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
来源:华拓网
No.9,2011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9期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 郭红卫李琳琳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8)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关乎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从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 形成原因入手,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剖析了其特点,进而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加强网络政工队伍建设、加强网 监制度建设、提高媒介素养、培养“论坛领袖”、提高网监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监控和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 设。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Ol1)09一o211-02 1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 一所大学都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在长期的办学历史和文化 1.1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极易诱发网络舆情 积淀中所形成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在当前,我们无法 从心理学而言,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 回避的事实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一些严重有损学校声 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 誉与形象的贪污腐败、学术不端、污损师德的重大事件,给 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无 高校的日常管理、教学秩序和持续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损 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 失。 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 2.3校园安全类 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在 伴随近年来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学校基础建设与规范 同一群体情景和同一需要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 管理滞后发展步伐,由此而带来的是校园管理的局部缺位, 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情。 有时会酿成影响到校园整体安全和稳定的重大事件,包括 1.2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 学生中毒、火灾、师生的非正常死亡、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 网络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实在。大学生 故等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突发事件。校园内外涉及 在网络中,被消解为“数字人”、“信息人”,而“道德人”的主 师生利益的各种集体罢餐、罢课等群体性事件;失踪等可能 体性因为脱离了现实原点,虚拟实在与人思想道德之间常 会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常陷入对立,对数字的崇拜依附和对信息的沉溺,使人被异 2.4管理决策类 化成为了物,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而是虚拟的人。在缺乏 从校园网BBS或贴吧收集的信息显示,师生较多关注 “他律”约束,而慎独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情形下,道 学校关于教学,科研、课改、招生、住宿、收费、职称评定等工 德的主体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责任意识严重淡化,造 作,舆论的焦点始终贯穿了普通民众对高校管理层不断上 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 升的较高期望与价值诉求,也体现出对高等教育的深层思 1.3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 考与关注责任。这些舆情信息一般是网民经过一定思考形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 成的个人意见,往往比较客观和理性,有比较高的参考价 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章制度进 值,值得高校关注和重视。 行规范限制,人们一般不会也不敢为所欲为。但对网络言 2.5师生权益类 论,则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 任何一个人都无权公开侮辱一个人,即使是一个罪犯, 按照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做。但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 他的基本权益也应受到法律保护。近年来.网络流行的“人 “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 肉搜索”,在网上未经同意公布当事人的姓名、电话、地址、 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 照片等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干扰他人 些并不那么美好的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 正常生活,甚至构成犯罪。 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国家网络立法 3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滞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大学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 3.1形成过程的迅捷性和交互性 至是妖言惑众的言论缺乏有效的监控,使得不少人缺少这 网络的迅捷性和交互性为大学生率真的思考、自由的 方面的顾忌,潜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一旦挣脱理 表达、便捷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空间。如今,依靠网络交流思 性的缰绳,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想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论 2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坛空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容易被同龄人理解和接受, 2.1社会稳定类 更能找到适宜的谈论话题,同龄人之间更能够相互包容,因 今天的高校已不再是昨日的象牙塔 在开放办学的环 此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一些涉及 境下,高校一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风向标,社会的风吹草动 到大学生普遍性特点的议题在网络论坛上一旦发表,很快 也会无时不在地影响校园。校园事件也会波及到社会,影 就能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称奇。 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3.2 内容的多元性与分散性 2.2学校声誉类 互联网的兴起大大改善了公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 学校形象和声誉是大学的文化品牌和精神体现,任何 面。网络言论尺度相对宽松,可以实现各种观点的正面交 一2】】一 NO.9,2011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9期 锋。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 上网制度,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制度,舆情预警和干预制度 “聚”到一起,所关注的主题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主题,也 等,加强对网络舆情监控的日常管理。