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及特色研究

来源:华拓网
第41卷第3期2020年5月

肇庆学院学报

JOURNALOFZHAOQINGUNIVERSITY

Vol.41,No.3May2020

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及特色研究

坚,莫漫媛,刘旭宇

526061)

(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广东肇庆

摘要:肇庆古城墙是岭南城防之典范,受自然环境影响,它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着眼于肇庆古城墙的防洪这一特色功能,着重梳理肇庆古城墙从宋代皇祐五年(1053)到民国十五年(1926)的水利建设沿革,总结历代防洪系统之变化。最后再将之与安徽寿县古城墙进行对比,总结出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特色在于内外砖城结构、完善的濠沟系统、防洪水闸的设置、用版筑技术临时封堵城门御水以及串楼等。

关键词:肇庆古城墙;水利建设;防洪功能;特色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20)03-0006-06

[7]

统》一文对古城墙的濠沟系统做了专门的阐述,却

一、引言

肇庆古城墙是肇庆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基本保留了宋代城墙的原始形态,是国内现存宋代城墙最完整的范例,是广东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同时也是中国城市防洪历史久远的水利工程。从历史来看,肇庆古城墙的建设与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进一步来讲,肇庆古城墙的历代修葺大都与抵御水患有着直接的关联。于是,从古城墙的历代修葺中可见,肇庆古城墙有着较为特殊的、突出的水利系统。

对此,学术界做了一些探讨。譬如,对古城墙防洪功能的关注,代表性的成果有《肇庆宋城墙:

[1]

历史上防水患多于御敌》、《试论肇庆府城墙的价[2][3]值》、《漫谈肇庆的宋城墙及城内街道、骑楼》、《肇

也没有提及古城墙其他方面的水利建设。由此可见,当前关于肇庆古城墙的水利系统及其特点依然不明晰,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所论及的肇庆古城墙主要是指今位于广东肇庆端州区宋城路的肇庆府城墙遗存所在区域及附近的水利设施,研究跨度则从北宋皇祐年间古城墙的建成到民国十五年(1926)部分建筑被拆、城墙的防洪系统遭到破坏为下限。此外,由于古城墙的修葺经过大多记载于地方史志中,因此文章着重参考了明清时期的《肇庆府志》与《高要县志》,从中分析肇庆古城墙所在的地理位置、历代的修葺情况,以及水利建设概况及其发挥的功能。

二、概念的界定

“水利”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约公元前239年):“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甚哉,水为利害也。”从此奠定了“水利”一词包含的“兴利除害”的完整概念,并沿用至今。中国古代的水利以防洪、农业灌溉和漕运最为重要。[8]48本文所讨论

庆古城墙的保护与维修》、《肇庆古城墙的保护和

[4]

[5]利用》等。不过该类文章的介绍大多为列举肇庆

古城墙在洪水中发挥防洪功能的事例,而对于城墙的水利建设以及防洪原理并未提及。此后,关于古城墙防洪原理的介绍在《既能防洪又能御敌的肇庆

[6]古城墙》一文中做了补充,而对于这些原理是如何

通过水利系统中各环节的配合运作来发挥其作用的,文中没有论及。此外,《肇庆古城墙的濠沟系

收稿日期:2020-01-03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岭南文化项目(GD19LN12);广东省大创校级项目(201810580148);肇庆古城墙保护性修复论

证项目;肇庆市府城保护与复兴文史研究项目(宋城工2019-03)

作者简介:龚坚(1980-),女,湖南涟源人,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

第3期龚坚等: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及特色研究7

的肇庆古城墙,其水利建设的特色功能就是防洪功能,故农业灌溉和漕运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肇庆府城位于水患频发的西江下游左岸,因此,肇庆古城墙除了一般的军事功能外,还兼备了城市防洪的功能。本文将肇庆古城墙视为一道城市防洪工程,从其水利建设沿革出发,对城墙本身相关的防洪工程措施进行分析。

三、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概况

肇庆地处岭南,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有河网与洼地分布,河流水系密集。自古以来四季分

明且天气情况多变,古志有“炎凉之气备于一日”

[9]58

的记载。此外,时有飓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作于夏秋

之间,持续时间长,危害尤甚以致“拔木发屋”[9]58

如此气候环境必然会对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加之肇庆古城墙毗邻西江,从康熙年间《高要县志》中“堤外即西江,苟无隄,则百里地悉

