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华
摘
要:自从1985年的5国央行行长会议协议出台后,日本的食品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全球化生产和从海外进口原材料,
一些以前在日本国内购买的加工原料,如:果菜等农产品,也变成了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出现了食品产业的生产额不断增长,但是农业生产却在不断缩小,外国产原材料的进口量越来越大的现状。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增加的进口加工原料主要来自于东亚地区,尤其是来自中国。也可以说,由于在农产品贸易中作为投资方的日本和被投资方的中国都有利益可以获得,从而使得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不断扩大。
关键词:日本
食品产业
农业
中日贸易
合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食品产业全球化加快引起的日本食品产业的原料进口增加、海外生产扩大以及日本国内农产品市场缩小等问题,是日本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口扩大的关系
(一)顺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需求
回顾日本食品企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先后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以日本国内的劳动成本上升和实行变动汇率制为契机而兴起的;第二次是在1980年前后,随着加工食品市场的逐渐成熟,外汇市场日元升值的压力加大而形成的;第三次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是在日本按照乌拉圭回合协议削减加工品关税的背景下形成的。
食品企业向海外转移的加速,意味着食品产业的重要性在减弱,意味着食品企业开始疏远日本农业保护下的国产原料,开始将过度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向外转移从食品产业的现状看,米麦等加工食品原料的海外生产占很大比例,蔬菜等食品加工原料的生产大多数都转移到了劳动力便宜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日本的食品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期的情况下,如果要继续发展,则需要从没有竞争力的品
1
种开始,因此,逐渐转移到海外进行生产成为一种趋势【】。
一、食品产业全球化大环境下日本农业和食品
产业的生产、雇佣现状
日本的食品产业和农业的关系已经疏远十几年了。在此期间,食品系统和农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食品系统的主要变化是在食品产业的附加值形成过程中,国内农业所占比例下降,主要表现特征有:一是食品产业与本国农业资源分离;二是食品产业生产向海外转移;三是国际资源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日本食品产业在原料和加工食品上与海外合作。这样的变化导致从海外进口食品原料不断增加,日本国的原料生产停滞和农业发展缓慢。
按照国际分工的理论,一个国家出口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而进口生产效率低的商品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日本应该向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生产效率高的工业产品,然后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本国生产效率低的产品,如:加工用食品原材料等。各国都在国际市场上出口国际比价低的商品,进口国际比价高的商品,这种进出口的方向是有各国产业间的相对生产效率的高低来决定的。
随着日本收入弹性高的外食产业的增长,加工食品的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尤其倾向于使用低价的食品原材料,促使加工食品的生产转向海外,而且越是劳动密集型的通用性原材料的生产与加工,向海外转移表现的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就业人数减少,下降率为13.8%(沈益民:《近三十年世界人口普查和人口状况》)。实际上,农业的劳动力就业率减少比食品制造业更明显,近15年来农业就业人数减少了30%。
日本食品产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把本国国内缺乏原料资源需要劳动力密集型制造过程的没有优势的产品拿到海外进行生产成为一种趋势。
(二)扩大海外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贸易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日本食品企业纷纷前往中国开拓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1985-1994年中国食品工业的平均增长率大约是14%,这与日本以及NIES的直接投资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和泰国都是随着日本的投资增加,出口也变得快速增长,从1990年到1996年中国对日出口增长19.7倍,1990年到1999年增长27倍;从泰国出口到日本的冷冻蔬菜虽然比中国少,但是1990年到1996年增长15倍。也就是说,日本食品产业海外投资的特征是在被投资国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被返销进口。
二、日本食品产业海外生产的扩展与原材料进
-57-
【市场与贸易】农业经济2010/2三、日本农业应对新的食品系统采取的措施
日本的食品系统的原料供应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条是依赖从海外采购,另一条是依赖国内农业提供。与进口食品原料相比,日本农业的重要问题是生产费用比任何一个亚洲的出口国都要高。另外,由于受外汇变动引起的日元汇率上升和关税降低等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国内产品价格趋向于向国际价格接近。从加工原料的需求方面来看,在经济低迷和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需求趋于停滞,食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小幅度的价格下降不会引起需求的上升。这是助长低价格原料进口的背景之一,并且会对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带来影响。从供给方面来看,日元升值、劳动成本高、土地租金高、流通费用高等等,这些问题都使日本农业承受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如果这些费用增加部分不能转移到价格上的话,生产者就只能低价销售,无利可图。可以预见,今后如果在原料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效益不能够实现的话,日本就必须以改善生产来降低国产原料的成本,这就不是单单用地域循环理论可以解决了的问题。
