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地理科学进展
Vol.30,No.9Sept.,201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
文枫1,鲁春阳1,杨庆媛2,周桂芳1,王成2(1.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467001;2.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可行性、动因、现状、模式、主体、收益分配以及流转制度、支撑体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成果更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结合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的要求,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加强以下5方面的研究:①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研究,摸清家底,科学判断区域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及空间分布,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时序安排提供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可量化的指标。②深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和地价评估研究滞后于农村土地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定价方法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③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由于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收益分配关系的差异较大,存在各主体利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问题。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机理研究,合理确定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及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④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控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及降低风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⑤注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驱动力等方面定量研究。在现有定性分析为主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为决策部门把握流转动态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成果。关键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与展望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生产及其居住的空间承载地,包括农村居住用地、农村公共服务及其基础设施用地、村办及乡镇办的企业、商业服务业、工业小区及仓储等用地,土地产权为农村集体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通过出让、出租、转让、转租等形式,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让与其他经济主体使用行为。由于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产,土地流转或交易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土地流转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地制度改革[1],相继出现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日本以农协组织为主
的农地规模经营,美国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现代农业,英国以自营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与商业化发展,德国以农业合作组织鼓励土地合并经营,法国通过完善市场中介组织、法律法规扩大农场规模,俄罗斯实施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盘活土地资源等形式[1-3]。国外土地流转立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注重农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结合,由政府引导,在尊重流转主体意愿基础上,通过明晰产权、创新土地制度、培育流转中介、出台政策法规等方式规范土地流转。
与国外相比,中国与发展规模农业、现代农业以及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要求相适应的集体土地流转理论研究与实践均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
收稿日期:2011-01;修订日期:2011-04.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统筹城乡视野下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0YJC-ZH14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GL056);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B763)。作者简介:文枫(1980-),男,河南光山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国土规划。E-mail:wenfeng@swu.edu.cn通讯作者:杨庆媛(1966-),女,云南腾冲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土地管理、区域规划及区域经济。
E-mail:yizyang@swu.edu.cn.
1193-1200页
1194地理科学进展30卷9期
开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农村土地流转变得日趋活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产生,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外部性潜在收入的产生与分割,新生潜在收入流的分割形成了流转制度创新的主要激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4]。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及学术界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关注,取得了一些典型的流转经验及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如何发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得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必要性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成果更好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参考。
市为例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有效推进农村住房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进统筹城乡住房一体化进程[8]。由此可见,学术界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不包含入市)的必要性几乎已成共识,认为其改革具有现实合理性。
多年来,在现行法律法规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原则上是禁止入市流转的。随着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在对集体建设用地是否可以入市流转尚存争议。吴月芽认为在理论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都是可行的[9]。牛海鹏等通过分析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条件、要求和理论依据,提出“双轨制”、“三方制”入市模式[10]。有学者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趋势日益明显,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正确引导其入市流转[11-13];也有学者对入市流转持谨慎态度,认为直接入市尚待时日,勿操之过急,需积极稳妥的推进,做好相关配套工作[14-15]。可见在当前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和土地管理制度框架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依然步履维艰。因此,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就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创新,为其入市流转提供制度环境。
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合理性及入市流转可行性
