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讨中的问题与误区
校本研讨是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讨,它是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伴而生的一种崭新的教研模式。显然,这种教学研讨发生在学校中,以一个学校的教师作为研讨主体,研讨的目的则是从学校的需要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以及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学校与课堂谋求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校本研讨,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一起走进教师的生活之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发挥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广,校本培训越来越受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管理部门的重视,也越来越受到课改一线教师的欢迎。从校本研讨的概念可以看出,校本研讨必然具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三个方面的要义。因此,校本研讨的具体实践必须与本学校的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离开了某一个具体学校的特点去研讨,必然会失去校本研讨本来应有的意义。
但在课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少学校的校本研讨偏离了校本研讨的实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不能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需要发现和确定研讨问题。我们知道,既然是校本研讨,其研讨课题必然是根据本校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并与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凡解决的不是本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或者与学校自身实际关系不大的问题的研讨,均不能称之为校本研讨。因此,对校本研讨问题的选择应该是本校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产生的,并且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研讨解决才能有利于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否则,校本研讨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然而,分析不少学校的研讨课题,可以发现,在选择研讨问题时,往往并不是根据本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的问题,甚至与本校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距离。有的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已经制订好了相关的研讨问题,这些事先选择的问题往往是一些大而化之的思辨类问题。教学工作还没有开展,那么,这样的问题是从何而来的呢?研讨这些凭空想象出来的问题,由于不是本校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产生的,不管从表面上看研讨活动进行得多么热烈,它对改进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样的研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提升,更不可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误区二:没有明确的目的,为研讨而研讨。在校本研讨中,没有明确的目的,为研讨而研讨的现象非常常见。它通常表现为:不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脱离本校的教学实际,脱离本校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脱离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当然所研讨的问题也就不是本校教师当前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由学校校本研讨的组织者根据自己个人的理解选择一些课题进行研讨。从研讨的表面现象看,研讨时热闹非凡,教师的发言也比较积极。但是这种研讨并不能触及教师及课堂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质,因而也就脱离了校本研讨的基本要义。研讨之后,课还是像以前一样上,工作还是像以前一样做,因而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改进与提高。这种为研讨而研讨的校本研讨方式其实已经背离了校本研讨的初衷。笔者认为,能够称之为校本研讨的活动,研讨的问题应该由一线教师或者教学管理者从自己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中提出,研讨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应用于学校教学工作实践的改进。与其他研究不同,校本研讨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解决学校在课改工作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研讨的落脚点应该直接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与提高服务。
误区三:不少学校的校本研讨慢慢沦为一种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一些学校进行校本研讨的问题不是从本校的教学实际中发现或提出的,由于这些研讨与教师自身关系不大,对教师的帮助也不大,时间久了,教师对这类研讨逐渐失去了兴趣。同时,不少单位的领导也因为看不到校本研讨的明显作用,慢慢对校本研讨的作用产生了疑问,失去
了开始时的那股激情。有的单位和领导,为了完成上级领导对校本研讨工作的检查任务,当然也是为了促进校本研讨的进行,甚至人为地制订一些政策,将校本研讨工作进行量化。笔者认为,校本研讨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各学校首先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自觉、主动、积极地参加到校本研讨中去。应该让教师切实感到参加校本研讨是自己工作和成长的一种需要,它必将有利于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加校本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主动地从自己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研讨。否则,仅依靠这样的硬性规定或者行政命令来组织教师参加校本研讨,最终的结果只能导致教师因看不到校本研讨的作用而产生逆反心理,于是研讨时敷衍应付,最终使校本研讨活动沦为教师集体“作秀”的场所。那么,校本研讨的走过场也就在所难免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