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资料

来源:华拓网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配置是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并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乔木、灌木、草本以及藤本植物等素材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方面的形态特征,进行合理地配置,创造与环境相适应和协调的并表达一定意境、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 1.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姿态各异,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特征,经过合理搭配,就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1.1植物的大小

按照植物的高度、外观可以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地被三大类。再加以细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大灌木、中灌木、小灌木、地被等。

1.1.1乔木

在开阔的空间中,多以大乔木作为主体景观,构成空间的框架,中小型乔木作为大乔木的背景。在植物景观设计中首先确定大乔木的位置,然后确定中小乔木、灌木的种植位置。中小型乔木也可以作为主景,但经常应用于较小的空间。

1.1.2 灌木

灌木无明显主干,枝叶密集,可作为视觉屏障。较高的灌木密植或被修剪成树墙、绿篱,代替僵硬的围墙、栏杆,进行空间围合。

1.1.3地被

高度在60cm以下的植物都属于地被植物,由于接近地面,对视线完全没有阻隔作用,在立面上不起作用,但在地面上有一种“室外地毯”的暗示空间变化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植物的大小与生长速度、周边环境有关,因此栽植初期与几年后、几十年后的景观效果都有差异,设计师要了解成龄植物的一般高度,还要主要植物的生长速度。 植物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植物景观的效果,尤其是景观群体景观的观赏效果。 1.2 植物的特征

环境心理学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1)植物形态中的“力”

艺术形式是通过其形态、色彩、光影、质地, 空间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表现的。其中, 形态是第一基本要素。 柱型与圆锥形

这两种植物形态是自然长成的规则式几何形体, 如: 桧柏、龙柏、杜松、云杉、冷杉等, 其中有的树木既可生成柱形, 也可生成尖塔形。

这两种形态都有与地面相垂直的轴线(心理的) , 形成方向对比, 使柱形与尖塔形得到地面水平方向的衬托而显的突出。 球形

自然生长的球形与半球形树木的冠形, 如: 小叶朴、鹅掌揪、海桐、馒头柳等。

球形具有向外扩强的、趋于平衡的“力”, 由于有一方固定在地面, 与其相垂直的一方面有微弱的上升“力”。

这类树种树形构成以弧线为主,给人有优美、圆润、柔和、生动的感受。同时,圆球形树种无明确的方向性,容易在各种场合中,与多种形状取得协调。 放射形

放射形在园林植物的冠形中也是常见的形态。如: 风尾兰、绿兰、龙舌掌、马蔺等, 多为丛状生长、叶革质、剑形或线形叶、挺直。每片叶都具有向上方、斜上方与侧向运动的“力”, 这种力都依叶片向外放射的方向显示着。

花坛中的花顶子或小花顶子的选材上,用放射形的植物比球形和其它自然形的植物有更显得简捷

有力、富于刺激性。 垂枝形

如: 垂柳、龙爪槐、垂榆、樱络柏等。这种形态的植物。

这种形态的植物是婀娜多姿、柔和、轻盈、安逸的象征。基本特征为具有明显悬垂或下弯的细长枝条,并随风拂动,常形成柔和、飘逸、优雅的观赏特色,能与水体产生很好的协调。

1.3 植物的色彩 1.3.1色彩的冷暖感

凡是带红、黄、橙的色调为暖色调,凡是带青、蓝、蓝紫的色调为冷色调,绿与紫为中性色。无彩色系的白色为冷色,黑色为暖色,灰色是中性色。 1.3.2色彩的远近感

深色给人以坚实、凝重之感,会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小,有靠近感。浅色给人以明快、轻盈之感,会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大,有远离感。 1.3.3色彩的轻重感和软硬感

明度底的深色有稳重感,明度高度浅色有轻快感。 软硬感:色彩的软硬与色彩的轻重、强弱有关。 轻色软、重色硬、白色软、黑色硬。 颜色越深,重量越重,感觉越硬。 1.3.4植物的颜色 (1)干皮颜色

干皮的颜色常常在秋季落叶后其枝干的形态和色彩才更加醒目,也成为冬季主要的观赏景观。

(2)叶色

(3)花色

(4)果实种子的颜色

1.4植物的质感

植物的质感是植物直观的光滑或粗糙程度,它受到植物叶片的大小和形状、枝条的长短和疏密以及干皮的纹理等因素的影响。 1.4.1叶形

叶片的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到植物的质地。

常绿树种中的针叶、鳞叶,叶片小,质地细;豆科植物、柳属植物、大多数的绣线菊属植物的叶片小、外观柔和;叶片较大的植物给人感觉粗犷、疏松;一些热带植物巨大的叶片显得粗壮、有力。

1.4.2 干皮的纹理

多数树种树皮呈纵裂,也有些植物树皮纹理比较特殊。

2.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 2.1.1功能因素

它在景观中的功能是什么?

a.充当室外空间的建筑元素; b.一种工程要素;

c.通过过滤和阻挡阳光来调节气候,或减轻盛行风的影响; d.充当美学功能。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功能 (1)构成景物、丰富景观色彩 (2)组合空间,控制风景视线 (3)表现季节,增强自然气氛 (4)改观地形,装点山水建筑 (5)覆盖地表,填充空隙 2.1.2 艺术因素

(1)多样与统一的原则 (2)均衡的原则 (3)焦点原则

(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2.1.3 生态因素

(1) 强调植物分布的地带性 ,选择适地植物

每个地区的植物都是经过对该地区生态因子长期适应而生存下来的。在植物配置时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引进外来树种 ,适地适树。要根据立地的具体条件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 ,适地植物。 (2) 注重生物多样性 ,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植物配置的时候 ,应该尊重自然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尽量不要出现单个物种的植物群落形式。 (3)构建植物群落结构合理性 ,遵循群落的演替规律

植物群落要注意物种在空间上的排布方式 ,也就是垂直和水平空间中的结构。 2.2 植物配置的应用形式 2.2.1 自然式

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

自然式植物配置方式多选择外形美观、自然的植物种类,以不相等的株行距进行配置。自然式的植物配置令人感觉放松、惬意。 2.2.2规则式布局

规则式园林:采用中轴对称规整形式布局的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具有严谨、肃整、简洁、开朗的特点。

规则式栽植方式在西方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在现代城市绿化中使用得也比较广泛。 2.2.3混合式

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轴线或副轴线,只有局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

3.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3.1乔木的配置方法 3.1.1孤植

乔木或灌木单株栽植或二、三株同一种的树木紧密地栽植在一起,充分体现单株植物在外形、色彩、姿态等方面的个体美。

孤植树常作为景观空间的主景。孤植树木选择、配置的要求是:

(1)选择姿态优美,色彩鲜明,体形大,树冠开阔,寿命长而有特色的植物作为孤植树。 (2)用于庇荫的孤植树木,要求树冠宽大,枝叶浓密,叶片大,病虫害少,以圆球形、伞形树冠为好。

(3)种植在开阔的场地中,周围配置其他树木,应保持合适的观赏距离。 (4)在珍贵的古树名木周围,不可栽植其他乔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独特风姿。

3.1.2 对植

对植是指用两株或两丛相同或相似的树,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形式。

对称种植:多用在规则式园林中。对称式种植中,一般采用树冠整齐,体量、高度相同或近似的树种。

非对称种植:用在自然式园林中,植物在外形、体量、高度虽不对称, 种类也可不相同,但左右均衡。

多应用于园门,建筑物入口,广场或桥头的两旁。

3.1.3列植

列植即行列栽植,是指乔、灌木沿一定方向(直线或曲线)按一定的株行距连续栽植的种植类型。 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或规则式广场的周围。

3.1.4带植

带植的长度应大于宽度,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厚度。按照品种构成,带植可分为单一植物带植和多种植物带植。

单一植物带植可利用相似的植物颜色和规格形成类似绿墙的效果。多种植物带植变化更为丰富。 带植可以是规则式的,也可是自然式的。如:防护林带多采用规则式带植,防护效果好;游步道两侧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 设计时注意:

