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技标2013-000-南方电网新能源通信技术规范

来源:华拓网
南方电网设备〔2013〕23号附件

技术标准大纲(新能源通信技术规范)

一. 项目名称及计划编号

项目名称:《南方电网新能源通信技术规范》 计划编号:技标2013-024 二. 编制目的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已经开始在南方电网公司范围内逐步推广应用,未来太阳能、燃料电池、光伏能源等新的分布式能源也将逐渐投入使用,需要电力通信为新能源与电网的协同工作提供信息交换的通道。

本技术规范研究编制适用于南方电网在新能源中各项业务应用通信技术标准,提供了关于新能源的通信技术规范,指导南方电网新能源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以及网络管理,为南方电网公司新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应用提供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的通信平台,提高电网稳定运行水平和经济运行水平。

三. 编制依据

(1)《光传送网体系设备的功能块特性》(GB/T 20187-2006); (2)《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14285-2006) (3)《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2-2008) (4)《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 (5)《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T 15941-95) (6)《220~500千伏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原则》(DL/T 559-94) (7)《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DL/T516-2006) (8)《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YD/T 1238-2002)

(9)《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YD/T 1160-2001) (10)《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YD/T1171-2001)

(11)《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2006年11月)国家电监会[2006]34号

(12)《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

(13)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管理规程》(Q.CSG 2 1003-2008) (14)《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管理规程》(Q/CSG-2011)

(15)《南网总调直调系统线路保护及其通道命名管理规定》/CSG-2011) (16)国家能源部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

(17)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 19963-2011 (18)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NBT 31003-2011 (19)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 19939-2005 (20)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DL/T 5344-2006 (21)电力系统通信设计技术规定DL/T 5391-2007 (22)电力系统通信站过电压防护规程DL/T 548-2012 (23)南方电网应用公网通信技术规范Q/CSG -2011 (24)南方电网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范Q/CSG -2011 (25)广东电网公司通信管理办法 四. 编制原则

本标准按照《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标准管理规定》、《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开展编写工作,遵循《电力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行业、国家标准相协调。本标准引用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等规范和规定中的部分内容,根据南方电网实际特点,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细化。

南方电网新能源通信网络规划设计和运行在执行本标准的同时,应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五. 质量目标

编制的标准应符合南方电网实际,获得南方电网设备、计划、调度、运行、试验单位和相关设计院的广泛认可,可以规范与指导南方电网新能源业务系统与通信网络规划、建设、验收、运行、维护、检修等工作。 六. 主要内容大纲

(一) 正文主要内容大纲

本次研究工作将研究和编制《南方电网新能源通信技术规范》企业标准,以规范与指导南方电网分布式能源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基建、运行,为提高电

网稳定运行水平和经济运行水平提供保障。

《南方电网新能源通信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如下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新能源的通信技术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了南方电网在新能源中各项业务应用通信技术标准。 本规范提供了关于新能源的通信技术规范,规范与指导南方电网新能源业务系统与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基建、运行以及网络管理,为南方电网公司新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应用提供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的通信平台,提高电网稳定运行水平和经济运行水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CSG -2011 南方电网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NB/T-2010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

Q/CSG 南方电网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GBT 19939-2005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

南方电网二次系统“十二五”规划(技术原则)指导意见 广东中调直调电厂通信接入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Q/CSG-2012南方电网语音交换系统技术规范

Q/CSG-2011 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生产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Q/CSG -2011 南方电网应用公网通信技术规范 Q/CSG-2012 南方电网视频会议系统技术规范 广东电网公司通信管理办法}

(摘取自《南网新能源通信技术规范》)

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T 19963-2011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第30号令 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5号令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DL/T 5344-2006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 DL/T 5391-2007 电力系统通信设计技术规定 DL/T 548-2012 电力系统通信站过电压防护规程

南方电监市场[2012]10号 南方区域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稿)

南方电监市场[2012]146号 南方区域风电场参加辅助服务及并网运行管理补充规定(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本规范采用了下列名词和术语。

3.1 新能源(new energy )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3.2风电场(wind farm;wind power plant)

由一批风电机组或风电机组群(包括机组单元变压器)、汇集线路、主升压变压器及其他设备组成的发电站。

3.3光伏发电站 photovoltaic(PV) power station

利用光伏电池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一般包含变压器、逆变器和光伏方阵等。 3.4专用光纤通道

光纤通道是指传输介质为光纤的光通道,或通过波分复用(WDM)技术在光纤传输一个预定波长的光通道。专用光纤通道指专门为继电保护和稳控装置信号提供传输光信号的光纤通道。

3.5 电力传输网(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network)

指基于SDH传输网技术的多业务承载平台

3.6 调度数据网络

指各级电力调度专用广域数据网络、电力生产专用拨号网络等,主要承载生产控制大区的各类电力二次系统数据业务。 3.7 调度数据网通道

指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中开通的业务通道,接口为10M/100M BASE-T以太网接口,其通信方式称为调度数据网络方式。 3.8 专线通道

指传输网络中开通的各种速率的专用链路(主要提供传输速率为2M及以上速率),从业务起点到终点中途采用固定路由的物理网络介质。 3.9 通信运行管控系统

是南方电网各级通信网运行及其管理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通信资源管理模块、通信网综合监视模块、通信运行控制模块。 3.10调度管理信息业务网

