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复习问答题
问答题
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点及亲水亲油基的组成?
答:表面活性剂由两部分构成:a.疏水基团,由疏水亲油的非极性碳氢链、硅烷基、硅氧烷
基、或碳氟链构成; b.亲水基团,由亲水疏油的极性基团构成。 2. 表面活性剂按离子类型分类,常见类型有哪些?
答:表面活性剂按离子分类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甜菜碱)。
3.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结构?
答: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浓度较低时零散地分布在液体表面,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分子疏松
的定向排列在表面,当浓度接近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紧密地定向排列在液体表面形成
一层致密的单分子界面膜,并在内部开始形成胶束。 4. 影响表面活性剂吸附界面的物理化学因素?
答:(1)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亲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2)疏水基:疏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3)同系物:一般规律是随碳链增长,饱和吸附量有所增加,但疏水链过长往往得到相反
的效果。
(4)温度: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但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时吸附剂量
往往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5)无机电解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无机电解质对吸附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的功能?
答: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增加气液
界面的过程容易进行;二是形成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紧密定向排列的表面吸附层。
6.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稀溶液吸附的因素?
答:A.吸附质影响(吸附质分子结构与性质将影响它们分子间及其与溶剂、吸附剂间的相互
作用,从而影响吸附性质)
(1)吸附质为同系物若为极性分子,随有机物碳原子数增加吸附量增加;非极性的物质
在水中易吸附非极性的或极性小的。
(2)异构体的影响直链易被吸附,异构体易于溶解。
(3)取代基的影响如果取代基为极性基,碳在水中的吸附力减少;如果是非极性基,则吸
附增加。
B.溶剂的影响(1)溶剂与吸附质相互作用强,随着作用力的增加,吸附量减少。
(2)溶剂与吸附剂相互作用越强,吸附量越低。 (3)吸附质与吸附剂相互作用增加,吸附量也增加。
C.吸附剂的影响(1)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吸附质,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吸附质。
(2)吸附剂的表面结构如果为多孔结构则易于吸附 (3)是否有丰富的吸附基团 (4)吸附后是否易于再生 D.温度影响温度升高不易于吸附 E.添加物的影响
7. 影响表面活性剂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的主要原因?
答:(1)静电作用在水中固体表面可因多种原因而是带有某种电荷。
(2)色散力的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越大,色散力作用越强,吸附量越大。
(3)氢键和π电子的极化作用的固体表面的某些基团表面活性剂中的一些原子形成氢键而使其吸附。
(4)疏水基的相互作用在低浓度时已被吸附的分子的疏水基与在液相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相互作用,在固液界面上形成多种结构形式的吸附胶团,使吸附量急剧增加。(5)表面活性剂的双亲性
8. 影响表面活性剂固-液界面上吸附的因素? 答:a.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如果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带有电荷,易于与其带电符号相反的固体表面吸附;
其它表面活性剂,随着表面活性剂碳原子量的增加,吸附量增加,若为聚氧乙烯基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基数目越大吸附量越小。
b..介质pH值的影响
当介质pH值大于等电点时固体表面上带负电荷;,易于吸附带正电的物质;当介质pH值小于等电点时表面正电;,易于吸附带负电的物质;
介质pH值与等电点差别越大,固体表面电荷密度越大,越易吸附。 c.固体表面的性质
带电固体表面总是易于吸附带反号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d.温度的影响
随温度的升高,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吸附量增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吸附量减小。
e.无机电解质的影响
无机电解质的加入常能增加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影响不大。
9. 表面活性剂固-液界面的吸附机制? 答:吸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cmc,则形成单分子吸附层;表面活性
剂浓度大于cmc时形成双分子吸附剂层,这将导致吸附量急剧增加。
(2)吸附的一般机制
A.离子交换吸附在低浓度时,固体表面的反离子被同电荷符号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取代而引起的吸附。
B.离子配对吸附固体表面未被反离子占据的部位与表面活性剂离子因电性作用而引起的吸附。
C.形成氢键面引起的吸附固体表面和表面活性剂的某些基团间形成氢键而导致的吸附。
D.电子极化引起的吸附剂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富电子芳环与固体表面强正电位间的作用而引起吸附。
E.色散力引起的吸附固体表面与表面活性剂间因为van der Waals 色散力而引起的吸附。
F.疏水作用引起的吸附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间相互作用使它们逃离水的趋势,使得达到一定浓度后它们相互缔合而吸附。
10.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胶束结构?