(1)景观层次。带植要分背景、前景和中景三个层次,设计时应利用植物高度和色彩的差异,以及疏密变化增强林带的层次感。通常从前景到背景,植物的高度由低到高,色彩由浅到深,密度由疏到密。

自然式林带应注意各层次之间要形成自然过渡。

(2)植物种类。作为背景的植物应该形状、颜色统一,其高度应超出主景层次,最好选择常绿、分枝点低、枝叶密集、花色不明显、颜色较深或能够与主景形成对比的植物;中景植物应该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如银杏、凤凰木、黄栌、海棠、樱花等;前景植物应选择较低的灌木或者花卉。

3)栽植密度。如作为防护林带,植物的栽植密度需要根据具体要求来定。防风林最佳郁闭度为50%。如以观赏为主,背景植物在满足生长需要的前提下可以稍小一些,或呈“品”字形栽植,中景或前景在自然式中不等距布置,靠近背景植物的地方可以适当加密,形成自然过渡,规则式中栽植距离相等,株行距可以大于背景植物。

3.1.5丛植

丛植是由三株到十几株同种或异种、乔木或乔、灌木自然栽植在一起而形成一个不等距离的组合种植。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

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要求既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看出树种的个体美。

依树木株数组合分: (1)三株一丛

(2)四株一丛

(3)五株树丛的配合

分组3:2或4:l的组合。

配置原则:

(1)由同一种植物组成的树丛,植物在外形和姿态方面应有所差异,既要有主次之分,又要相互呼应。三株一丛中第一株主树,第二、三株为客树,三株树一起构成“主、次、配”的构图关系,并且两株宜近,一株一远,近者曲而俯,远者宜直而仰。

(2)丛植讲究植物的组合效果,基本原则“草本花卉配灌木,灌木配乔木,浅色配深色”。灌木可环绕乔木,使整个组合显得紧凑。

(3)树丛前要留出树高3~4倍的观赏距离,在主要的观赏面甚至要留出10倍以上的观赏距离。 (4)树丛可作主景,也可作背景或配景。作为主景时可选择一些颜色鲜艳、外形奇特的植物,如果作为背景或配景时则应选择花色、叶色、树形不显眼的植物,避免吸引太多的注意。

(5)根据景观需要选择植物的规格和体量,如在开阔的场地中要想营造亲近、温馨的感觉,可布置高大的树丛,要想加深景深,可布置矮小的树丛。

3.1.6 群植

群植常用于自然式景观中,一种或多种树木按不等距方式栽植在较大的草坪中,形成“树林”的效果。群植所用植物数量较多,具体数量根据空间大小、观赏效果等因素来定。 群植可作主景或背景,如果两组群植分列两侧,可以起到透景、框景的作用。

按组成品种数量,群植分为纯林和混交林。

纯林由一种植物组成,整体性强,壮观、大气。需要注意的是,纯林一定要选择抗病虫害的树种。混交林是由两种以上的树种成片栽植而成,其景观效果较为丰富,并且可以避免病虫害的传播。 按照栽植的密度,群植可划分为密林和疏林。 (1)疏林:郁闭度在0.4—0.6之间的树林。 (2)密林:郁闭度在0.7—1.0之间树林。

郁闭度:单位面积上林冠覆盖林地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设计时要注意:

(1)种类数量。树木种类不宜太多,1~2种骨干树种,并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和灌木作为衬托,种类不宜超过10种,否则会显得零乱。

(2)植物的选择和搭配。群植应选择高大、外型美观的乔木构成整个群体的骨架,以枝叶密集的植物作为陪衬,选择枝条平展的植物作为过渡或边缘栽植,以获得连续、流畅的林冠线和林缘线。 (3)配置时模拟自然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配置植物,以获得性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如上层为阳性落叶乔木,中层为半耐阴的常绿树种,下层为耐阴的灌木和地被。

(4)布置方法。群植多用于自然式园林中,植株栽植应有疏有密,不宜成行成列或等距离栽植,应做到“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林冠线、林缘线要有高低起伏和婉转迂回的变化,林中可铺设草坪。

3.3 草坪地被的配置方法 3.3.1草坪

(1)草坪的分类

按照所使用的材料,草坪分为纯一草坪、混合草坪和缀花草坪。

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游憩草坪、观赏草坪、运动草坪、交通安全草坪以及护坡草坪等。

设计时注意:

(1)面积。尽管草坪景观视野开阔、气势宏大,但管养成本较高,因此不提倡大面积使用,在满足功能、景观等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草坪的面积。

(2)空间。从空间构成的角度,草坪景观不应一味地开阔,要与周围的建筑、树丛、地形等结合形成一定的空间感和领域感,即达到¡°高、阔、深、整¡±的效果。

(3)形状。为获得自然的景观效果,方便修剪,草坪的边界应该尽量简单而圆滑,避免复杂的尖角。

(4)技术要求。通常草坪的栽植需要一系列的自然条件:种植土厚度30cm,ph6~7,土壤疏松、

透气;在不采取任何辅助措施时,坡度应满足排水和土壤自然安息角的要求。

3.3.2地被

(1)地被植物的分类

地被植物除了矮生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许多枝叶密集、生长低矮或匍匐型的矮生灌木、竹类及具有蔓生特性的藤本植物等。 (2)地被植物的适用范围

a.需要保持视野开阔的非活动场地。 b.阻止游人进入的场地。

c.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并且很少有人使用的坡面,如高速公路边坡。 d.栽培条件较差的场地,如沙石地、林下、风口、建筑北侧等。 e.管理不方便,如水源不足、剪草机难进入、大树分枝点低的地方。 f.杂草猖獗,无法生长草坪的场地。

g.需要绿色基地衬托的景观,希望获得自然野花的效果,如郊野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区。 (3)地被植物的选择

a.根据环境条件选择地被植物 b.根据使用功能选址地被植物

如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经常踩踏,就需选择耐践踏的种类;如仅为了观赏,形成开阔的视野,则选择开花、叶大、观赏价值较高的地被植物;如要阻止人进入,则选择不宜践踏的带刺植物。 c.根据景观效果选择地被植物

作为背景衬托,选择绿色、枝叶细小的地被植物,如白三叶、酢浆草、铺地柏等;作为观赏主体,则选择花叶美丽、观赏价值高的地被,如玉簪、非洲凤仙花、四季秋海棠等。

地被植物的选择应该与空间以及其他造景元素(建筑、乔木、灌木、道路、水体等)相协调。如小尺度空间尽量使用质地细腻、色彩较浅的地被植物,利用人的视错觉,使空间有扩大感。也可选择质地粗糙、色彩鲜艳的地被植被起到空间界定、引导交通的作用。 (4)地被植物的配置方法

首先明确地被植物在图纸上的种植范围,在一定的区域内应有统一的基调,避免应用太多的种类。可用不同深浅的绿色地被取得同色系的协调,也可以配以斑点、条纹图案等。

3.4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3.4.1林缘线设计

树丛、花丛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轮廓为林缘线。林缘线往往是虚、实空间(树丛为实,草坪为虚)的分界线,也是绿地中明、暗空间的分界线。

林缘线应做到曲折流畅。曲折的林缘线能够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变化的景深,流畅的林缘线给人开阔、大气的感觉。

自然式植物景观的林缘线有半封闭和全封闭两种。

3.4.2 林冠线设计

林冠线是指树林或树丛立面的轮廓线,林冠线主要影响到景观的立面效果和景观的空间感。由一系列相同高度植物构成的林冠线平直简单,但常会显得单调,由高低不同的植物平展形成有高低起伏的林冠线流畅富有变化。

除了建筑,地形也会影响的林冠线,此时不仅要考虑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还应考虑与建筑、地形的组合效果。

3.4.3 季相变化

3.5绿篱的种植设计

绿篱——由灌木和乔木成行列式紧密栽植而组成的篱墙。 依高度分:

1)矮篱(绿缘)h<50cm。

2)中篱(绿栏)h 0.5—1.5m。 3)高篱(绿墙)h>1.5m。

3.6花卉的景观设计

花坛:在具有一定几何形式轮廓的植床内,种植各种以草花为主的观赏植物或不设植床而用器皿灵活摆设,用花卉的群体而构成具有华丽纹样和鲜艳色彩的装饰绿地。

花坛的类型:盛花花坛(花丛式花坛)、模纹花坛、标题式花坛、装饰小品花坛(立体花坛)、活动花坛(盆花花坛)、草皮花坛(草坪花坛)、混合花坛。

3.7花境设计

采用一年生或多年生花卉作材料,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作为背景, 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的各种原生态生长的花卉姿态, 经过艺术提炼设计成宽窄不一的随意式或轴线式自然花带。

花境的类型:

1、依观赏方式分:单面观赏花境、双面观赏花境。

2、依植物材料分 :草花花境、灌木花境、混合花境、专类花境

花卉的其它种植形式:花台 、花池 、花丛 、花缘、花带、花群及花地。

4.园林植物图纸表达 4.1园林植物的表现技法 1996年3月起实施的《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注》对植物的平面和立面表现方法作了规定和说明。 4.1.1乔木的表现技法 (1)平面表现

乔木的平面图就是树木树冠和树干的平面投影,表示方法是以种植点为圆心,树木冠幅为直径作圆,并通过数字、符号区分不同的植物,即乔木的平面图例。

a.轮廓型

b.枝干型

c.枝叶型

乔木的平面图例最好与其代表的树种的形态特征相一致,尤其是针叶树和阔叶树应加以区分。 为了增强图面的表现效果,常在植物平面图例的基础上添加落影。 (2)立面表现

乔木的立面就是乔木的正立面或立面投影,表现方法为轮廓型、枝干型、枝叶型。按照表现方式还可分为写实型和图案型。

4.1.2灌木的表现技法

平面图中,单株灌木的表示方法与乔木相同,成丛栽植可以描绘植物组团的轮廓线。 灌木的立面表现与乔木相同,不过灌木一般无主干,分枝点低,体量较小。

4.1.3草坪的表现技法

草坪的的表现方法为打点法。用小圆点表示草坪,通过圆点的疏密变化表现明暗或凸凹效果,并且在乔木、灌木、建筑、道路、水体等边缘的圆点要适当加密,以增强图面的立体感和装饰效果。

4.1.4地被的表现方法

地被一般利用细线勾勒出栽植范围,然后填充图案。

4.2植物景观设计程序 4.2.1现状调查与分析 (1)获取项目信息

a.了解甲方对项目的要求

通过与甲方的交流、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委托人或使用者对植物景观的具体要去、喜好、预期的效果以及工期造价等相关内容。

通过设计招投标文件,掌握设计项目对于植物的具体要求,相关技术指标,以及整个项目的目标定位、实施意义、服务对象、工期、造价等内容。 (2)获取图纸资料

该阶段,甲方应向设计方提供基地的测绘图、规划图、现状植物分布位置图以及地下管线等图纸,设计师根据图纸确定以后可能的栽植空间以及栽植方式,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进行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

a.测绘图或规划图

从图纸中获得的信息:设计范围(红线范围、坐标数字等);场地范围内的地形、标高;现有或拟建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设施的位置,保留利用、改造和拆迁等情况;周边工矿企业、居住区的范围以及今后发展情况,道路交通状况等。 b.现状树木分布位置图

图中包含现有植物的位置、种类、规格、生长状况以及观赏价值等,以及现有的古树名木情况、需要保留植物的状况等。

c.地下管线图

场地中所有保留的地下管线及其设施的位置、规格和埋深深度等。 (3)获取基地其他的信息

自然状况:水文、地质、地形、气象等方面的资料,包括地下水位、降雨量、温度、湿度。主导风向、最大风力、风速以及冰冻线深度等。

植物状况:地区内乡土植物类型、群落组成以及引种植物情况等。

人文历史资料:地区性质、历史文物、风俗习惯、传说、居民人口构成等。

4.2.2 现场调查与测绘 (1)现场调查 (2)现场测绘

4.2.3现状分析 A.现状分析的内容

场地自然条件(地形、土壤、光照、植被等)分析、环境条件分析、景观定位分析、服务对象分析、经济经济技术指标等。 a.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场地特有的气候条件,即较小区域内的温度、光照、水分、风力等。 b.光照 c.风

各个地区都有当地的盛行风向,最直观的表示方法是风向玫瑰图。 d.人工设施

人工设施包括场地内的建筑、构筑物、道路、铺装、各种管线等,这些设计会影响植物的选择,种植点的位置等。 e.视觉质量

视觉质量评价就是对场地内外的植被、水体、山体和建筑等组成的景观从形式、历史文化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景观的平面位置、标高、视域范围以及评价结果记录在调查表或这图纸中。

B.现状分析图

4.2.4编制设计意向书

对场地资料分析、研究之后,设计者需要定出总体设计原则和目标,并制定出用以指导设计的计划书,即设计意向书。

设计意向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b.项目的类型、功能定位、性质特点等; c.设计的艺术风格;

d.对场地条件及外围环境条件的利用和处理方法; e.主要的功能区及其面积估算; f.投资概算; g.预期目标;

h.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

4.3功能分区

4.3.1功能分区草图

根据现状分析和设计意向书,确定场地的功能区域,将场地划分为若干功能区。 注意明确:

(1)场地中需要设置何种功能,每种功能的面积。

(2)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些必须联系在一起,哪些必须分隔开。 (3)每个功能区服务对象有哪些,需要何种空间类型。

4.3.2功能分区细化 (1)程序和方法

结合现状分析,在植物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将各个功能分区继续分解为若干不同的区段,并确定各区内植物的种植形式、类型、大小、高度、形态等内容。 (2)具体步骤

a.确定种植范围。 b.确定植物的类型。 c. 分析植物组合效果。 d.选择植物的颜色和质地。

4.4 植物种植设计 4.4.1设计程序

植物种植设计是以植物种植分区规划为基础,确定植物的名称、规格、种植方式、栽植位置等,常分为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过程。 (1)初步设计 a.确定孤植树 b.确定配景植物 c.选择其他植物 (2)详细设计

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详细设计阶段应该从植物的形状、色彩、质感、季相变化、生长速度、生长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满足设计方案中各种要求。 a.核对每一区域的现状条件与所选植物的生态特性是否匹配。 b.从平面、立面构图角度分析植物种植方式是否合适。 c.从景观构成角度分析所选植物是否满足观赏的需要,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是否协调,这些最好结合立面构图和效果图来分析。

d.进行图面的修改和调整,完成植物种植设计详图,填写植物配置表,撰写设计说明。

4.4.2设计方法

(1)植物品种选择

a.根据自然条件选择。

b.植物选择应兼顾观赏和功能的需要。 c.植物的选择要与设计主题和环境吻合。 d.符合当地民俗习惯、人们的喜好。 e.项目造价 f.苗源

g.后期养护管理 (2)植物的规格 (3)植物布局形式 (4)植物栽植密度

植物栽植密度是植物种植间距的大小。在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保证植物成熟后相互搭接,形成植物组团。

5.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5.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概述

5.1.1 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布局形式 (1)规则式

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中都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

在轴线两侧对称地栽植乔木、花卉,或在门、山门、大殿前端分左右栽植2~4株乔木,也可采用树阵的方式栽植,树木株距相等。这种配置方式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势,代表一种整齐、严谨的秩序。

(2)自然式布局

古典私家庭院中常采用这种布局方式。

模拟自然,并利用自然元素加以改造为悠然的世外桃园,创造出一个山林幽深的生活境域。 5.2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配置方法

5.2.1 不同类型的景观建筑与植物的配置 (1)园亭

亭因其变化丰富的屋顶和通透、轻巧的造型,常常成为组景的主题和景观构图的中心。园亭四面

开敞,周围的植物配置常运用孤植、对植和丛植的方式与景石、水体结合成景。 (2)园廊

园廊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通道,是古典园林中游览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配置中多以藤本植物结合观花植物来增加景观特色,应注意使其两侧和谐地融入周围环境之中。