马秀鹏等结合法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交易费用理论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的可行性,研究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改革收益远大于其成本,改革具有现实合理性[5]。李文谦等从物权制度、法律公平正义角度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中农村宅基地流转正当性分析,认为农村宅基地流转符合法律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念,存在法律和政策空间[6]。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商品属性和资产属性日益彰显。立法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限制已经阻碍了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象已普遍存在,各地流转试点也已展开,从实际效果看,流转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刘昌用等对重庆市双溪村土地流转成效进行评价,判断其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可为统筹城乡改革提供借鉴[7]。靳京等以北京
2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及障碍
因素
2.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以后,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其演变与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紧密相关。多数学者认为,中国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变迁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生流转的根本原因。陈利根等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剖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原因:①制度创新使潜在收入得以增加;②这种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变化使潜在收入的分割成为可能;③制度安排的成本在降低[16]。高艳梅等认为征地制度缺陷引起的资源低效配置和“隐形”市场交易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是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的现实原因,巨大的潜在外部利润是流转的驱动力[17]。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流转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比较利益驱动和土地发展权保障等都是引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原因[17-20]。针对农村宅基地流转,胡峰根据其流转主体不同把宅基地驱动力分为国家
卷9期文枫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1195
征收征用驱动、农村集体组织转用驱动和农户自发流转驱动[21]。可见,制度变迁、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产价值和土地发展权保障等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
2.2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障碍因素
影响和制约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法律法规的障碍。吕萍等从土地市场、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分析制约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因素为是否流转的规定、流转用途限定和集体建设用地是否抵押的界定[22];王菊英从立法论和解释论两方面分析认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主要是存在立法顾虑和现有宪法和法律限制[23]。
(2)产权制度的障碍。中国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变迁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生流转的根本原因。而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产权问题,在中国,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产权不平等关系长期存在,形成了城乡土地“两种产权、两个市场”二元结构。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经济学派从经济学的效率角度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性质、改革方向进行剖析;社会学派针对产权研究的缺陷,以人为核心,关注产权运行中地方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人类学派充分考虑地方具体情况,从微观实践中注重文化的重要性[24]。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权能残缺不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缺陷成了束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根本原因[25-28]。根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土地产权存在问题,以及一些地方试点经验总结上,提出了明晰产权,强化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产权行为能力等对策建议[27-30]。朱新华等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从绩效优化角度提出“按份共有”产权创新模式,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产权改革提供了借鉴[31]。
(3)社会保障的障碍。集体建设用地作为农村一种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具有生产职能和社会保障职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较大,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社会保障承担不起社会保障的功能,致使农民对宅基地依赖性很强,阻碍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胡峰认为农村宅基地流转障碍因素除制度因素外还包括区位因素和土地社会保障作用[32]。陈希勇认为应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农村土地流转[33]。
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及问题
3.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
从广东省“南海模式”开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形成了诸多模式,典型模式主要有:“苏州模式”、“芜湖模式”、“古田模式”、“顺德模式”、“滨海新区模式”、“安阳模式”、“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等。有的地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农用地伴生流转,学者们按照不同类别进行了总结比较:汪红群等[34]、高迎春等[35]按照流转方式和土地权属性质及用途变化划分为“保权让利”、“转权让利”模式;根据流转实践背景不同划分为“乡镇企业改革”、“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36-38]。陈会广等基于对各地地方制度特征总结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与市场并重型”模式[39]。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模式利弊,并对其进行绩效分析,提出不同政策背景,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合法而富有效率的流转模式[40-44]。
总体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呈现多样化并各具特色。从各地实践情况看,地方政府在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作用非常重要。通过明晰产权来规范收益分配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因此,各地应根据本区域实际,积极探索流转收益好、社会保障能力强、经营风险小、农民生计可持续的流转模式,为其他区域流转提供参考。3.2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展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本区域或某模式流转现状、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其问题所在,并总结原因,最后提出适应本区域和该模式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具有形式多样、流转面积增多、区域差异明显、流转主体和价格难确定等特点。
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中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普遍存在收益分配不合理、产权模糊、管理缺乏、市场不健全、流转纠纷较多等问题[45-52]。针对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流转前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出台等以促进流转;流转中土地市场、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保障流转;流转后加强管理
1196地理科学进展30卷9期