答: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外壳由粗糙不平的表面和一部分的反离子,还包括扩散的双电子层,内核由非极性的碳氢链和渗透入的渗透水组成。
1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胶束结构?
答: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外壳是一层相当厚的、柔顺的聚氧乙烯层,还包括大量以乙醚相结合的水分子。胶团内核由碳氢链组成类似液态烃的内核;没有扩散双电层。
12. cmc的测定方法?
答:(1)表面上张力法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γ对浓度的对数lgc作图得到γ-lgc 曲线,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2)电导法作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或浓度平方根的关系曲线,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3)增溶法当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烃类或不溶性染料在该溶液中的溶解度急剧增加,这一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4)染料法配制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并向其中加入很少量的染料,呈现出增溶于胶束的颜色。然后用水稀释此溶液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显著的变化,此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一般要求染料离子与表面活性剂离子的电荷相反。
(5)光散射法表面活性剂缔合成胶束时,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增加。作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对浓度的关系图,突变点处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13. 影响cmc的因素?
答:(1)碳氢链接的长度一般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脐束浓度随碳原子数增加而降低。(2)碳氢链的分支通常情况下,疏水基团碳氢链带有分支的表面活性剂,比相同碳原子(CH2)数的直链化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大得多。
(3)极性基团的位置极性基团赿靠近碳氢链的中间位置,临界胶束浓度赿大。
(4)碳氢链中其他取代基的影响随碳氢链中极性基团数量的增加,亲水性的提高,cmc 增大。
(5)疏水链的性质疏水基团的疏水性越强,cmc越低。 (6)亲水基的种类在水溶液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远比非离子型的大。(7)温度对胶束形成的的影响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Krafft点以上,胶束易于形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要在浊点以下使用。
(8)外加无机电解质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降低,对非离子型影响不大。
14. 囊泡的结构、形状、大小、性质?
答:结构:囊泡是由密闭双分子层形成的球形或椭球形单间或多间小室结构。
形状:椭球形或扁球形。
大小:囊泡的线性尺寸大约在30~100nm左右。 性质:a.稳定性不稳定,越大越稳定 b.包容性可包容多种溶质,中心亲水性最大
c.相变囊泡的相变主要来自双层膜中碳链构型的变化。 15. 增溶作用的方式?
答:(1)非极性分子在胶束内核的增溶饱和脂肪烃、环烷烃以及苯等不易极化的非极性有机物,通常被增溶于胶束内核中。
(2)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增溶对于分子结构与表面活性剂相似的极性有机化合物,则是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之间。
(3)在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是通过被吸附于胶束表面区域或是靠近胶束表面分子“栅栏”的区域完成增溶。
(4)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以聚氧乙烯基为亲水基团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常将被增溶物包藏在胶束外层的聚氧乙烯链中。
16. 影响增溶作用的主要因素? 答:1)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
①具有相同亲油基的表面活性剂,对于烃类及极性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大小顺序一般为:
非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
②胶束越大,对于增溶到胶束内部的物质增溶量越大。 ③亲油基部分带有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较直链的小。 ④带有不饱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或在活性剂分子上引入第二极性基团时,对烃类的溶解作用减小,而对长链极性物增溶作用增加。
2)被增溶物的化学结构
脂肪烃与烷基芳烃被增溶的程度随其链长的增加而减小,随不饱和度及环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带支链的饱和化合物与相应得直链异构体增溶量大致相同;烷烃的氢原子被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取代后,其被表面活性剂增溶的程度明显增加。
3)温度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温度升高,增溶作用加大。 4)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
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添加少量无机电解质,可增加烃类化合物的增溶程度,但却使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减少。
5)有机添加剂的影响
向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添加非极性化合物,提高了极性有机化合物的增溶程度;添加极性有机化合物后,使非极性碳氢化合物增溶量增加。增溶了一种极性有机物后,会使表面活性剂对另一种有机物的增溶程度降低。
17. 胶团催化的机理?
答:胶团催化机理:(1)浓集作用反应物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感应作用向体积很小的胶团中或胶团表面浓集是提高反应速率的最重要原因。
(2) 介质效应介质效应包括笼子效应,预定向作用,微黏度作用,极性作用和抗静电作用等。胶团可使反应中间体间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从而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和反应活性的提高。同时代胶团可使某些增溶的反应物采取特殊的定向方式以利于反应进行。
18.影响胶团催化的因素?