对涉及政治、军事、 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也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 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 化和多元化。仅从学生的情感诉求来讲,网络舆情又可分 审查;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管理部门明确禁止的内 为交流、求助、意见、求决、发泄等多种类型,足见网络舆情 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学生要 内容的丰富与分散。 予以警告,严重时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 3.3制造和参与主体的开放性 4.4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用自律的方式引导 尽管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主要是少数大学生群 网络舆情 体,一般是由校园BBS上的活跃群体或者与舆论客体有密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减小直至消 切关系的大学生组成,可是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却比较广泛。 除来自网络的不当影响,增强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把原本 比如:高校网络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围绕学校内部管 属于德育教育的众多因素应用到媒介上面来,使之成为思 理问题,限于学校内部。也可能针对社会道德伦理问题,涵 盖某个地区大部分公众,甚至跨越国界。有专家从网络主 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出发,将校园网界定为师生关系场所、熟 人世界、陌生人世界三类媒介场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参与 主体的开放性。 3.4 问题探讨肤浅。舆情真伪难以求证 网络舆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等网络语 言的特点,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很多仅停留在交流、传播层 面,跟帖者“从众”现象明显,后面跟帖者往往受前面跟帖观 点的影响。一些好事之徒在论坛发布煽动性、蛊惑性消息 时,往往采用耸动人心的标题,再辅之夸张的叙述,使不明 真相的人难辨真伪,很容易淹没在网络暴力的漩涡当中。 更让人遗憾的是,一些网站出于商业目的,片面追求点击 率,刻意将这些假消息置于显著地位,从而加快了假消息的 传播速度和负面效应。 4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4.1 坚持正确导向。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实效性 首先,高校主题网站要立足学生的可接受性。针对大 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展开宣传教育工作, 解答学生网民的疑问,澄清一些混淆是非的观点,帮助大学 生明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发挥积极引导、 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主题网站要增强它的特色和吸引 力。没有吸引力的网站,学生不喜欢去浏览,网站上留不住 人,那主阵地就无从谈起。现在国内各大高校建了不少红 色网站,但点击率很低,这是我们必须思考、改进的一个问 题。同时,主题网站要提升它的服务功能。只有全心全意 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2要加强队伍建设。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研”工作 一是成立专门的网上信息调研队伍,开展网络信息调 研。对校内BBS、各类论坛吧贴、QQ群上的信息进行广泛 收集,仔细整理分析,形成“网络期刊内参”,及时以电子邮 件形式发至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决策的参考。 二是成立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针对学生的“从众”现 象,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理性讨论,回击部分偏激观点,解释 说明国家、学校有关政策与规章,维护学校形象,消除网络 负面信息的影响。这样才能够及时了解把握大学生某些思 想上的苗头和倾向,尤其是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及时 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加以引导,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4.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网络舆情监管的他律系统。 建网是基础,管网是关键。高校要做好网络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包括网上信息发布规范,实名 想政治教育应对媒介不良影响的主要力量,从主观上杜绝 虚假甚至是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最终使“大学生掌 握网络,而不被网络所掌握”。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 媒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都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 程。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课题来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有媒介素养研究实力和研究基础的学校,可以对有建设意 义的媒介素养研究进行立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 理论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让学生在研究实践中 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4.5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一批活跃 的“论坛领袖” 网络舆情是有偏差,有倾向性的,也就是说,网络舆情 只反映一定的社会民意,但并不等于全民立场。当网络舆 情危机事件发生时,一般公众往往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 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 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参与情况看,培养 论坛的“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 法。如在网络论坛中,大家的意见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汇集 在一起,为了保持人们在心理上的一致性,在群体从众压力 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会在相互交流中形成集中的 情绪方向和意志方向。 4.6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从技术上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 作的有效性 网络舆情监测的核心是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它 包括定期反馈和随时反馈。面对着网络舆情的海量信息, 除了依靠舆情工作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外,还应该积极开 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通过软件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和存储、 舆情的分析和处理以及舆情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做好网络 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工作。现在,已经有像北大方正等公司 开发研制的舆情系统,这些系统提供了包括智能网络页面 获取、智能检索、自动摘要、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自动分类 以及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在内的舆情收集一分析一服务的 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C13汤力峰.网络真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7,(4). [2]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09,(4). [3]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3.思想 理论教育,2005,(6). [43丁建军.高校网络真情与应急管控[J].职业时空,200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