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来源:华拓网
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甘肃省临夏中学 王鹏

1、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①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②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 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原因:

a、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

b、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c、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2、日本的大陆政策

①制定原因

a、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b、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c、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②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 2、英法的绥靖政策

①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②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③“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④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a、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b、 “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d、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 e、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⑤绥靖的表现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战备物质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

b、日本侵略中国,国联偏袒日本,企图把东北变成各国共管的殖民地 c、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国联采取不干涉政策

d、美国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实质也是一种绥靖 e、1939慕尼黑阴谋(顶点):

⑥绥靖的目的与实质: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强烈矛头引向苏联

⑦绥靖的恶果

a、“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4、美国的中立政策

(1)中立的背景:(理解) ①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

②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 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2)中立的演变:

①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

②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 ③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 ④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

(3)中立的影响: ①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的势力;

②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述论

来源: 点击数:107 发布日期:2008-12-13

1.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美国对外扩张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上半期的美洲大陆扩张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海外扩张阶段和二战后的全球扩张阶段。对外扩张政策则经历了由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门户开放、金元外交、冷战到美苏争霸及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演变。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就提出“门罗主义”,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明确表示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意向。19世纪末美国又提出“泛美主义”,多次派兵干涉拉美国家内政。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夺走波多黎各,并将古巴沦为“保护国”。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强迫哥伦比亚共和国签订《美巴条约》,攫取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美,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企图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外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1)一战使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出现经济繁荣。美国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并操纵巴黎和会。由于在欧洲获利不多,特别是国联问题上逊色于英、法诸国,美国竭力巩固它在拉美的殖民利益,积极在亚太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扩张势力,实行海军军备竞赛。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打击了日本利益。其间通过金元外交,发挥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2)30年代,美国与苏联建交,通过“中立法”,实际上对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3)40年代初,美国卷入大西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继修改“中立法”后又通过“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后,美对日作战,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并与苏英等国协同作战,安排战后问题,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4)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侵朝、侵越战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之所以能确立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主要由于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它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表现是:A.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包括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B.在亚洲扶植蒋介石打内战,发动侵朝、侵越战争。C.力图控制广大亚、非、拉国家。

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依据是: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主要特点:以“公正”为幌子,用资本作渗透,以武力相威胁获得更大的利益。 2.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另外在外交政策上,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是进入到19世纪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作为这一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先是在东方与日本订立《英日同盟》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英国继英日同盟后,于1904年和法国调整了关系,缔结了英法协约。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均势有了新的改变,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英德矛盾又已超过了英俄矛盾;这样英国又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样在西方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集团,同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集团对立,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3.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意图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这一阶段美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实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在这一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这一阶段苏联开始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其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4.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与丧失

一战后,特别是巴黎和会后,法国先后与比、波、捷等国结盟,势力弥漫于欧洲,成为抑制德国、遏制苏俄的欧洲盟主。主要原因有:一战后奥匈瓦解、德国战败、俄国革命、波兰孤立,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惟一强大国家;英国势力均衡政策在战后欧洲大陆难以立即奏效;美国因巴黎和会失利,外交重点放在拉美和东亚,争夺目标尚未转向欧洲;凡尔赛和约基本体现了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的要求,成为其称霸欧洲大陆的基石。但法国这一霸主地位维持时间不长,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法对其妥协纵容,这就标志着法国欧洲霸主地位丧失。其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英国扶德抑法,尤其是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使德国

迅速振兴,打破了法国一时称霸欧洲的局面。 5.日本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大陆推行的侵略扩张政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军国主义一直把吞并朝鲜,侵占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夺取中国领土台湾,吞并朝鲜。1931年更直接出兵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1945年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大陆政策彻底破产。

6.英法美等国在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3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是伴随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而形成的。英、法、美等国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软弱地位、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受反苏反共恐惧感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世界争霸斗争的总态势中,只想维持一战后的既得利益,保持现状,基本上处于守势。面对法西斯国家逼人的攻势,一方面由于其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发生了与德、意、日之间的抗争;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卷入与德、意、日的战争冲突,以维护与其利益相关的“和平”局面,为此采取让步、姑息、妥协、迁就的方针,即“以和避战”,甚至不惜放弃某些战略地带,牺牲弱小民族和国家利益,力求“祸水东引”,挑起苏德冲突,从而产生了绥靖政策。关于绥靖政策的实质,目前史学界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认为是“祸水东引”;一种认为是“避战求和”;还有一种认为是西方帝国主义为了避免战争,维持和平而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为此实行了包括牺牲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祸水东引”的方针。在慕尼黑会议以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反映了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活动既斗争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面态度。他们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不承认伪满洲国,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他们谴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进行经济制裁,但又不愿彻底实行制裁,并为同意大利妥协留下后路。他们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实行貌似公允的不干涉政策,但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定的行径视而不见,不愿采取强硬措施。美国由于国内孤立主义传统方针的影响,基本上在中立旗号下实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点,英法由不干涉转到干涉,直接与希特勒勾结,逼迫捷克出让国家领土和主权,用肢解小国的方法讨好希特勒,以保全自己,其罪恶交易的露骨的程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空前的。这一政策的实行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反而破坏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大战的到来。关于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一种意见认为,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以后,该政策破产;一种意见认为,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张伯伦下台,绥靖政策才彻底破产。 (五)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是20世纪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同20世纪重大事件密切相关。20世纪的法西斯运动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1945年为分界线。1945年以前属于法西斯产生、发展和大规模泛滥阶段,在这一阶段法西斯运动掀起过两次浪潮,一是一战末期和战后初期法西斯的滋生,这主要包括1919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党、1920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纳粹党;二是从30年代大危机到二战结束,这是法西斯运动大规模泛滥时期。在这次浪潮中,法西斯在意大利以外的国度内相继建立,德国的纳粹运动急剧膨胀,纳粹党到1932年上升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从1931

年开始法西斯化的过程,经过一系列冲突和斗争,日本军部在1934年实现法西斯化,国家政权自1936年广田内阁成立初步实现法西斯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进行局部战争和对外扩张的过程相互接近,在30年代中后期结成以《反共产国际协定》为标志和纽结的法西斯集团,40年代初期又结成以《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为标志的法西斯军事集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郑寅达同志在《20世纪的法西斯》一文中将法西斯的共性概括为六个方面:(1)法西斯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后才出现的现象。(2)法西斯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歌颂暴力和战争[在此作者把二、三方面合并叙述]。(3)其社会基础是以小资产阶级分子为主的中下层民众。(4)法西斯主义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反对传统的资本主义,鼓吹寻求第三条道路。(5)宣扬和推行独裁统治,认为独裁制符合人类社会的天性,是提高本民族内在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最佳手段。

注意如下一道试题: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各自的特殊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其特殊原因,并指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1)共同原因: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德日两国经济陷入困境,阶级矛盾尖锐。为了对内镇压,对外寻找出路,两国的统治集团选择了法西斯道路。

(2)德国的特殊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分惩处造成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痛恨心理。纳粹党利用这一矛盾,煽起民族复仇主义,从而获得广泛支持。其二是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始终缺乏海外殖民地,希特勒扩大生存空间的宣传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德国法西斯发动对外战争是必然的。

(3)日本的特殊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窄等问题。因此日本始终把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继而独霸中国做为既定目标。在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很快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与日本争夺东亚的主要是美国,华盛顿会议只是暂时平衡了日美矛盾。日本要独霸东亚也必然与美国发生战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