和评价以规范流转[45-55]。唐晓莲等以广东省为例,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施后对城市土地管理的影响角度,提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建议:推行土地征用年租制、加强产籍管理等措施,加强流转后集体建设用地管理[56]。
(镇)、行政村收益分配比例1:4:5,市级政府不参加分成;重庆市收益分配区县和农民集体之间没有统一分配比例,江北区为2:8,江津区为6:4,荣昌县为5:5。从各地流转实践来看,参与收益分配主体不一致,缺乏统一管理,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的核心和关键,今后应厘清参与收益分配主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流转确定合理收益比例,加大流转收益统一规范管理,保障农民权利,促进有序、高效流转。
4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主体及收益分配研究
4.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主体的研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问题直接决定其流转主体和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由于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模糊、权能不清,导致在流转过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主体虚化、主体地位不平等。李廷荣通过流转的含义和范围界定,认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仅指其使用权在土地使用者之间的转移,流转的主体应为土地的使用者而非所有者[57]。卢吉勇等认为农民集体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所有权和现实中的实际经营管理权,农民因掌握土地实际使用权和国家拥有领土主权,因此农民、农民集体、国家三者均拥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地位。集体建
[58]
5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支撑体系及实现
路径
5.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支撑体系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和安排,正逐步向规范化、市场化方向迈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支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其合法、合规、合理流转创造环境和条件。学者们认为目前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尚缺乏必要的支撑体系。杨继瑞等认为法制支撑体系是农村建设用地有序流转的重要环节,权益机制支撑体系是保证其高效流转的关键,投资基础设施及配套、政府服务、中介服务的外部环境支撑体系是流转的基本条件,配套制度支撑体系是流转必不可少的环节[66]。肖瑛等则认为制度支撑体系必须完善,通过制定和完善征地、用途管制、定级评估、价格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进行规范[67]。谭术魁等认为制定规范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案,构建科学的土地收益分享、支配模式和制定强有力的行政措施都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重要保障[68]。5.2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实现路径
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障碍因素上看,中国关于流转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相关政策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农村土地产权与国有土地产权相比存在不平等和不完善。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69],一些学者从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及机制创新。程久苗通过对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欠缺及其入市流转的法律缺陷等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在规定流转对象、条件、范围、方式等基础上,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空间[70]。戴德军从各地流转试点出发,究其流转制度缺陷根源在于国家在对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设用地流转主体分歧主要集中在作为代表国家的各级地方政府既不是集体土地的所有者也非使用者,是否应给予其主体地位。但学者们一致认为,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是无法动摇的,并要保护其主体利益。同时,一些学者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多元主体博弈分析,发现地方政府、村集体、流转各方以及流转参与个人及组织,均分享土地流转带来的增值收益
[59-61]
。
4.2集体建设流转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问题争论较多,集中体现在:一是政府是否有权参与流转收益分配,二是二次分配中农民集体内部如何分配收益
[62-64]
。其主要观点有:①全部收益应该归
[57]
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所得;②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土地增值,理应参与收益分配[58];③流转的收益应该兼顾政府和其他收益主体包括农民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在具体收益分配方
[65]
案上,各地流转试点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流转范围和条件以及流转模式影响差异较大。江苏苏州模式集体收益占流转收益70%,市县乡政府收益分配按首次和再次流转不同;安徽芜湖模式县(区)、乡
卷9期文枫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1197
上价值选择存在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应在市场规范运行上寻求政策和法律的突破[71]。胡存智认为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当从产权制度设计和流转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制度,在此基础上创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和运行制度,同时完善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72]。陈利根等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述评,提出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进行流转立法保障和规制,最后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权益[73]。综上所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应围绕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为核心的土地产权制度,以立法制度为基础,市场机制、收益分配制度为保障,同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存在问题及法律制度缺失,学者们从多角度寻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破解、治理和改革路径。刘双良等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面临的主要困境为突破口,分别从产权主体、市场结构与制度设计上提出破解路径[74]。陶进华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实施带了问题分析,提出统一市场、法律修改、制定规则等改革路径[75]。黎平基于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流转现状和问题分析,选择合法化、民主化和市场化的路径[76]。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目标是有序、有节、合理、规范流转,其实现途径需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要求,以达到集约利用、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转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规范、保障流转;
(3)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学理论、法学理论和产权理论进行定性分析,以期发现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找到理论支撑;
(4)研究视角上,学者们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角度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障碍及其影响,为其支撑体系构建和实现路径选择提供了参考。6.2研究展望
上述众多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研究范例,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得到了很好的启示。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目前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较为迫切:
(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一项涉及面广、外部性影响大的系统工程。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摸清家底,准确判断区域可流转的数量及空间差异,为流转的时序安排提供基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的大小关系着流转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目前国内尚未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研究的系统成果,也没有建立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体系。因此,应明确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的内涵及测算方法,构建流转潜力测算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可量化的指标。
(2)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定价问题研究。在中国土地二元所有制国情下,由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行为,流转价格成为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流转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和地价评估研究滞后于土地市场发展要求,致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为了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保护农村集体利益,应深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研究,厘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的内涵和价格形成机制,在借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构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评估的方法体系,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和地价评估体系,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
(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问题研究。尽管政府和学术界都意识到合理的流转收益分配机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相关成果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4点结论:
(1)目前,学术界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否可以入市流转以及流转收益分配主体的确定上仍争议,对如何突破现行法律法规限制,进行土地产权改革和提高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等方面目前研究还不充分;
(2)研究内容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经验总结,发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寻求实现流转的途径。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可行性、合理性论证和现有流转模式、现状归纳总结以及从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收益及流
1198地理科学进展30卷9期
制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收益分配关系的差异较大,存在各主体利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问题。因此,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机理研究,合理确定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从保护主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可以基于以下3个方面确定流转收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比例:①基于集体建设用地类型划分不同的分配比例;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及农民现有的生活水平,在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确定不同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③借鉴《土地管理法》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标准,确定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
(4)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虽然在显化农村土地资产、统筹城乡建设用地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及产权制度的不完善,致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和流转后潜在很大的风险。如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圈地风险、经济纠纷风险、农民薄利风险,流转后的农民失地风险、社会安全风险、粮食安全风险、城市压力风险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及降低风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
(5)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定量化研究。现有研究以定性方法为主,定量化研究不足。由于中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处于初步阶段,现有成果以定性的静态描述性研究居多,定量化的数理参数模型不多,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动态特征把握不足。如在统计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分析、利益主体博弈分析等方面,大多学者只是运用地统计学等方面归纳出驱动因素及博弈类型,但缺乏精确刻画驱动因素与流转之间的作用强度及作用规律。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为政府部门把握流转动态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成果。参考文献
[1]樊万选.国内外农地产权和使用权流转制度研究的回
顾与展望.世界农业,2008(1):1-3.
[2]范怀超.国外土地流转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地理,
2010,30(3):484-518.
[3]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
究综述.世界农业,2006(9):10-12.
[4]陈利根,龙开胜.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发展历
程及改革方向.中国农史,2008(2):79-84.
[5]马秀鹏,陈利根,朱新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
转的法经济学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63-68.
[6]李文谦,董祚继.质疑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
兼论宅基地流转试验的初步构想.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55-59.
[7]刘昌用,卢颖.重庆市双溪村统筹城乡改革实验的成效
与问题调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8(5):26-30.[8]靳京,冯长春.基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土地征收试点
探讨完善农村住房体系建设:以北京市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9,23(5):14-21.
[9]吴月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的可行性
分析.经济地理,2005,25(3):401-405.
[10]牛海鹏,李明秋,王宝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
市场模式构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4(1):88-91.[11]雷兰.我国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分析.求索,
2007,(3):107-109.
[12]张志强,高丹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相关研
究和观点综述.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59-64.[13]崔娟,陶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行性之法理分
析.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9-12.
[14]谭术魁,彭补拙.全面启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
尚待时日.中国房地产,2002(4):13-14.
[15]高永生,孙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宜慎行.中
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5):14-21.