(The network of the dispat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指的是为提高调度机构与电厂之间信息交互的效率和安全而建设的专用网络,承载信息包括发电设备和输电设备检修、煤情上报、发电厂辅助服务、发电策划管理、值长考核、电厂调度通信工作及安全性评价等。 3.11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场所,通过视频设备和通信传输信道,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实时传送,达到即时显示、互动沟通的系统。 VoIP 功能

指的是将模拟的语音信号经过压缩与封包之后,以数据封包的形式在IP 网络上传输的技术,VoIP可以实现在IP网络上传送有一定服务质量的语音业务。

软交换系统

软交换系统是一个基于IP网的,采用呼叫控制和承载相分离的机制,可以同时提供话音、视频、多媒体等多种业务,并具有一定的QoS保证和安全保证的综合性的、开放性的网络平台系统。

调度专线电话

调度员进行电力生产指挥调度时使用的专线电话。 6.1分布式能源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

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

3.2新能源通信网络(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the new energy ) 4 缩略语

PSTN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 TUP Telephone User Part 电话用户部分 ISUP ISDN User Part ISDN 用户部分 VLA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TOCS Telecommunication Operation Control System 通信运行管控系统 MSTP 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 多业务传送平台 DVI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 数字视频接口

5 新能源业务需求

新能源通信技术承载的业务主要有风电厂业务和光伏电站业务,其对电力新能源系统一次系统架构如下所示。 5.1 电力新能源系统一次系统架构 5.1.1 风电厂一次系统架构 5.1.2 光伏电站一次系统架构 5.2 新能源业务需求

新能源通信技术承载的业务主要是风电场业务和光伏电站业务。 5.2.1 风电厂业务需求

5.2.1.1风电场与电网调度部门之间的通信方式、传输通道和信息传输由电网调度部门作出规定,包括提供调度电话、自动化数据、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信号等信息的传输通道,提供信号的方式和实时性要求等。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5.2.1.2风电场与电力系统直接连接的通信设备(如光纤传输设备、脉码调制终端设备(PCM)、调度程控交换机、数据通信网、通信监测等)需具有与系统接入端设备一致的接口与协议。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5.2.1.4正常运行信号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风电场向电网调度部门提供的信号至少应当包括: 1)单个风电机组运行状态;

2)风电场实际运行机组数量和型号; 3)风电场并网点电压;

4)风电场高压侧出线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 5)高压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位置; 6)风电场的实时风速和风向。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5.2.1.5风电场应配备故障录波设备,该设备应具有足够的记录通道并能够满足故障记录的技术规定。故障录波设备应具备接入数据传输通道传至电网调度部门的功能。

<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 5.2.2 光伏电站业务需求

5.2.2.1大型和中型光伏电站必须具备与电网调度机构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并网双方的通信系统应以满足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通信业务的要求为前提,满足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及调度电话等业务对电力通信的要求。

<光伏接入技术标准>

5.2.2.2光伏发电站与电网调度机构之间的通信方式、传输通道和信息传输由电网调度机构作出规定,包括提供遥测信号、遥信信号、遥控信号、遥调信号以及其他安全自动装置的信号,提供信号的方式和实时性要求等。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5.2.2.4正常运行信号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光伏电站向电网调度机构提供的信号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a) 每个光伏发电单元运行状态,包括逆变器和单元升压变压器运行状态等;

b) 光伏电站并网点电压、电流、频率;

c) 光伏电站主升压变压器高压侧出线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发电量; d) 光伏电站高压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位置; e) 光伏电站主升压变压器分接头档位;

f)

光伏电站气象监测系统采集的实时辐照度、环境温度、光伏组件温度。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5.2.2.5光伏电站调度自动化、电能量信息传输宜采用主/备信道的通信方式,直送电网调度机构。

5.2.2.6光伏电站变电站应配备故障录波设备,该设备应具有足够的记录通道并能够记录故障前10s到故障后60s的情况,并配备至电网调度机构的数据传输通道。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6 新能源接入标准 6.1 总体要求

6.1.1 针对不同装机容量分布式能源构建典型的信息交换和通信需求模型 6.1.2 电力分布式能源并网必需的生产和管理业务需求 6.1.3 电力分布式能源内部生产和管理必需的通信业务需求

6.1.4 电力新能源在通信技术、组网方式、质量指标、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现网

的区别

6.2 通信方式接入原则

6.2.1为保证新能源电站生产业务的可靠传输,电站通信接入系统采用的技术体制应与广东电力通信网保持一致。

6.2.2新能源电站线路保护、稳控装置、调度自动化、调度电话等关键生产业务通道必须具备两种通信方式或两条独立的通信路由。在单一故障下不会导致同一条线路的所有继电保护通信通道、厂站间稳控装置通信通道或调度机构至电站的调度电话、自动化业务通信通道中断。

6.2.3电站应配置调度数据网设备,开通电站至相关调度机构的数据网络通道,提供远动、计量、电力市场、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风功率预测系统等业务的数据网络通道。

6.2.4线路保护业务应根据保护型式优先采用复用2Mb/s光通信通道作为主通道,电流差动保护复用通道不得配置SNCP保护;采用专用光纤通道时,通道的

衰减裕度应按不小于6dB考虑;在不具备光纤通道的情况下,可采用复用载波通道。

6.2.5稳控装置信号传输不宜采用载波通道。

6.2.6电站的调度自动化业务传输应采用光通信通道和调度数据网通道。 6.2.7电站应配置中调调度专线、地调调度专线和电信长途直拨等调度电话。对于500kV及以上出线电厂应设置专用的调度交换机。

