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来源:华拓网
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填空

一,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塞里一般适应综合征三个阶段,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三,临终患者心理发展大体经历的五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

四,意志行动的主要品质,自觉,果断,坚持,自制 五,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发展研究的三大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行为学习理论

六,心理咨询中的提问方式,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

名词解释

1. 内向投射:内向投射又叫摄入,与心理防御的另一种投射作用相反,指毫无

选择的吸收外界事物,并将它们内化。

2. 有意后注意: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

一种好恶倾向。

3. 角色缺失:病人意识不到不承认自己是病人,对自己疾病忽视,拒绝对病人

角色认同。

4.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

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5. 晕轮效应:主要是对交往对象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其他

方面的特征。

6. 面质:是咨询师当面指出来访的表述中所呈现的言行不一致,思想与现实不

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的现象,促使来访者审视自己的思维,情感与行为中的矛盾现象,促使来访者放下自己的防卫心理,促进自我观察和自我成长。 7.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他研究心理现象与健

康或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以及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8. 补偿:感觉补偿,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

的机能来补偿。

9. 神经性贪食症: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

为进食后又应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的一种疾病

简答题

1. 简述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情绪、情感的区别

情绪是与个体的需要相联系。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绪常常难以控制,表现出不随意性、冲动性,很难假装(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感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绪、情感的联系

情绪、情感有区别,但在具体的人身上很难区分。情绪、情感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

1.一个人首先产生的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一次要求高层次的需要;

2.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里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

3.人的需要带有发展的、动态的性质;它对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知道意义: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管理活动!它能是人员更加相互配合,完成组织计划的既定目标。 3.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对策(选几条作答即可) 1心理特点

1.1患者的依赖心理增强

感觉需要别人的照顾,被动性加强,自信心减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比平时依赖性增强。如有些患者入院前泼辣能干,入院后力所能及的事儿也不做了,小病大养。 1.2患者的自尊心增强

希望别人尊重他,注意了解他的痛苦,受到照顾。 1.3患者的猜疑性加重

有些患者对周围事务敏感,如:好言相劝也将信将疑;低声说话也猜疑是议论他或怀疑人家看不起自己;还怀疑医生护士不可靠,吃一种药要问许多人。 1.4主观感觉异常

患者的主观感觉出现异常,如:冷时也感觉热,心跳正常时感觉心跳快,衣服穿起来总觉得不舒服,饮食也觉得不可口,情绪容易激动不稳定,遇小事易发怒。 1.5焦虑和恐惧心理患者的焦虑即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诊断与治疗,也有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焦虑心情。

1.6患者的孤独失望心理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亲友体贴关心不够,单位领导不能及时探望,丧失了工作和生活能力,从而感到失去了自我价值,产生了孤独感,丧失了治疗信心,产生失望感。 2对策

2.1创造融洽的护患关系

2.1.3关心同情患者医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一颗热爱自己事业,高度同情患者的心。和患者交谈时要真心诚意,避免使用损伤患者自尊心的语言,特别是那些年老体弱者,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

2.1.4适当运用暗示暗示有时能收到比药物疗效更好的效果,因此对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恰当地运用暗示疗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使心理护理达到预期的目的。

2.3应用医学知识解除患者的猜疑常见一些患者对治疗、用药、检验等不同程度

的猜疑反应,有的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特别要防止那些对医学似懂非懂、道听途说的一些解释的影响。当患者对许多事情了解后,打消了猜疑心理,自信心会增强,与医护人员也容易合作。即使有某些病情不宜告诉患者时,医护人员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解释,使患者安心。

2.4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常见一些患者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失去理智,对亲友或医务人员大发雷霆。对患者这种感觉异常,应给与充分理解,不要认为是无理取闹,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来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同情患者,给患者以人文关怀。

2.5解除焦虑、恐惧心理过度的焦虑可破坏心理平衡。这时护理人员应对引起患者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做出明确判断。对于住院患者,除了医务人员应该成为患者感情上的重要支持者外,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家庭支持、朋友同事支持、社会团体等其他支持,以减轻他们的焦虑恐惧。当患者感到了解他、尊重他、帮助他时就会感到安全放心。有了信心,焦虑少,身心才会得到充分休息,从而促进身体尽早康复。

2.6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孤独感、失望感的患者,多见于资历与阅历丰富的中老年人,他们文化层次比较高,学医或自行阅读医学资料,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对这类患者除了要周到、耐心外,还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善言劝慰开导,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实际客观的给患者做好疏导工作,指出此类疾病的治疗是长期的,既来之则安之,好好配合医生治疗,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多与病友交往。

3. 简述感觉与知觉区别和联系 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联系:

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5.人格的基本特征有:

(一)独特性。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存在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我们经常所说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如有的人开放自然,有的人顽固自守,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豪爽,有的人谨慎等。环境会使某一人格品质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如独立性这一人格特质,作为缺乏父母爱护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独立带有靠自己努力的含义;而在一个民主型家庭成长的孩子,独立则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部分。

(二)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

的总和。正如我们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要改变是较为困难的事,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例如一个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他不仅仅在家庭中非常活跃,而且在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在老师面前同样也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若干年再相逢,这个特质依旧不变。