日本农业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户均1.6公顷,经营规模相对零散,经营主体多是家族经营,种植的的作物种类多样。因此,只靠农业部门提高生产效率是不够的,还必须降低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成本。降低农产品成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需要对包括流通在内的整个食品系统进行改善。二是由于日本原料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技术上的差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需要培育和发展大型专业农户和生产团体。
三是可以利用日本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来生产一些国外难以生产的原料农产品(如特殊的作物种类、品种和质量等)。随着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健康意识、高档次意识和个性化意识的提高和加强,消费者对加工原料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给以多样化和高附加值为基础的日本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日本农业生产能否适应这样的市场需求,实现合理的高效率的原料供给体制,这要取决于日本农村产地和食品企业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说,为了增加企业对国产原料的需求,日本弄也要考虑是否拥有国外产地所没有的独自的生产技术,是否拥有品牌农产品和深受企业好评的原料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调整大葱的上市时期,进行产地间的调整以及开展安全性诉求等;一些本来已经消失了的日本国产红茶、传统蔬菜和地方品种重新获得评价,并且恢复生产。
在利用有机食品原料开展差异化生产的食品加工和餐饮市场上,竞争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因此,要解决日本农业问题,不但要重视原料生产,还要重视在食品企业和餐饮业实施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另外,生产与销售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市场机制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下,非市场的供应机制(公共部门的介入)可能是有效的。本文所说的公共部门对市场机制的介入,指的是采取政策的手段由地方政府的有关部
门(自治体)对原料的供给加以干预,即由地方自治体来指定原料生产者和加工企业,促进地产原料使用的扩大。同时,由地方自治体实施的地产农产品的购买对策和对地方企业的摊派对策也是公共介入的一种形式。
四、日中农产品贸易合作的意义
本文在结束时强调两点:第一点是食品企业和日本农业的合作要达到双赢。这是经过食品企业和生产者、农业团体以及流通商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生产者(农户)的努力经营和企业的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日本农业的效率性和生产能力,但政府为了在政策上引导企业使用国产原料,还需要在包括土地利用政策、品种改良(培育适应加工的品种)、降低生产资料费用、改善流通渠道和减少流通费等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支持措施。第二点是伴随着食品产业的全球化产生了一些贸易商的摩擦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生产调整和相互提供市场而得以解决。譬如,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大葱、香菇等3项进口农产品采取的临时紧急进口限制措施,最终通过政府协议避免了正式实施。2002年把上述3项农产品的生产计划改为由两国的民间生产企业共同协商的办法来解决。这也就是说,通过两国共同签署协议达到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
这个国际分工虽然是由于临时紧急进口限制措施的实施偶然引起的,但是建立两国有关人员共同协调机制来探讨国际分工问题,对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日本农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也为整个食品系统实现国际分工提供了经验。在日本国内想要做到所有的农产品都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因此,日中两国通过协调,把某个农产品或者品种交给对方生产时可行的,譬如,在国内生产需要保险度的野菜类和适应国内加工需要的原料,而把加工用原料蔬菜(牛蒡、甜菜等根菜类)交给中国生产,这样就可以扩大产业分工。另一个角度说,即使中国的蔬菜生产费用再低,也不可能提供日本所需的所有品种和充足的数量。因此,根据品种进行分工,然后保证其自由贸易,这无论是对日本农业还是对出口国都是有益的,可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出版社(日)齐藤修著《食品系统研究》[2]1999年日本食品系统学会报告品工业的国际化和经营战略)
[3]中国农业出版社(日)木南章《食品产业的国际分工与食品系统》
[4]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七辑)
[5]筑波书房期)
[6]筑波书房下渡敏治著《外汇变动和原料进口》(日本大学食品经济学科、食品经济研究,第29期)
●作者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外经中心110001
下渡敏治著《中国的外资食品企业直接投
资和效果》(日本大学食品经济学科、食品经济研究,第27
李正东著《世界农业问题研究》
(日)杉本义行著
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应对进口增加的对策和措施,《关于日本食品工业的全球化》(日本食品系统学会、日本食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