呢?一个人天天在 家里听这样的疯狂的东西,心灵能不出现危险的 症候吗? 书法将重新回到自己的大文化空间,书法就 是书法,写得好就是好,写得不好就是不好。应 该回到艺术本意——有高妙的心性价值为好,在 ‘依仁游艺”中创新为好,通过艺术形式“立己达 ’为好,进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 谓教”境界为好。丧失了“道不远 之道,那些书 法游戏通通会过去。除非中国无人,除非中国满 地走的全都是精神侏儒,那些“追新逐后”的怪 异书法才会成为正脉。 新世纪我提出“文化书法”。因为文化就是人 的生活方式,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 是我们的指纹”,书法就是中国的指纹。在世界的 西化病态中,东方的文化书法应该理直气壮地站 国书法考级委员会,都表明中国作为书法原创国 重兴国粹、再创辉煌的文化自信力和体制性保证。 同时,各个大学相继成立了书法所,中国艺术院成 立了书法院,炎黄研究会成立了书画院,不少民主 党派成立了书画院。书法代表了东方文化当中最 日本现代书法家手岛右卿写的《崩坏》使得 书法现代化了以后,又无可挽回地丧失了和谐美 好的境界和温馨快意心灵交流。日本现代书法根 本要点是书法的美术化,把书法变成画画,把书 法变成凸显视觉冲击力的美术。当时一个西方人 看这幅字后说,这是什么呢?我 }董文字,但我知 道那是一种天摇地动、分崩离析的感觉。后来有 人告诉他,这就叫“崩坏”——“礼崩乐坏”。当 今世界的“现代性”被神化 需要进行现象学还 具有特色的一方面,中国书法代表了东方文化当 中最具有亲和力和谐力的一方面。书法不仅是一 门艺术,书法本身已变成一个国家文化自觉和自 信的重要表征,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东方汉字的 毛笔书写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文化传统博大精深,虽历数千年仍 传递出历史文化的审美魅力。文化书法的使命在 于:使传统和现代能在年轻一代的心性价值上统 一出来,为了群体和睦、人类和谐、世界和平而站出 来。东方书法绝非写字,而是通过线条的运动表 现出一种C、灵的修复,重塑生命的心电图。 书法与个人修为关系紧密。人是需要有灵魂 的,古人写书法,绝非像今人那么盲目和迷恋方孔 兄。为什么2O世纪的很多书法很难成为经典?为 什么很多书法大家在世时名重一时,刚刚去世却 门可罗雀,而且评价四分五裂?应该回到中国艺术 起来,使书法既有文化本土传承性,又在全球化 原。现代性带来了物质极大的丰富,但对诸多艺术 的消解导致了此起彼伏的现实精神双重危机。面 时代成为人类共享的审美世界性,使东方美学与 西方美学共同成为人类互动的生态美学。 对“崩坏”的倾倒零散感,大抵没有太多的人愿意 把这类精神分裂般的“崩坏”字挂在家里天天凝 视。《崩坏》让西方人认识到日本书法的现代性, 但是也使东方书法的“和”境界—和谐的气韵 厶叫 (王岳J Il:北京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 消失了n从此后先锋书法家开始了书写“怪力乱 的本真。书法与经济有关系,但艺术不是为了钱, (接上页)批判性人手。 批判这个字眼,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又 陌生:说熟悉是对它的否定的力量记忆犹新,社 代文人们相互攻击畅所欲言,虽不免尖酸,但也从 一的出发点应该是“缺德”而不是“歌德”,“内部的 敌人’正是批评家的选择。 批评做艺术内部的敌人,这几年来在非主 个侧面印证了文化的批判气氛之可贵,批判的 空气促进了文艺的繁荣。8O年代初思想解放运动 时曾有一篇引发了大辩论的著名的评论《歌德与 会不民主的历史和两分法的思维惯性使许多人习 惯于批判只有一种模式;而我们不熟悉的是它对 社会文化建设性的一面,批判是一种文化的活性 物质,它以表述不同意见的方式使文化的多元化 成为可能。我们的艺术批评仍然缺乏多角度的批 流控制的平面与非平面媒体中已经出现了端 倪,可喜可贺。当然其副产品也随之出现,那就 是所谓“语言暴力”问题。依愚只见,此乃不足 惧,具体者后文再叙。 缺德》,在那场争辩中,“缺德”派的批判力量最 终占了上风,实在是文化的有幸。显然今天仍有的 时候,艺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清理,在众人不无 功利的“推出”这或那的时候,在批评被贬为可 盛商 \ 责任鳊辑:任军伟 判性,这点是不言而喻的。2O世纪3O年代文化领 域曾出现至今令人怀念的百家争鸣局面。那个时 有可无的尴尬中,在批评家只被看作是吹鼓手的 环境里,批评的觉醒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批评 (顾丞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