(3)临水建筑

水榭是供游人休息、观赏水景的临水建筑。

水榭面水一侧为主要的观景面,不宜种植高大植物阻挡视线。周边的植物配置结合岸边的垂柳等水生、湿生植物,创造一种滨水景观。 (4)园墙

园墙在景观中起分割室内外空间、障景、框景的作用。

古典园林中常以白粉墙为背景,其前布置山石、乔木、灌木和花卉等,好似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鸟画,能够取得很好的意境效果。 (5)庭 院

5.3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分析 5.3.1中国古典园林

(1)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方式 a.植物配置要考虑其生态习性

b.用具有特定观赏寓意的植物造景

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芳香、声响、风韵之美成为观赏特性极为丰富的内容,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创造园林意境。

c.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

古典园林中常借植物抒发某种意境和情趣,不但从视觉角度,而且还从听觉、嗅觉等感官方面来充分表达。

d.植物配置显示季相变化

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植物形态、色彩不断发生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季相特点,从而引起园林景观的变化。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是我国园林植物配置的一大特点。

e.植物造景突出建筑名称

古典园林中建筑较多,造型各异,其功能各不相同,以植物命题的建筑和景点能使园林主题更突出,并丰富了建筑的艺术构图。 (2)古典园林植物的配置特点

a.种类不多,都是传统喜爱的植物;

b.古朴淡雅,追求画意而色彩偏重宁静; c.植物的栽植方式以孤植和丛植为主。

一般的有单株、双株、多株、丛植几种形式。 5.4 中国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5.4.1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朴素的自然观成为造园者遵循的重要原则。天人合一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5.4.2文学、绘画---诗情画意

绘画中的“三境界”观----生境、画境、意境-----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最大。在古典园林中,植物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能入画、要具有画意。

5.4.3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文化内涵 (1)植物的寓意

古人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再加上丰富的想象,赋予植物以人的品格,这使得景观更具有深层次的内涵,也为植物配置提供了一个依据,也为游人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2)植物配置的传统

传统植物配置中有一些习俗和禁忌,其中很多内容和现代生态学理论、植物学理论相吻合。

5.5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

•新中式风格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

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展现¡°水桥房¡±的空间格局、¡°黑白灰¡±的民居色彩、¡°轻秀雅¡±的建筑风格、¡°情趣神¡±的园林意境。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

就目前已建成的“新中式”园林来讲,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承了传统园林“借景、障景、框景”等造园手法;

二是保留并对一些传统元素进行了再创造,如传统吉祥物、民族特色图案、吉祥文字等与各种小品、铺装结合;

三是在颜色运用上,以国色----琉璃黄、中国红、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等为主; 四是在植物的层次和搭配上较传统园林有所简化,更加明朗,同时注重生态效益。

6.外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6.1日本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日本园林属于东方园林体系,6世纪中国园林随佛教传入日本,此后日本园林大多借鉴中国园林的设计手法。在模仿中国园林的同时,日本园林还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不断进行创新,形成了独有的自然式山水园。

日本古典园林主要种形式:

池泉园林、枯山水、假山水、平庭、筑山庭、茶庭、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

6.1.1植物选材

日本因为处于海洋性气候,充足的阳光和降雨使日本园林的植物生长非常茂盛。 根据植物的形态可划分为:常绿类、落叶类、苔草类、竹类植物。 (1)苔草类

在枯山水中,特别创立了一种类型,称之为苔园,如西芳寺苔园,龙源院庭院。在这些苔园中用青苔代表大千世界,用青苔代表陆地,用白沙代表海洋。

青苔种类有:绿藓(Bryophyta sp.)、圆藓(Bryophyta sp.)、宜藓(Bryophyta sp.)、泽葵、绿拗儿、土花、地钱(Marchantia)等,以及仰天皮、抱天皮、重钱、品藻(Lemna trisulca)、绿衣元宝、青肤、水衣等。

在茶庭里,则特别看重草类。在稀疏的树林底下,生长着各式各类的草本植物。茶庭中追求的是“和、寂、清、静”的境界。 (2)常绿植物

常绿类植物主要有:日本黑松、红松、日本五针松、罗汉松、日本扁柏、雪松、水松、圆柏、杜鹃、山茶、菩提树、八角金盘、橡树、樟树、细叶冬青、桂花、夹竹桃、山桃、海桐花、珊瑚树等。 (3)落叶植物

落叶类植物主要有:樱花、银杏、枫树、李属植物、榉树、梧桐、七叶树、悬铃木、旱柳、毛白杨、刺槐、紫檀等。 (4)竹类植物

常见的竹子种类有:山白竹、菲白竹、菲黄竹、翠竹、御殿场笸、川竹,矢竹、白纹阴阳竹、唐竹,倭竹、毛竹、龟甲竹、花毛竹、桂竹、斑竹、刚竹、罗汉竹、紫竹、金镶玉竹、佛肚竹、孝顺竹、花孝顺竹、苦竹、长叶苦竹、河边竹、方竹等。

6.1. 2植物配置方式 6.1.2.1修剪

日本园林植物修剪的历史很长,从平安时代(794--1192年)直到(1333---1392年),园林为大规模的舟游式的池泉庭院为主,故园林植物的欣赏以坐船远观为主。远观式的园林,植物形态以自然而不修剪为好。到了室町时代(1393---1573年)中期以后,在禅宗寺院的庭院中才开始应用修剪植物。

原因:

(1)寺院园林面积小,不可能追求舟游和远观的整体效果;

(2)这个时候枯山水风格已经在寺院园林中定型。禅宗园林以低矮的石景为视觉焦点,如果景石旁植物不进行修剪,在温润的条件下生长迅速,势必将石景遮盖住。

(3)日本园林空间较小,将灌木和远景的树木整形修剪成几何形,是通过画论中¡° 远树无形¡±的原理,来加强景深。

(4)坐观式园林的兴盛。坐观式园林包括了池泉园、枯山水、茶庭。其观赏模式是坐观、静观、细品,故单体植物的人工修剪能在此时用来反映人工模拟的景观效果。

修剪植物分为:

(1)按画理进行修剪 (2)以水为母题

(3)圆头形的修剪植物主要是为了模仿佛菩萨。

6.1.2.2吉配

植物的吉配在日本称为嘉祥配,趋利避害是其配植的主要原则。在日本园林中所选取的植物大都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包括形态意义及其所衍生出来的文化意义。

日本人喜欢象征长寿的植物和体现生命意义的植物。松、柏、铁树因为长寿而入主园林。传统的日本园林设计中,黑松常常是作为一座枯山水庭园或一处池泉庭园的中心焦点,它往往被置于一个半岛上,曲曲折折的枝干便悬垂于水面之上,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松类植物之虬枝古干寓意健康长寿,在神仙思想中与动物象形的龟岛和鹤岛结合在一起,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另一种深受日本民众喜爱的植物是日本红松。与黑松相比,红松显得较为纤细、柔美,也较难生长,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女性化的树种,常常被用作男性化的黑松的从属树。

樱花和红叶类植物因为它们的青春易逝和红颜易老而当仁不让地在日本园林植物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主体建筑前的吉祥植物采用对植方式,讲究对称中的不对称。可以采用不同种类、树形、大小的植物进行对植。

6.1.3 日本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6.1.3.1 使用的植物种类多、用量大

日本园林的树木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使得日本园林显出独具的天然野趣。除了园林植物中经常出现的乔木、灌木、花卉和竹类,日本园林对苔草类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日本古典园林受到中国诗词绘画的影响对植物品类有相同的喜好,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由于禅宗思想得影响,他们还大量地运用苔藓等地被植物形成苔庭为了追求空寂,宜于冥想。日本园林中常绿植物较多,开花植物较少,最常见的是松树、枫树、樱花、杜鹃等等。