巨浸汪洋,无所谓土田也”[9]18的记载,便能够知道其

时田地皆为大江所环的情形。经统计,从筑城墙之后的宋庆元元年(1195)至1976年的781年间,记载西江洪水为患有104次[10],平均7年一发,且相关类似“百年所未有也”的描述也着实是令人触目惊心。但据史料所载,在民国四年(1915)的乙卯大水灾中,景福围崩决,但北门内十字街肇罗医院前一带及后墙民居,全无水浸,可以步行[11]4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肇庆古城之所以能屡次免遭洪水侵害,是因为肇庆古城墙防洪系统发挥了主要作用。

肇庆古城墙的防洪系统包括“堵”和“泄”两大部分。其中“堵”的部分包括城墙规制、墙体收分角度、建筑材料、月城、二阶墙、版筑、防洪水闸等稳固墙体、分散水流、平衡水压的工程设施;“泄”的部分则主要指由内外濠沟、水窦、古澳组成的濠沟系统和串楼、城墙护坡等工程设施及时泄洪。如此一道水利防洪工程凝聚了从宋至民国历代肇庆人民的抗洪智慧。

(一)宋元时期

道光《高要县志》记载:肇庆府城自宋皇祐年间侬智高之变后才开始筑“仅容廨宇”的土城;政和三年(1113),郡守郑敦义将之拓为砖城,周长八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厚一丈[12]80。但结合其他考古资料来看,地方志中记载肇庆古城墙包砖的时期可能有误。根据肇庆七星岩郑敦义题名的摩崖石刻可知郑敦

义知端州期间是崇宁年间,结合在古城墙抢修时出土的“崇宁元年”“壬午”“奉圣旨善”等城砖,可知肇

庆古城墙包砖应该始于更早的崇宁元年(1102)[13]

北宋后期古城墙建成后,志书没有宋元时期修缮的记载。不过在七星岩摩崖石刻中,压刻在元朝月忽乃题刻下的“刘叔子德政碑”中有“修城凿池,

不用民力”[14]的信息,由此可推测宋元时期肇庆古城

墙的修葺频率不高,且大多是小修小补。

关于明代以前的濠沟系统,据万历《肇庆府志》记载,宋代修筑的城墙西南隅至东南隅三面绕之以濠,各深一丈,阔十丈,周四百五十八丈[15]185。如果数据准确,那从其深度和广度看,规模相当可观。有学者推测其水源“可能是利用西江堤围在西门外设置涵闸无坝引水,结合自然地形与河道连接城墙内外塘澳、沥湖与古澳而成;如果外濠不是连接为一,而是为披云楼所在山岗高地截断,那么北段、东段外濠有可能是宝月台引沥湖水经古澳汇入西江

而成。”

[7]

志载宋代以前东门外有古澳,与西江相通,自古为西江上停泊舟楫、躲避风涛的地方,也应该是古代高要、端州的重要码头。到了宋代,旱峡彻底淤塞,西江河道河沙堆积,西江水逐渐成为端州的隐患。作为城墙外濠的入江口,古澳的淤塞与疏浚也成为常态,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建立疏浚古澳的长效机制,宋乾道六年(1170)冬,郡守曹总修复古

澳后,决定“设澳田,岁收为淘浚资”[12]81

综上,肇庆古城墙自宋代崇宁元年(1102)包砖以后,城墙的建筑规模较大,墙体土筑,内外包砖,古城墙的大致形制由此确定,同时其濠沟系统也初具规模。到了明清时期,其水利建设则更为频繁且完善。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特别是两广总督驻肇期间,肇庆古城墙的修葺频率比较高,重修的工程量比较大,而且对防御性的城墙要素适当改变形制,以满足抗洪之需。因此,城墙防洪系统也在多次修葺中不断完善。

从选址上看,肇庆古城墙的位置自宋代以来基本没变,依丘陵而建,北近七星岩,再北为北岭山,其南地势较低,紧邻西江,海拔高程约10米。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取此地形修建城墙,有利于泄洪,是古代城市防洪的一大特色。

结合万历《肇庆府志》的府城图,从墙体形制上看,城墙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城墙拐

8

肇庆学院学报第41卷

角为弧形。自宋以来古城墙的墙体规制基本未变,明代只是局部修补与增筑。成化十一年(1475)——一说是十六年(1480)——知府李璲以披云楼近濠,增筑厚一丈,长七十余丈的砖墙;崇祯十四年(1641),总督张镜心、知县萧琦发帑遍修周城,将城墙增高了三尺五寸[12]80,在城墙抗洪的关键位置都增加了城墙的长度与厚度,提高了古城墙墙体的稳固性。而弧形的城墙拐角相比于直角,更能减少湍急水流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也有利于洪水分流,起到缓冲的作用。如此设计,都能大大提高城墙在洪灾中的防御能力。

