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选择
第三章 论题选择
一 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1历史上的某些问题比较具体,某些问题比较抽象,很难做绝对的划分,但可以做大体上的划分。就大范围来说,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问题比较抽象,政治,经济,民族,社会问题比较抽象。
2研究工作,为了把稳起见,多做具体工作,少讲抽象问题。
3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史料,下深刻工夫,一定能获得可观的成绩,而且比较容易站住脚,不被否定,也就容易成为定论。研究抽象问题,即使用同样的方法,下同样的工夫,用同样可靠的史料,但就不容易去的同样的成果。
4具体问题似难实易,抽象问题似易实难。
5对于抽象问题,较难做客观地把握,主观判断的成分比较多。在作者本身而言,就容易走上主观意向,做出错误的判断。在作者而言,在其他的研究者而言,也都参杂了主观成分,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判断。
二 问题的实用性
1就目前一般观点而言,国家大计,社会动态,人民生活,思想潮流一般是为大家所关注的话题,在这些方面有了重大的贡献,较容易为大家所看重所接受,可发生较大的影响力。
2中国人做学问喜欢随兴之所之,不管问题是否重要,是否对别人有用,只就个人癖好去做,有时候所涉及的问题与历史大势毫不相干,而一字一句的去钻牛角尖,用功极大而效果极小,自得其乐,而别人从大处看历史,则根本用不上。
3日本学人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很高地位,原因是他们研究的多是馆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4讲学问诚然不该有功利主义也不必理会对别人是否有用。但是若是希望辛勤的著作能获取学术界较大的反应,就不能不考虑论题的重要性。
三 小问题与大问题
1有人认为小题大做,才能深入,有所发现,使学术向前推进一步,这大抵是主张专精的一排,目的旨在求真,不涉其他,所以往往一条笔记比一大篇文章更有价值。但是又有些人认为要选择大问题做研究,才有意义,纵稍有疏漏也无关紧要,主张通识一派。
2应该讲大问题,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但是要用研究小问题的方法去做。选作小问题也可以,但是要注意小问题是否和某一重大问题极有关系。
3青年时代应该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应该做大问题,而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该做大问题,不得已时候要大题小做。
4注意条理化。
5选题方式与工作方式配合起来,自然会有丰富文章可写,不愁没有工作可做。+
四 自己的能力与材料情况
1选择论题,首先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范围与关涉此一问题的材料情况。
2选择问题要先度量自己的长处何在,千万不能盲目地看到好问题就做。
3研究一个问题,并不能说自己具备一切相关知识才去动手,也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缺乏某些辅助知识,那就要自我补习,尤其是涉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不过临时补习只限于辅助的知识,主要的知识基础与材料一定要在自己固有的范围内。
4一个论题是否写得好,有贡献,除了自己的能力外,材料是最基本的因素。
5选择一个论题,当先留意于这一论题的材料是否充分到足以圆满的解决问题,而且也要预先想到自己是否有力量控制这些材料。
五 检查论述目录
1在理论上讲,别人下过功夫而且做得很好的事情,自己是不必再做了。别人所作问题的成果对于我们的工作有些帮助,应该要看。
2对于别人做过并不很好的问题,就要单刀直入,向基本材料上深下功夫,保证会有突破前人的成就。
3做问题之前,当然要对别人的研究此类问题的情况有所了解,但不必认真查找目录之类的工具书。
六 论述标准
1基本工作要做的充实,但是最高标准则要兼具光辉,充实是最主要的事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这样的论述,才能称得上是内容平实的,有价值的论述,步步严谨,如做数学,无一步虚浮。
2凡是内容充实的论述,不论问题大小,主要在一个精字,但是要做到更高境界,当在充实基础上,再进一步,显示其有光辉。
3要有见识力,工作成果要显示有魄力,能见人所不能见,能言人所不能言,或言人所不敢言,同时需要兼顾最基本条件——精审充实。
4工作规模恢宏,组织严密,或有创获,都不难。但是要兼而有之,则极为不易,当然这里面还要包含一个重要条件——内容充实。
5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小处着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能有光辉。不从小处着手,势必大而化之,不切实际,漏洞必多,虽做出很动听,看起来有光辉的结论,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但终究不能站得住脚,也不能算作有光辉,更没有长久的价值可言。不从大处着眼,就往往走上小路,钻牛角尖,不能脱困而出,结果成绩琐碎,不成体统,自亦不能显现其光辉。
6聚小为大,聚集许多似乎不相干的琐碎材料,事例,加以整理,组织,使其系统化,讲出一个大问题,大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