6.1.3.2 植物进行造型修剪

日本园林常以表现“海洋岛屿文化” 的水景为主题,因此植物也常被修剪成海浪形、船形或岛形。

6.1.3.3 动态平衡的构图

在日本园林中表现为不对称栽植,即中轴线两边所在植的植物,其树种、形态、大小完全不一样,但在重量感上却保持平衡状态。

6.1.3.4追求淡雅的色彩效果

日本园林追求悲凉气氛和禅宗意境,植物的整体色调淡雅并大量使用冷色调花卉。 常绿植物为主构园林并不一定色彩单调,它们的绿色也有从黄绿到蓝绿甚至墨绿色的区别。此外,有些常绿植物在春季还会长出浅绿色的针叶和球果,有些则在秋季结出红色或蓝色的浆果,从而使园林色彩更为丰富。

6.2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6.2.1植物配置方式 A.规则式

西方古典园林以规整式园林为主, 出于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 植物景观多为规则式。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意大利园林、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园林等植物景观是规则式的。 B.自然式

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有着与规则式配置方式截然不同的配置方式。西方自然式植物景观最典型的要属英国自然风景园林, 它模拟自然景观,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而自然地美。

6.2.2 法国古典园林 (1) 花坛

花坛是法国园林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克洛德¡¤莫莱是法国园林中刺绣花坛的开创者,他以花草模仿衣服上的刺绣花边(他常向国王的服装师瓦莱(Pierrevallet)请教绣花的图样),并使用黄杨做花纹。

勒.诺特常用的花坛有六种类型,即刺绣花坛、组合花坛、英国式花坛、分区花坛、柑桔花坛和水花坛。

刺绣花坛,以紫红色砖末为底色,衬托得黄杨图案十分精致清晰,色彩对比强烈,花坛角隅部分点缀着整齐的紫杉及各种瓶饰。大面积的花坛与府邸建筑及全园的比例协调相称。刺绣花坛以黄杨做成刺绣图案,主要用在主体建筑的前方。

组合花坛是指由涡形图案植坛、草地、花结和花丛等四个对称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花坛。 英国式花坛即草坪植坛,边缘镶有花带,是一种不太显眼的花坛形式。

柑桔花坛是以柑桔组成的几何形植坛。

水花坛则是将穿流于草坪、树木、花圃中的泉水集中起来而形成的花坛。

树篱是花坛或园路与丛林的分界线。厚度通常为0.5一0.6米,形式规则,且相互平行。高度不等,一般栽植得很密,将树丛围合起来,并设有专门入口,以避免人们随意穿行。树篱常用的树种有黄杨、紫杉、山毛榉等。

丛林通常是指一种方形的造型树木种植区,作为花园的背景,内有各种几何图案的园路或是草坪。

(2)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配里的特点

A.注重植物的造型艺术、整形修剪。往往将植物修剪成绿篱,或各种几何形状。

B.注重花坛的设计

C.注重园林的规则式布局,植物对称的种植在中轴线左右。

D.注重花境的设计。多选用色彩鲜艳的草本花卉进行装点 E.注重植物多样性

F.兴起专类园和¡°迷园¡±的建造

G.注重乡土树种、果蔬和引进的适应性树种的应用

7.园林植物与空间构成 7.1 植物创造的空间类型 7.1.1封闭空间

利用植物浓密的树冠封闭顶空闻,利用灌木或小乔木封闭四周空间,地面覆盖地被而形成的完全封闭空间.该类空间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 该类空间在实际绿地特别是景观绿地中应用较少,而大多是应用于人很少到达的绿化地域或者生态防护绿地中.

7.1.2 半开敞空间(半封闭空间)

半开敞空间指的是植物空间未完全封闭,组成空间的六个面中某一个或几个面开敞,或者其封闭面较多但由于植物材料稀疏而导致整体封闭性较差的一种空间类型。

这种空间类型因其多变性而在景观中应用较多,特别适宜创造一些优美的小尺度

这种空间形式与其它形式相比更具灵活性,它可以根据造景需要或原基址条件对“面”进行有选择的遮挡或者引导,可创造更加丰富的景观。

7.1.3 垂直空间

空间场地四周用乔木或灌木进行围合,顶平面开敞,形成中间开阔,四周垂直,具有明显向心性的垂直空间。

该类空间围合感较强,但又明亮开敞,有较强的趋向性可引导人们的观赏视线,常在场地中间布置主要景观形成焦点。 7.1.4覆盖空间

覆盖空间其通透性较强,是只由顶平面及底平面构成,即顶部是开展的树冠,底部由地被植物或者铺装材料构成.其四周视线开阔无阻挡,空透感较强。有时这些植物的树冠相连,也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7.1.5 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是利用低于人的视平线的矮灌木或仅用地被植物来限定空问或暗示空间边缘,形成的视线完全通透的空间。

这种空间具外向性,无任何隐密性,绿地完全在阳光和天空中,视线完全无阻挡远处的景观也可一览无遗.这种特点也使它特别适合一些大尺度空间的创造,形成一种气派及恢弘的感觉。

7.2 景观植物造景中的空间构成

景观空间构成要素分为: 天覆(天花板)、地载(地面)、围合(墙)。

7.2.1设立

设立常因其高度较高在场地中处于统治地位.设立的出现常常不是孤立的.当设立与地载结合可形成更强的“场”,具有凝聚、挺拔、焦点之力;与顶、墙相结合,具有更强的吸引、收拢,辐射之力。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设立实体常常是高大的乔木或树林,而且大多是与地载相结合,地载为凸起或凹陷的铺地。乔木多是孤植树,有着特殊的树形或宽大的树冠。

7.2.2 天覆

天覆具有飘浮、控制、庇护之力.与地载、设立或围合结合形成藤架、树盖等。树木的树冠就是

最天然的天覆,它的功能之一就是能遮雨避日,守护我们头上的环境。

天覆的高度对于空间力象的效果影响很大,‘对树木的枝下高H与树的冠幅D的比值来看,当其小于1时。引力感强但使人感到压抑;其等于1时,有引力感使人感到亲切;当其大于1时,引力感弱,使人感到虚幻,高爽.

7.2.3 地载

地载具有起伏、波动或者平静、和缓之力。局部地载多为水平面,可通过地势标高(凸起、凹陷)、材质(硬质、软质)、肌理(粗、细、纹路)的改变形成不同的地域划分。 a.平面

以草坪为主的休闲广场,适宜布置在较为安静的区域,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午后休息、散步、野餐等活动。

b.起伏

7.2.4 围合

围合具有凝聚.升腾的感觉。相对于乔木普遍具有的天覆作用,各式绿篱植物在围合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乔木起辅助作用,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围合空间。 a.植物的方位

植物的四面围合,在某些角度打开,形成隔而不断,灵活多变的空间。

b.植物的高度

围合植物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空间的性质,以人的视线高度为标准,随着其高度的变低,其封闭性也相应减弱,只起形式上的分隔作用,而视觉空间仍然是连续的。

c. 植物种植形状及角度 弯曲的面

当植物种植立面变成曲面时,空间就有了内外之分,而且所限定的空间较直面使人感觉柔和、活泼,富于动感.两个不平等弯曲相向布局,其空间力象有身心的闭合感、驻留感;如若相背,则其限定的空间力象则有迅速通过、疏散感.两个平等弯曲的圆柱面构成的空间力象,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有趣的流动感.

角度

当植物种植角度与地载非直角相交时,便构成倾斜面所围合的空间。以与地载的夹角45度为界。大于45度,空间兼有天覆和围合的作用。小于45度,则易成为倾斜的地载.仰斜产生崇高和敬仰感.建筑中的纪念碑、牌坊多属此类.植物空间中较少应用.俯斜使人感到亲切.

