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超浅埋暗挖立体交叉隧道施工
来源:华拓网
都市快轨交通・第24卷第3期2011年6月 土建技术..I doi:10.3969/j.issn.1672—6073.201 1.03.021 复杂地质条件下 超浅I里暗挖立体交叉隧厘矗苞工 谭 文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510030) 隧道处对施工影响较大。此处从上至下共有3层隧 道:第1层过街通道,第2层5号线主体隧道,5号线站 台3号横通道、B风道,第3层6号线北端隧道。其中, 5号线主体隧道距6号线隧道拱顶仅有2.47 m,B风道 距6号线隧道拱顶仅有1.806 m,过街通道距5号线拱 顶仅有2.066 m。重叠隧道平面图如图1所示,重叠隧 道空间模型如图2所示。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大多需要穿过城市中心区域, 这些区域大多人口聚集、客流集中,地面道路狭窄、交 通繁忙,周边高层建筑物林立。由于明挖条件受限,部 分车站需采用暗挖法施工,暗挖换乘车站结构断面大、 断面变化多、埋深浅、多隧道立体交叉重叠,地质情况 复杂,工程难度非常大。因此,需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现 场综合工况控制和监测分析,以全面了解隧道结构变 化,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优化施工参数,及时提出应 对措施。笔者在工程实例的基础上,优化施工工况,充 分分析监测数据,在总结繁华城区复杂地质条件下,超 浅埋暗挖地铁换乘车站立体交叉隧道施工控制技术的 图1重叠隧道平面 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类似工程在设计施工方面的建议。 1 工程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区庄站位于环市东路与农 林下路交叉的丁字路口处,是5号线与6号线的换乘 站。车站多处存在隧道交叉重叠,其中5、6号线重叠 收稿日期:2011-02—2O 修回日期:2Ol1一O3—14 作者简介:谭文,女,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铁施工技术 及管理工作,tanwen@gzmtr com 图2重叠隧道三维模型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 79 都市快轨交通・第24卷第3期2011年6月 6号线北端隧道B型隧道断面总宽度为8.107 1TI, 总高度为9.958 m;C型隧道断面总宽度为9.6 m,总高 度为9.85 m。5号线主体隧道断面总宽度为9.21 m, 断面总高度为8.8 m。 2关键施工控制技术 2.1 总体施工顺序 斜交重叠段总体施工顺序按照:6号线北端隧道初 支— 号线北端隧道初支拱部地层注浆加固一5号线 东端隧道及B风道初支仰拱超前注浆加固一5号线东 端隧道初支、B风道初支一5号线东端隧道拱顶注浆加 固一隧道衬砌一过街通道开挖初支一过街通道衬砌 进行。 2.2 重叠段隧道施工工况及对应技术措施 区庄站5、6号线及B风道斜交重叠段开挖初支施 工工况和对应技术措施如下: 1)6号线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即上台阶循环进尺 0.5 In,隧道下半断面为石质围岩,采用光面微震微差 爆破开挖,一次开挖长度1~1.5 in,及时施作边墙及 仰拱初期支护,上、下部台阶之间距离5~10 in,详见 图3(a)。从3 施丁竖井进洞2006年11月7 El—2007 年1月23日完成6号线左线上台阶,详见图3(b)。 2007年1月12日至3月18日完成6号线左线下台阶, 详见图3(c)。 (a)6号线隧道短台阶法开挖工序 (b)6号线左线上台阶剖面 (C)6号线右线下台阶剖面 图3 6号线隧道短台阶法 2)5号线主体隧道采用短台阶法分3部开挖施 工,1部人工开挖,2、3部机械开挖。1部一次支护长度 控制在1 m以内,l、2部台阶间距离控制在20 m以内, 80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 2部一次边墙支护长度为3~4 nl,2、3部台阶之问的距 离不大于8 m,详见图4(a)。2007年2月1日5号线 左线上台阶施工至进洞99 nl,2月8日左线下台阶施工 至进洞72.5 m,详见图4(b)~图4(c)。 42超前注浆小 临时仰拱、 口口口口口口口o o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一 10 ̄20 台阶法开挖工序 /,\ I 2 , 燮:! ” b 风 懂 道 (b)5号线左线上台阶纵剖面 (c)5号线左线下台阶平面 图4 5号线隧道短台阶法 3)2007年2月1l El—4月23 13完成施丁横通道 的开挖初支,详见图5(a)。 4)6号线右线从施工横通道进洞分别往左右两边 开挖,自2007年3月19日一5月23日完成右线上台 阶开挖初支,详见图5(b)。 