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的一些思考
[摘要]超产权理论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企业产权机制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通过竞争牵动产权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本文尝试通过对超产权理论的学习归纳,参考多个文献及经验数据分析的成果,最后得出一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超产权理论;国企改革;启示;读书笔记
一、回顾:国企改革之路的两种观点
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学术界形成了两种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一种是张维迎等持有的“产权论”,其基础是现代产权理论以及证券设计理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引入多元化股东或者干脆民营化[1]。另一种观点是林毅夫等主张的“竞争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竞争理论,认为国有企业的问题主要在于政策负担太重,因此创造充分的竞争性市场就能把国有企业搞好[2]。无论是哪种观点,客观地说,30 年的国企改革既有从产权上优化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方面,也有从竞争环境上减轻了国有企业负担的方面。然而,国企的低效率也一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际,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之路何去何从?本文尝试通过对超产权理论的学习和归纳,参考多个文献及经验数据分析的成果,最后得出一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二、超产权理论
产权是由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收益权及转让权等组成的集合。传统的产权论认为,如果一个经营者对企业剩余利润的占有率与其产权拥有度正相关, 这两者的提高能促使经营者对企业投入更多关注和心血,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但是,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通过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进行实 证研究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 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他们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 的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系,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 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在此基础上,马丁和帕克提出了“超产权理论”。同 一时期,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泰腾郎分析了85 篇有关产权与效益的经济文献后 也发现: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超产权理论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一) 竞争激励论 (二) 竞争发展论 (三) 竞争激发论[3]
(四) 竞争信息完善论
基于这些理论基础,超产权论认为激励机制对经营者施加影响的前提条件在 于在市场竞争下能促使经营者提高工作努力程度,从而产生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 效果。同时,从竞争激发论出发,超产权论认为以市场的竞争为前提建立完善的 公司治理机制不一定要产权私有。在短期中,企业通过产权变换,以剩余利润占 有更为合理化的途径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或许有效,但仍须不断完善自身治理机制 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在长期中,不管产权归属如何,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激励, 为谋求发展、避免淘汰,都必然要完善自身治理机制,最终的结果将是产权归属 不同的企业其公司治理机制趋于一致。
因此,超产权论认为企业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竞争的激励而并非产权的私有。但超产权理论并非否认国企产权改革的必要性或证明其错误性,而是认为产权改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国企改革应该是多维进行的。 三、对国企改革的启示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提高国有企业的 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产权理论的观点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建 议,超产权理论则在运行机制上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中得出 几点启示:
(一) 坚定国企改革的方向
国企改革应继续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竞争能力 和自生能力。回顾国企改革一路坎坷历程,渐进式改革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产 权改革方式是值得肯定的,取得了不小成就,但如果仅仅进行产权改革则又是片 面的。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达到目的的一 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改革的同时应当注重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实现 社会约束条件下效益最大化。
(二) 产权改革和公司治理并重
超产权理论阐明了国企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但需要改革产权制度,还要加强公司治理,创造良好竞争环境,提高运营效率。在短期内,通过改变产权归属来迅速提高企业效益具有积极意义,但产权变更并不说明企业从此可以一劳永逸,治理结构的改善才是产权变换的真正目的与含义,企业在长期内的成功取决于企业治理机制能否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因此,国企改革过程中不应只提产权制度改革,而忽视其他方面,应做到产权制度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并重。
(三) 积极营造市场充分竞争的局面 超产权理论指出,产权变换不等于治理机制一定会改善,竞争才是保证治理机制改善的先决条件。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绩效的动机就越强烈。用市场竞争去激励并规范企业是超产权理论的一个基本政策含义。通过引入外部市场,建立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等手段,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局面,促进国有企业完善其公司治理机制,以此推进国企改革。
(四) 完善国企经营者的选聘竞争机制 完善国企经营者的选聘竞争机制,既能保持领导层的活力,也能使德才兼备、 业务能力强及业绩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迅速提拔到领导岗位来;同时,完善岗位 责任制, 明确经营者职责、质量等级及量化考核标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 下;另外,还可以制订并执行经营者才开发和培养战略,帮助现任经营者或有潜 质者能力者的提升。
四、小结
超产权理论强调给国有企业解除政策性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解 决国有企业低效率问题,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它也存 在一些理论缺陷,例如抹杀了国家和自然人作为产权主体的差别,可能会导致对 产权改造的忽视。另外,近年来有经验数据的研究表明,在各种竞争程度的市场 环境下,我国国有产权的劣势都很明显;即使在考虑了市场竞争对产权的影响后, 国有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负的[4]。这些表明,当前国企改革还是应该继 续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外部市场上。这显然是对超产权理
论的不小冲击。
虽然,从我国国情和国企的复杂情况出发,超产权理论下的理想竞争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超产权理论也为我国国企改革之路提供了启示。正确的抉择应该是从产权和竞争两个方面着手,既要改变目前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变其基本治理机制与激励机制,还要对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作相应的调整,使其能够充分接受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改变其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国有企业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竞争主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