两个平等或不平等的立面,向内倾斜时封闭性增强,有庇护感;两个平等或不平等的立面向外倾斜时,封闭性减弱,虽开朗但有凝重感。

7.3 景观植物营造的空间效果

对于植物造景中所体现的空间效果,也大体可以按点(块)、线、面的关系来归纳分类。 7.3.1点/块

点具有向外扩张的倾向,表现为对周围空间的辐射力.点的向心和辐射的特性使我们感受到点的周围存在着“引力场”,占据了周围一定范围的空间。

在连续不断的植物裁植中,有时为了打破沉闷,常常在植物的颜色、大小、树形、距离等方面出现突变,以突出这一“点”。

7.3.2 线 (1)连续

通过等距离连续种植树木,间隔前方空间等,来引导人们的行动,视线,控制人们的行动.这种植物栽植常常带有一种韵律感,一种或几种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有规律地栽植,以突出某一季的景观。 (2)诱导

诱导比较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增加其透视效果。通过沿行进方向上产生逐渐向内缩小的空间,加上树木的连续性、日照的明暗等的变化,引导步行者选择游览路线。

向内缩小的广场,具有前进的动感,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向前走;微暗的树木让人们产生前往明亮目的地的期待感。

(3)连接

通过植物把各个独立的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大量的植物可以把分割的地块连接到一起或连接成片区。

7.3.3 面

面多指植物形成的立面和平面.立面多指植物的形状、大小等形成的纵向面的延伸,而平面多指低于人的视线的绿篱或草坪等的横向的延伸. (1)调整

保持空间和建筑物与植物的平衡,通过配置一棵大树或者是由中等大小植物组成的树阵,使对象物的相对规模发生改变。这个不是空间尺寸大小的改变,而是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的变化。

(2)分割

利用植物从地平面上切取空间来改变场地造型,用植物作边界把地面分割成小部分,可形成递进的景观序列或风格迥异的空间。

(3)障景

植物在平面上把建筑物或构筑物周围围起来,用自然的植物软线条覆盖包围坚硬的棱角,产生柔和边缘的效果。

对于小空间来说,为了取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常常在入口处设置障景,达到“欲放先收”以塞引流”的作用。若站在离小入口距离稍远,植物就被误认为连成一体,走近才发现是别有洞天.

(4)框景

(5)统一

一个或者几个区域内建筑、道路等影响空间性质的设施由于设计者和修建时间的不同.内容,风格多是杂乱的,不统一的,怎么使这几个区域有一个统一的印象,植物就是最好的粘合剂.

植物大片深深浅浅的绿色掩饰了建筑等色彩的不一.使区域内色彩统一在一个底色中;植物品种选择的统一又使整个区域中的立面有了很多相似统一的景观.再加上植物在形式、风格,生态等方面的表现使植物成为统一人造景观的有利手段.

8.建筑周边的植物配置

8.1 现代公共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 8.1.1现代建筑中的植物配置形式 (1) 规则式配置

现代建筑形体规则、庄严,或对称布局,其周边环境也多以几何式场地为主。配置时多运用对称、阵列式布局。 (2)自然式配置

植物自然式配置通过与植物群落和起伏的地形的结合,意在将自然生境引入建筑室外空间。

(3)混合式配置

植物配置以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轴线或副轴线,只有局部景区、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结合了规则式与自然式的优点,植物搭配上既可体现出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又能体现出时代气息。

8.2.2 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 (1)大门

门是建筑的入口和通道, 并且和墙一起分割空间, 门应和路、石、植物等一起组景形成优美的构图。大门前的植物配置应与门的造型相协调,并留出一定的集散空间。 (2)窗

窗是建筑植物配置中可充当框景的材料。

建筑窗前的植物应选择生长缓慢且变化不大的植物,并结合景石进行搭配。 (3)墙

建筑的西墙多用中华常春藤、地锦等攀援植物、观花、观果小灌木甚至极少数乔木行垂直绿化, 减少太阳的日晒。利用建筑南墙良好的小气候, 引种不耐寒但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 形成墙园。 (4)角隅

建筑的角隅多线条生硬, 用植物配置进行软化和打破很有效果, 一般宜选择观果、观花、观干种类成丛种植, 宜和假山石搭配共同组景。 (5)建筑前植物配置

应考虑树形、树高和建筑相协调, 应和建筑有一定的距离, 并应和窗间错种植, 以免影响通风采光, 并应考虑游人的集散, 不能塞得太满, 应根据种植设计的意图和效果来考虑种植。 (6)建筑背阴面的植物配置

应选择耐荫植物并根据植物耐荫能力的大小决定距离建筑的远近。

耐荫植物有: 罗汉松、花柏、云杉、冷杉、建柏、红豆杉、紫杉、山茶、栀子花、南天竹、珍珠梅、海桐、珊瑚树、大叶黄杨、蚊母树、迎春、十大功劳、常春藤、玉簪、八仙花、早熟禾、沿阶草等。

(7)建筑的基础种植

基础种植:用灌木或花卉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周围进行绿化、美化栽植。

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问题, 不能离得太近, 不能太多地遮挡建筑的立面, 同时还应考虑建筑基础不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8.3 居住区建筑的植物配置

8.3.1现代住宅小区建筑环境植物配置原则

(1)植物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 (2)植物景观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3)植物配置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4)与建筑布局协调一致

8.3.2 建筑周边景观绿化的布置方式 (1) 点、线、面结合

•点:居住区中的小型公共绿地。以孤植、丛植、花坛、棚架等形式进行配置。

线:居住区的道路、围墙绿化。可栽植树冠宽阔、枝叶舒展茂盛、遮阴效果好的大乔木作为主干植物、开花灌木或藤本植物进行配置。

面:住宅小区中的中心景观、大型绿地。

(2)模拟自然

尽量运用多种类型的乡土植物,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以乔、灌、草结合,将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搭配。

(3)变化与统一

在景观设计主题的基调的基础上,力求植物种类的丰富和变化。根据每个居住组团的设计主题进行配置,突出各个组团的特色。

(4)空间处理

除了中心绿地外,居住区的其他大部分绿地都分散在住宅周围,绿地面积不规则、狭小。因此,可利用植物的不同的组合方式来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

(5)季相变化

季相变化:植物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在园林绿地中常利用较突出的色彩变化增加园林艺术效果,它是园林设计中必需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植物的季相变化表现在花、果、叶及枝条等方面,这种变化年复一年重复出现,本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适应环境的自然节律。

8.4 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 8.4.1 屋顶花园的布局 (1)自然式布局

注重植物的自然形态与建筑、山水、色彩的协调配合关系,植物配置注重树木花卉的四季生态、高矮搭配、疏密有致,追求的色彩、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轮廓。 (2)规则式布局

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规则的、有层次的、交替的组合、表现出庄重典雅、宏大的气氛。 (3)混合式布局

追求景观的共融性,自成一体、其空间构成在点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统一,更多地注意个性的变化。

8.4.2 不同类型花园的植物配置 (1)公共游憩性屋顶花园

在植物配置、出入口设计、园路布局、小品设置等方面要符合人们在屋顶上的活动、休息需要等。以草坪、小灌木及花卉为止。

(2)家庭式屋顶花园

这类屋顶花园面积小,一般不设置小品,以植物种植为主,充分利用空间作垂直绿化。

9.园林植物与地形营造 9.1 地形

9.1.1 地形类型 (1)凸地形

诺曼K.布思这样定义凸地形:凸地形的表达方式是以环形同心的等高线布置围绕所在地面的制高点。凸地形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土丘、丘陵、山峦以及小山峰。作为景观中的一个正向点,凸地形具有其自身的美学特征和功能。

凸地形在景观中可作为焦点物或具有支配地位,处于凸地形顶部的人,会自然地感到一种外向性,视角是全向性的,不像平地形成的水平的开敞视线。

据其高度和坡度陡峭,可以在低处找到一被观赏点,吸引视线向外和鸟瞰。凸面地形通常是绝佳的观景点。

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要使凸地形在视觉上高度增强,可以借助于那些与等高线相垂直、并延凸面地形边缘顺延朝顶部走向的线条和造型。反过来,那些缠绕于凸地形,并与等高线相平行的线条和造型,则会削弱其视觉高度。 (2) 山脊

山脊是山地中线状的高地,两侧是下降的坡。脊地与凸面地形相类似。脊地总体上呈线状,与

凸地形相比较,其形状更紧凑、更集中,脊地就是凸面地形的¡°深化¡±的变体。脊地另一特点和作用是,它通常充当分隔物。脊地作为一个空间的边缘,犹如一道墙体将各个空间或谷地分隔开来。