(三)统合性。人是极其复杂的,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性、多层次的特点。人格的组合千变万化并非死水一潭。各种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因而使人格表现得色彩纷呈。在每个人的人格世界里,各种特征并非简单的堆积,而是如同宇宙世界一样,依据一定的内容、秩序与规则有机组合起来的动力系统。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们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导致“人格分裂”。

(四)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正如人们常说的“性格就是命运”。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常使用人格特征解释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面对挫折与失败,有志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而怯懦的人一蹶不振,失却了奋斗的目标。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懦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6. 简述应激的常见行为反应

(1)逃避与回避,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然后而采取的远离病源的行为,回避是指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高应激源。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应激源和缓解应激情绪。

(2)退化与依赖退化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化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和痛苦。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即事事处处依靠别人的关心照顾,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敌对与攻击两者共同的心理基础是愤怒,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他人。攻击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他人也可以针对自己。例如,临床上某些患者表现的自损甚至自伤行为,如不肯服药或拒绝接受治疗,或自己拔掉引流管、输液管等。

(4)无助与自怜无助或失助,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的行为状态,通常是在经过反复应对不能奏效,对应激情境无法控制时产生,其心理基础包含了一定的抑郁成分。自怜即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其心理基础包含对自身的焦虑和愤怒等成分。

(5)物质滥用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的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尽管这些不良行为对应激和自身都没有益处,但能暂时产生麻痹自己摆脱自我烦恼和困境的作用。

论述题

1. 综合性医院医学心理学咨询的主要范围

1.心理应激障碍各种心理应激因素引发的心理应激障碍,或思看因某登限因田现的心理危机。

2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因病程长、无法全面康复,一般都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并因此导致疾病症状复杂化。对这类患者应运用心理治疗来改变其认知和行为,促进其慢性病的康复。

3.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组躯体疾病。因此,通过心理治疗可以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或减轻、级解这些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心理应激反应,对重建心理和生理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4.焦虑障碍如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癔症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5.行为问题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成瘾行为、口吃、儿童品行障碍、性心理障碍等,都可以进行心理治疗。

6.社会适应不良对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出现焦虑、激越或退缩、回避行为表现者,也适用于心理治疗。

2. 简述失眠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应对策略

主要特征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后无法再入睡,平频从噩梦中惊醒,质感整夜在做噩梦,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

产生原因一、糊口習惯: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抽烟以及睡前喝酒,就寝功夫犯科令或者轮班事件,都会影响睡眠。二、环境因素:声音、辉煌、气味,床铺太软或者太硬,室内温渡过高或者过低,蚊、蠅或者虱的叮咬等,都会干扰睡眠。三、生理因素:过半数的慢性失眠患者為原发性睡眠停滞,包含睡眠中涌现呼吸困苦及间歇性肌肉抽搐。其它身材環境如关节关头炎,胸口火热、月经头痛、饥饿、过饱、腹胀、尿频、咳嗽、苦楚哀痛及其它不适等。四、生理因素:失眠与不少潜在的生理因素无关。如轻松、恐慌、抑郁等都会引起失眠,

应对策略每天为自己做一些保健工作,比如经常按摩太阳穴。每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数次,用保健木梳梳头5分钟,从而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

3. 医患沟通的主要心理学技能 1.树立真心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2.主动、热情、诚恳、耐心

3.理解对方、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4.注意多渠道和沟通技巧的使用 5.把握说话内容,多言和慎言相结合 医患沟通的技巧 1.听的技巧 (1)听的技巧

(2)听的不好的习惯 (3)听的好习惯 2.说的技巧 (1)说话四诀

(2)不同对象的沟通技巧 (3)医患沟通场所的选择 (4)把握好医患沟通的内容

4. 注意仪表和体态语言4.调整好心情

4.论述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具体说明调节情绪的方式

心理学上,把喜悦、愤怒、恐惧和悲哀视为情绪中最基本的表现,因为这四种情绪的目的性强、复杂程度低、强度大、紧张性高,且与人的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 (1)喜悦

喜悦是在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状态随之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据希望-舒适和欢乐,一种幽默感实现的程度从满意、愉快、欢乐到狂喜等,有着许多不同层次的状态。

笑是喜悦心情的面部表现,由于笑可以增加心脏血搏输出量,促进血液循环,因而使面色红润、呼吸加强,使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俗话“笑一笑,十年少”是很有道理的。过度的喜悦却能致病,笑,可导致脑血管意外狂喜。所以,笑不可过分,那些老年高血压病、心脏病、脑动脉硬化患者,尤其要控制自己,不然会“乐极生悲”。 (2)愤怒

愤怒是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特别是一再受到妨碍因而逐渐积累了紧张,而最终产生愤怒。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愤怒的情绪状态,要更改将身体的某些生理指标,继续引起心身疾病。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不仅对患者,而且对每个健康人都很必要。

(3)悲哀是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而引起的情绪体验,从遗憾、失望到难过、伤心、悲痛、哀恸,渐次增强。悲哀造成紧张情绪的外部释放即是哭泣。一般认为,卫生哭好它可释放积压的痛苦,而强忍眼泪则不符合心理卫生要求。 (4)恐惧 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的情绪体验,恐惧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情境的能力造成的。奇怪、陌生、反常、不协调也可引起恐惧。强度极大、猝不及防的突来恐怖,可造成人的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