6.2.8电站应配置调度管理信息业务网设备,通过专用网络访问中调的调度管理信息业务系统,安全策略按照广东电网安全控制要求进行部署。

《 》

6.3 风电厂通信接入标准

6.3.1风电场接入系统时应具备两条路由通道,其中至少有一条光缆通道。 6.3.2风电场与电力系统直接连接的通信设备(如光纤传输设备、脉码调制终端设备(PCM)、调度程控交换机、数据通信网、通信监测等)需具有与系统接入端设备一致的接口与协议。

6.3.3风电场内的通信设备配置按相关的设计规程执行。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6.4 光伏电站接入标准

6.4.1对于通过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光伏电站,至调度端应具备两路通信通道,其中一路为光缆通道。

6.4.2光伏电站与电力系统直接连接的通信设备(如光纤传输设备、脉码调制终端设备(PCM)、调度程控交换机、数据通信网、通信监测等)需具有与系统接入端设备一致的接口与协议。

6.3.3光伏电站内的通信设备配置按相关的设计规程执行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7 新能源通信并网技术要求

新能源通信并网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了风电并网技术要求、光伏发电并网技术要求和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

7.1 网络接入总体技术要求(光缆、传输设备、接入设备、通信电源、数据

网等技术要求)

新能源通信并网接入总体技术要求具体包括了光缆、传输设备、接入设备、通信电源、数据网等技术要求,其接入技术要求须遵循《广东中调直调电厂通信接入系统建设技术要求》规范要求。 7.1.1 专线通道要求

专线通道指传输网络中开通的各种速率的专用链路(主要提供传输速率为2M及以上速率),从业务起点到终点中途采用固定路由的物理网络介质。 《南方电网应用公网通信技术规范》 7.1.1.1 调度电话业务要求

7.1.1.1.1 调度电话业务应以电力通信专网为主,以公网通信为辅。 <广东中调直调电厂通信接入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7.1.1.1.2 调度电话采用64K通道接入相应的调度交换机。调度电话通信通道可采用E12 2M中继、VoIP电话方式。

7.1.1.1.3 调度程控交换机 2M中继采用E12通道,接口采用ITU-T G.703 E12接口。

7.1.1.1.4调度电话VoIP通道承载于调度数据网、MSTP通道,通道时延≤150ms,通信接口为RJ-45以太网接口。

7.1.1.1.5调度电话业务应用的公网通信资源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应用公网PSTN开通调度电话业务通道。 2、应用移动网络传输调度电话业务。 3、应用卫星通信通道开通调度电话业务通道。

7.1.1.1.6应用PSTN、移动网络、卫星通道等公网通信资源传输调度电话业务时,其相应的双向传输延时及误码率须遵循《南方电网应用公网通信技术规范》规范要求。

《南方电网应用公网通信技术规范》 7.1.1.2 安全自动装置业务要求

7.1.1.2.3光伏电站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以及二次回路的设计、安装应满足电力系统有关标准、规定和反事故措施的要求。

7.1.1.2.4光伏电站变电站应配备故障录波设备,该设备应具有足够的记录通道并能够记录故障前10s到故障后60s的情况,并配备至电网调度机构的数据传输通道。

7.1.2 电流差动保护对专用光纤通道的要求

7.1.2.1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均使用单模光纤,使用1.31μm的低波长段。

7.1.2.2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应配备备用通道,且和主通道具有相同数量的的纤芯数,实现一备一通道冗余,传输装置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Mbps,两侧保护的时钟方式均为内时钟。

《浅谈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7.1.2.3 电流差动保护采用专用光纤通道方式应采用64 kbit/s同步通信和SDLC通信帧格式进行数据传输。

7.1.2.4 220kV及以上长度小于60km的线路保护通道可采用专用光纤芯,并同时配有2M迂回通道。

《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生产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7.1.3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系统对调度数据网的要求

7.1.4 调度数据网要求(新能源通信并网技术要求)

电站各调度数据业务应先通过汇接,经过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加密及过滤之后才可以接入调度数据网设备。

对于总装机容量10MW及以上新能源电站,其调度数据网设备应接入省调度数据网。对于总装机容量10MW以下新能源电站,其调度数据网设备应接入地区调度数据网。

调度数据网设备配置应根据与业务终端的距离来确定,距离远需要采用光纤连接的情况应配置PE路由器和支持VLAN功能的二层交换机,距离近可采用电缆连接的情况只配置PE路由器。

电站调度数据网设备应纳入所接入调度数据网的网管统一监视。电站可配置本地维护终端(LCT)进行仅限于本地设备的维护。安装在通信机房的调度数据网路设备采用通信直流电源供电。安装在主控室的调度数据网路设备采用交流供电。采用交流供电形式时,必须由厂站UPS电源供电,不得直接采用市电。 <广东中调直调电厂通信接入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7.1.4.1 保护运行信息管理业务要求

7.1.4.2 安稳运行管理信息业务要求

7.1.4.2.1 安稳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成帧数据信号通信通道不采用载波通道方式,接点信号传输也不采用载波通信通道。

7.1.4.2.2 安稳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通道应优先采用2048kbit/s带宽,接口采用ITU-TG.703 E12接口。用于安自的2M通道关闭其重定时功能,同时将安稳装置通信时钟设置为“主-主”方式或“主-从”方式。

7.1.4.2.3安稳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主站、子站和执行站之间采用1条独立专线通道,每条通道应开通SDH网络自愈功能。

