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样卷3

来源:华拓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样卷3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答题框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

A.孤立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A.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D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D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规律

5、经济基础是 D

A.一般的生产关系 B.一个社会不同种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核心生产力 D.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6、历史的缔造者是 A

A.人民群众 B.杰出人物 C.英雄人物 D.历史人物

7、衡量社会的根本尺度是 A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8、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 B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9、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B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供求关系 D.自然属性

10、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相互关系是 B

A.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B.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C.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D.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C

A.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D.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生产严重不足 B.消费严重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 D.消费严重超前

1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C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量上 C

A.二者相等 B.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D.二者没有关系

15、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C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缓和了竞争

C.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D.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16、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 C

A.市场经济 B.发达国家 C.跨国公司 D.发展中国家

17、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 D A.法国 B.越南 C.南斯拉夫 D.俄国

18、最早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是 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19、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要实现 C A.国有制 B.混合所有制 C.公有制 D.私有制

2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 D A.实现个人自由 B.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 D.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答题框内。每题2分,共10分) 1、意识是 ABD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A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BCD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D.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4、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是 BCD

A.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未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 B.认识到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C.提出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D.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公有制的实现以及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下列现象将消亡 BCD

A.社会成员之间的一切差别 B.阶级差别 C.三大差别 D.国家

三、辨析题(对下列命题进行辨别分析,仅作判断且正确、不说明理由者得1分。每题5分,共20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正确。始终保持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因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 ,即做到与时俱进。而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2、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正确。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3、资本家的节俭是增加资本积累规模的重要因素。

不正确。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剩余价值量越多,资本积累量就越大。

4、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结果。

正确。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自由竞争会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而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四、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

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3、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4、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改变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以增加剩余价值。

5、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五、论述题(既要写出要点,又要作出阐述。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正确的反映。在一定范围内,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们要敢于相信真理总会战胜谬误,敢于坚持真理。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辩证统一起来;邓小平关于发展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量变质变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等等,都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答案 A 题号 11 答案 C 2 A 12 C 3 D 13 C 4 D 14 C 5 D 15 C 6 A 16 C 7 A 17 D 8 B 18 C 9 B 19 C 10 B 20 D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题号 答案 1 AD 2 AB 3 ABCD 4 BCD 5 BCD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评分标准】

(1)判断正确,要点回答准确完整,可得5分。

(2)判断正确,要点回答比较准确完整,可得2—4分。 (3)判断正确,不说明理由者,可得1分。

(4)判断不正确,或政治观点有严重错误,不得分。 【答案要点】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正确。始终保持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因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 ,即做到与时俱进。而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2、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不正确。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3、资本家的节俭是增加资本积累规模的重要因素。

不正确。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剩余价值量越多,资本积累量就越大。 4、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结果。

正确。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自由竞争会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而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评分标准】

(1)回答准确完整,可得5分。

(2)回答比较准确完整,可得3—4分。 (3)回答不完整,可得1—2分。 (4)政治观点有严重错误,不得分。 【答案要点】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3、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4、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改变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以增加剩余价值。 5、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评分标准】

(1)回答准确完整,阐述充分,可得10分。

(2)回答比较准确完整,阐述比较充分,可得7—9分。 (3)回答不够完整,阐述一般,可得4—6分。

(4)回答很不完整,阐述混乱或未作阐述,可得2—3分。 (5)政治观点有严重错误,不得分。 【答案要点】

1、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正确的反映。在一定范围内,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们要敢于相信真理总会战胜谬误,敢于坚持真理。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辩证统一起来;邓小平关于发展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量变质变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等等,都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