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错误成因分1
语文阅读错误成因分析
现代文阅读题是中考中仅次于作文的重头戏,在历年的中考中,阅读训练的分值在整张卷子中总是占极大的比重,这也引起了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然在每年的考试中,失分率却是极高,很令教师大伤脑筋,不知怎样教才能把学生教会,使他们在考试时少失分。对学生而言,也是大感茫然,不知怎样学才能学好,在考试时得高分。考试分数不高,其实是学生在解答阅读分析题时有很多毛病,不注意解题的技巧导致的。现列出学生在解答各类文体中所存在的一些通病:
一、通读文章时间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理解主要内容。此规定中明确“通读”是解题的第一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指导阅读的方法如泛读、速读、略读,这些方法常只适用于花费时间较多的长篇名著的阅读。精读常适用于赏读。在考试时,我们提出采用通读的方法,然考试讲究单位时间内完成,很多考生由于担心时间的不够,影响作文的写作,于是匆忙速读,急于去答题,不能综观全文,领悟要义,因此答案常离题很远。其实他并不知:未熟知文本的内容和总体把握文章大意,又怎能答出符合文意的答案来
二、审题不清
在教学中,审题作为有效阅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解题的关键,是做好书面表达的前提。答题的第二步就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去解答。但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能做到这一步,因此许多考生容易出错。常常是以偏盖全,片面地理解题目或是完全把题目理解错误,把不同类的问题混为一谈,背离了题目要
求。
阅读文章后,许多考生没有认真地阅读题目,而是盲目行事,似乎看一眼就全部把握了题目要求,不用逐字逐句地去阅读、推敲、审核,常常凭经验思考,凭感觉解题,把日常的学习惯性带入了考试,匆忙答题,结果把会做的题也做错了。例如,题目要求找出错误的选项,而学生却找了正确的;题目中规定不超过20字,而学生却答题超过了20字;题目是回答写作的顺序,而学生答记叙的顺序;题目让用原文语句回答,而学生却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知识积累不足
分析各地区的中考卷,客观题在每份卷子上所占比率极小,而更多的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题目是越来越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这就需要很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没有全方位的知识积累,而想把题目答到位,实在是很难,而那些寄希望于“闯彩”、“押宝”的思想,更是行不通。然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让自己的语文水平如钱塘潮般骤然涨起,那是痴心妄想。而且,语文知识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方方面面,知识极为零散,如果没有明确而系统的积累,要应付中考,无异于大海捞针。
多年的中考备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成绩难以提高,归根结底还是个知识积累不足问题。地基不稳,建不起高楼大厦,知识贫血,产生不了能力的巨人。
%
还譬如,成语使用的判断,病句的修改,文学体裁知识的积累等,都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基础。
因此,我们在通过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同时,更要花大力气、长时期地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记忆。
四、缺乏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现在考试命题注重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整体感知,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心得,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独到发现,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如0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第20题“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令你最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08年成都市中考语文第10题“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让人感动、令人感叹的,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题目,都在不同程度上鼓励考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多元解读。然而,有些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历,缺少生活感悟,平时对这种类型的题目不去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答开放主观性题时不能紧扣原文,联系实际,泛泛而谈,最终导致失分。所以我们针对此种题型,就要求学生,阅读不仅要“入乎其微”,还要“出乎其外”,力求创造性的理解。
五、答题基本技能的欠缺
1.马虎粗心,或丢三落四,或添油加醋
08山西省中考语文第15题“第3段中加点‘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此题有两问,第一步应先回答“不能去掉”,第二步再回答不能删去的原因,第三步还要说明用该词后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即“用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粗心的考生在答题时,有的根本就没回答第一问,直接从第二问作答;有的在回答第二问时,漏掉第三步,要点不全面,因而失分。
2.不善概括,抓不住重点
在08乌鲁木齐中考语文第23题《五柳先生传》中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只是引用了原文中的一些句子作答,没有归纳提炼,有些学生只利用第一段答了他的一些外在性格,这样回答抓不住重点,语言啰嗦,条理也不清晰。经过提炼后正确的答案是: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
3.文体混淆,用语不确切
中考阅读一般考查说明文、散文、议论文、古诗文言文四种文体。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出题的类型、角度、侧重点不尽相同,有些同学混淆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基本概念认识不清晰,答题时就难免会张冠李戴,基本分丢失。
08沈阳市中考语文第23题“选文第3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文《飞向太空》)”,有的考生首先回答“举例论证”(正确的答案是“举例子”),然后回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正确的答案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太空辐射强的特点”)。显然,这些考生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混为一谈,分不清说明方法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论证方法是为了有力证明中心论点。当然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题,在不同文体中回答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用词的恰当,但体现的是记叙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议论文语言的逻辑严密性。
4.未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有一题:李先生“静静地看看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请你根据上下文揣摩李先生此时的心理活动。题意是要求答题者以自己的身份去推测李先生的心理活动,所以作答的时候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李先生”,不能用第一人称“我”, “我们”。如果要用第一人称的话也只能用“我认为李先生他心里想……”的形式。此类题的失误关键是没有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没有选好角度。
总之,主观性阅读题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平时训练中多总结失误的教训,才能在以后的考试中免于失误或减少失误,考出理想的成
绩。
解决问题对策研究
|
虽然考试阅读文字题在解答中失误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就是没有读懂文章,不会审题,不会表达,不懂阅读规律与答题技巧。所以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及训练中,要清楚阅读规律,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以避免失误。
应对措施
一、遵循阅读规律,清楚试题设题规律,整体感知与深入分析相结合。
现代文阅读的设置,强调整体阅读,是一个由分而总,有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所以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
作用及相互间关系。结合每道题的要求,深入分析,自然就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二、研读题干,掌握审题方法,从题干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
#
三、掌握答题技巧,把握答题要领。
领会了主旨,审明了题意,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想准确答题,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要领。
1、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
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2、语言操作力求准确、精炼。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找到了这些关键词、句,以此为基础,再略加工一下,标准答案就出来了。
(2)、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从答的角度,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
(3)、语言一定要精炼。
阅读文字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题目明确规定字数,不超字,又能把要点答全,这需要答题的语言要精炼。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