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计学复习82517

来源:华拓网
、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总体和总体单位?试举实际例子说明? (2) 什么是指标?指标和标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选择题 1单选题

(1) 社会经济统计的主要特点是() A社会性,总体性 B.抽象性,数量性

C抽象性,总体性

D.数量性,总体性

(2) 社会经济统计现象形成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A总体单位的大量性 性 D.总体单位的社会性

B总体单位间的同质性

C总体单位间的差异

(3) 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4) 已知某位教师的工龄是15年,这里的“工龄”是() A.变量 B.指标

C品质标志

D.数量标志

C每个工业企业

(5) 以产品等级来反映某种产品的质量,则该产品等级是()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品质标志

D.质量指标

(6) 某地区商业企业数、商品销售总额是()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2多选题

(1)统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实验设计法 B.大量观察法 C统计分组法 D.综合指标法 E归纳推断法

D.前者是离散

(2)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全国人口总数是总体 别男或女是品质标志表现

B每一户是总体单位 C人的年龄是变量 E 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指标

D性

(3) 下列变量属于连续变量的有()

A.某高校学生总数 身高 (某企业固定资产总值 D城乡居民 储蓄存款余额 E某市发生的交通事故总数。 (4) 下列各项中,属于指标的有()

A.某企业总资产额2000万元 B某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85分 C某地区国民 生产总值150亿元 D某居民户的人均支出500元/月 E某市年末就业人口 数 (5) 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出勤人数 D.人口密度 E合格品率

(6) 有一统计报告如下:某市国有商业企业 650家,职工总数41万人,上月的 商品零售额90亿元,职工平均工资额为1500元。其中,A企业的零售额为39 万元,职工人数820人,则报告中出现有() A总体 B总体单位 C标志 D.指标 E变量 三、判断题

(把\"V \"或\"X \"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 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总体单位 进行调查。()

(2) 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领域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3)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总体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4) 对某市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状况进行普查,该市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是数 量标志。()

(5)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 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6) 由于学生组成的总体中,“性别”这个标志是不变标志,不变标志是构成 总体的基本条件。()

一、简答

1. 总体:总体全称是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 多个别单位的全体。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全国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那么全国所 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

注:判断是否总体最重要的是其总体单位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构成总体的每个总 体单位至少要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其它方面的性质又是不同的。

2.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例如上述我们举出的总体 例子中的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注: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企业、机构、地域,也可以是行为或事物 二、 选择题

1. 单选题A B B D CD

注:单选题的第1题答案可以选两个A与D都是对的, 单选题的第4题答案可以选两个A与D都是对的 2. 多选题 BCD CDE ABCD ACE BDE ABCDE 三、 判断题 错错错错错错 一简答

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时期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数量。 时点指标反映社 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处状况的总量指标。

联系: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都是用来表明社会经济现象规模或水平的指标, 于总量指标。

都属

区别:时期指标可以累计相加,时点指标不可以累计相加;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 与计算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 系。

1.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 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 来 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女口:各种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 指标是指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 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 例

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女口:轻重工业比例。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

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用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 度。如:甲地职工平均收入是乙地职工平均收入的 1.3倍 二. 判断题(把\"V或\"X \"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 时期指标数值大小时期的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的间隔 长短成反比(X)

(2)

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 (X)

用总体部分数值与称为比例相对指标。

(3) 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 1: 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X) (4) 我国现在一年钢的产量,相当于1949年钢产量的460倍,这是动态相对指 标。(话

(5计划完成成度相对指标大于100%不一定是超额完成计划,而小于100%也不 一定未完成计划。(V

(6)北京全市人口,相当于5个左右的西藏人口数,这是比较相对指标。( V 三、 单选题

(1) 商品销售额、商品库存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出生人口数指标中,属于时点 指标的有(A) A.1个 (2) 是(A)

A.结构相对指标

B.2个 C.介 D.4个

某单位男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 65%,这个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3) 甲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比乙地区高 5%,这是(B) A.动态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4) 某厂女工人数与男工人数对比的相对数是(C)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5)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比上一年提高 8%,实际提高了 5%,则单位产品成 本的计划完成程度为(C) A.

