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四大名著红楼梦
曹雪芹与《红楼梦》
一、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
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其祖先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雪芹高祖曹振彦,顺治年间曾任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其曾祖曹玺也因“随王师征山右有功”,成为顺治的亲信侍臣。曹玺之妻孙氏曾为康熙乳母,其祖父曹寅,少年时则作过康熙的“伴读”。康熙继位后,始设江宁织造,其首任就是曹玺,继曹玺之后,雪芹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等祖孙三代四人都曾任过这一要职,前后共约六十年。因此,曹家成为当时江南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阔绰与权势。
曹雪芹生长于南京,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在其十
三四岁时,举家迁回北京,他曾在位于西单牌楼北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当“舍夫”(掌着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生活困顿。乾隆二十七年(1762)秋,爱子夭亡,不久,年除夕,“泪尽而逝”,留下一个新娶不久的继妻和一部未完成的书稿。敦诚《挽曹雪芹》诗以“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这样哀切的句子,写出其最后的凄凉。
二、《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书名:
从《红楼梦》的第一回来看,曹雪芹对这部小说似乎考虑过好几个书名,
文中提及的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以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写作年代
关于《红楼梦》的具体写作年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
前后,即其30岁时,开始写作《红楼梦》。据甲戌本第一回“凡例”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之诗句,及正文“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语可知,由乾隆十九年上推十年,说明他在乾隆九年左右开始写作《红楼梦》。初稿完成直到他逝世前,主要进行修改,整理工作,在其去世前,只整理出前80回。
创作动机
该书创作动机,据作者云:“大旨谈情”。脂砚斋称《红楼梦》系“滴泪”、
“研血”而成,借“风月波澜”,“以泄胸中悒郁”。真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二)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 1、“脂本”系统: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流行于约乾隆十九年(1754)到五十六年(1791)
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流传。据程伟元《红楼梦序》说,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这些传抄本,多有署名 “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故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属此系统的本子,今见十多种。
2、“程本”系统:
“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将《红楼梦》前八十回,
与自称搜求的后四十回合在一起,第一次以木活字排印,此通称“程甲本”。
“程乙本”:次年,程、高二人“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对甲本“补
遗订讹”,“略为修辑”,重新排印,成为社会上颇为流行的所谓“程乙本”。这种本子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三、《红楼梦》的主题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
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
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绔袴之时,饫yù甘餍yàn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初名《石头记》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此石幻化为贾宝玉,经
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红楼梦十二支曲”揭示了贾宝玉所经历的几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巧妙地隐伏其中。
1.人生悲剧
宝玉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之路上越走越远。“庚辰本”脂评,
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此三病横遭“世人诽谤”,实宝玉之光彩亦于此,不愿补天的宝玉,他的叛逆精神酿成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促使其出家,铸成与薜的婚姻悲剧。
宝玉挨打
2.爱情和婚姻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灵魂。甲戌本第
五回脂批“悲金悼玉,大有深意”。悲念宝钗,伤悼黛玉。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
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显示了宝玉思想情感与世俗观念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宝玉“重情不重礼”。
“木石前盟”是重“情”。在思想上宝黛不同,黛玉重“情”,宝钗守“礼”。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心胸狭窄,语言尖刻,在封建家庭曲高和寡,但与宝玉为知音。薜宝钗美貌而性格温顺,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顺从环境,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安抚下人,博得上下一片赞扬。她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她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又有家庭背景,故“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也更合乎封建礼教要求。因而贾府不顾宝玉黛玉的愿望扼杀了他们的爱情,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与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贾宝玉与薜宝钗结婚,“到底意难平”,最终“悬崖撒手”,造成宝玉、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3.女子的悲剧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元春幽居于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充满苦闷;
