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3】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3】

来源:华拓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授课教师 教学设计 1. 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共4课。 这一单元在历史脉络上紧接上一单元,是历史的延续,与上一单元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第二单元讲述的这个时期,起始于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军阀混战,形成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第一,这期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由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主导局势,形成比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国家呈现状态;第二,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政权模式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南方,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这种状态未能继续,继起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唐朝继承了统一全国的功业,形成了“贞观之治”那样的开明政治局面。正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取长补短,推动了唐朝鼎盛局面的出现: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创新,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科技发展,文学艺术达到高峰,民族往来频繁,对外交往密切。这些深层的历史关联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的。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农民,形成五代十国,这是一个短暂的时期。 2.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课标要求、教学方式简介 本课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的内容。教材主要涉及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国家呈现状态;但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民族大融合又为隋、唐统一了全国,出现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本课将采用主题式学习模式,教学围绕主题展开,并对内容做调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班级 学习主题一:动荡与变迁 学习主题二:动荡与发展 学习主题三:动荡与交融 3. 教材立意、内容梳理及逻辑分析 本课的立意和主题:了解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国家呈现状态;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认识民族大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本课内容梳理:第一目,三国与西晋。首先,教材概括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然后介绍了西晋短暂统一;随着少数民族内迁,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政权,南北开始进入对峙时期。 第二目,东晋与南朝。教材概括了东晋建立与南朝的政权更替。然后,介绍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第三目,十六国与北朝。教材首先介绍了与东晋对峙的十六国整体情况,突出了前秦政权及民族间的隔阂与战争。然后,教材重点放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汉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国家统一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在内容的逻辑上,政权分立过程中出现民族间矛盾与战争,但交流与交融在不断增加,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为以后国家统一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 学习者分析 初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还是比较详尽,用了5课时学习。高中要用1课时学习这部分内容,从时间上来看,肯定是比较紧张。高中学生的学习侧重点到底放在哪呢?高一是为高考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教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历史思辨能力培养方面较妥一些。 5.核心素养 一、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的相互关联,即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这方面课本中选取了比较恰当和典型的地图,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在把握历史发展时空脉络的前提下,形成对于历史的正确理解和解释。这方面在试教过程中,因为课本内容的建构以史实大框架为主,所以,课堂上,我分类展示了关于民族交融表现和意义的相关史料,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分析; 三、培养学生认识到民族交流和交融对于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即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这方面,教材本身的内容并未明显提及,这就需要老师要在正确把握课标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引导,方能凸显出教材内容中隐含的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具体了解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尤其通过分析归纳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与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与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1.重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及意义; 2.难点:政权的更迭。 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 教学过程 一、动荡与变迁 展示地图(分别为1.三国鼎立图;2.西晋统一图;3.东晋十六国形势图;4.北魏与宋对峙图;5.北魏与齐对制图;6.东魏、西魏与梁对峙图;7.北周、北齐与陈对峙图;8.北周与陈对峙图)前四幅图,教师叙述演变过程,后四幅图,,请学生观察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 请学生填写教师事先绘制的表格,理清朝代更迭脉络。 根据表格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具体指哪些朝代或政权。 请学生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二、动荡与发展 以南方经济开发为例,讲述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促进江南经济开发。 1、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展示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感受经济发展给社会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影响; 2、展示史料,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感受南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的发展 三、动荡与交融 中原地区战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为民族交融提供条件。 1.从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政治制度等方面感受民族交融的表现; 2.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感受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特地时期、特定地点的历史现象,有其历史进步性。 (1)出示史料,分析改革的原因——与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2)播放视频,归纳改革的措施 (3)讨论改革的评价。 设计意图 政权更迭是时间脉络,地图演变是空间变化,时间与空间的两条线索同时进行,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唯物史观 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正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壮大,提高家 四、小结 请同学结合本课所学,再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国情怀。 在讨论中,提高论从史出、历史解释的能力。 提高概括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动荡与变迁 2.动荡与发展 3.动荡与交融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