5%/8% B.8%/5% D.(1+8%)/(1+5%)

C.(1+5%)/(1+8%)

(6)某企业计划单位成本上一年降低 3%,实际降低5%,则单位产品成本的计 划完成程度为(D) A.101.9% 四、 多选题

(1) 下列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有(ACE

A.工资总额 B.商业网点密度 C商品库存量 D.人均国民收入总值 额

(2) 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CD

A.人口总数 B.死亡人口数 C在校学生人数 D统计汇总银行存款余额 E. 年毕业学生人数 (3) 下列属于相对指标的有(ACE A.人口出生率

B.粮食产量

C产品合格率

D.平均工资

E人口密度。

E进出口总

B.167%

C.60%

D.97.9%

(4) 在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的有(ABCE

A.比较相对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E强 度相对指标F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5) 某市某年工业利润总额为10亿元,这是(CDE A.质量指标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总量指标 E时期指标 (6) 下列指标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AB) A.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机的数量 C钢产量

E粮食平均亩产量 五、 计算题

(一)某企业下属三个分厂2010年上半年产值计划完成情况如表 4-3所示。 表4-3三个分厂2010年上半年产值计划完成情况

第二季度 分厂 第一季度 实际总产 值/计划总产 万元 值/万元 实际 总产值 /万元 计划完成百分比(% (% 第二季度为 第一季度的 百分比 B.人均粮食产量

F时点指标

人均生活费支出

(甲) (1) A厂 B厂 C厂 合计 105 125 162 392 (2) 110 ;135 205 450 (3) 116 135 195 446 (4) 26 「30.3 43.7 100 (5 ) 105.4 100.0 95.1 99.1 (6) 110.5 108 120.4 113.8

要求:根据资料计算表中的数据,并指出(1)、( 4)、( 5)、( 6)栏是什么 指标? (1) 时点指标 (4) 结构相对指标 (5) 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 (6) 动态相对指标。

(二)某企业五年计划规定,最后一年的钢产量应达到 200万t,实际生产情况 如表4-4所示

表4-4某企业实际生产情况

第四年 第 第 季 季 度 30 「第五年 第 第 第 第四季度 季 季 度 度 50 60 季 第四季度 第 年度 年 钢产量/万t 第 年 第 年 第 季 度 40

130 135 度 135 20 50 度 65 75 要求:计算钢产量的计划完成程度及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钢产量的计划完成程度=(50+60+65+75十200X 100%=125% 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12-6=6个月

(三)某旅游公司五年计划累计接待游客 208万人,最后一年应接待游客50万 人,实际执行情况如表4-5所示。

表4-5某旅游公司五年实际执行情况 第三年 第 年度 年 第 上 半 年 年 下半 年 第四年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季度 季度 季度 季度 第五年 第一季 第二 度 季度 第三 第季度 四 接待 人数/ 43 45 22 25 11 12 12 12.2 12.8 13 13 14 万人 要求:分别用水平法和累计法计算计划完成程度及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1水平法

计划完成程度=(12.8+13+13+14 十 50 X 100%=105.6% 提前完成计划时间=12-2=6个月 2累积法

计划完成程度=(43+45+22+25+47.2+52.8 - 208 X 100%=112.98% 提前完成计划时间=60-54=6个月 (3)

某企业2012年某产品单位成本为620元,计划规定2013年成本降低

5%,实际降低7%,试确定2013年成本的计划数和实际数,并计算当年 的降低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数=620X( 1-5%) =589 (元) 实际数=620X (1-7%)=576.6元)

当年的降低成本计划完成程度=(576.6-589)X 100%=97.89%

(5) 甲地区201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0亿元,年平均人口 600万人,该年国 民生产总值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情况资料如表 4-6所示。 表4-6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情况

