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ugust,2010 第22卷第3期 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la Science) V01.22 No.3 DOI:10.3969/J.ISSN.1674—1471.2010.03.007 论职业化新型农民的培育 常佳佳,王伟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影 响,培育新型农民将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主要可通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转移劳动 力、营造环境、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途径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词:职业化新型农民;迫切性;艰巨性;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471(2010)03—0033—03 On Fostering Professional New Farmers CHANG Jia-jia,WANG 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new farmers is an urgent need for development of modem agriculture.Howev— er,fostering new farmers would be a very diifcult task due to farmers poor education and lack of market awareness. This paper described some ways to foster new farmers by developing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through con— pulsory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nsfer of labour forces,creating a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ing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new farmers;urgency;arduousness;fosetering way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 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建设 “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 需要的新一代农民群体。这样的农民具备以下几个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 特征:一是文化农民;二是技能农民;三是市场农民; 新型农民。”由此可见,我国已经确立农村未来一个 四是创业农民;五是道德农民;六是法制农民。从经 时期的发展战略就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道 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不同于之前的农夫,而是一个 路,而实施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培 新的范畴——“农商”。农商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经 育职业化新型农民。 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 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 一、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是现代化农业 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生产者。 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迫切 传统的农民是与自然经济相契合的农夫,生产 需要。 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产品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经济。后来发展到计划经济,农夫变成了集体经济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的农民群 式生产队成员乃至公社社员,劳动产品依然不是商 众富裕起来,只有这样农村的面貌才能焕然一新,农 品,而是计划产品。这个时期的农民依然是农夫,只 业才能有保障。危朝安认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 是从自然产品经济下的个体农夫转变为计划产品经 重要抓手,培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可 济下的集体农夫。然而,职业化新型农民是指适应 以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 收稿日期:2010—05—11 作者简介:常佳佳(1986一),女,山西侯马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卷 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J。温家宝 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 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的必然要求 大量外流,留守在家的只是老弱病残。农村青壮年 劳动力的流失和严重缺乏,使得现今受培育的农民 主体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农业生力军,只是留守的弱 势群体。这些留守的妇女和老人由于文化素质和身 体素质都不高,其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收和新技术 的掌握都非常困难,难以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因 此,搞好农村建设,吸引农村人力资源回归,是培养 新型农民的现实前提。 要想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解 决“三农”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素质,素质提高了既 可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将人口压力转化为 人力资源,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 途径 农民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科技技能,才可以把农 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愿 望。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很多,比如广泛开展各种 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 移培训等。 (四)培育新型农民也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 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两手抓。通过新型农民培育,可以使农民树立社 会主义荣辱观,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增强环保 意识、卫生意识和法制意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营造文明乡风。 二、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面临的困难和 问题 (一)农民受教育水平低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规划项目《中国人力资本 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受 教育年限仅为6.87年,是l6个行业中人力资本水 平最低的 。我国农村4。8亿劳动力中,小学文化 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l%,初中文化程度占 48.07%,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1.12%,大专以上只 有0.5%。在我国72万个行政村干部中大部分是 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 。农民受 教育程度如此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自身 素质的提高。中国发展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得农 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基本保证了农村人口受教 育的覆盖率,然而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又 成为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是现代化农业建设面临 的一个新的挑战。 (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匮乏 目前,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农村劳动力 (三)农民专业技能水平偏低 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 农民不足1/3。从我国农民受技术教育的情况来 看,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农业技术人员 6.4人。2003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48793万人,接 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 力的9.1%_4 J。大多数农民都是由于缺乏科学技 术,找不到或找不准致富门道才不能脱贫致富。因 此农业基本技能和新兴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现代农 村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 (四)思想观念落后 思想保守和小农意识严重影响着农业技能的推 广,再加上小富即安、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传统观 念的束缚,凡事喜欢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创新 精神和敢想、敢闯、敢干的勇气和信心。这些都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五)市场意识和政策意识淡薄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农业要现代化当然不能 脱离市场经济独立发展,然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 些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 识等广大农民是不具备的,对市场经济一知半解,不 仅如此,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也知之甚少,这是新 ’型农民培育过程中最不能忽视也最不能轻视的一大 问题。 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 畅、基础建设落后等原因使得农村的工作进展困难, 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育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 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计划,需要稳定的政策和长 期的投入,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持续连贯的关 注和扎实的工作,既不能搞成一场运动,也不能仅看 成是一届政府的政绩工程,要真心实意为农民谋福 利,循序渐进的推进以保证实施的可持续性。 三、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的基本路径 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现 3期 常佳佳,等:论职业化新型农民的培育 35 代化农业需要的新一代农民群体。根据新型农民应 1.