(1)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 a. 亲水基体积增加,催化能力增加 b. 碳链越长,对反应抑制越强c. 底物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力越强,催化能力越低d. 离子型表剂与非离子型表剂
混合使用比单独使用催化效果好e. 非离子表剂对有离子参加的双分子反应速率影响较小。(2)反应物的分子结构反应物的活性决定了它进入胶团的位置和深度,从而影响催化能力(3)盐的影响加入盐一般减小胶团催化的活性
(4)有机添加物的影响加入有机添加物,减小胶团催化的活性 19. 乳状液类型和鉴定方法? 答:乳状液的类型通常有以下三种:
1)水包油型(O/W)内相为油,外相为水,如人乳、牛奶等。 2)油包水型(W/O)内相为水,外相为油,如原油、油性化妆品等。
3)套圈形由水相和油相一层一层交替分散形成的乳状液,主要有油包水再包油(O/W/O)和水包油再包水(W/O/W)两种形式。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主要有:
1)稀释法利用乳状液能够与其外相液体混溶的特点,以水或油性液体稀释乳状液便可以确定其类型。
2)染料法将少量水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若整体被染上颜色,表明乳状液是O/W型;若只有分散的液滴带色,表明乳状液是W/O型。如果使用油性染料,则情况相反。
3)电导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好,W/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差,测定分散体系的导电性即可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4)滤纸润湿法将一滴乳状液滴于滤纸上,若液体迅速铺展,在中心留下液滴,则表明乳状液为O/W型;若不能铺展,则该乳状液为W/O型。
20.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作用中的主要作用机理?
答:乳化机理: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质,使之易于在油水界面上吸附并富集,降低了界面张力,改变了界面状态,从而使本来不能混合在一起的\"油\"和\"水\"两种液体能够混合到一起,其中一相液体离散为许多微粒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成为乳状液.
21.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主要因素?
答:(1)相体积若油的相体积分数大于74.02%,乳液只能形成w/o型,若油的相体积分数少于25.98%时,就只能形成0/w型,若油的相体积分数在25.98%\"--74。o2%时,则可能形成0/W型或W/0型中的一种。
(2)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一价的金属盐极性头的横截面积大于非极性碳氢链的横截面积,则易生成O/W型乳状液,而以二价盐作为乳化剂时易生成W/O型乳状液。油水两相中对乳化剂溶解度较大的一相将成为外相,即分散介质。
(3)乳化器的材质器壁的亲水性强容易得到O/W型乳状液,而亲油性强的易得到W/O 型乳状液。
(4)两相的聚结速度在乳化剂、油、水一起摇荡时,油相与水相都破裂成液滴,最终成为何种乳液取决于两类液滴的聚结速度。
22.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答:1)表面张力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低油-水表面张力
有助于体系的稳定。
2)界面膜的性质乳化剂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形成结实的界面膜而阻止了液滴间聚结。
3)界面电荷液滴表面的电荷密度越大,乳状液的稳定性越高。 4)乳状液分散介质的黏度分散介质的黏度越大,液滴布朗运动的速度赿慢,越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性。
5)固体粉末的加入聚集于油水界面的固体粉末增加了界面膜的机械强度,而且,固体粉末排列的赿紧密,乳状液趋稳定。
23. 乳化剂的选择原则?
答:(1)要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且能极剧降低表面张力 (2)乳化剂分子能与其他分子在界面上形成致密界面膜 (3)乳化剂的乳化性能与其水相油相的亲和能力 (4)适当的外相黏度,减小液滴聚集速度 (5)特殊情况下要求无毒
(6)用最小的量达到最好的乳化效果 24. 疏液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
答:(1)空间稳定理论在疏液胶体表面形成致密界面膜,因其静电作用,固体之间相互排斥,不易絮凝而稳定存在
(2)DLVO理论分散相离子间的静电斥力大于静电引力,离子间的主要作用力为静电斥力,不易絮凝,能够较稳定的存在。
25. 乳状液不稳定的原因和方式?
答:乳状液存在相当大的界面,从而就有一定的界面能,这样的的体系总是力图减小界面积而使能量降低,最终乳状液破坏,两相分离。
乳状液不稳定方式;分层、絮凝或聚集、聚结、变型、破乳。 26. 非极性固体表面的润湿?