项目 国民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实际/亿元 150 13 84 53

又知该地区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138亿元,乙地区201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180亿元。利用以上资料,计算各种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第一产业 8.7%,第二产业56%,第三产业35.3%;

(2) 比例相对指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 1 : 6.46 : 4.08; (3) 动态相对指标:甲地区发展速度(GNP)= 108.70%;

(4) 比较相对指标=(150 - 180)X 100%=83.3% (5) 动态相对指标=(150- 138)X 100%=108.696%

(6) 强度相对指标:甲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2500元/人

(四)某百货公司6月份各天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257 276 297 252 238 310 240 236 265 278 271 292 261 281 301 274 267 280 291 258 272 284 268 303 273 263 322 249 269 295

(1) 计算该百货公司日销售额的均值、中位数和四分位数;( 2)计 算日销售额的标准差。

均值=8223- 30=274.1 (万元)

中位数=(273+272)十 2=272.5 (万元)

下四分位数=0.25 X 292+0.75 X 291=291.25 (万元) 上四分位数=0.75 X 261+0.25 X 258260.25 (万元)

S=966143.469 - 30=32204.78229

(五)甲乙两个企业生产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资料如下: 单位成本 总成本(兀) 产品 甲企业 乙企业 (元) 名称 A B 15 20 2100 3000 3255 1500 C 30 1500 1500 选用适当的平均方法计算三家企业的总平均成本,并比较哪个企业的总平均成本 高?并分析其原因。

甲企业:

甲产品:2100/15=140 乙产品:3000/20=150 丙产品:1500/30=50

总平均成本=(2100+3000+1500)/(140+150+50)=19.41

乙企业:

甲产品:3255/15=217

乙产品:1500/20=75 丙产品:1500/30=50

总平均成本=(3255+1500+1500)/(217+75+50)=18.29

甲企业的总平均成本高。

原因是:甲企业的总成本更高的同时总产量还低一些

(六) 一种产品需要人工组装,现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组装方法。 为检验哪种方法 更好,随机抽取15个工人,让他们分别用三种方法组装。下面是15个工人分别 用三种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内组装的产品数量(单位:个):

方法B 方法C

方法A 129 125 130 126 129 168 126

165 130 127 170 131 126 165 130 128 164 129 127

127 168 126

164 127 128

127 162 128

163 127 125 166 128 126 167 128 116

125 166 126

165 132 125

(1)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评价组装方法的优劣?

(2)如果让你选择一种方法,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试说明理由。

164 167

对比均值和离散系数的方法,选择均值大,离散程度小的。 方法A方法

B 方法C 平均值分别为: 165.6 128.7333333 125.5333333 标准 差分别为: 2.131397932 1.751190072 2.774029217 离散系数:

VA=0.01287076, VB=0.013603237,VC=0.022097949 均值 A方法平均值最大, 同时A的离散系数也最小,因此选择 A方法。

(七)对10名成年人和10名幼儿的身高(厘米)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166 169 172 177 180 170 172 174 168 173 成年

幼儿组 68 69 68 70 71 73 72 73 74 75

(1)要比较成年组和幼儿组的身高差异,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测度值? 为什么?

(2)比较分析哪一组的身高差异大?

用离散系数,因为其消除了不同组数据水平高低的影响。 V成年组=0.024 V幼儿组=0.035

所以幼儿组的身高差异大

1.判断题(把\"V\"或\"x \"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 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一定大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

(2) 在抽样推断中,全及总体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样本指标是一个随 机变量。()(3) 在缺少总体方差的资料时,也可以用样本方差资料来代替,以计算抽样误 差。() (4)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则降低了抽样估计 的精确程度。()(5) 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有三个:无偏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6)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抽样误 差的概率度。()2.单选题

