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泉港区山腰盐场美发中学 陈黎英
随着新一轮的教学课程的改革,创设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从而让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培养、观念的形成自然吻合、浑然一体。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是决定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和欲望。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下面谈谈本人的拙见,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情景:
一、地理图表导入新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因而利用地理图表导入新课也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经常选用的方法之一。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原人教版初二地理教科书封底),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从而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第二依次出示“主要天气符号”图(教师在课前制作好的色彩醒目的“天气符号”图片),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最后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天气符号(或写出描写天气状况的词语),学生回答;或者由学生变换角色,考察同学的记忆力。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寓教于乐。
二、问题导入新课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问题,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紧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抓住学生认知的不平衡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利用问题导入新课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由生活常识问答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设问:“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惟一的家园是什么?”(地球)“今天的地球上大约有多少人口?”(60多亿)“中国人口居世界第几位?”(第一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哪些不同?”等问题引入学习,共同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这些原有知识经验是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而且还是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由巳知过渡到未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析归纳。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先前所形成的知识,感受知识就在处身边,这种导入法更适合初一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过程。
(二)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提问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及欧洲》中的“亚欧大陆地形”时,提问:1、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这部分知识为巳学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回答:陆地地形可分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类型。)2、亚洲主要以哪几种地形为主?亚洲地形有何特征?所提问题环环相扣,逻辑性强,符合初一年学生的思维特征。
(三)用归纳的方法提问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非洲》中的“炎热的气候”时,设问:“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应
2
包括哪几个基本要素?”导入,因为由亚欧两洲的学习可知,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自然资源等几个要素,学生也就可以由问题发问自主地学习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因素。
(四)联想题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一节时,教师先后出示四个词语“黄绿色”、“葡萄牙语”、“咖啡”、“雨林”,请学生联想四个词语均和哪一个国家有关。四个词语均反映了巴西最具特色的一面,让学生通过四个词语进行联想作答,从而导入新课“巴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发挥想象,掌握知识。因为初中学生具有喜爱想象的特征,所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课件导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上课初,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内容,使学生立即明确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通过一段地形演变的录像资料及火山、地震的实况资料导入,学生很快明白学习的内容,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的;又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分析三种类型的降水,利用动态的课件演示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既满足初中学生的视角神经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学生能很快地分析出三种不同的类型的降水发生的条件。对长期以来传统旧教材的平面图的模糊理解消除了,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掌握更明确,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识。
四、从生活实践导入
3
地理教学应该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经验,重视对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及时事政治的分析,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人种》时,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黄种人的体质特征的叙述,联想自身(因为中国人属于黄种人)在这些方面是否与课文叙述相同,从而导入世界的三大人种的学习,那么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可心领神会,容易记忆了;又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侯》时,教师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04年夏季的高温天气,降水稀少,当地经常停水、停电;昨天与今天的天气是否一样,大家是否觉得天气变化很快呢?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积极探索,围绕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