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孟“孝治”思想及其当世价值研究

孔孟“孝治”思想及其当世价值研究

来源:华拓网
第28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82019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8-0010-03

孔孟“孝治”思想及其当世价值研究

唐晓英1 姜 伟2 李德民1

(1.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西周时期以血缘架构为基础,在政治秩序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庙祭祀制”和严明的“丧服制”,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稳固的政治体系,开创了家齐国治的稳定局面。“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主张用“孝悌”来端正人伦关系,孟子通过“仁政”来发展孝治思想,从而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孔孟的“孝治”思想不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和谐人际关系、安定社会国家的积极意义,就于今天的社会现实而言也有和谐家庭关系、指引行孝之事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孝;孝治;仁政;当世价值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Kong Meng filial Piety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TANG Xiao-ying1,JIANG Wei2, LI De-min1

(1.School of Humanities,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2.Engineering College,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9)Abstract: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based on the consanguinity structure, “the inheritance system of the eldest son”, “the sacrifice system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strict “mourning system”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olitical order. The stable politic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with filial piety as the core, and the stable situation of the rule of the family and country was created.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eremony Disintegration”, Confucius advocated \"filial piety\" to rectify human relations, and Mencius developed filial piety through \"benevolent govern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peaceful prosperity of people's living and working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not only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but also had important values in guiding filial piety in today's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filial piety; filial policy; benevolent governance; contemporary value“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从西周社会建构在血缘基础上的,以“嫡

长子继承制”和“宗庙祭祀制度”为内容的宗法分

封制,到孔子以正名为目的,以“孝悌”端正人伦纲常的“孝治”思想,再到孟子的“不忍人之政”

收稿日期:2019-03-1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孔孟天下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综合研究”(编号:

18ZXB179);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孔孟‘孝治’思想与幸福大庆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唐晓英(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文化学。

10

即“仁政”社会理想的提出,可见“孝治”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孝的原始意蕴

中华文字在创造过程中,不仅有着优美的传说

故事,寄予着原始先民丰富的情感,而且蕴含着独

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中,孝观念源远流长,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字形似面朝左、白发苍苍的弯腰驼背老态龙钟的长者,身前有一子,以头支撑老人,“子”在下侍奉老人,这就是“孝”最直观的形象和意义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老部》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夏商神鬼未分之际,祖宗与天神合而为一,尊

天敬天思想居于核心地位。周人则逐渐认识到了自身

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把祖先神与天神分离开来,认为

自己的祖先神会庇佑自己或本族,因此形成了尊祖敬

宗、慎终追远的伦理思想。在此基础上周公制礼作乐

更是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宗法制度。周人上至天子下

至庶民按照血缘宗法制管理国家、约束百姓,形成家

国井然有序的运作体制。具体展现为三种制度:第一,嫡长子继承制。周以前继承制以兄终弟及制为主,以

父死子继制为辅,兄弟同礼,无嫡庶之别,因此王位

纷争不断,出现了“九世之乱”事件。而周人正是要

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纷争,于是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只有嫡妻的长子方有继承权,这就杜绝

了其它庶子争位的可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

长不以贤”[1],虽然继承者的才德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所选择的继承者也未必称职,但周人更愿意相信继承权的归属乃天意,因为天下安定方能国富民强。第二,宗庙祭祀制度。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同时与庙数制相合的还有丧服制度。周礼制订了五个

等级的丧服要求,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以及缌麻。即使同为子,嫡庶之间的服制也绝对不同。这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名分制,普通的百姓家也是嫡长子既有

继承家业的权利,同时也要尽绵延香火、传宗接代的

义务,这就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家齐国治的稳定

局面,实现了“孝”对“治”的最坚固的承诺。

二、孔子的“孝治”思想

西周末期,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的动荡局

面,使贵族阶级把居于下层的士阶层抛弃,而这就

使有知识的士阶层从宗法制中解脱了出来,获得了

独立的社会身份。由于兼并战争不断,打破了已有

的静态的封闭的生活格局,使各地的风俗文化相互

交融渗透,给文化的重组和蜕变带来了机会。同时,诸侯们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胜出,对有才学之士的渴

求远超平时,而才学之士面对这样的大时代也以“救

时之弊”为己任,纷纷著书立说,想要一匡时弊。

孔子作为士阶层中的一员,面对“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春秋乱世,主张选择周礼立为规矩。所以当齐景公问政之时,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归其位,各守本分,方为天下大治之本。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先对强势一方的君主和父亲提出了要求,君仁父慈,才能要求臣忠子孝。君主和父亲应以身作则,为百姓和子孙

树立榜样,因为只有“名正”才能“言顺”

,只有各司其职、各守本分,回归各自的角色,才能家国同安,走向大同。而作为人性本真情感的“孝悌”就是其最好的治世利器,“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孔子认为,一个在家能做到“孝悌”二字的人,根本不会做出弑君作乱大逆不道之事。孔子明确提出了为孝之方,那就是要以“敬”为前提。《论语》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能养活父母就是尽孝了,如果不能以“敬”为前提,那这和养狗养马又有何不同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孔子又答子夏,父母有事儿女尽力帮助完成,有好吃喝先给父母享用,这就是尽孝了吗?当然不是。“色难”,恭敬的态度最难得,儿女只有真心实意的尊敬和以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的满足。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就算是父母犯了错,子女也要委婉劝谏,劝谏而不听也不能有所怨恨。