从墙体的收分角度上看,肇庆古城墙墙体土筑,墙面内外包砖,多以长方形砖错缝平铺,间有呈层的丁砖或侧砖,砖缝形式不规则,内外包砖皆逐层向上收分,又称“露龈造”,每层内收1~1.5cm[16]2。从这个收分比例上看,较北方的城墙收分幅度大,城墙下部收分角度大于上部,露龈明显,整体呈现

[17]36梯形,遵循了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四》所载的

规模比较小,修筑月城马路之后有所扩建,月城的设置让城内多了一重保障。

明初杨子春在《重修石城记》中记载:“(肇庆府

[15]184

城)城东南角及西南角崩圮八十余丈”。受地形

影响,经常位于抗洪第一线的城墙东南角与西南角损毁程度如此之大可以理解。不过从这以后,在志书中没有再看到南段城墙崩圮的记录,有崩圮记录的多为北段城墙,这可能与南段城墙城内外的多重保障相关。除了上述所说的墙体收分角度、建筑材料等防洪因素,还有就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之后,千户郭纯在城南临江地带“甃岸以石,高并城

[12]80址,捍御水患”。而从城墙遗存看,面临西江的南

段和东西段南部城墙内侧,加筑有二阶城,外侧墙脚则以三合土包边,此举也意在保护城墙脚部免遭顺城水流冲刷,以免掏空城墙引发倾圮。

串楼是南方古城墙的特色,适应南方降水多且集中的天气。成化元年(1465),在城上增置八百一

[12]80十间串楼,“自是防守不患风雨”。由于南方的雨

边城形制特点。如此形制,更主要的还是出于防洪的考虑,因为加大收分角度,截面成梯形,可以提高城墙的稳固性,更有利于防洪。当地水利专家分析认为,肇庆古城墙按墙高8.5m,顶宽4.8m,底宽8.2m计,完全符合“新的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

[6]

范》规定的防洪墙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虽然史

水天气较频繁,为避免城墙被雨水淋侵容易崩圮,明代便在城墙上搭建串楼,一来守城的士兵可以躲避烈日风雨,客观上也有利于城墙顶部排水。正德六年(1511),知府程杲重修串楼。而串楼的流行时间不长,一方面串楼并不能完全为城墙遮蔽雨水,反而阻挡了阳光,不利于渗入城墙的水分蒸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明代热火兵器使用逐渐广泛,木结构的串楼容易受到火攻,所以在嘉靖七年(1528),佥事李香与知府郑璋撤串楼修筑雉堞。[12]80

明代濠沟系统的记载较为明晰,整个系统由外濠、内濠和内外塘澳通过各处水窦沟通、首尾同西江相连而成。较为完备的修筑记载见于康熙《高要县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风雨连旬,城东北隅侵滔。兵备佥事黄甫涣与知府徐鹢修筑濠,自西门城外绕而北过北门桥至东门城外,谓之外濠。自西门城内起小水通窦过南门街至清军馆后而大,谓之上濠。复通窦过塘基头街下注,其阔差减,谓之下濠。下濠通窦出城接外濠,而达于江,自西门石嘴引江水而入者,谓之西濠。(按此数濠自明天顺间,知府黄瑜修浚深阔,各有尺寸。岁久,渐为两旁

[9]44

民居侵削,西城上濠日渐淤塞。)万历三十八年

料没有明确记载各面墙体的收分角度,但是根据肇庆古城墙南临西江的实际情况,我们大概可推测临近西江的南面城墙以及东南与西南两个拐角,其收分角度较其他墙段偏大。

从建筑材料上看,明代杨子春的《重修石城记》

[15]184

中提到古城墙“筑石而为基,累砖以甃其隙”,以

条石作为城基,可以提高古城墙的稳固性,以抵挡凶猛的洪水。城基上部砌砖,累砖时,在砖间缝隙浇上由糯米与石灰烧制而成的混合物,增强了砖间的紧密性,也起到防止洪水浸淹渗漏的作用。