【a】 【bJ 图5 6号线施工横通道的开挖初支剖面 5)2007年4月21 El 5号线右线上台阶施工至进 洞96 m,5月8日右线下台阶上部施工至进洞92 II1,5 月11日右线下台阶下部施工至进洞90.5 m,如图6(a) 和图6(c)所示位置停止开挖。 6)2007年4月17日__6月4日完成6号线右线 下台阶开挖初支,详见图7。 7)B风道采用CRD分8部开挖,1~4部导坑先 行贯通,5~8部紧随其后。1、3部采用人丁开挖,2、4 部采用机械开挖。5~8部的开挖同l~4部,详见 图8。 2007年6月14日B风道6部开挖至进洞27.01 Hi, 受6号线影响段时停止开挖,详见图9。 8)2007年6月4日__6月20日6号线初支拱部 地层注浆加固,详见图10。 图6 5号线右线上台阶施工纵、平面 图7 6号线右线下台阶开挖初支剖面 1、3部同时向前开挖,及全断面开挖,但同时施I临时仰拱及中柱 部IlI l部lJ l,部l j s部I I = = J I = 8部 l6部【 亡二7二120 t 7120] 图8 B风道8部CRD法开挖施工工序 、 lf l 1 } 5 号线右线r_J B风道65 7 :J 一 一— 【I\ 6号线左J\线隧道//J l\I 6号线右J\线隧道∥ J 图9 B风道施工剖面 复杂地质条件下超浅埋暗挖立体交叉隧道旃工 8 、 lf l(</ s号线右线厂 {j s B风56道 7 一 注浆加固段 ~—∥乒 \\线隧道// \\线隧道// 图10 6号线初支拱部地层注浆加固剖面 9)2007年6月23日,B风道6部在停工9天后, 开始仰拱下地层超前注浆加固,继续开挖初支,至2007 年7月1日6部剩余部分开挖初支安全施工完成,详见 图11。 图11 B风道施工剖面 l0)5号线受影响部分开挖前先对仰拱下地层进 行注浆加固,详见图12。 6号线主体隧道 图12 5号线对仰拱下地层注浆加固剖面 11)2007年6月10日_7月27日,5号线左线受 影响段开挖初支施工,详见图13。 12)2007年6月10日一9月12日,5号线右线受 影响段开挖初支施工,详见图14。 3同步施工监测及分析 3.1 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洞内测点布置及地面沉降监测点布置见图15、图16。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 81 都市快轨交通・第24卷第3期2011年6月 图13 5号线左线施工剖面 图14 5号线右线施工剖面 O In m 加 0 In m 加 图l5隧道拱顶沉降、断面收敛布置 图16 5、6号交叉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布置 3.2监测信息处理及分析 3.2.1 地表沉降 选取交叉段变化较为典型的地表沉降点Z228、 Y228两点进行沉降分析,沉降曲线详见图17、图18。 3.2.2 6号线隧道拱顶沉降 6号线拱顶沉降观测点布置沿隧道中线方向共布 g 罢 删 :b l 兰丝 二 =!=兰 = 至 = l 图17交叉段Z228观测线测点地面沉降 量 乓 础 k Ⅲ l 二 =!= 二 ! 二 I ∞ 图18交叉段Y228观测线测点地面沉降 置了9条测线,测线布置从3号竖井洞门位置处开始, 测线距离3号竖井洞门的位置分别为:0、5、9、15、20、 25、30、35、45 m,沉降曲线详见图19。 u 10 。‘- 窖 O . 时问 要 础 1O 氧.圭.. . ..章. -342O 50 0 一 图19 6号线左线拱顶测点沉降历时曲线 3.2.3 5号线隧道拱顶沉降 拱顶沉降测线的布置与5号线的开挖施工一致,沿 5号线右线隧道中线拱顶,距离A风道内车站隧道洞门 0,5,…,95 m位置处布置20条测线,沉降曲线详见罔2(】。 3.2.4监测结果分析 1)交叠隧道段在重复开挖作用下,土体受到多 次开挖扰动,地表变形重叠,导致地表沉降在该段时 间内发生较大变形产生了较大的地表沉降,最大值达 125.7 IYlm,远大于一般单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 量。隧道左右线上方沉降槽呈不对称分布。 复杂地质条件下超浅埋暗挖立体交叉隧道旋工 相互影响是可控制的。 0 m 2)合理确定地层加固方法和加固范围,采用正确 暑 昌 的开挖方法施工近接隧道时,下层隧道初支完成后,即 可进行施工上层隧道施工。 皿删 5s : 3)近接立体交叉隧道同时施工时,要加强施工过 磷; 程控制和管理,现场施工工况随时掌握,同时加强施工 监测,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措施。 m 4)根据监测结果并结合施工工况分析,地面沉降 主要原因是隧道下分部开挖引起的,施工过程中要及 时施作仰拱,封闭成环,加强初支背后的注浆,控制拱 顶下沉,减小地面沉降。 5)在近接立体交叉隧道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开 _o_70m+75m.e_8Om一85m◆9Oin 95m 图20 5号线右线拱顶测点沉降历时曲线 2)6号线左线隧道拱顶沉降达92.84 mm,沉降量 较大。