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系留守儿童

来源:华拓网
心系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托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性格缺陷。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情感缺失。

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留守小孩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

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的甚至3、5年都没有见面,当孩子想找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碍于经济的考虑拼命克制,使许多留守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3.行为偏差。

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4.学习困难。

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的,叔叔阿姨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

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在我调查的76名留守子女中,有45%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 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学校上学期流失75人,在这些流失学生中间,仅有5%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留守族”占了很大的比例 。

5.价值错位。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6.心理孤僻、抑郁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

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里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二、“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这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①社会发展的影响

“留守学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 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

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

③ 校外同龄人的影响

三无少年: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时间一久,这些人的不良倾向就出现了,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无少年”,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

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家庭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农活、家务相对于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难有很多时间去沟通、去教育,促进孩子改正。

②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

③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④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留守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时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留守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代理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留守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父母缺少跟代

理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姊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

3、学校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又一原因 ①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入缺乏激励机制,如教师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非常辛苦,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

②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主导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还是入学率一类的硬指标,因此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生” ,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被抛弃中的绝大比例 。

4、教育部门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另一原因

“并校运动”导致了一些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学校减少了,但合并后的班级人数以太多了。几乎在60-70人之间,有的班甚至达到了80多人,对老师来说,这么在大一个班,要想做到因材旅教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都认不全,以怎能要求他关怀学生成

绩之外的事情呢。

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 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父母与子女、学校、代管人之间的沟通,强化父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子女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第三,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 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

善和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所有教师均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第二,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城市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机会,使他们能享受到完备的教育资源,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 营造健康向上的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职能部门

的长期不懈努力。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