(1) 在抽样调查中,无法避免的误差是() A.登记性误差

B系统性误差

C极限误差

D随机误差

(2) 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准确性原则

B随即原则 C可靠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3) 某工厂连续生产,在一天中每隔1h抽出10min的产品进行检验,这种抽查 方式是()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4) 在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当抽样平均误差缩小一半时,样本单位数应为原 来的。 A.2 倍 B.3 倍 C.4倍 D.1/4 倍

(5) 反映抽样指标与全及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A.概率度B抽样误差系数 C抽样平均误差 (6) 在抽样推断中,样本容量()

A越少越好 B越多越好 C取决于统一的抽样比例 性的要求 3多选题

(1) 抽样法的基本特点有()

A.根据部分实际资料对全部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估计 B.深入研究某些复杂的 专门问题 C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中抽选样本单位 D调查单位少,调查范 围小,了解总体基本情况 E抽样推断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2) 抽样估计中的抽样误差()

A.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B.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式来消除的 C是可以事先 计算出来的 D是只能在调查结束后才能计算的 E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3)在抽样推断中()

A.全及总体是唯一确定的 B总体参数只能有一个 计量是随机的 E总体参数是随机的

C统计量是唯一确定的

D.统

D.取决于对抽样推断可靠 D抽样极限误差。

(4) 要增大抽样估计的置信程度,可采用的方法有()

A.增加样本容量 B.缩小抽样误差范围 C扩大抽样误差范围 D.提高估计精确 度E降低估计精确度

(5)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的具体方法有()

A.简单随机抽样 B.重复抽样C不重复抽样D.等距抽样E.非概率抽样 (6) 抽样推断的组织形式有()

A.重复抽样B.不重复抽样 C随机抽样D.分层抽样 E等距抽样F.整群抽样 4计算题

(1)某灯泡厂1月份生产灯泡10万只,抽取1%。做寿命检验结果如表7-11所 示。

7-11寿命检验结果

灯泡寿命/h

抽检灯泡数/只

900以上 900-950 950-1000 1000-1050 1050-1100 1100-1150 1150-1200 1200以上

合计

1 2 3 20 34 26 10 4 100

按规定这种灯泡寿命达到和高于 1000h

的为合格品。根据以上资料计算灯泡寿命 的抽样平均误差和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2)已知某果园某种果树每株产量服从正态分布,随机抽取

222.2 190.4 201.9 204 256.1 236

6株计算其年产量(单位:kg)如下:

试以95%的置信程度,估计全部果树的平均年产量的置信区间。

(3)

户,算得平均每户每月需要商品

某一商店为了了解居民对某种商品的需要,随机抽查了 100

10kg,标准差3kg。如果这个商店供应10000户,问最少应准备多少该商品才能以 99%的置信程度满 足要求。

(4)

调查了几处共400头,得岀每头奶牛的平均年产奶量为 以95%的置信程度估计该地区奶牛全年总产奶量的置信区间。

某地区共有奶牛2500头,随机

3000kg, 标准差为300kg,试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产值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5)

值,过去的经验显示

正确的范围在1.6以内,置信程度为0.95,试问样本中应包含多少个样品?

我们希望从随机样本的n个观察值中估计总体均(7 =12.7如果希望估计 卩

(6)

铁板制造商想估计每平方米产品质量的方差。由 作为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部分,某锻51个样品

组成的一个随机样本所给岀的方差为

0.021。试求岀

7

2

的置信程度为95%的置信区间

1、

(1) V (2)V ( 3)V

(4 )V

(4)C

(5)

C

(5) (6) D

2、

(1)

D (2) B (3)B

3、

(1)

ACDE (2) ACE (3) ABE (4) ACE (5)BC (6)CDEF

4、

(1)

灯泡寿命的抽样平均误差

在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

; -

Ux=

Jn

=53.63 - ■■■ 200 =3.792 (小时)

2

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 灯泡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在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

Ux

—)=3.754 (小时)

V n(N -1)