从6号线左线施工日志可知,在2007年1月28 日开挖位于25 m测线附近的施工横通道,同时2007年 2月15日c型隧道下台阶的施工位置也到达该位置附 近,在后续的施工中横通道施工和c型隧道下台阶开 挖在30、35、45 m测线位置处的交替进行。交替施工对 土体应力产生叠加影响,导致上述3条测线的拱顶沉 挖时间,合理控制开挖步骤,及施工工序的转换,做好不同 隧道施工协调,减少相邻施工影响,控制拱顶沉降。 参考文献 lI]张顶立,王梦恕,高军,等.复杂围岩条件下大跨隧道修建技 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2):290 296. [2]徐干成,白洪才,郑颖人,等.地下工程支护结构[M].北 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降在该段时间内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在交叉施工 中要及时施作仰拱、封闭成环、加强初支背后的注浆、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尽量减少交叉施工带来的影响。 [3]王霆,刘维宁,张成满.地铁车站浅埋暗挖法施37-引起地 表沉降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 (9):1855。1861. 3)6号线施工时隧道拱顶沉降值较5号线隧道拱 顶沉降值量级大,5号线个别拱顶测线出现下沉明显阶 段,主要是由于测点位置在未开挖前已经受到了相邻 施工隧道的影响,在重复扰动作用下土体应力反复调 [4]王暖堂,陈瑞阳,谢菁.城市地铁复杂洞群浅埋暗挖法施 工技术[J].岩土力学,2002,23(2):208—212. [5]骆建军,张顶立,王梦恕,等.浅埋暗挖车站施工地表沉降 实测分析[J].铁道建筑技术,2006(3):l_4. [6]王梦恕.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M1.北京:人民 交通出版社,2010. 整,拱顶出现了较明显的沉降增加段。 4结语 从对立体交叉隧道段监测结果的分析看,虽然个 别沉降点变化较大,但总体上均在受控范围内。主要 [7]GB 50299--2003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s J.北京:中 国计划出版社.2004. 的结论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1)近接立体交叉隧道同时施工的技术,安全距离 的控制是关键,水平近接隧道同时施工在16 m以上, 上下重叠近接隧道同时施工在8.7 m以上,近接隧道 [8]GB 50157_92地下铁道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 版社.1999. (编辑:郝京红) Construction of Super Shallow Overlapped Bored Tunnels under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Tan Wen (Guangzhou Metro Corporation,Guangzhou 5 1003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features of muki—story overlapped mnnels at Ouzhuang Station Oil Ouangzhou metro Line 5.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key control technique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of which the latter has been veriifed by analyzing crown settlements of overlapped tunnels on Lines 5 and 6.In conclusion,the author presents the safety lagging distncesa of closely spaced overalpped tunnels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suggests that the upper tunnel Can be constructed after the bwer tunnel’S primarily support has been fmished. Key words:urban rail transit;super shallow tunnels;bored tunnel;overlapped tunneis;safety distnce;moniatoring URBAN RAPID AIRL TRANSIT 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