答: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等于或低于非极性固体的的γC是发生完全润湿的必要条件,而某些特殊性质的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可能形成比原非极性固体γC更低的表面吸附层,此吸附层的γC值若低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则该溶液不能铺展。在非极
固体的表面上,能使液体表面能力降低的各种因素,都可能使接触角减小,改善润湿性质。
27. 表面活性剂在润湿过程中的作用? 答: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改变固体表面性质表面活性剂吸附于固体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层,达到改变润湿性能的目的,由高能表面变为低能表面,或有低能表面变为高能表面。
(2)改变液体表面性质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使水在固体发生铺展,提高液体的润湿能力。
28. 表面活性剂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答:①表面张力低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泡沫的形成
②界面膜的强度界面膜的强度是决定泡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界面膜的强度取决于液膜的表面黏度、液膜弹性和膜内液体的黏度。高的表面黏度、高黏度和高弹性的凝聚膜及较大的膜内液体的黏度都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③表面张力的修复作用液膜的自修复作用能够较大的提升泡沫的稳定性。
④表面电荷泡沫液膜的表面带有相同符号的电荷时,当液膜要变薄时,两个表面将会产生静电斥力作用,以阻止继续减薄,延缓液膜变薄,提高泡沫稳定性。
⑤泡内气体的扩散液膜黏度赿高,表面吸附的的分子排列赿紧密,气体的相对透过率赿低,
气泡排气赿慢,泡沫赿稳定。 29. 消泡剂消除泡沫的机理? 答:泡沫的消除机理如下: 1)使液膜局部表面张力下降
2)破坏界面膜弹性使液膜失去自修复作用 3)降低液膜黏度 4)固体颗粒的消泡作用
30. 表面活性剂在洗涤过程中的作用?
答:表面活性剂在洗涤过程中的作用:
A 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改善水对洗涤物表面的润湿性,从而除去固体表面的污垢。
B 是对油污的分散和悬浮作用,也就是使已经从固体表面脱落的污垢能很好的分散和悬浮在洗涤介质中,不再沉积在固体表面。
31. 影响表面活性剂洗涤作用的因素?
答:1)表面或表面张力在洗涤过程中使洗涤液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从而使洗涤液能够有效的产生润湿作用,还有利于液体油污的乳化分散,防止油污再沉积。
2)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状态表面活性剂在油水和固-水界面吸附,能降低表面张力,改变界面各种性质,利于污垢去除;在固固界面的吸附,能够降低污垢在固体表面的黏附程度,从而利于固体污垢去除。
3)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洗涤效果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洗涤效果增加。
4)乳化与起泡作用乳化作用可以使油污乳化并稳定分散悬浮于洗涤液中,有效阻止了油污再沉积。而起泡作用对洗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二者并没有直接相应关系。
5)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6)黏附强度固体表面与洗涤剂间的黏附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污垢从固体表面去除。
32. 空间稳定作用的特点?
答:(1)分子粒子间距离小时,空间稳定作用引起的排斥势能趋于无穷大
(2)在水及非水介质中都起作用 (3)外加电解质性质与浓度影响较小 33. 分散过程的几个阶段?
答:固体微粒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固体微粒的润湿、粒子团的分散和碎裂、分散体的稳定。
(1)固体粒子的润湿润湿是固体粒子分散最基本的的条件,若要
把固体粒子均匀地分散在介质中,首先必须使每个固体微粒或粒子团能被介质充分润湿。
(2)粒子团的分散和碎裂将粒子团内部的固-固界面分离,使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的相容性得以改善,加速液体的渗透。
(3)分散体的稳定表面活性剂在固体微粒表面的吸附能够增加防止微粒重新聚集的能障,降低粒子聚集倾向,提高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34. 悬浮体能够稳定存在的因素?
答:(1)悬浮体粒子表面带有电荷,易形成双电层,而双电层的存在静电斥力使其稳定。
(2)在粒子表面易形成溶剂化层或吸附溶剂化层。 (3)微小的胶体粒子对悬浮体中大粒子有稳定作用 35. 在以水为分散介质的分散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答:在水介质中,表面活性剂通过范德华力以疏水基吸附于粒子表面,以亲水基伸向水介质,以静电斥力和空间熵效应使分散体系稳定。
36. 在非水介质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答:①空间稳定作用吸附在粒子上的表面活性剂以其疏水基伸向液相阻碍粒子的接近。②熵效应吸附有长链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粒子靠近时使长链的活动自由度减小,体系熵减小。同时吸附分子伸向液相的是亲液基团,从而使有效Hamaker常数减小,粒子间吸附势能也就降低了。
37. 聚集作用的机理?