李纨青春丧偶,抚养幼子,却“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成为礼教的牺
牲品;
懦弱的迎春,误嫁“中山狼,无情兽”,难逃一死;
探春有齐家之才,却不幸生逢末世,“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
闪”;
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妙玉“好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以金玉之质,陷于泥浊之中”;
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虽然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却落了个家亡人散各
奔腾”的结局;
湘云“厮配得才貌仙郎”,但“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薛宝钗
林黛玉 秦可卿 贾巧
“金陵十二钗”是悲剧命运,丫环婢女悲剧也不可免。
心比天高的晴雯,因“风流灵巧”而遭人毁谤,落了个“俏丫鬓抱屈夭风
流”;
温柔和顺的袭人,自觉地与封建礼法保持一致,却也是“空云似桂如兰”; 司棋因情被逐,自撞身亡; 金钏跳井;
香菱被人拐卖,落入呆霸王薜蟠之手; 鸳鸯抗婚。
4.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的全部故事情节是在贾府的衰败史上展开的。虽然作者对这种衰
败作出类似虚无主义的解释,所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所谓“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作为天才的艺术家,作者并不以这种解释为满足,而是以对于生活本身极细致的观察,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性,描绘出一个贵族家庭的末世景象。
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
无可奈何地走向日暮途穷的“末世”,最后“忽刺剌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庭悲剧。
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
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
(1)安富尊容者多,运筹谋划者少,乃衰亡首因。 (2)奢侈浮华,出多入少,是其衰亡之另一原因。
(3)“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是衰败之三因。
四、《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一)前五回是纲,全书正文从第六回开始 第一回作者开宗明义,讲清楚本书的主题。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由甄士隐引出贾雨村,
由贾雨村带出林黛玉,则林黛玉投奔外祖母才把线引到贾府,第一回是引子。
前五回是人物纲领,场景的纲领,理论纲领。
A.色空观
空空道人读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观点。 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的解释: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蓑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
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至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B.文艺创作理论
第一回中,空空道人对石头质疑,石头谈了自己写作时破旧创新的文艺创作
理论。它鄙视才子佳人的书,“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可由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
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二)本书主线:
A.贾宝玉的成长与成熟是本书的主线。
(6—22)为第一时期,是他的少年时期,贵族家庭给他提供富贵生活。 (23—36)开始进入青春期,在爱情方面,思想日趋成熟,情感日趋深沉。 (37—63)大观园中一片宁静和平,宝玉精神平静。
(63—80)乐极生悲,凄风冷雨,宝玉“因近日抄拣大观园,逐司棋,别迎
春,悲晴雯等羞辱、惊恐,悲凄所致,兼以风寒外感,遂致成疾,卧床不起”。
B.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的故事。 C.王熙凤的理家故事。
D.“通灵宝玉”是连接贾府正府、大观园、太虚幻境三个世界的桥梁。 E.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故事。
五、《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人物个性化程度高,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多达
480多人;给人有深刻印象的
几十个,而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则成了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1.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的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来。
如林黛玉、薜宝钗两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女子。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
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一个是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以感情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
漫话钗黛
再如,尤二姐尤三姐,一个善良懦弱,一个豪爽泼辣; 迎春和探春,一个是“二木头”,一个是“玫瑰花”。
2.作品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刻人物。
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把黛玉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3.在复杂关系的大背景下刻画人物。
如“王熙凤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她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以取得