脊地像凸地形一样可提供一个外倾于周围景观的至高点,同时,它还具有导向性和动势感。沿脊线有许多视野供给点,它的导向性和流动感可被用来转换视线在一系列空间中的位置,或将视线引向某一特殊焦点。所以脊地终点景观的视野效果最佳,这些视野点以及视野的终点使这些地点成为理想的景点。

从功能角度而言,山脊应该说是大小道路,以及其它涉及流动要素的理想场所。道路、停车场以及住宅,均以线状形式沿山脊线布局。建筑物处于脊顶及沿山脚线边缘时,必须相应做到长而宽,这样的话构筑物才能与山脊地形在视觉上相融合。这些场所所处的位置具有外向的视野和易于排水的优点。

(3) 凹地形

凹地形在景观中可被称之为碗状洼地,通常给人一种分割感、封闭感和私密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起到不受外界干扰的作用。凹面地形乃是景观中的基础空间,大多数活动可以在其中进行。 在凹地形中,空间制约的程度取决于周围坡度的坡度和高度、水平轮廓以及底面的区域。

凹面地形可以将处于该空间中任何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中心或底部,使它成为理想的天然舞台,人们可从该空间的四周斜坡上观赏到地面上的表演。露天剧场或其它涉及到观众观看的类似结构,一般都修建在有斜坡的地面上,或自然形成的洼地形之中。

低凹的地形可以避风,它也像一个太阳取暖器,由于阳光直接照射到其斜坡而使地形内的温度升高,它与同一地区内的其它地形相比更暖和,更少风沙,可以说这种情况下,凹地形是一个宜人的小气候区。不过,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地势低,易聚水,比较潮湿。其实,凹面地形本身就是一个排水区,具有蓄水功能,可以做一个永久性的湖泊、水池,或者¡ª个暴雨之后暂时用来蓄水的容器。

(4)谷地

谷地是线状低凹的凹地,可分为谷底和谷坡。谷地综合了凹面地形和脊地的地形特点,与凹面地形相似,谷地在景观中也是一个低地,具有实空间的功能,它也与脊地相似,也呈线性,具有方向性。 由于谷地是一个低地,而且相对平坦,因此可进行任何活动。谷地与脊地在活动上的差别在于谷地属于典型的生态和水文敏感的地域,它常伴有小溪、河流以及相应的泛滥区,土地肥沃,是水陆生态的交界地。因此,在进行建设活动时,最好把建筑、道路等安排在谷坡或脊地,对谷地主要是进行保护。在谷坡进行建设时,建筑结合其它设计要素一般也应呈线状、以便协调地面的坡度以及体现谷地的方向特性。

(5)边坡

边坡主要是指城市中,由于构筑物、道路和山体护坡等需要,对原有地貌改造较大,或者破坏了原有地貌肌理的坡地环境,它们大多位于城市和自然环境结合的区域,也是人对坏境的使用和环境现有特征保护矛盾最突出的区域。其范围比较广,包括城市道路与广场、车站、港口、边岸等难以利用的区域。

边坡属于单面景观,其景观单调,变化少,空间难以组织,需要分段用人工组织空间,使景观富于变化使景观富于变化。边坡一般都存在较大的坡度,因此排水易于解决,同时,边坡也缺乏稳定性。

(6)复合地形

在自然环境下,地形是千变万化的,不是一种类型可以概括的。所以这里的复合地形指由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地形组合而成。复合地形地貌空间结构复杂,是设计中较难处理的地形。对复合地形进行处理时,应将最主要的地形类型作为主体,围绕它的空间结构和本身属性进行设计,比如:在一片

复杂的地形区域中,分析出凸地或脊地为该地形的主体,则以凸地或脊地特征进行空间设计,次要地形作为补充和完善。

9.1.2 各类地形的适用功能 (1)分隔空间 (2)控制视线

(3)形成特定空间氛围 (4)美学功能 (5)形成小气候

9.2 园林植物与微地形处理

园林植物与微地形处理中,进入景观区域后,人的视线、标示景观、游赏路线、沿途景观和天际线景观等方面,是进行坡地景观概念分析的重点。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设计时,要结合地形,考虑这些设计要素,抓住主次,突出景观特色。

9.2.1 凸地形植物景观

对凸地形进行植物营造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植物与地形结合后形成的天际线;根据景观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凸地形突出或者弱化;地形顶部有建筑时,注意植物与建筑的搭配。

在凸地形植物景观营造时不仅要考虑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还应考虑与地形的组合效果,利用植物强化地形,而起伏的地形也丰富了林冠线。按树种的高低、地形的变化(高处种高树,低处种矮树),形成高低错落、跌宕起伏的群落林冠线(天际线),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奏、韵律感。

凸地形的顶部作为焦点时,可以用观赏价值高、体型较大的植物,或者一个特殊的小品、建筑来突出这种效果。利用树木作为焦点时,应该选择冠大荫浓、寿命长,体型端庄姿态优美,开花时繁茂且色泽鲜艳的植物,此时,其他配景植物应该选择相对低矮的种类,用于衬托主景。

从树种选择来说,因为凸地形是典型的一个坡面,要根据坡面长短,土层厚度,土壤肥沃度,坡度大小等因素来考虑。凸地形的顶部从理论上来说是土层最薄、肥力最小的部位,但是为了达到景观效果,选择观赏性强的植物。如果面积很大,不能对土壤加以改造,就必须从观赏性强的植物种类中选择耐瘠薄、耐干旱的良性树种.

9.2.2山脊植物景观

脊地是道路主要分布点,在道路两侧应该选用强调性植物强调顶点位置,形成带状或株间混交植物群落景观,顺应道路的流动性,强化道路的走向效果。道路还可以与花坛、跌水等自然要素组织空间,再结合其自身迂回曲折的特点,能形成丰富的环境,使步行空间充满自然情趣,做到步移景异。 在重点景点,树种配置以混交林为主,形成块状或带状阔叶混交,乔灌混交林、复层林,强化色彩和形态的多样性,并提倡多树种造林,丰富树种的多样性。

此外,山脊的流动性及导向性决定了道路及建筑布置其上时应该顺应山脊的走向,所以植物形成的带状、块状、色块等也应该顺应这种走向,这样才能使各要素在视觉上相融合。

在树种选择上,应该加强对常绿、落阔叶林的构建。季相景观在山地植物景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山地外在整体景观效果,所以山脊绿化时要注意大片花木或彩叶树的选择。

用足够数量或体量的一种或者几种花木成片栽植,在某一季节呈现出特殊的叶色或者花色的变化,使不同的色块穿插,形成远近、春秋皆可观赏的色叶景观。

9.2.3 凹地形植物景观

在复杂地形中,通常会存在山地的凹谷,可以顺应山势,利用植物进行填充,使得整个山体的

线条更加优美、饱满。

在普通的凹地形,如果只是为改观地形,可以利用高大、耐水湿的植物来填补它的低洼之处。 如果利用凹地形做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文化表演和休闲乘坐的景点设施,要考虑遮阴和视线的通透。

9.2.4 谷地植物景观

沟谷边岸区域的植物在景观中起着连接水陆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所以沟谷植物景观群落不仅是特殊的种植资源库和野生动物通道,而且与沟谷构成连续体,有着特殊的景观美学价值,对调节水质和沟谷小气候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沟谷地带地势平坦,可以进行各种活动,所以,一般都是重点开发建设的景区,可以顺应其方向构建针阔叶混交林。 景点周边地段、道路两侧,是人们主要集中游览的视野区域,应选择体现季相变化,观赏价值高,能收到良好视觉效果的阔叶树种,局部有明显季相变化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山谷地形曲折幽深,环境阴湿,适于植物生长,植物配置应与山坡浑然一体,强调整体效果,树种应选择耐阴树种。

9.2.5 边坡植物景观

在树种选择方面,坡地的朝向决定着所选树种对温度和光照的喜好;土层厚度、坡度与坡地成因,决定着乔、灌、草的应用与否及如何配置;