答:(1)电性作用在分散体系中加入无机电解质,其反离子将向粒子周围的扩散双电层中扩散,压缩双电层,从而降低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破坏分散体系的稳定性,从而发生聚集作用。
(2)桥梁作用在高分子化合物浓度很低时,吸附于分散粒子上的聚合物长链可以同时吸附于其它表面上,这样就可将多个粒子通过聚合物分子连接起来,从而来发生聚集作用。
38. 絮凝剂的分子特点?
答:①能够溶解在固体微粒的分散介质中。
②在高分子的链节上应具有能与固液粒子间产生桥连的吸附基团。 ③絮凝剂大分子应具有线形结构,并有适合于分子伸展的条件。 ④分子链应有一定长度,使其能将一部分吸附剂于颗粒上,而另一部分则伸进溶液中,以便吸附另外颗粒,产生桥连作用。
⑤固液悬浮体中固体微粒表面必须具有可供高分子絮凝剂架桥的部位.
39. 分散剂的特点? 答:分散剂具有下述特点:
①良好的润湿性质。能使粉体表面和内孔都能润湿并使其分散。 ②便于分散过程的进行。要有助于粒子的破碎,在湿磨时要能使稀悬浮体黏度降低。
③能稳定形成的分散体系。润湿作用和稳定作用都要求分散剂能在固体粒子表面上吸附。
40. 按亲水基结构的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有哪些? 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团分为羧酸盐型(R-COONa),磺酸盐型(R-SO3Na),硫酸酯盐型(R-OSO3Na),磷酸酯盐型(R-OPO3Na)。
4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结构、应用? 答:(1)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转折点。
(2)一般情况下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差,容易生成沉淀或浑浊。
(3)抗硬水性能差 应用:
(1)常用来知趣液体皂,也可用做硬表面洗涤剂的组分。 (2)可用作乳化剂和润湿剂。
(3)可用做于干燥润滑剂、防水剂、纤维偶色剂,也可用于涂料、油墨和聚氧乙烯的颜料悬浮分散剂,还可作润滑脂的稠化剂。
(4)有良好的去污能力,可用作去污剂。 4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性质?
答:分类:胺盐型、季铵盐型、杂环型、鎓盐型
性质:(1)溶解性一般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但随烷基碳链长度的增加,水溶性呈下降趋势(2)Krafft温度点Krafft点越高,溶解性越差
(3)表面活性随着烷基碳链长度的增加,表面张力下降,且在一定范围内,表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升高而降低,降到一定数值后又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4)临界胶束浓度随着烷基碳链的增长,cmc降低 4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应用?
答:特点:在水溶液中呈现正电性,能形成携带正电荷的表面活性离子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用作消毒杀菌剂、腈纶匀染剂、抗静电剂、矿物浮选剂、相转移催化剂和织物柔软剂。
44.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分类? 答:特点:(1)具有等电点
(2)几乎可以同所有其他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一般都会产生加和增效作用
(3)具有较低的毒性,对皮肤眼睛刺激小 (4)具有极好的耐硬水性和耐高浓度电解质性 (5)对织物有优异的柔软平滑性和抗静电性 (6)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分散性
(7)可以吸附在带点物质的表面,而不产生憎水薄层,有很好的润湿和发泡性
(8)具有一定的杀菌性和抑霉性 (9)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
分类:a.按阴离子亲水基类型分类:羧酸盐型、磺酸盐型、硫酸酯盐型、磷酸酯盐型
b.按整体化学结构分类:甜菜碱型、咪唑啉型、氨基酸型、氧化胺型
45.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
答:性质:(1)具有等电点,所以两性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2)临界胶束浓度与pH的关系一般两性表面活性剂的cmc随着溶液pH的增加而增大(3)pH值对表面活性剂溶解度和发泡性的影响
A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及泡沫量均最低b高于等电点时,发泡快,泡沫丰富且松大,溶解度迅速增加c低于等电点时,泡沫量及溶解度也较高
(4)在基质上的吸附量及杀菌性与pH的关系在低于等电点的溶液中,在羊毛和毛发上的吸附量大,亲和力强,杀菌力也较强
(5)对于甜菜碱性两性表面活性剂,随着烷基链碳数的增加,cmc明显降低
(6)溶解度和Krafft点加入电解质使溶解度提高,Krafft点降低 (7)表面活性剂结构对钙皂分散力的影响a表面活性剂烷基的碳链增长,活性剂的钙皂分散力有所提高b引入酰氨基或将羧酸转换成磺酸或硫酸酯基时,钙皂分散力大大改善
(8)在含12-16个碳原子时去污效果最佳
(9)具有良好的抗静电能力和很好的生物降解性。见书P138—P141
46.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特点?