当然,月城这一工程设施也是防洪的精妙之作。乾隆《肇庆府志》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督府张镜心、知县萧琦发帑,周城筑高三尺五寸,改筑四门月城。旧制止有垣墙无马路,至是改筑之,高厚与城并,马路广阔亦如之。[18]从这段史料可知:肇庆古城墙的四个门自古都建有月城,但始建年代不详,至少在崇祯十四年(1641)以前就已经存在。旧制月城内只有城墙并没有马路①,说明以前月城的

(1610),知府江中楠拆铺修浚。此外,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知府夏应台将原本在城脚下的城东外街和城西外街都改出濠边及北门止,有学者认为

①马路应该是指月城顶部连接城墙本体的通道,应当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上下城墙的马道。

第3期龚坚等: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及特色研究9

其目的可能是将以前被民居侵占而远离城墙的城濠拉近城墙,以维持城墙濠沟系统的形式完整[7]28。崇祯二年(1629),知府张明熙再次疏浚城濠[12]82。

明代记载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较为完整,其防洪系统也较为完备。清代古城墙的防洪系统基本沿用明代,只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小修小补。撤掉串楼,主要修葺了月城、部分濠沟、东北两窦以及城墙护坡。

据道光《高要县志》记载,四门月城,东长十丈五尺,南十三丈五尺,西二十三丈五尺,北二十五丈二尺[12]80。从肇庆府城图可见,古城墙本体的北门、西门城门与月城门都正相对,紧邻西江,位于防洪第一线的南门和东门朝向则分别与其月城城门相互错开,且东门和南门的月城门都逆水而开,防洪意图可见一斑。如此设计,即使月城门溃决,也可以极大削弱洪水对于二道门的冲击,使城门不足以直接为凶猛的洪水所破。同时,月城之水还可以平衡城内外的水压。

在2017年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月城遗址。形似弯月,小城由东、西、南三墙合围而成,北接门楼基座,墙残高约4.6m、宽约3m,其高度、厚度均较主城墙低窄,

应是明清时期月城的典型形制。”[16]46

其次,月城门低

矮,也方便在洪水来临时及时堵住城门,以防水入城内。

关于濠沟系统,宣统《高要县志》载:清顺治四年(1647),总兵罗成耀重新疏浚外濠,从东门水步头起,一直往北而后西折,抵达西门水步,广一丈五尺,深一丈,周九百七十二丈。顺治八年(1651),总镇许尔显下令在离城一丈处重挑壕堑,广八尺,深六尺,东西及北三面绕城。经过以上两次疏浚,其深广规模较之前缩小许多。康熙七年(1668),督府周有德重新浚通内濠,由塘基头张衙巷通窦出城,与外濠相连而后注于江。[19]324

康熙年间,宋代所设澳田早已废弃,而古澳也湮塞,不能再供官船停泊避风。但从东门水步头起到天宁寺前这一段外濠水接内濠水,仍从古澳故址汇入西江。

同治十一年(1872),方濬师修缮城墙时,将“城外之东北两小窦亦浚治如法。以资宜泄,而免积

潦。”[19]323

光绪十二年(1886)修浚东窦告示碑也提到

关系郡城保障”,“应即责成看管,以时启闭”。

此外,城墙护坡也起着重要的防洪功能。据2017年考古发掘报告可知,城墙护坡为三合土夯筑,横截面呈“阶梯”状,上窄下宽,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为基槽(即埋入地下部分),高约0.9m,宽出上部约0.25m,边沿不规整;上部为露明部分(出露地面),高约1m,顶端为斜直面,自北向南倾斜[16]29。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增强了稳固性,进一步保护城墙,另一方面也方便排水。

综上,明清时期特别是两广总督驻肇期间1564—1746),由于肇庆府城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都有所上升,政府比较重视对府城墙的维修和保护,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在这段时期也较为频繁,其防洪系统也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三)民国时期

在民国四年(1915)的乙卯大水中,肇庆古城墙再一次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以外尽成泽国,而城宛在水中央。城以内濒南地势稍低水亦渗入,而迤北一带独完。城外灾民纷纷逃避入城内者

数万人。”

[11]41

民国时期肇庆古城墙的城垣周长是七百四十二丈八尺,厚一丈五尺,高二丈二尺[11]39。较前朝长度略减,但其厚度和高度都有所增加,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墙体的稳固性,提高了古城墙的防洪作用。

