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选爬山教案汇编5篇

来源:华拓网
精选爬山教案汇编5篇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反复读课文,结合挂图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自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检查反馈: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样子、脚的形状、脚的颜色

(3)提问: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有脚吗?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一段哪一个词语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想看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吗?

(4)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快快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一些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

4、检查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问: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你们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吗?

(2)学生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

(3)提问: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看”。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

5、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

【学法指导】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 6、检查反馈: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从“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了灰色”知道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3)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使__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7、试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迁移运用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 颜色:嫩红 触——巴——拉、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选做【创造实践】: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教案 篇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__,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同学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生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讲叶老给他修改作文是__的重点,写自身到叶老家里做客时,几次写到爬山虎,这是__的难点。教学这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步骤:整体掌握__的内容和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一. 整体掌握__的内容和脉络

初读时,引导同学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同学一局部一局部地学习。 二. 突出重点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__的重点局部。可以让同学先自读这局部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同学

就“叶老师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协助同学解决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 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同学抓关键词揣测其含义。 四. 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局部内容后,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同学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情我到他家里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另外,教师还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得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得兴趣,做生活得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得方法。 (2)通过对词语得理解,了解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得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得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得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得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得哪几段写了爬山虎得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得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得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得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得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得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得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得叶子长得很整齐。 D、爬山虎得叶子得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得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自主积累词语。

3、通过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说说爬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读课文,理清__脉络。

1、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 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 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教案《《爬山》教案》。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 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反馈学习情况: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 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 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 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 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 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 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 学习第三段(8、9)

1、 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 反馈思考情况。

3、 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 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四、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 学生质疑。

(1) 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 反馈学习情况。

4、 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 总结全文

1、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爬山教案 篇5

一、引入

1、同学们,我们都学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还记得爬山虎的样子吗? 2、记得是谁写的吗?

3、是的,就是这位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作家,大编辑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大家都尊称他叶老。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叶老,走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 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精品教学设计推荐 你读 真美啊 你读 多绿呀 一齐来. 二、

1、课文中有好几处提到了这片绿绿的爬山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并找到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大声读一读。

2、是这几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这是一墙怎样的爬山虎

3、孩子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在哪见过?这样一种极其普通,随处可见的爬山虎,为什么唯独叶老家的在16岁的'肖复兴眼中是那样的绿葱葱,那样的沉郁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这个特殊的原因。/但我想,要想了解这个原因,首先得了解这墙爬山虎的主人,你们说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看看爬山虎的主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三、精读

在作者眼中,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多么认真细致啊,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春风拂面什么感觉

还从哪里感觉到他是个认真细致的人? 翻到曲线

1、是的,这就是密密麻麻。作者的征文都密密麻麻成什么样子了?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2、是的。你们看,这就是叶老给作者修改的征文第一页。看着这一页,想象一下,叶老是怎么给我们改作文的?

3、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是的,远远不止,他还是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sjbwz/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你还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正是炎热的夏日呀!都没休息一会儿呢!)

这是一位对工作多么认真负责的长者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评语

这是一位对工作多么认真负责的长者呀!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却达到了精而又精,纯而又纯的学术造诣,怎能不令人敬仰呢!

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敬仰,带着这一份期盼,一起走进叶老的家吧!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预备起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意外

是的,叶老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作家,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却可以到他家做客,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孩子们,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带着这一份激动一起来感受吧! 这片爬山虎是那样的绿葱葱!绿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板书)

四、精读

见到叶老后,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听老师读。 这时,叶老给我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 平易近人 亲切和蔼 从哪里看出来? 叶老见了我缩短不少!

1、什么是距离?叶老和我之间缩短了的是什么距离? 此时,我和叶老的心仿佛贴在了一起,我和叶老仿佛就是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这不仅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的叶老,更是一位真诚质朴、谦和慈蔼的叶老。此时,作者再见窗外的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是那么沉郁,那么浓厚,那么有韵味。来,孩子们!我们一起读 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 1、说说

2、再读一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是的,心与心的交融,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3、想象一下,如此融洽的交谈,叶老会和我说些什么呢?这位叶老,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

4、叶老们,你们的话语如此亲切,但句句都在耐心地教导我,真是亲切之中

你们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朴实的言语却一直鼓励着我,真是质朴之中

正是叶老亲切之中把我小小的

5、我知道,你们也知道,融化这个词一般都用在可这里却说小小的心被融化了,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的,那一颗紧张的心被舒解了,就像冰雪融化了一样。是什么让你小小的心融化了? 6、正是叶老真诚质朴、平易近人把我紧张的心悄悄地融化了。

此时,我们更见证了一位文坛伯乐,他慧眼识真才,毫不厌倦地鼓励、培养那么多的人才,著名的大作家茅盾、/article/巴金、丁玲就是这样一举成名了。抬起头,再见窗外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沉郁,如同浓浓的湖水,不停地摇曳着,是那么的虎虎而有生气。来,孩子们,让我们深情地共同感受这一刻吧! 你来读 你来

这不仅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的叶老,更是一位真诚质朴、谦和慈蔼的文坛伯乐,抬头再见窗外。 此时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沉郁,那么宽厚,那么虎虎而有生气。(板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