7.1.4.2.4安稳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主站、子站和执行站之间的全程专线通道,传输电路时延要求≤30ms。 7.1.4.3 电能量计量业务要求

7.1.4.3.1 新能源电厂正常运行时电能计量装置应配有标准通信接口,具备本地通信和通过电能信息采集终端远程通信的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符合DL/T 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采集信息应接入电网调度机构的电能信息采集系统。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7.1.4.3.2 电能量采集装置与主站之间的通信应采用调度数据网(非实时VPN)方式。

《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生产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7.1.4.3.3电能量采集信息传输宜采用主/备信道的通信方式,直送电网调度机构。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范>《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7..1.4.3.4 光伏电站接入10kV 及以上公用电网时,站内电能计量信息参照远动信息要求传输;接入400V 电网时,站内电能计量信息可通过专用或公网通道传送至调度端相关系统。

7.1.4.3.5 光伏电站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在线监测应满足《国家电网公司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试行)》中的要求。 《光伏电站接入系统导则》 7.1.4.4 调度管理信息业务要求

7.1.4.4.1 为保障电站调度管理信息业务的安全,电站调度管理信息业务网只允许接入指定的业务,其他网络相对独立。网络使用厂端统一分配的IP地址。 7.1.4.4.2管理信息业务不允许直接应用公网通信资源承载,应承载在电力综合数据网上。

7.1.4.4.3电站调度管理信息业务网设备应统一调度管理信息业务网的网管进行管理。

7.1.4.4.4电站各业务终端需要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进行系统升级。 《广东中调直调电厂通信接入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7.1.4.5 变电站视频监视业务要求

7.1.4.5.1 变电站视频监视通道采用综合数据网承载,应采用VPN方式与其它业务隔离。

7.1.4.5.2单站具备同时上送4路视频图像能力,带宽不小于4*2048kbit/s。地区范围内全网具备同时并发上送16路视频图像能力,供电局出口带宽不小于25*2048kbit/s。通道时延≤150ms,通信接口采用RJ-45以太网电接口或GE以太网光接口。

《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生产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7.1.4.6 输变电设备监测业务要求

7.1.4.7 通信管控业务要求

7.1.4.7.1通信运行管控系统应接入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支撑平台,为电网运行业务系统/模块提供通道信息支持, 整个系统的构建与接入须遵循《南方电网通信运行管控系统技术规范》规范要求。

7.1.4.7.2通信运行管控系统应兼顾中低压配电网通信资源的监测管理。 《南方电网二次系统“十二五”规划(技术原则)指导意见》

7.1.4.7.2 南方电网通信运行管控系统宜按网、省两级部署,多级应用的模式开展建设,各级系统应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对网省地三级通信网的运行管控。

7.1.4.8 分布式电源监控业务要求

分布式电源监控的通信标准建议采用以IEC 61850为基础制定的IEC 61400-25标准。

分布式电源的监控检测的参数必须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1) 有功输出特性,有功和无功控制特性;

(2) 电能质量,包括谐波、电压偏差、电压不平衡度、电压波动和闪变、

电磁兼容等;

(3) 电压电流与频率响应特性; (4) 安全与保护功能;

(5) 电源起停对电网的影响;

(6) 调度运行机构要求的其他并网检测项目。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范》 7.1.4.9 电能质量管理业务要求

7.1.4.9.1 新能源电站向当地交流负载提供电能和向电网发送电能的质量,在谐波、电压偏差、电压不平衡度、直流分量、电压波动和闪变等方面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7.1.4.9.2 新能源电站应在并网点装设满足IEC61000-4-30《电磁兼容 第4-30部分 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测量方法》标准要求的A类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

7.1.4.9.3 10kV(6kV)~35kV电压等级并网的新电源电站,电能质量数据应能够远程传送到电网企业,保证电网企业对电能质量的监控。380V并网的分布式能源电站,电能质量数据应具备一年及以上的存储能力,必要时供电网企业调用。

《国家电网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技术规定》 7.2 管理业务要求

(新能源通信并网技术要求)<南方电网应用公网通信技术规范》

7.2.1 管理服务业务要求

7.2.1.1管理信息业务不允许直接应用公网通信资源承载,应承载在电力综合数据网上。

《南方电网应用公网通信技术规范》 7.2.1.1 行政电话交换业务要求

7.2.1.1.1 分布式能源电站配置专用行政交换电话设备,提供语音通信、传真等业务通道,便于电厂内部管理及电厂与系统内其他单位的联系。

7.2.1.1.2分布式能源电站行政交换设备的容量主要以满足电厂行政办公需要,并考虑电厂调度电话的备用来设置。建议行政电话交换设备本期用户容量(不含中继线)按实际用户总数1.5倍配置,终期容量(不含中继线)按本期容量的100%预留余量。

7.2.1.1.3行政交换电话设备应采用数字化设备,采用数字中继与本地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系统内行政交换网互联。 《广东中调直调电厂通信接入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南方电网语音交换系统技术规范》

7.2.1.2 视频会议业务要求 (电视电话会议业务要求)

7.2.1.2.1视频会议系统不允许直接应用公网通信资源承载,应承载在电力综合数据网或传输网上。

7.2.1.2.3视频会议系统应采用H.323、SIP技术体制,可选兼容H.320技术体制。 7.2.1.2.4视频会议系统与视频导播系统、软交换视频、视频监控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组成统一视讯通信系统。其他视讯通信系统需要接入视频会议系统时,须遵循《南方电网视频会议系统技术规范》规范要求。 《南方电网视频会议系统技术规范》