在2017年的考古发掘中也清理出了保存较完整的民国时期南门、西门门洞外的水闸痕迹以及西门外的防洪墙[16]46。如今在北门仍完整地保存了可以落木的防洪水闸。如此一来,洪水泛滥时,人们会在城门的闸槽间卡上枕木,在枕木间隙填上黄泥,再将城门关闭,就能防止洪水从城门进入。

其次,夯筑技术也用于临时封堵城门以抵御洪水。据民国《高要县志》载:城以南濒江,素有水患,西潦岁至,南门最低先被水,以次及于西东二门,皆于城口版筑以御之……中华民国乙卯,潦张最甚……当是时,城四门版筑以御水[11]46。

民国期间设立修理城濠公所,民国五年(1916)曾疏浚内外濠[11]47。自明清以来的大部分濠沟、塘澳都已经不断收缩甚至消失了。不过在民国《高要县

志》所载《高要县城内外濠道全图》[11]9中,仍能发现

小部分明清城濠之遗存。

东北两窦是城内之水宣泄于外的枢纽,也为内外濠沟之连属。在民国《高要县志》中首谈濠与窦的关系。东窦在城东,北窦在城北,东窦的位置比北窦高,平时内濠之水大都是通过东窦排出城外。

“南门外小城平面呈不规则圆角矩形,(“东北两窦,10

肇庆学院学报第41卷

当西江水位上升时,会堵塞位置较低的东窦防止城外之水进入城内,这时候,城内的水会折向北流,通过北窦出城。如果堤围溃决时,则堵塞东北二窦,城外之水也就被堵在门外了。

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由于城市建设需要,依次拆毁东、西、南、北门城楼及月城楼,填塞各门,筑为斜坡。由于梁赞燊力劝护城,“北城乃免全拆,惟将雉堞城垣南北一致拆低,以比于景

福围高度为准,或稍益高焉,以防潦患。”[11]41可见到

民国时期拆城以后,肇庆古城墙的防洪地位仍然不可小觑。

民国时期,在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中,增设了防洪水闸、城墙护坡,利用夯筑技术临时封堵城门以抵御洪水,设立专门的机构疏通内外濠,明清时期的濠沟遗存是民国濠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肇庆古城墙,仍旧能作为一道出色的防洪水利工程庇护肇庆人民免受水患之灾,这其中凝聚了肇庆先民丰富的抗洪经验与智慧,为现代研究城市防洪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

四、肇庆古城墙的水利特色

肇庆古城墙是集军事与防洪功能于一体的宋代砖城墙,可谓是一道杰出的防洪工程。位于江淮之间的安徽寿县古城墙,同样兼具军事防御与防洪功能,也是高水平的防洪杰作。

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58),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历经明代15次、清代14次修葺,规模宏大,全长7141米,平面略呈方形,总体保存完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防洪功能则主要通过墙体、瓮城、涵洞和城墙护堤四个部分的建筑发挥作用。

首先,城墙外墙体包砖,外壁下部用条石砌筑两米高的墙基,外壁上部砌砖。城墙砖石之间用糯米石灰浆等物粘合,增强了其防水和防渗性能,十分牢固。与肇庆古城墙不同的是,寿县古城墙内墙体全由夯土筑成,这种建筑方式有利于避免城墙因时常被洪水围困数月之久而面临崩塌的危险。而弧形墙面、收分的外墙体都是为了增大抵抗洪水的强度。

其次,在四个城门的外围均建有瓮城,呈内、外两道门。除了地势较高的南门瓮城内门与外门位

置与朝向为直通式,其余三门的外门与内门皆成直角。这与肇庆古城墙月城城门的位置与朝向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有防洪的作用。

再次,涵洞的创建,既解决了防水与排水的问题,又使这一过程能“自动化”控制,匠心独具。在月坝与涵道组成的涵体中,设置一“侧凸字形”木塞,通过木塞的移动来决定排水或防水。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时,内河水通过涵道进入涵体,顶开木塞,水经城外涵管排出城外;当城外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时,城外水进入涵体,水压推动木塞向内河涵管移动,并随水压的增大而不断塞紧内河涵管管口,从而防止外水倒灌入城,起到奇特的防水效果。[20]

最后,护城石堤既加固了城墙的基础,又增强了抗冲刷力,成为又一道坚固的防线。

同为防洪杰作,肇庆古城墙与寿县古城墙水利建设的防洪原理相近,其防洪系统都包括:利于防水的墙体规制、建筑材料、月城(瓮城)建筑、防洪护坡等。与寿县古城墙相比,肇庆古城墙水利建设的特点及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较于土坡城墙,肇庆古城墙是由两面砖砌墙体和中间的夯土层组成。肇庆地区降水量多且集中,气候温热潮湿,内外包砖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中间夯土层免于常年受潮,出现土质松动,进而降低墙体的稳固性,减弱其防洪作用。