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融入组织体 系之中,增强农民驾驭市场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农 民增产增收 该具备的时代特征,对他们的培育主要应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义务教育培育文化农民 以宝鸡市为例,该市强力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组 织的发展,成立了“宝鸡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工作组”。目前,全市已建成了各类农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430个,农民协会165个,专业合作社146 个,开展各类培训1784次,带动农户26.2万户,占全 市农户总数的37.6%,合作组织为农民推销农副产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现状,大力发展义务 教育是培育文化农民的主要途径。 1.通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确保农民平等享有 基础教育的学习机会 2007年中央政府实施的免除学杂费这一措施, 使得我国义务教育得以普及,也为培育职业化新型 农民建构了可靠的平台。 2.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整合优化农村 教育资源 认真落实国家财政“两免一补”资助政策,进一 步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义 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努力 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多元化 办学格局,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3.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办好村镇文化 活动中心,为农民学习提供便利的活动场所 文化、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要加 强协调配合,编写融合文化、科技为一体的乡土教 材,传播先进文化和农业科技知识,为农民学习成才 提供智力支持。 (二)通过职业教育培育技能农民 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社会就业和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 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1.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场所、设施、设备,开办农 民职业技能培训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培训班任 教,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2.适度扩大职业高中办学规模 目前,农村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只有 40%的学生可以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大部分十五六 岁的学生将面临返村务农或进城务工的生活选择, 而现有职业高中又存在规模小、设施不完善、师资短 缺、生源不足、经费不能直接到位的现象。所以要适 度扩大职业高中办学规模,培养大量农村经济建设 人才。 (三)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转移劳动力双 重途径培育市场农民 品13多亿元,共创造经济效益3.8亿多元,初步形 成了一批“产、加、销”或“贸、工、农”于一体的集约 化、规模化“联合体”,为带领广大农民联合闯市场, 增收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路 。 2.通过转移劳动力,让农民感受工业化的运行 和城市化的进程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才能让农 民感悟市场规律,逐渐了解现代工业经济的运行机 制和现代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主体 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这些现代市 场经济所要求的农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 我们要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市场经济 的实践中催生出真正的市场农民。 (四)通过营造环境培育创业农民 目前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环境不好,主要表 现为:融资困难;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获取信 息的渠道单一,信息不灵或信息滞后,市场风险大; 人才不足等等。要培育新型创业农民,我们必须营 造有利于农民创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 要加大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实解决 农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制约”问题;软环境就 是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激发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扶 持农民创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真心实意地为农民 创业献言献策,为农民营造一个人人想创业、人人能 创业、政府帮创业的创业环境。 (五)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育道德农民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农民的文明程度,是农 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因 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 庭美德教育,营造团结互动、和衷共济的社会氛围; 强化农民思想道德意识,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崇 尚科学;要教育农民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 新时期科学发展观、荣辱观、价值观;要大力弘扬以 (下转第48页) 48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卷 实可能的桥梁,也是检验目标设定科学性的途径。 (五)切实将规划落实在行动中 计划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实现情况来检验学院、部门 工作的恰当性、有效性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 学校的规划目标实现。所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学 “规划”是一个对未来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 发展设想,是一个方向性设计和重点谋划,不可能通 过“规划”解决所有的实际发展问题。 具体的工作是复杂的、凌乱的、相互分离的,在 复杂的、凌乱的、相互分离的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导 致只关注眼前的事情、本部门的工作,只看到眼前问 题和本部门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只顾着解决眼前 院、部门对于学校规划的讨论,不仅要讨论学校的层 次定位、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行动策略,更重要的是 在整体目标和行动策略之下,讨论和确定学院、部门 的工作目标、重点和实现途径、方法。只有这样, “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规 划”才能真正地落实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参考文献: [1][美]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 [M].别敦荣,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l、2、29. [2]梁炎,等.现代大学战略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98. 的问题和本部门工作,而将规划设定的总体方向、总 体目标、重点领域统统抛在了一边,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往往是“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局部问题解决了却带来了更多、更大的 系统问题,甚至对总体目标的实现造成了损害。因 此,有了目标和行动策略,并不等于“规划”的完成, 更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从牛津大学的“规划”描 述来看,学校整体规划具有“辅助性”,“即‘规划’在 [3][美]詹姆斯・市十德斯达.2l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 [4]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6:79. 原则上指导和辅助各系科、各书院、各部门制定详细 的工作计划”_6 J。因此,学校“规划”必须落实在二 级学院发展计划之中、落实在部门工作之中,要根据 学校规划制定学院、部门工作计划、发展目标和行动 措施,并落实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上。而且,要以 [5]李江源.论教育制度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3):l5—23. [6]赵文华,龚放.现代大学制度: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7:225. (责任编辑:徐统仁) (上接第35页)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 (六)通过法制教育培育法制农民 纷相结合;坚持抓点与抓面相结合 j。 参考文献: [1]危朝安.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J].中国农业 信息,2006(5):21—22. 培育法制农民,就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 律意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因此,要始终 把强化农民法制观念、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作为一项 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加强普法宣传。开展以农村土地承包法、计划 [2]周亚.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教育经济,2004(4):18 —22. [3]蔡立安,柳夏.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研究[J].农业经 济问题,2006(6):24—27. [4]郭洲.新型农民培育的使命与基本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报,2008(3):2O一24. 生育法、村民自治条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 理办法等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 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活动。 [5]王发建,胡松林.培育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几点思考[EB/ OL].2005(10).http://www.bjic.sn.cn/dzkw/bjjj/20070207. htm. 坚持“四个结合”。在开展法制教育过程中,坚 持下派干部进村讲解与普法下乡相结合;坚持集中 学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坚持法制服务与调处纠 [6]张洁云.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的几点思考[J].延边党校 学报,2009(6):20—22. (责任编辑:赵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