答: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聚乙二醇型和多元醇型两大类(详见课本P156~P157)
特点:(1)稳定性高,不易受强电解质无机盐类存在的影响 (2)不易受Mg2+、Ca2+的影响,在硬水中使用性能好 (3)不易受酸碱的影响 (4)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好
(5)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皆有较好的溶解性能 (6)此类产品大部分呈液态和浆态,使用方便 (7)存在浊点
4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
答:(1)HLB值根据不同的要求调节环氧乙烷的加成数,可改变
HLB值,从而达到较好的应用性能
(2)浊点和亲水性浊点越高,表面活性剂越不易自水中析出,亲水性越好。
(3)临界胶束浓度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一般较低 (4)表面张力能够有效的降低表面或表面张力
(5)润湿性疏水基碳链增长,润湿性降低;环氧乙烷加成数越多,亲水性↑润湿性↓(6)起泡性和洗涤性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通常比离子型低,对硬水不敏感,且低温洗涤性较好
(7)生物降解性和毒性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刺激性小,毒性低,而生物降解性直链烷基好,烷基酚较差;EO 加成数越多,生物降解性越差
48. 影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因素?
答:(1)疏水基的种类疏水基的亲油性越大,亲水性越低,浊点越低
(2)疏水基碳链长度同族化合物中疏水基越长,碳数越多,疏水性越强,亲水性越低,浊点越低
(3)亲水基的影响疏水基相同时,随环氧乙烷(EO)加成分子数的增加,其亲水性提高,浊点上升。
(4)添加剂的影响通常向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添加非极性物质,浊点会升高;添加芳香族化合物或极性化合物,浊点会下降
49.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具有较低cmc的原因?
答:(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本身不发生电离,不带电荷,没有电斥力,易形成胶束;
(2)分子中亲水基的体积较大,只靠极性原子形成氢键溶于水,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比,与溶剂的作用力较弱,易形成胶束。
50. 影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因素?
答:(1)疏水基官能团的影响:不同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不同的表面张力。
(2)亲水基的影响:随聚氧乙烯链长度的增加,即环氧乙烷加成数的增加,表面张力升高(3)温度的影响随温度的升高,表面张力下
降
51. 碳氟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
答:性质:(1).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2).具有高熔点、高Krafft点,在溶剂中溶解度较低 (3)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 (4)具有较低的cmc
应用:在高效灭火剂、电镀、织物整理、高聚物添加剂、感光剂添加材料及医疗材料、杀虫剂配方、石油开采中都有较大的应用。(详见课本P184~P187)
52. 碳氟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选择原则?
答:(1)考虑需要碳氟表面活性剂的那些性能、性质
(2)考虑碳氟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否适合所要使用的体系,以及在使用中是否会伴随出现一些不利作用
(3)了解成本是否可行,使用效果是否显著
(4)所使用的碳氟表面活性剂是否容易得到或者合成方法较为简单
53. 碳氟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特性?
答:(1)很高的表面活性,具有非常低的表面张力
(2)稳定性好,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耐强碱、强酸和氧化剂
(3)配伍性好,容易产生加和增效作用 54. 硅表面活性剂的特点?
答:(1)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好的表面活性,仅次于碳氟表面活性剂
(2)在水和非水体系中都有较好的表面活性 (3)对低能表面有优异的润湿能力 (4)具有优异的消泡能力
(5)无毒,不会刺激皮肤,适用于药物和化妆品 (6)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7)有不同的化学方式制备可产生不同的分子结构
(8)生物降解性差 (9)价格较高
55. 含氟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应用? 答:(1)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2)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好的表面活性 (3)合成方法与普通硅氧烷相似,比较简单
(4)可用于织物的防水、防污和防油整理,制造“三防”材料,而硅氧烷则不具有防油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消泡作用,可用作消泡剂
应用:在塑料、橡胶、纺织、涂料、医药、食品、、化妆品、石油、化工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56.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应用? 答:(1)表面活性较弱,表面张力不易恒定
(2)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可用作稳泡剂,起泡力较低(3)不具备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的性质
(4)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凝聚性和增溶性 (5)能够用作增稠剂
(6)渗透性较差,去污力较低,毒性较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