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支气管哮喘需要做的几个护理措施

来源:华拓网
支气管哮喘需要做的几个护理措施

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除了进行规范的临床治疗外,还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保证治疗及护理协同进行,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其康复进程。

一、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

支气管哮喘,就是我们常说的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主要特征为气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通常在夜间和凌晨发作或加重。

关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遗传决定患者的过敏体质,即容易发生哮喘,此类患者是否发病,与环境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遗传因素,支气管哮喘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发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集聚现象,也就是亲缘关系越近,越容易发病,但其发病通常由多个基因和外源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环境因素可分成病原性因素和非病原性因素,其中病原性因素如室内变应原(家中宠物、蟑螂等),室外变应原(花粉、草粉等),职业性变应原(油漆、活性染料等),食物(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等);非病原性因素,如大气污染、吸烟、运动等。除了环境及遗传两个基本病因外,还有呼吸道感染、精神和心理、微量元素缺乏等诱发因素。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如果患者感觉喘息、胸闷、气急、哮喘症状加重或妨碍日常生活时,要及时就医;倘若夜间发病被憋醒,要服用哮喘药物进行干预,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茶碱缓释片、多索茶碱等,若是服药后依然感觉不适,或者是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就诊。

二、支气管哮喘需要做的几个护理措施

了解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后,还要做好如下护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抑制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环境护理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维持适宜的室温和温度。室内不要摆放花草,不使用皮毛、羽绒或者蚕织类用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间,应该多注意休息,多注意饮用温水,同时防止受凉感冒以加重病情,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

(二)吸痰护理

通畅呼吸道,痰液黏稠者可进行雾化吸入。哮喘病人不宜超声雾化吸入,因颗粒过小,过多雾滴容易进入,使支气管痉挛,导致哮喘加重。还要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协助翻身拍背或体位引流,无效者吸痰,病情危重应建立人工通道。如果痰液粘稠时要多喝水,如果呼吸困难,适当给予氧气的治疗(吸氧的流量为1-3L/min,吸氧浓度不能超过40%),并且要按时服用支气管解痉挛药物和抗炎药物。

(三)用药指导

支气管哮喘患者服用药物时,要遵从医嘱服药,防止出现漏服、错服、多服等情况。另外,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使用β2受体激动剂时,注意有无心悸、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药物应在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正确吸入激素类药物,并在用药后立即用清水漱口。

(四)阻断过敏源

支气管哮喘患者要对自己的过敏原进行明确。一般情况下,常见的过敏原有内源性过敏原和外源性过敏原。内源性过敏原是指机体内部因素,即:免疫功能异常和内在的疾病,比如肠道炎症腹泻,肠粘膜屏障受损等;常见的外源性过敏原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化学性过敏原等。当患者确定并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后,在生活中有效的规避,这样能有效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需要识别可能过敏的诱发因素,避免接触宠物,避免接触刺激性的气体。

(五)饮食护理

急性期患者,尽量少说话减轻气短症状,同时在饮食调理上多食用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禁止食用容易引起哮喘发作的过敏性食物。支气管哮

喘患者大多数是因为过敏引起,很多患者会对鱼、虾等海鲜过敏,所以这类患者尽量避免食用鱼、虾、蟹等发物,还要避免生冷、刺激食物。

(六)压疮护理

如果是病情严重,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要重视压疮护理。首先要勤翻身。出现压疮的原因是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长期受机械压力导致缺血、缺氧,组织就会出现损伤、坏死、溃烂,所以要经常翻身,减轻骶骨还有胯部等部位和床板之间的压迫,有效预防压疮;其次是更换床垫。可以换成比较软的气垫床,特殊部位可以用气垫圈,这样都能减少局部压力,预防压疮;最后要加强皮肤清洁卫生:皮肤可以经常使用酒精、碘伏消毒,如果出现小的皮肤问题,要及时用药进行治疗,避免患者自行搔抓等导致皮肤破溃,也能预防压疮形成。

(七)哮喘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定期复查

支气管哮喘具有发病急、易反复的特点,所以需要长期的治疗方案。患者最好去正规的医院,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定期检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药物的增量、减量或停用。

(八)心理护理

基于支气管哮喘具有的特征,大部分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郁闷等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容易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不利于疾病的有效治疗。因此,要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担忧,给予相应的疏导,耐心向患者讲解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另外,给予患者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使其树立治疗的自信心,同时建立“病友”微信群,使患者在沟通交流中改善不良情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