坡地所处位置以及受人为影响的多少也是树种选择的依据,例如道路两侧的边坡要选择耐污染,防噪音的树种。

就绿化方法来说,主要是考虑边坡稳定的一些工程措施,这些方法也很多。边坡绿化尤其是地理位置显目的坡面,不仅要考虑绿化护坡功效和性能,也应该尽量用地被植物、灌木甚至小乔木的色彩,及群体配置图案的设计,来体现园林的美感,做到四季有景,四季景异的效果。

10.道路、广场与植物的配置 10.1城市道路绿化配置

10.1.1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 ,可部分选用叶在秋季能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的乔木。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又浓荫。 (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

(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 久旱不雨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在较强的风力吹袭下,不至倒伏或大量落叶,冰雪不至于压断大量枝条。 (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10.1.2城市道路的绿化布置形式

(1)一板二带---1条车行道,2条绿带

(2)二板三带 ª

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

(3)三板四带----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

(4)四板五带¡ª¡ª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

10.1.3 城市道路行道树绿带配置

从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地段统称为人行道绿化带。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称为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

行道树一般常用的株距5~8m,最小种植株距应为4m 。

行道树应选择分枝高、树冠饱满、枝叶茂盛,生命力强,无毒的大乔木。考虑空间层析及色彩搭配,以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同一条道路上分路段进行布置,避免道路过长,景色单一。

人行道绿化中行道树常采用的形式:

树带式-----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连续的、不加铺装的种植带,为树带式种植形式。 树池式----在交通量比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狭窄的街道上,行道树宜采用树池式的种植方式。 每株树应有适当的树池(1.5x1.5m、2x2m)。池边应有高出地面10cm的边牙,以避免行人踩踏。

行道树的定干高度取决于道路的性质、距车行道的距离和树种的分枝角度。距车行道近的可定为3.5m以上,距车行道远而分枝角度小的可适当低些,但不得小于2m。

10.1.4分车绿带设计

用植物绿化了的街道分车带称为分车绿带,也叫隔离绿带。分车带宽度在1.5~8m,株距应以冠幅(树冠的直径)的2~5倍为宜。

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m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采取通透式配置。

分车带的植物配置形式:

(1)灌木与草坪搭配。视野通透,但景观效果单调。

(2)乔木为主,配置草坪。乔木成行种植在分车带上,不仅遮荫效果好,而且还会让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3)乔木和灌木搭配,增加了立面上的景观层次及季相变化。乔木之间穿插灌木,增加节奏和韵律感。

(4)乔木与灌木、花卉、绿篱、草坪搭配。可选用常绿的乔木、有季相变化的灌木进行搭配。

10.2 广场中的植物配置 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

(1)应注重整体的美感,既有统一性又有一定节奏与韵律的变化。

(2)要注意做到主次分明,并体现植物景观群落的要求。主景应选择观赏效果好、特征突出、观赏期长的种类。

(3)由植物结合地形、建筑、水景等要素围合出多样的景观空间,以此来满足功能需求。

(4)运用植物的花、果、叶等的色彩,以及组合成的多种组团式色彩构图,并注意植物的季相变化尤其是春、秋季相,营造出引人注目的植物景观观赏效果。

11.滨水景观的植物配置 11.1水体植物配置概述

11.1.1.水景植物的分类

不同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分为:水生、湿生(沼生)、中生、旱生。

水景植物根据其生理特性和观赏习性分为:水边植物、驳岸植物、水面植物。

(1)水边植物

主要的作用在于丰富岸边景观视线、增加水面层次、突出自然野趣。 北方:碧桃、樱花、月季、蔷薇、迎春、连翘… …

南方:水杉、蒲桃、榕树、羊蹄甲、木麻黄、椰子、落羽松、乌桕… …

水体边缘的植物配置既能装饰水面,又能实现从水面到堤岸的过渡, 在自然水体景观中应用较多。

(2)驳岸植物

水体驳岸的植物种植模式可多种形式。除用枝条柔软的植物弱化生硬的驳岸线条之外,还可种植灌木、地被、球根植物来进行驳岸美化。

驳岸的植物配置原则是既能使山和水融成一体, 又对水面的空间景观起着主导作用。

1)土岸边的植物配置, 应结合地形、道路和岸线布置, 有近有远, 有疏有密, 有断有续, 曲曲弯弯, 自然有趣。

2) 石岸线条生硬、枯燥, 植物配置原则是露美、遮丑, 在岸边配置合适的植物可使线条柔和多变。

3)水面植物

水面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植物体仅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而上部绝大部分挺出水面的一类水生高等植物。如德国鸢尾、黄菖蒲、花菖蒲、千屈菜等;

浮水植物:叶片飘浮在水面的一类水生植物。可延至稍深的水域种植, 叶漂浮在水面上, 点缀水景, 如萍蓬莲、睡莲、浮萍等;

沉水植物:植物体全部沉没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种类繁多, 有金鱼藻、茨藻、苦草等, 这类植物在景观效果上不会很明显, 但对水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合理加以利用。

11.2 水景植物的观赏性选择

水景植物的观赏性选择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色彩、 质地、 体量、

形态。

11.3水面植物的种植方式

水面植物的种植方式:自然式种植, 容器种植和种植床种植。

自然式种植——把植物直接种植在水体底泥中, 此种方法灵活多变, 可以充分结合驳岸与水体, 营造出自然美观的水景效果。

容器种植——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 再将容器沉入水中的种植方法。

此种植方式可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整体景观要求进行布置, 有利于精致小景的营造。

种植床种植——用材料围合一定面积的种植床来种植水生植物。

最大特点:可以较为有效地限定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 从而有利于保持水生植物景观的稳定性。

11.4 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 11.4.1湖泊

湖泊是景观中最常见的水体景观。

沿湖景点要突出季节景观,注意色叶树种的应用,以丰富水景。

湖边植物宜选用耐水喜湿、姿态优美、色泽鲜明的乔木和灌木,或构成主景,或花草、湖石结合装饰驳岸。

开阔湖岸的植物配置要注意远景、近景和孤植的种植方式。

11.4.2 池塘

为了获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池塘植物配置讲究突出个体姿态或利用植物来分割水面空间,以增加层次,同时也可创造活泼和宁静的景观.

11.4.3 溪涧

溪涧与峡谷最能体现山林野趣,溪涧中流水淙淙,在自然界中,这种景观非常丰富。

山石高低形成不同落差,并冲出深浅、大小各异的水池,造成各种动听的水声效果。植物配置因形就势,以增强溪流的曲折多变及山涧的幽深感觉。

11.4.4 堤、岛的植物配置

较大的水面中多设计有亭、榭、桥和岛等。水体中的设置堤、岛, 是划分水面空间的重要手段, 堤常与桥相连。

堤、岛的植物配置, 不仅增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 而且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 倒影成为主要景观。 环堤、岛以柳树为主, 间植侧柏、合欢、紫藤和紫薇等乔灌木, 疏密有致, 高低有序, 增加层次, 具有良好的引导功能。

11.5 湿地景观的植物配置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中包括了一些生长在水中和湿生土壤中的水生植物,还包括在水池和湖泊边缘生长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合理的搭配,在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持水土、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5.1湿地植物水岸线设计

在岸线及岸边一定范围内的植物种植就要注重和驳岸形式的搭配,植物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软化硬质的岸线,如在石质或木桩的驳岸边种植迎春、连翘、薜荔等垂枝和攀援型的植物,搭配一些不同高度的乔灌木,就能形成层次丰富的岸边景观。

同时结合空间、人流量等功能因素,创造合适的植物空间。

11.5.2湿地植物平面与立面设计 在水面上,植物的覆盖面积和留出的水面面积应该有合适的比例,根据需要选择种植密度和范围。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从生态、季相和美观上应该合理搭配。这样既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良性循环,又能在构图上刻画出一定的美感。

在立面上,湿地植物应该有高矮的搭配,形成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林冠线应有一定的起伏和变化,避免死板和僵硬。

11.5.3湿地植物季相与色彩设计

同一区域的水面植物盛花期应该有所不同。同一花期的植物,其色彩也应该不同。这样,植物景观才能保持四季景象丰富,层次丰富多样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