躬父攘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2],这里所说的“隐”

,不是隐蔽的隐,而是檃栝的檃,檃栝是矫正弯曲木材的器具,这里所说的“直”应

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内心的真诚就是对父亲的爱,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亲帮助儿子改正错误,儿子帮助父亲改正错误,正直就在这中间。这才是为孝的正确方法。而孔子又以“孝悌”为基石,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之下将其进一步提升为“孝父”即为“忠君”,打造了完备的伦理体系,因为孝亲之本立,才能忠君之道生。同时,“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2]君臣相交敬,尊礼而行,家国和乐,礼丧重祭,慎终追远,民风归厚,这样整个社会才

会风清气正,秩序井然,安享太平,孝治天下。三、孟子“仁政”学说对“孝治”思想的发展孟子在其人性向善的主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11

“孝”字古已有服从奉养父母长辈之意。

“爱”为核心的情感慰藉才是为孝,而非单纯提供

君主只有施仁政,方能天下太平,共享王道乐土。母官”,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其像家里的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母一样,掌管和解决百姓生活中的一切大事小情,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百姓则如家里的儿女,就要尊君敬官,绝对服从,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看到了不可无礼僭越。由此,上至君,下至臣,家国同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体恤怜悯他人之心。家国一体,孝治一统。

四、孔孟“孝治”思想的当世价值由此推出君主也应有体恤怜悯他人之心,那自然而

然就要体恤怜悯百姓,这就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孔孟将仁义和孝亲忠君思想相结合,既为个人和这样自然获得百姓的拥戴,同时“君仁,莫不仁。君主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个人修养的方案,又完善了以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孝悌”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为实现“孝治”,安定天只要君主关爱百姓走正道,那么全国人民自然也会互相友爱走正道,实现太平盛世。孟子提出的这一仁政主张承载着“孝治”思想。瞽叟杀人,作为天子的舜该怎么办呢?“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舜以孝道名闻天下,又以仁义为国效忠,那么在尽孝与尽忠相冲突时怎么办?孟子认为,在孝道与法律相冲突之时,应首选孝道,因为孝道源于人性,而法律源于人为。因为在孟子看来只有孝敬父母,才能效忠国家,如果为了效忠国家而放弃孝敬父母,那这种效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

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哪一种侍奉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中国人最讲“孝道”,其核心不仅需要真诚,即发自内心的爱,还要讲究方法。就以赡养论,层次有三,最下一层“养体”,就像曾元赡养曾参一样,每顿皆有酒肉,但饭后却不问其父剩下的饭菜送给谁;中一层“养心”,这就不仅要让父母吃好穿好,还要让父母开心快乐;最高层“养志”,让父母开心快乐的同时,还要助其实现愿望,如曾参侍奉曾点时,不仅每餐有酒肉,并且餐后询问剩余饭菜送与何人,帮助父亲实现与人为善的愿望。[3]孟子还谈到了养老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只有从根本上实现了安居乐业,才能使百姓有能力孝亲养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从而以“孝治”天下,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之世。孟子认为,致民恒产,给百姓必需的生活资料仅是施行“仁政”的第一步,还要了解民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改善民生,从而实现与民同乐,成就王业。而这其中就国家层面而言,爱民如子的君主是最大的家长,管理整个天下;由上至下,各级官吏实行父权制管理,特别是县级长官被称为“父12

下百姓和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伦理与政治结合的积极意义。虽然说伦理和政治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将

二者结合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期盼,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和谐人际关系、安定社会国家的积极意义,就以今天的社会现实而言也有其价值。首先,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形成孝亲敬老的淳朴民风。家是缩小的国,对于异常重视家庭和家人的中国人来说,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家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而产生于家庭关系基础之上的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文化,

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维系和稳定家庭关系的纽带。“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差序格局的情感中,家是其核心。著名学者梁漱溟将家文化称之为伦理本位,家庭亲子血缘关系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核心。[4]中国人自古就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在家为孝子,在国方能为忠臣,可见,孝亲之人方能在社会上立足。而且,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家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推而广之也应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儿女时,推而广之也应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有利于在整个社会形成敬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其次,孔孟关于“孝”的论述为行孝做了有力指引。“子欲养而亲不待”可以说是人间最大的遗憾,行孝要及时,行孝要有方。“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人认为让父母吃穿不愁这就是尽孝了,孔夫子说这就和养狗养马等同,“孝”如果离开了“敬”,那

就不能称之为“孝”,所以说“色难”,对于行孝而言,恭敬的态度最难得。孟子更是明确地说明,行孝级别有三,由低到高分为“养体-养心-养志”,只有让父母开心快乐,甚至帮助父母实现与人为善的愿望方为行孝的最高级别。参考文献:[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44.[2]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3]李德民.国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182-183.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 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