[16]陈利根,卢吉勇.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为什么发生流
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4-19.[17]高艳梅,刘小玲,张效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流
转的制度解析.农村经济,2008(10):13-16.
[18]周建春.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的政策把握.中国房地信息,
2006(6):4-6.
[19]张伟伟,朱玉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初探.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17-19.
[20]江华,胡武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与绩效研
究.现代乡镇,2008(6):28-31.
[21]胡峰.农村宅基地流转驱动力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2008(9):39-40.
[22]吕萍,支晓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影响效应及障碍因素
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2):12-17.
[23]王菊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障碍与空间.
政治与法律,2008(3):84-88.
[24]胡亮.中国农地产权的三重理论述评:寻求新理解.农
卷9期
业经济问题,2010(1):73-78.
文枫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1199
[44]吴胜杰.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突破:以重庆市九龙坡区先行示范改革为例.农村经济,2008(12):34-37.
[45]刘洪彬,曲福田.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的
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经济,2006(2):39-41.
[46]张新桥,张海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特区经济,2007(2):235-236.[47]叶艳妹,彭群,吴旭生.农村城镇化、工业化驱动下的集
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探讨:以浙江省湖州市、建德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2(9):36-42.
[48]黄庆杰,王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问题与
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7(1):58-64.
[49]李艳,邱道持,张怡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面临的
挑战与建议:以重庆市忠县为例.中国农学通报,2010,26(6):359-363.
[50]袁开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及政策建议[D].北
京: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2008:1-44.
[51]蒋晓玲.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及
原因分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99-102.
[52]赵伟,张正峰.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问题与对
策.江西农业学报,2009,21(4):184-187.
[53]肖久恒.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资
源与人居环境,2010(2):25-27.
[54]赵俊锐,朱道林.流转:效益与前景:淄博市集体建设用
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土地,2005(2):31-32.
[55]杨涛,朱博文.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分析与对策思考.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2):106-109.
[56]唐晓莲,魏清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后对城
市土地管理的影响及对策:以广东省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19-23.
[57]李廷荣.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要分清主客体.中国土地,
2006(2):14-15.
[58]卢吉勇,陈利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与收益
分配.中国土地,2002(5):20-21.
[59]吴百花.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博弈分析:关于义
乌市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09(2):115-119.
[60]袁枫朝,燕新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之三方博弈分析:基
于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与用地企业的角度.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58-63.
[61]陈翠芳,刘武.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研究:一个博
弈模型的构建.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1):6-11.
[62]彭文英,洪亚敏,王文,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及分
配探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55-60.
[63]陈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其收益分配机制.改革,2008
(2):147-150.
[64]王文,洪亚敏,彭文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
形成及其分配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23(7):20-23.[65]周诚.我国农地转非自然增值分配的“私公兼顾论”.中
国发展观察,2006(9):26-29.
[25]张雪琴,田萌.初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
产权制约问题.资源与产业,2006(2):14-18.
[26]潘卫兵.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问题及其成因.经济研
究导刊,2008(17):48-51.
[27]顾海英,赵德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与产权
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3(10):63-66.
[28]金晓霞,刘秀华,郭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土地
权属问题的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149-151.
[29]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明晰产权创新机制还权于民推动
流转:浙江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报告.中国土地,2002(11):13-14.
[30]冯连伟.两种产权一个市场:山东省临沂市开展集体建
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经验介绍.中国土地,2005(1):40-42.[31]朱新华,马璐璐,张金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最适产
权安排:一个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10(1):99-102.
[32]胡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
省天长市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27-30.[33]陈希勇.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农村经济,2008(8):85-88.
[34]汪红群,刘明浩,邱道持.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模式
探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2):70-73.
[35]高迎春,尹君,张贵军,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
探析.农村经济,2007(5):34-36.
[36]张梦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绩效分析及政策选
择:基于苏州、芜湖、南海三地的流转实践.国土资源,2008(11):44-46.