7.2.1.2.5 电网视频会议系统分为会场型视频会议和会商型视频会议。会场型视频会议采用MSTP专线为主用通道,综合数据网多媒体VPN为备用通道;会商型视频会议采用综合数据网多媒体VPN通道,两者的MCU级联通道不低于4M,高清视频会议终端接入通道不低于4M。

《南方电网二次系统“十二五”规划(技术原则)指导意见》 7.2.1.2.3非中调直调风电场暂不部署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广东中调直调电厂通信接入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7.2.1.3 应急指挥通信业务要求

7..2.1.3.1应急指挥通信主要包括语音、视频及数据业务

7.2.1.3.2视频业务主要是通过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和会议电视设备来实现,传输通道一般采用VSAT卫星通道。

7.2.1.3.3数据业务可以分为内网数据和外网数据。内网数据可分为现场灾害数据(受灾情况统计及现场图片等)和现场指挥办公的邮件、OA、Web浏览等;外网数据主要包括浏览Internet、收发外网邮件等。 7.2.2 信息化业务要求

7.2.2.1 规划管理

7.2.21.1信息化管理业务必须统一采用电力综合数据网的VPN承载,综合数据网组网链路租用公网资源时,只允许租用光纤芯或STM-N、E1专线电路。 7.2.21.2网、省、地、县四级信息化管理业务各节点通信通道需要满足N-1可靠性要求。

《南方电网二次系统“十二五”规划(技术原则)指导意见》 7.2.2.2 项目管理

7.2.2.3 运行管理 7.2.2.4 生产管理 7.2.2.5 协同办公 8 新能源厂内通信要求 8.1 厂内通信共性技术要求

8.1.1 支持多介质通信的链路层、网络层通信协议,实现网络通信的互操作性,

满足实时网络化通信

8.1.2 解决厂内生产调度通信、厂内行政管理通信系统,各系统之间互为备用,

形成安全可靠的厂内通信网络,同时包含厂内移动通信系统以保障风电厂内各个区域有无线信号覆盖。 8.1.3 调度及行政交换通信接入技术

8.1.3.2电站调度交换设备采用2M中继通道(QSIG信令方式)与当地地调的调度汇接交换设备互联,条件具备时可采用IP中继通道作为后备迂回路由。 8.1.3.4电站行政交换设备的容量主要以满足电站行政办公需要,并考虑电站调度电话的备用来设置。建议行政交换设备本期用户容量(不含中继线)按实际用户总数1.5倍配置,终期容量(不含中继线)按本期容量的100%预留余量。 8.1.3.5电站行政交换设备应采用数字化设备,采用数字中继与本地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系统内行政交换网互联。

8.1.3.3电站调度交换设备与行政交换设备必须相互独立,在技术上满足要求的行政交换设备可作为调度交换设备的备用。 《广东电网公司行政交换系统技术规范》 <广东中调直调电厂通信接入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8.1.4 厂内移动通信技术 8.2 场内通信规划和设计方案 8.2.1 风电厂 8.2.2 光伏电站

9 通信的安全(附件2: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范文件。) 9.1 分布式能源通信的安全需求 9.2 分布式能源通信潜在的威胁

9.3 保障通信安全所能采取的方法 (二)附录主要内容大纲

(1)业务系统通信模型与接口技术参数表

(2)电能计量业务 (3)计量业务接入方式

电厂计量业务通道可采用专线通道(4线E/M模拟通道)和网络通道(调度数据网通道)接入,连接示意图如图B.4所示。

电厂计量采集装置4WE/M接口E1接口E1接口中调4WE/M接口PCMSDH光纤传输网SDHPCM计量主站计量采集装置FE接口调度数据网FE接口

图B.4 电厂计量业务接入示意图

(4)计量业务4 W E/M专线通道

电厂主控室配置含VDF单元的通信接口屏,计量采集装置采用音频电缆通过通信接口屏经通信机房的VDF单元与PCM设备连接,PCM设备采用同轴电缆与SDH设备连接。中调端主站系统连接方式与此类似,通过光纤传输网形成电厂远动工作站至中调主站系统的专线通道。接入方式如图B.5所示。

电厂计量采集装置音频电缆中调同轴电缆VDF单元音频电缆VDF单元音频电缆PCMDDF/SDH光纤传输网DDF/SDHPCMVDF单元音频电缆计量主站主控室通信机房

图B.5 电厂计量业务4W E/M专线通道接入方式示意图

(5)计量业务调度数据网络通道

电厂计量采集装置经二次安全防护系统与调度数据网接入交换机连接,接入交换机采用光缆与接入路由器连接,通过调度数据网形成电厂远动工作站至中调主站系统的网络通道。接入方式如图B.6所示。

当主控室与通信机房距离较近时,可省略接入交换机,计量采集装置经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后直接与接入路由器连接。

电厂二次安全防护系统接入交换机OD光缆F单元ODF单元接入路由器汇聚路由器中调接入交换机计量采集装置双绞线双绞线尾纤尾纤调度数据网双绞线或尾纤计量主站主控室通信机房图B.6 电厂计量业务调度数

B.1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业务

B.1.1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业务接入方式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由厂站端继电保护信息子站系统、地调端继电保护信息分站系统和中调端继电保护信息主站系统组成,子站与分站、主站均连接,业务通道采用调度数据网络通道。

