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节日古诗

来源:华拓网
关于春节的古诗: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

姑。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

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

2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

中秋让我陶醉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3

远去的团圆

我们这个年纪,仍然是不懂得离别的,大概那是一件顶远的事,远到一直追过去,也觉得孤独了。古人的飘零与寂寞,与那个时代特有的交通闭塞相关。他们除了依靠马匹,除了在海上迟缓的船,除了零散的书信,又能以何种方式靠近?于是月亮下的泪水与吟诵,便不足为奇。现在的世界又是怎样地近呢?用手指敲击几下键盘,思绪便能穿过看不见的空间,一直落到另一端。

如此地,中秋的意味渐渐仅是几块甜的发腻的月饼,是城市的阴郁下,没有风声与月影的结局。商场里永远挤满了黑密的人群,与微微发响的银白的推车,堆砌一座又一座物质的高山。可是我们,你们,又究竟在忙些什么呢?这不绝的忙碌便是团圆吗?并不是的——绝不是的。可是卑渺的我也被迫地,卷入这莫名其妙的浪潮中了。上午快近十一点时,我慵懒地攥着一罐葡萄汁和相机,有些慌乱地跑下楼。同往常一样,奶奶又忙碌了一大桌的饭菜,许多个盘碟满满地挤在一起,翘着脚的,半悬空着的,足足地要挤满一座小山似的——该是多么地欢闹,圆桌外的寂寥,便更加地令人觉得心酸,十足地疼到我的心里去。我有时是很不敢看奶奶的脸的,不敢看她随时准备劳作的笑,不敢看眼睛里,混沌了的雾。何必这样呢,对我们这样的好?

我有时会别扭地怨恼她,只是为着,她这样的辛苦自己。其实我已没有更小些时的狼吞虎咽,在奶奶的宴席上,又甘愿做一个确实的吃货。我要吃,又快又迫切地吃,奶奶便觉得是满足。“看,七七这个菜最给我捧场。”我努嘴想要笑,却连回应也办不到。饭菜最终要剩余一大半,而奶奶要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消化残余的食物,凉了又热,热了又吃。这便是团圆后的景象,一场往往超不过一个小时的相聚后,心思一点点冷掉,孤独感再次由这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长出脚来。而我,只能卑微又可耻地做到——不要回头,在眼泪流下来之前,带走自己。

很悲哀地发觉,我们是在为了节日而节日,节日的表面成为主流,成为商机,成为利润。于是中秋节只剩下团圆这一个干巴巴的词,苍白而毫无想象感,这是一个缺少内涵的时代么?可以不承认吗?我们离团圆已越来越远。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