[37]段小梅,黄志亮.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模式及
经验借鉴.软科学,2009,23(2):97-100.
[38]肖轶,魏朝富,尹珂,等.重庆市两种典型农地流转模式
比较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9(3):19-94.
[39]陈会广,陈利根,马秀鹏,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
式的多样化创新: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09(1):87-92.
[40]章合运,吕颖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流转模式的构建.农村经济,2008(9):35-38.
[41]许恒周,曲福田,郭忠兴.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绩效
分析:基于SSP范式对苏州、芜湖的解释.经济体制改革,2008(2):105-108.
[42]陈展图,杨庆媛,张丽,等.城市边缘区农地整体流转模
式探析:以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村为例.农村经济,2009(7):23-25.
[43]郭旭彦.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研究
[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35-56.
1200地理科学进展30卷9期
[66]杨继瑞,帅小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的支撑体
系:权益分配抑或外部环境.国土资源,2008(7):33-35.[67]肖瑛,王满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支撑体系探讨.
改革,2009(12):73-78.
[68]谭术魁,彭补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流转的支撑体
系研究.财经研究,2002,28(10):69-74.
[69]马三喜.创新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的
可行性分析.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12):56-58.[70]程久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创建及相关问
题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89-94.[71]戴德军.城乡统筹语境下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制度论纲.河南社会科学,2008,16(5):194-198.[72]胡存智.从产权制度设计和流转管理推进集体建设用
地改革.国土资源导刊,2009(3):34-35.
[73]陈利根,张梦琳,段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考
察、评价及重构.国土资源,2008(7):33-35.
[74]刘双良,马安胜,姜志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困境及
其破解路径.现代财经,2009,29(10):87-90.
[75]陶进华.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带来的问题与
改革路径分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4):63-66.[76]黎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治理的路径选择.中国土
地科学,2009,23(4):65-69.
ProgressandProspectoftheResearchonTransferof
theCollectivelyOwnedRuralConstructionLand
WENFeng1,LUChunyang1,YANGQingyuan2,ZHOUGuifang1,WANGCheng2
(1.HenanUniversityofUrbanConstruction,Pingdingshan467001,China;2.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s,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etransferofcollectivelyownedruralconstructionlandwhichisnecessaryforrationaldistributionandoptimalallocationofproductionfactorsunderthemarketeconomysystem,andisalsoanimportantmeasuretoimproveefficiencyandbenefitsoflanduse.Inthisarticle,thedeficiencyofthecurrentresearchintheaspectsoffeasibility,motivation,presentsituation,patterns,subjects,circulationsystemsandsupportingsystemsaboutthetransferofcollectivelyownedruralconstructionlandareconcluded,whichmayprovidereferencesforthefu-tureresearchinthisareatohelpmakethepolicyforbalancedurbanandruraldevelopment.Fiveresearchas-pectsaboutthetransferofcollectivelyownedruralconstructionlandshouldbeenhanced.(1)Researchoncalcu-latingmethodsoftransferpotentialityofthecollectivelyownedruralconstructionlandshouldbeimproved.(2)Researchonthepriceinthetransferofcollectivelyownedruralconstructionlandshouldbedeepened.Itisnec-essarytoenhancethestudyonpriceestimatingmethodwhichisatheoreticalbasisforpricemaking.(3)Re-searchonprofitdistributioninthetransferoflandsshouldbestrengthened.(4)Riskcontrolinthetransferofcol-lectivelyownedruralconstructionlandshouldbeemphasized.(5)Quantitativestudyonthetransferringpotenti-alityanddrivingforcesshouldbereinforced,whichcanprovidemoreacuratedatafordecision-making.Keywords:collectively-ownedruralconstructionland;transfer;progressandprospectoftheresearch本文引用格式:
文枫,鲁春阳,杨庆媛,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1,30(9):1193-12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