B.1.2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调度数据网络通道

电厂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子站经二次安全防护系统与调度数据网接入交换机连接,接入交换机采用光缆与接入路由器连接,通过调度数据网形成电厂保信子站至中调主站、地调分站系统的网络通道。接入方式如图B.11所示。当主控室与通信机房距离较近时,可省略接入交换机,保信子站经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后直接与接入路由器连接。

中调汇聚路由器调度数据网接入交换机电厂二次安全防护系统接入交换机OD光缆F单元ODF单元接入路由器双绞线或尾纤保信主站保信子站双绞线双绞线尾纤尾纤主控室通信机房汇聚路由器地调接入交换机双绞线或尾纤保信分站

图B.11 电厂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子站接入方式示意图

B.2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业务

B.2.1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业务接入方式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由控制主站(中调端)、控制子站(枢纽变电站)、执行站(电厂、变电站)等组成,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控运行的第二道防线。主站、控制子站、执行站之间的业务通道采用复用光通信(2M)通道。

B.2.2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业务复用光通信(2M)通道

电厂主控室配置含ODF单元的通信接口屏,安全稳定控制装置采用光缆通过通信接口屏经通信机房的ODF单元与光电转换装置连接,光电转换装置采用同轴电缆与传输设备连接。对侧站点连接方式与此类似,通过光纤传输网形成电厂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复用光通信(2M)通道。接入方式如图B.12所示。

当主控室与通信机房之间的距离较近(<200m)时,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可直接采用同轴电缆与传输设备连接,从而省略光电转换装置。

电厂ODF单元ODF单元同轴电缆对侧站点ODF单元执行站光纤光缆光纤光电转换DDF/SDH光纤传输网DDF/SDH光电转换控制子站主控室通信机房

图B.12 电厂安全稳定控制装置接入方式示意图

据网通道接入方式示意图

B.3 调度电话业务

B.3.1 调度电话业务接入方式

电厂配置调度电话(含中调、地调及电厂交换机调度专线)采用64K通道接入相应的调度交换机。

B.3.2 中调、地调调度专线电话通道

电厂主控室配置含VDF单元的通信接口屏,调度电话机采用音频电缆通过通信接口屏经通信机房的VDF单元与PCM设备连接,PCM设备采用同轴电缆与SDH设备连接。中调、地调端采用类似的连接方式接入调度交换机,通过光纤传输网形成中调、地调至电厂的调度电话专线通道。接入方式如图B.13所示。

电厂音频电缆中调或地调同轴电缆音频电缆VDF单元音频电缆VDF单元音频电缆PCMDDF/SDH光纤传输网DDF/SDHPCM调度交换机主控室通信机房

图B.13 电厂的中调、地调调度电话专线通道接入方式示意图

B.3.3 电厂调度交换机调度电话通道

电厂主控室配置含VDF单元的通信接口屏,调度电话机采用音频电缆通过通信接口屏经通信机房的VDF单元与调度交换机连接,调度交换机采用同轴电缆与SDH设备连接。地调端采用类似的连接方式接入调度交换机,通过光纤传输网形成中调、地调至电厂的调度电话专线通道。接入方式如图B.14所示。

电厂音频电缆地调同轴电缆VDF单元音频电缆VDF单元音频电缆调度交换机DDF/SDH光纤传输网DDF/SDH同轴电缆调度交换机主控室通信机房

图B.14 电厂调度交换机调度电话专线通道接入方式示意图

B.4 电厂调度管理信息系统

电厂配置接入路由器和接入交换机,接入路由器通过复用光通信(一个或多个2M)通道与中调汇聚路由器连接;接入交换机汇接电厂各业务系统。电厂内业务接入方式如图B.15、图B.16所示。

电厂接入交换机FE中调接入路由器E1DDF/SDH光纤传输网DDF/SDHE1各业务系统煤情上报发电辅助服务发电策划管理值长考核电厂安评视频会议

图B.15 电厂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接入方式一(各业务系统分布距离较近)

区域一接入交换机2电厂中调接入交换机1发电辅煤情光纤接入路由器助服务上报FEE1DDF/SDH光纤传输网DDF/SDH光纤区域二接入交换机3视频会议发电策值长电厂划管理考核安评

图B.16 电厂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接入方式二(各业务系统分布距离较远)

E1各业务系统

B.5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业务

B.5.1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业务接入方式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由厂站端继电保护信息子站系统、地调端继电保护信息分站系统和中调端继电保护信息主站系统组成,子站与分站、主站均连接,业务通道采用调度数据网络通道。

B.5.2 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调度数据网络通道

电厂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系统子站经二次安全防护系统与调度数据网接入交换机连接,接入交换机采用光缆与接入路由器连接,通过调度数据网形成电厂保信子站至中调主站、地调分站系统的网络通道。接入方式如图B.11所示。当主控室与通信机房距离较近时,可省略接入交换机,保信子站经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后直接与接入路由器连接。

中调汇聚路由器调度数据网接入交换机电厂二次安全防护系统接入交换机OD光缆F单元ODF单元接入路由器双绞线或尾纤保信主站保信子站双绞线双绞线尾纤尾纤主控室通信机房汇聚路由器地调接入交换机双绞线或尾纤保信分站

图B.11 电厂继电保护故障及信息管理子站接入方式示意图

B.6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业务

B.6.1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业务接入方式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由控制主站(中调端)、控制子站(枢纽变电站)、执行站(电厂、变电站)等组成,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控运行的第二道防线。主站、控制子站、执行站之间的业务通道采用复用光通信(2M)通道。

