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华拓网
2018年1月总第235期第1期黑河学刊HeiheJournalJan.2018SerialNo.235No.1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王帅杰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为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提供了发展的虚拟公共空间,在

是民政治参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形势下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网民的情绪化与网络群体事件的频频发生常众运用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新途径。当今社会生活之中,

常与网络政治参与是密不可分的。网络谣言也使网络舆论引导难度加大,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依法治网,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等,以消除网络参与在舆论与社会生活之中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8)01-0083-02

DOI:10.14054/j.cnki.cn23-1120/c.2018.01.034

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新途径。网络政治参与

可以使民众的意愿影响到政政治参与在政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形势下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是当前人民政治文明和政治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产物,是民众运用网络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方向的目的。[1]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一)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门槛低和开放性的特点一是,普通用户接入互联网的门槛低。只要你拥有一台计算机或者手机你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互联网的世界,接收和发送全世界的信息而几乎不受限制。当今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了7亿,这也就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互联网浏览和发送信息。

二是,通过互联网浏览信息的费用相比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门槛要低。报纸、图书和部分电视的内容和信息都是要花费一定费用才能得到的,近年来其费用还有逐步上涨的趋势,而互联网除了上网本身的费用外,却存在大量免费的信息可供下载。因此,人们获得和传播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了。其开放性体现互联网所构成的世界中则是完完全全的自由与开放的空间,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世界要闻!

(二)网络参与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

这是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你完全不知道对方的真假虚实,网络社会就是一个建立在虚拟空间上的社会。在互联网上人们只是靠一个个虚

年龄、身高、性别、身份拟的符号进行交流,而人们的相貌、

等真实特征可以完全隐藏起来,甚至随意篡改,这充分展示了网络参与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这一特点

也体现了网民在虚拟世界的自由性,网民表达自己的意愿更有自主性,甚至可以越过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绑架和法

人与人之间可以随心所欲的讨论和交律的制约。在网上,

流一切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可以就某方面的问题和该领域的专家进行直接的对话,只要你说的有道理,你的意见就和专家的意见一样有权威性。

(三)网络政治参与具有超时空性和平等性的特点一条信息进入网络,面对的将是全世界所有接入互联网的网民,而且是全天候的,只要你进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你想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数字图书馆,这样不会受到时

思想融汇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还可以将自己的主观想法、

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这些思想和情感将随着网络信息

地域而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信息高的流动跨越时空、

速公路的优点之一就是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实现,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的平等政治权利都得到

[2]

了保障。”

(四)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形成很大的舆论影响力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和网络具有的时效性是分不开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时效性可以大大提升这种舆论影响的发酵时间和效率。“如果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现的年代,那么新世纪的前10年是注重速度的时代。”当今时代,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介的更新速度,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掌握信息者便是胜利者!谁拥有了发布的时效性谁就掌握话语权,进而掌握网络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网络政治参与为社会参与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

【作者简介】王帅杰(1988-),男,河南周口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83·

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强调要

“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前面说过网络空间可以看做是人类的第二活动空间,具有虚拟性特点,这种“虚

拟性”

特点就很好地满足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需要。网络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物质限制,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使人们更加的自由,交流也不再受到时间与地域的束缚网络也可以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最终还是回归现实生活,反应和解决现实问题。网络政治参与为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创造了平台。例如: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热点事件,如周久耕“天价香烟”案、杭州“飙车”案、“躲猫猫”案等等,网民的参与度一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网络参

与政治决策的一种新形势,使网络参与进而达到

“网络问政”成为一股潮流。

[3]

二、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网络可以说是一个“不设防”的虚拟社会,当今的网络生活中,信息也是杂乱交织的,有健康向上的信息,也有不良信息的诱惑,如腐朽的生活方式、违背“三观”形成的信息,还有宣扬暴力、色情内容的文化垃圾。这些不良信息所具有的渗透性和诱惑性是诱发青少年甚至普通网民犯罪的主要来源。

(一)网络政治参与导致情绪化倾向在网络生活中,网民的自主选择权利及其广泛,每个网民都有自主发言的权力。由于部分网民的从众心理,一些原本没有自己想法的网民就容易在别有居心的个人或利益团体的引导下盲从,进而使更多的网民或现实中的民众对某一事件产生“共鸣”,从而造成民众具有一定的情绪

化倾向,形成另一种被称之为

“网民声音”的舆论导向。网上的一些“标杆”性人物的不良言行对青少年的“三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所谓名人的不良言行无形中

误导了网民对

“三观”的认识。例如:2014年8月,90后著名演员柯震东因吸毒被抓,大量的年轻铁杆粉丝竟为其辩

护,表示力挺,比如

“我觉得他吸毒也很帅”,甚至于“别说吸毒,你无论干什么我都爱你”等等诸多不正常的言论。这种盲目的追星现象,误导了青少年对价值观的判断,对社会形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4]

(二)网络政治参与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与传统性群体性事件不同的是,网络事件更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效果,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个别网民由于诉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而失去理性,而有些网民出于娱乐”或“博人眼球”的心理,在网上对政府决策或网络事件发布不实或激烈的言论,这种言论很容易吸引更多对此事件不了解或对政府决策不满的网民的眼球,这样就会引起信息紊乱,消息失真的程度大大加深,造成网上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本来就特别敏感的话题或现象,极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三)网络谣言频发使舆论引导工作难度加大美国著名数字预言家埃瑟·戴森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在网络急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赋予了每一个网络成员既是信息接收者和也是信息发布者的双重身份,所以很难追究其责任,网络热点一旦形成,

·84·

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不同的声音,由此看来网络虚假信息

便有了更加方便的传播与更大的影响力了。

当前中国,普通民众大多处在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中,政治敏感度比较高,一旦有别有用心的个人或集团利用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并使其发酵为网络“热点”,制造一些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蛊惑性的谣言以混淆视听,再加上部分网民以讹传讹的非理性传播,这些所谓的“热点”一旦遇上合适的温床,就可能造成极大的舆论危机,并影响深远。

三、消除网络政治参与不良影响的对策(一)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

网络政治参与说到底就是一个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话语权的争夺战,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能在网络阵地中占据主动。在当前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主流媒体应当主动地站出来,继承传统优势,通过网站发布网络政治信息,在门户网站开设以政治宣传为主题的网络专栏等形式,以切实行动引导网络舆情,维护公众利益,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重塑党和政府的威信。

(二)依法治网应是常态的具体要求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由于法律立法具有落后于现实需要的特点,因此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虚拟世界的网络犯罪频繁发生,现有的法律条文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就需要加大现行法律的修改和解释力度,努力跟上网络发展的脚步,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细则。

其次,联合执法。由于互联网络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完整社会的缩影,一旦出现网络违法案件就会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就很难靠一个部门或仅靠政府部门来解决网络违法案件,因此就需要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统一协作,以实现对网络内容和网络行为的有效监管。最后,要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如加快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定,着重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网络,并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三)根源在于解决现实矛盾

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就是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社会再到现实社会的过程,网络参与之所以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实世界矛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当今的中国是急速发展的中国,同时发展具有着双面

性的特点。我国在急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网络虚拟世界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问题的反映,诸多网络事件的根源其实在网下,只有关注并逐步解决这些现实中的深层次矛盾,才能真正消除网络上的消极因素,为网络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发展空间。葺

[参考文献]

[1]王娟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1):57.

[2]刘文富.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J].政治学研究,

2011,02

):67.[3]李丹.网络在动员群众中的“双刃剑”效应[J].学理论,2011,(09):63-64.

[4]唐平秋,李勇图.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实审视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5,(05):94.

□编辑/徐霄天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