她们的宠信,巩固自己的地位。既突出了她的虚伪与做作,又表现了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写她与荣宁二府的姊妹、妯娌、侄媳间的关系,表现出他对她们远近亲疏的不同态度,表现她自私和权诈的性格。写她与尤二姐的关系,表现她“外作贤良,内藏奸滑”的两面手法。写她与贾府大小管家奴婢的关系,表现她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并用的统治手段。写她与贾府外部的关系,表现她勾通官府,胡作非为的性格。
总之,她一方面是当权的奶奶,治家的干才,似乎是支撑这个钟鼎之家的顶
梁柱;另一方面又是舞弊的班头,营私的里手,从内部蚀空贾府的大蛀虫。治家与败家构成了她性格中的一对矛盾。
王熙凤——凤姐五辣性格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
4.《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搏斗。
如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
生命的人,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追求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神采飘逸的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的原则掩埋爱的心迹。
5.善于描写人物的环境,表现微妙心理活动。
《红楼梦》使人物与环境相映衬,突出其鲜明个性。例如黛玉的潇湘馆里“几
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这个环境,更加衬托了黛玉孤高的性格。几竿翠竹,使人联想起风刀霜剑的寒冬仍然挺拔的坚贞品格,以及湘妃泪洒竹斑的古老传说,这正是黛玉的代身和写照。
《红楼梦》之前,中国古典小说很少有人物心理描写,《红楼梦》剖析人物内
心世界取得很高成就。例如(23回)黛玉听《牡丹亭》曲子时,那微妙心理就非常真切。开始她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趣味”。可一转念,“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接着又联想到古人的诗句,《西厢记》的曲词,“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弛,眼中落泪”。小说把一个贵族少女初恋时的那种细微曲折的心理,非常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来了。
六、历史地位
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史上的地位)
《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
辛苦不寻常”。它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称许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1.作为世情小说。
《红楼梦》是继《金瓶梅》之后的杰作。“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
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与《金瓶梅》比较,它不仅在所谓“家常琐事”,“儿女闲情”中深刻揭露封建末世的腐朽和黑暗,而且发掘出蕴含在生活中的诗意,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美学理想。和一般的才子佳人的小说相比,它突破了大团圆结局模式,具有悲剧的意义,反映时代更为深刻。
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复杂性,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作了历史性的总结。
《三国》、《水浒》等带有浓厚的说话艺人痕迹,书中人物形象鲜明,但往往
单纯,如“三绝”;《金瓶梅》突破之,并有发展,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西门庆就是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封建阶级濒于没落时期的特有产物,是一个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典型人物。当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千人一面,有明显的概念化倾向。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多层次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即写出他的
鲜明的理性思考,也写出他们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物的主体性与复杂性有机统一。尤其是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往往凝聚着各种联系,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人物更符合现实的真实人生。
如王熙凤,小说写其性格的复杂性,而且随着时空变迁,写出其感情变异。
贾府兴盛时,她骄横跋扈,胆大妄为;贾府没落时,她心灰意冷,想退步抽身;贾府一败涂地时,她办事左支右绌,穷于应付,甚至含悲屈尊求人。心理变化之迹,历历可辨,如张盛藻说:“《石头记》一书,描写闺阁女儿意态如生……历历如绘,览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同此的《金瓶梅》中“潘金莲”,恰恰缺乏性格变化性,以嫁西门庆前,到嫁后,直到死,时间跨度八年,其性格始终如此。
3.《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风貌作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
中国传统诗文以“雅”为美,小说通常以“俗”为特征。《红楼梦》雅俗两种
文学于一炉,既有美的意境、韵味、又有《水浒》、《金瓶梅》的场面、性格,人情世态。如“黛玉葬花、晴雯撕扇等”,在叙事中抒情,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小说中主要人物,也多带有一种诗人气质和韵味,其本身命运遭际,如一首
抒情诗。如黛玉之感伤、宝钗之端庄,湘云之旷达、探春之清高、妙玉之孤傲、宝玉之疏狂、香菱之悲苦,无不具有诗人之情致。
另外,《红楼梦》对两性间之描写,具有诗情画意,点到为止,剔除了《金瓶
梅》的丑 。小说在处理此类事件,如贾珍与秦可卿,贾琏与尤二姐,薜蟠、贾蓉等的丑事都点到为止。
七、《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面世后,流传广泛,影响很大。李放《八旗画录》:“光绪初,京
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得舆《京都竹枝词》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从嘉庆、道光时起,《红楼梦》续书鹊起,一种以一百二十回续起,一种从九十七回后序,其内容多将原书爱情悲剧改为大团圆结局,其中扬黛抑钗的有《后红楼梦》、《续红楼梦新编》、《红楼梦圆梦》、《红楼梦补》,约三
十多种。
①《后红楼梦》,三十回,作者秦子忱,书接续前书第九十七回,写宝黛于天
界成婚,众女子还魂,贾府中兴,人鬼相杂,曲尽天伦之乐。
②《红楼梦影》二十四回,作者云槎外史,号西湖散人,接末回写。 清代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传奇,杂剧有二十多种。到了近代,花部戏勃兴,
在京剧和各个地方剧种、曲种中都出现红楼戏。《黛玉葬花》,荀慧生《红楼梦二尤》,今电影,连续剧影响更大,“红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讲授完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