B.6.2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业务复用光通信(2M)通道

电厂主控室配置含ODF单元的通信接口屏,安全稳定控制装置采用光缆通过通信接口屏经通信机房的ODF单元与光电转换装置连接,光电转换装置采用同轴电缆与传输设备连接。对侧站点连接方式与此类似,通过光纤传输网形成电厂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复用光通信(2M)通道。接入方式如图B.12所示。

当主控室与通信机房之间的距离较近(<200m)时,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可直接采用同轴电缆与传输设备连接,从而省略光电转换装置。

电厂ODF单元ODF单元同轴电缆对侧站点ODF单元执行站光纤光缆光纤光电转换DDF/SDH光纤传输网DDF/SDH光电转换控制子站主控室通信机房

图B.12 电厂安全稳定控制装置接入方式示意图

4.1稳控系统信息管理业务

4.1.1执行子站、控制子站、控制主站与管理主站之间的管理信息传送采用调度数据网非实时VPN通道(安全区II)。通信通道方式见图11与图12。

子站设备双绞线跳线网络配 线单元双绞线跳线接入 交换机尾纤ODF单元光缆ODF单元尾纤汇聚路由器核心路由器双绞线跳线或尾纤主站设备继保小室通信机房及调度数据网络调度中心

图11 稳控系统信息管理业务调度数据网接入方式示意图(一)

网络配 线单元接入 交换机ODF单元ODF单元汇聚路由器核心路由器子站设备双绞线跳线双绞线跳线尾纤光缆尾纤接入路由器同轴电缆DDF/SDH光缆DDF/SDH同轴电缆双绞线跳线或尾纤主站设备继保小室通信机房及调度数据网络调度中心

图12 稳控系统信息管理业务调度数据网接入方式示意图(二)

7.1.4.5变电站视频监控通信通道方式见图19。

视频监控站端设备双绞线跳线网络配线单元双绞线网络配线单元双绞线跳线接入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双绞线跳线或尾纤视频监控主站设备主控室通信机房及综合数据网络调度中心

图19 变电站视频监控业务综合数据网接入方式示意图

7.1电流差动保护采用专用光纤保护通信通道:保护设备采用光纤芯跳纤直接接入光缆网络。通信通道方式见图4。

保护 设备尾纤ODF单元ODF单元ODF配线架光缆ODF配线架ODF单元ODF单元尾纤保护 设备继保小室通信机房及SDH网络继保小室

图4 继电保护业务专用光缆纤芯接入方式示意图

《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生产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7.1.3继电保护和故障信息管理(简称保护信息管理)业务

7.1.3.1变电站(子站)保护信息管理业务传送采用调度数据网通道,具有继电保护远方修改定值、远方投退等控制功能数据业务接入实时VPN通道(安全区I),故障录波信息管理模块、无远方设置功能数据业务接入非实时VPN通道(安全区II)。通信通道方式见图图8与图9。

网络配 线单元ODF单元汇聚路由器核心路由器子站设备双绞线跳线双绞线跳线接入 交换机尾纤ODF单元光缆尾纤双绞线跳线或尾纤主站设备继保小室通信机房及调度数据网络调度中心

图8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业务调度数据网接入方式示意图(一)

子站设备双绞线跳线网络配 线单元双绞线跳线接入 交换机尾纤ODF单元光缆ODF单元尾纤接入路由器同轴电缆DDF/SDH光缆DDF/SDH同轴电缆汇聚路由器核心路由器双绞线跳线或尾纤主站设备继保小室通信机房及调度数据网络调度中心

图9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业务调度数据网接入方式示意图(二) 《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生产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7.1.4.2.5安稳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通道,根据该装置提供的通信接口不同分为2M复用方式和光纤芯直连方式,推荐使用2M复用方式。2M复用方式由稳控通信接口装置转换成2048kbit/s数字信号,通过站内SDH/MSTP设备接入光通信系统。通信通道方式见图10。

安稳通信接口装置安稳 设备尾纤ODF单元ODF单元安稳通信接口装置同轴电缆DDF/SDH光缆DDF/SDH同轴电缆ODF单元ODF单元尾纤安稳 设备继保小室通信机房及SDH网络继保小室

