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原选择题集2

来源:华拓网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不包括(单选)(D)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D.英国科学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单选)(C)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努力实现共产主义

C.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 D.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单选)(B) A.它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B.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C.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D.它主张辩证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单选)(C) A.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D.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选)(BCD) A.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

6、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因为他们独创了(多选)(BC) A.辩证法 B.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论

第一章

1.“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单选)(D)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这句话代表的观点属于(单选)(C)

A.朴素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经验主义

3.“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单选)(B) A.历史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多选)(AB)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C.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D.感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屏障

5.“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这句话代表的观点属于(单选)(A) A.诡辩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6.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恩,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即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AC) A.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D.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7 “情人眼里出西施”说明了(多选)(CD) A.人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人的认识是主观性的,与对象本身无关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别

8.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单选)(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单选)(B) A.时间的绝对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客观性 10.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说明时间具有(单选)(B) A.绝对性 B.一维性 C.无限性 D.相对性

11.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单选)(C)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12.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单选)(D)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单选) (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4.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和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促使人类积极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类要真正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关键是(单选)(D) A.放弃人类的主体性 B.树立自然中心主义 C.树立人类中心主义 D.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15.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者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单选)(C)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第一章 第二节

1、“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D)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2、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广西贵港市采取了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链:甘蔗制糖--制糖废料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3.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单选)B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4. 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告诉我们(单选)B

A.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B.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单选)D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过程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6.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单选)A A.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B.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C.物质静止的绝对性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7.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多选)ACD A.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8.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单选)C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9.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单选)B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蕴含在偶然性中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10. 有一则箴言:“在溪水与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单选)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1. 人生理想是个“大”话题,但实现人生理想往往是“小”细节。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单选)C

A.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B.特殊中也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 第三节

1.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单选)D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第二章

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单选)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句话表明(单选)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表明(单选)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D.间接经验不重要

4.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单选)B A.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D.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单选)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单选)A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7.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单选)D A.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B.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单选)A A.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B.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 D.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

9.“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句话表明(单选)C A.人在实践中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

B.它是一种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劳动可以创造世界

10.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多次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______(单选)A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尔挫折

11.“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这句话表明(单选)B

A.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 B.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 D.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

1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句话表明(单选)B A.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B.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C.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三章: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单选)D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 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单选)D

A.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不一致的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3. 木兰代父戍边,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颂扬(单选)A A.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诸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所指的是(单选)B A.哲学的发展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 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致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单选)B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6.“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句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单选)A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资料 D.生产方式

7. 2011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取消包括走私文物罪在内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死刑罪名。这一事件标志着(单选)C A.思想上层建筑的进步

B.观念上层建筑的进步 C.政治上层建筑的进步 D.意识形态的进步

8.“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单选)B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言

B.社会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C.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观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历史发展时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 人的现实本质是(单选)C A.人的阶级性

B.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所有人的共同属性

10.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多选)ABD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多选)AB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的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12“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单选)D A.唯心史观 B.宿命论 C.英雄史观 D.唯物史观

第四章:

1.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单选)C A.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2.“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能形成价值”(单选)D

A.只要物有用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物越有用就越有价值

D.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3. 商品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单选)C A.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B.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C.商品交换的实现

D.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单选)C A.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同 B.劳动过程不同

C.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劳动支出不同

5.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多选)BCD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6.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多选)AB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7. 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贴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单选)C A.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B.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C.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D.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8.“先取货后付钱”,这句话中货币履行的职能是(单选)A A.支付手段 B.储藏手段 C.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

9. 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多选)ABC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10. 货币的本质是(单选)B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

11. 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单选)C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12. 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多选)BCD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 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13.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单选)A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4.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单选)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15.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单选)C A.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B.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C.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D.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

16.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单选)C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扩大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减小 C.不变资本的比重扩大 D.可变资本的比重扩大

17.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多选) BD A.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B.提高年剩余价值量

C.延长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节约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8. 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剩余价值率为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单选)D A.80万元,100% B.40万元,400% C.40万元,100% D.80万元,400%

19.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单选)A A.价值补偿 B.实物补偿 C.劳动补偿 D.增殖补偿

20.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单选)A A.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