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案】 (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
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意象的内涵与特点,从而把握诗歌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出比喻的准确运用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 郭沫若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 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 五车正中,
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
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
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 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 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
拼一个长醉不醒!
【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
(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 (1)B
(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
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A项、首联:写诗人在船上,停泊在北固山下,“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住在“北固山”还未到故乡,“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有误;B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使人顿生惆怅之情”错误;C项、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有误。D项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2)D;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D项无误。
5.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B,C
(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杨花落尽,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
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这句诗给无感情的明月赋予人的感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远赴偏壤之地的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1)B、C;(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对照相应诗句,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B、C两项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 “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让人产生的联想 :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又 (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
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故答案为:(1)阴阴 又 (2)思乡。
【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 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③摩挲:用手抚摸。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答案】 (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B“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总体上应该是由远望到近观。(2)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 B
⑵ 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
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名著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1) “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选A。 故答案为:⑴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⑴ 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⑵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⑴梅子,芭蕉,柳花。
⑵“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 (宋)晃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
(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第一首写晚春;第二首写早春。
(2)示例一:选择“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溪中的鹅鸭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它们在清澈的流水中无忧无虑地欢叫着,争先恐后地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片片桃花。
示例二: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似乎在同我们捉迷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春日》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
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根据“绿交加、翻萍、春去尽、桃花”等词句分析,诗歌描绘晚春景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根据“草色遥看近却、烟柳”等词句判断是早春景色。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要发挥想象准确把握意象来具体描绘。比如选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句: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比如选择“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一句:浓浓的树阴下流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绿荫、绿水互相映衬;小雨淅沥,翻动着水面上的浮萍,浮萍摇荡着漂上了浅浅的沙滩。 故答案为:(1)第一首写晚春;第二首写早春。
(2)示例一:选择“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溪中的鹅鸭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它们在清澈的流水中无忧无虑地欢叫着,争先恐后地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片片桃花。
示例二: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似乎在同我们捉迷藏。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春日》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是晚春景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是早春景色。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12.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
场。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解析】【分析】(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后两句用“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哀愁。《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
故答案为:⑴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⑵《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 , 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________、________词语来描写梨花。 (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________的感慨。 【答案】 (1)淡白;清明 (2)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解析】【分析】(1)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
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因此,本首诗写梨花的词语有:“淡白”“清明”。 (2)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因此,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故答案为:⑴ 淡白;清明 ⑵ 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语句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要从语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解析】【分析】(1) “夜半鸟惊栖”意思是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月出惊山鸟”中的一“惊”,打破了夜的静谧,都是通过写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山中明月皎皎如白日,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⑵ 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创造的意境,结合语艳的特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进行理解。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的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 (1)李白;王昌龄 (2)B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龙标”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2)B项有误。“杨花落尽子规啼”写的是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气氛。故选B。 故答案为:⑴李白;王昌龄; ⑵ B。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