图10 安全稳定控制业务复用SDH传输网2M电路接入方式示意图

(二)附录主要内容大纲

(6)业务系统通信模型与接口技术参数表

表A.1

模式属性 业务类别 传输速率(kb/s) 传输时延 误码率 丢分组率 通信配置 通信接口名称 接口类型 接口属性 可用率 协议 连接接头 连接电缆 14 调度语音交换业务 2048 ≤150ms ≤10-3 - 99.90% 双向 TCP/IP 以太网接口 数字 RJ-45连接头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150ms ≤10-4 - 99.90% 双向 TDM E12接口 数字 75Ω非平衡75-5同轴电缆,同轴连接头 长度小于200米 75Ω非平衡75-5同轴电缆,同轴连接头 长度小于200米 2048 ≤10ms ≤10-6 - 99.90% 双向 TDM E12接口 数字 线路保护业务 1.2 ≤15ms ≤10-3 - 98.00% 双向 频分复用 载波机保护接口 专用光纤接口 以太网接口 模拟 载波机接线排 多芯控制电缆,长度小于200米 2048 ≤8ms ≤10-6 - - 双向 专用光纤 光信号 FC/ST 多模光纤尾纤,长度小于30米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保护信息管理业务(远方修改定值、远方投退64 ≤100ms ≤10-6 ≤1% 99.90% 双向 TCP/IP 数字 RJ-45连接头 模式属性 业务类别 传输速率(kb/s) 传输时延 误码率 丢分组率 通信配置 通信接口名称 接口类型 接口属性 可用率 协议 连接接头 连接电缆 等) 保护信息管理业务(故障录波) 10-15分钟 以太网接口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64 ≤10-5 ≤5% 99.90% 双向 TCP/IP 数字 RJ-45连接头 安全稳定控制业务 2048 15-30ms 10-7 - 99.90% 双向 TDM E12接口 数字 75Ω非平衡75-5同轴电缆,同轴连接头 长度小于200米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稳控管理信息业务 64 10-15分钟 ≤10-5 ≤5% 99.90% 双向 TCP/IP 以太网接口 数字 RJ-45连接头 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EMS)远动业务 2048 ≤30ms ≤10-9 - 99.99% 双向 TDM E12接口 数字 75Ω非平衡75-5同轴电缆,同轴连接头 长度小于200米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64 ≤100ms ≤10-6 ≤1% 99.90% 双向 TCP/IP 以太网接口 以太网接口 数字 RJ-45连接头 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互联业务 2048 ≤100ms ≤10-6 ≤1% 99.90% 双向/广播 TDM/TCP/IP 数字 RJ-45连接头 功角测量(PMU)业务 2048 ≤30ms ≤10-9 - 99.99% 双向 TDM E12接口 数字 75Ω非平衡75-5同轴电缆,同轴连接头 长度小于200米 模式属性 业务类别 传输速率(kb/s) 传输时延 误码率 丢分组率 通信配置 通信接口名称 接口类型 接口属性 可用率 协议 连接接头 连接电缆 384 ≤100ms ≤10-6 ≤1% 99.90% 双向 TCP/IP 以太网接口 以太网接口 以太网接口 数字 RJ-45连接头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非屏蔽双绞线,长度小于100米 电能计量遥测业务 64 秒级 ≤10-6 ≤5% 99.90% 双向 TCP/IP 数字 RJ-45连接头 变电站视频监控业务 8192 ≤150ms ≤10-3 - 99.90% 双向 TCP/IP 数字 RJ-45连接头 《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生产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三)条文说明主要内容大纲

(1) 编制背景 (2) 编制过程

(3) 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 (4) 编制说明 七、主要技术事项编制说明

(一)现有标准没有规定、拟新增加的主要技术事项说明

序主要技术事项 关联的现有标准名称、编号 号 1. 2. 3. 新增说明(理由及依据) (二)现有标准已有规定、拟调整完善的主要技术事项说明 序现有标准主要技术事项 现有标准规定内容 号 名称、编号 1. 电流差动保 调整说明(理由及依据) 护对专用光纤通道 2. 继电保护业务接口时延要求 《南方电网通信网络生产应用接口技术规范》 章节 4.2 复用光纤保护通道时延要求:端到端迂回复用通道延时满足<12ms,迂回通道全程节点<15个。 传输线路差动保护信息的复用光纤保护通道端到端延时应不大于10ms,传输线路纵联保护信息的复用光纤通道传输时间应不大于12ms;通道全程节点数应小于15 个。点对点的直达光纤通道传输时间应不大于5ms。 3. 保护运行信息管理业务 4. 调度管理信息业务 八编写组人员组成及工作分工

(一)编写组人员组成

标准将由南方电网系统运行部和广东电网公司系统运行部、广东电网公司汕头供电局为主,多家单位合作编制完成,南方电网系统运行部主要负责组织开展业务系统与通信网络现状调研、研究制定系统总体技术原则;广东电网公司系统运行部、广东电网公司汕头供电局协助完成调研和制定相关标准;南网生技部、计划部对标准编制工作进行

指导和协调,参与标准制定和讨论;超高压公司、调峰调频公司、五省区电网公司和广州、深圳供电局(生技、计划、调度、运行、试验单位)以及相关设计院向项目组提供相关资料,参与标准制定和讨论。

(二)工作分工

具体参加单位及分工如下:

单 位 系统运行部 具 体 分 工 进行新能源业务系统与通信网络现状调研、研究制定系统总体技术原则 广东电网公司系统运行部、汕头供电局 协助完成调研和制定相关标准 南网生技部、计划部 超高压公司、调峰调频公司、五省区电网公司和广州、深圳供电局(生技、计划、调度、运行、试验单位)及相关设计院

九进度安排

(1)2013年11月~12月,开展资料收集工作,搜集南网有关业务系统与通信网络的分析报告,进行分析整理;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

(2)2014年1~4月,组织编写标准初稿,召开启动会议及第一次工作组讨论会议。 (3)2014年5月,完成标准讨论稿,召开工作组第二次讨论会议。 (4)2014年6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发文征求意见 (5)2014年7~8月,按反馈意见完善后提交标准送审稿; (6)2014年10月,组织完成标准送审稿审查并形成报批稿。 十技术组织措施

标准编制工作组将邀请南网公司生技部、计划部、系统运行部、超高压公司、调峰调频公司、各省公司、广州、深圳供电局和有关设计院等各方面熟悉业务系统与通信网络配置和运行的技术人员参加,系统运行部和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安排优秀的技术人员参加标准编制,开展现状调研和集中工作,促进工作的开展。还将通过专家审查会或发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征求网内相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编制标准的质量。

指导和协调,参与原则和标准讨论 提供相关资料,参与原则和标准讨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