第二,除了在墙脚加筑三合土的防洪护坡,在城墙内外侧加筑二阶城,肇庆古城墙还在四门城门之外设有可以落木的防洪水闸,另外采用版筑技术临时封堵城门以御水。

第三,肇庆古城墙的濠沟系统由外濠、内濠和内外塘澳通过各处水窦沟通、首尾同西江相连而成,巧妙地进行防水与排水。

第四,明代串楼的设置也是肇庆古城墙区别于北方古城墙的特色之一。

五、结语

综上,肇庆古城墙除了具有一般的防御功能以外,还发挥着重要的防洪功能,可谓是一道杰出的古代水利工程。其水利建设包括“堵”和“泄”两大系统。城墙规制、墙体收分角度、建筑材料、月城、二阶墙、版筑、防洪水闸等稳固墙体、分散水流、平衡水压的工程设施一应俱全;再加上由濠沟、水窦、

第3期龚坚等:肇庆古城墙的水利建设及特色研究

[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11

古澳组成的濠沟系统和串楼、城墙护坡等及时排水,如此一道水利防洪工程凝聚了历代肇庆人民的抗洪经验,在中国水利防洪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它与寿县古城墙相比,具有区别于北方古城墙的特色,比如内外全是砖城结构、完善的濠沟系统、设置防洪水闸、采用版筑技术临时封堵城门御水以及串楼排水等。

致谢:感谢肇庆市博物馆馆员张致政先生为本文提供肇庆古城墙考古工作报告等相关材料。参考文献:

[1][2][3][4][5]

肇庆宋城墙:历史上防水患多于御敌[J].珠江水运,2011(23):78-80.

贾敏.试论肇庆府城墙的价值[J].神州民俗,2017(288):30-34.

郭剑泉.漫谈肇庆的宋城墙及城内街道、骑楼[J].广东史志·视窗,2006(4):57-58.

付晓渝.肇庆古城墙的保护和维修[J].山西建筑,2007(10):22-23.

陈羽.肇庆古城墙的保护和利用[C]//中国古都学会.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7:240-244.[6]

李伯益.既御敌又防洪的肇庆古城墙[N].西江日报,2015-02-23(A3).

张致政.肇庆古城墙的濠沟系统[J].肇庆学院学报,2018(6):27-31.

河海大学《水利大辞典》编辑修订委员会.水利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谭桓,梁登印.康熙高要县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冯咏浩.肇庆宋城墙小考[C]//肇庆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题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店,2017:2.梁赞燊.民国高要县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韩际飞,何元.道光高要县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张致政.肇庆古城墙的选址与始建年代[J].肇庆学院学报,2017(6):24.

林洁.肇庆古城墙——岭南城防的典范[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60.

郑一麟,叶春及.万历肇庆府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一).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肇庆古城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报告[R].未刊稿.[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17.梁克家.三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36.吴绳年,何梦瑶.乾隆肇庆府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80.梁赞燊.宣统高要县志[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黄云峰.寿县古城墙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

TheStudyon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andCharacteristicsofZhaoqingAncientCityWalls

GONGJian,MOManyuan,LIUXuyu

(CollegeofTourismandHistoricalCulture,Zhaoqing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Abstract:TheancientcitywallsofZhaoqingisamodelofLingnan'surbandefense.Affectedbythenaturalenvironment,itisalsoanoutstandingwaterconservancyprojectinancientChina.ThisarticlestudiesthespecialfunctionoffloodcontroloftheancientcitywallsofZhaoqing,focusingontheevolutionofthe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oftheancientcitywallsofZhaoqingfromthefifthyearoftheSongDynastytothefifteenthyearoftheRepublicofChina.Finally,acomparisonismadebetweentheancientcitywallsofZhaoqingandthoseofShouCounty,Anhui.Itisconcludedthatthecharacteristicsoftheformeraretheinternalandexternalbrickcitystructure,acompletetrenchsystem,theinstallationoffloodpreventiongates,thetemporaryblockingofthecitygatesfromfloodingwithrammedearth,andcorridoretc.

Keywords:Zhaoqingancientcitywalls;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floodcontrolfunction;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董

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