(N

n

Ux

P(— P) =1.972%

n P(1_P)(N_n) =1.952%

n(N -1)

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

Ux

? =0.05(2) 已知n=6<30,所以该样本服从 n-1的t分布,1-:• =0.95

x= (222.2+190.4 +201.9 +204+ 256.1 +236 十6=218.43

匚=24.53 查表可知:t =2.571 所以置信区间为X「. —— = ( 190.22,246.64)

2 2 n 所以全部果树在置信度 95%的条件下,平均年产量的置信区间为

246.64kg。

(3)已知X=10,S2=9, n=100,从而选择Z统计量,由1- =0.99 以

置信区间为x - Z2 -n

190.22kg至

:- =0.01所

=10 _ 2.68 X 3/10= (9.196,10.804) 10.804X

10000=108040kg最少应准备108040kg该商品才能以99%的置信程度满足要求 (4) =0.05

已知 S=30Q n=400, 1- =0.95 Z==1.96 所以置信区间为

~2

:

X _ Z 一 =3000 _ 1.96 X 300/20=(3000 一 26.95)=(2973.05, 3026.95) kg 以 95%的置信程度该地区奶牛全年总产奶量的置信区间为

(2973.05, 3026.95) kg

2

2

(5)

n=Z — =242 样本中应包

~2

CT

已知二=12.7,厶=1.6, =0.05 =1.96,

㊁匚

含242个样品

(6) 已知n=51>30,所以服从自由度为50的2分布 所以置信区间为 (2

:(n-1)

2 2

(n_1)S,

1

—) =0.0147< b <0.0325

2

: (n-1)

1糖厂用自动打包机打包,每包标准重量是

100千克。每天开工后需要检验一次打包机工作是否正

常。某日开工后测得9包重量(单位:千克)如下:

99. 3 98. 7 100. 5 101. 2 98. 3 99. 7 99. 5 102. 1 100. 5

已知包重服从正态分布,试检验该日打包机工作是否正常

(a= 0. 05)?

2某种大量生产的袋装食品,按规定不得少于 3装配一个部件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下:

250克。今从一批该食品中任意抽取 50袋,发现有6

袋低于250克。若规定不符合标准的比例超过 5%就不得岀厂,问该批食品能否岀厂(a= 0. 05)?

所关心的问题是哪一个方法的效率更高。 劳动效率可以用平

均装配时间反映。现从不同的装配方法中各抽取 12件产品,记录各自的装配时间(单位:分钟)

甲方法:31 34 29 32 35 38 34 30 29 32 31 26

乙方法:26 24 28 29 30 29 32 26 31 29 32 28

两总体为正态总体,且方差相同。问两种方法的装配时间有无显著 不同(a= 0. 05)?

4调查了 339名50岁以上的人,其中205名吸烟者中有43个患慢性气管炎,在134名不吸烟者中有

13人患慢性气管炎。调查数据能否支持“吸烟者容易患慢性气管炎”这种观点

(a= 0. 05)?

1糖厂用自动打包机打包,每包标准重量是

作是否正常。某日开工后测得

100千克。每天开工后需要检验一次打包机工

9包重量(单位:千克)如下:

(a= 0. 05)?

99. 3 98. 7 100. 5

解:H0:尸 100; H1:卩工 100

经计算得: = 99.9778 检验统计量:

x

101 . 2 98. 3 99. 7 99. 5 102. 1 100. 5

已知包重服从正态分布,试检验该日打包机工作是否正常

S= 1.21221

丄 X — % 99.9778 -100 t :

S n = 1.211= -0.055

当a= 0.05,自由度n — 1 = 9时,查表得 (° )= 2.262。因为t < 落在接受区域,故接受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说明打包机工作正常。

,样本统计量

22

2某种大量生产的袋装食品,按规定不得少于

能否出厂(a= 0. 05)? 解:解:H0: nW 0.05; H1 : n>0.05

已知:p = 6/50=0.12 检验统计量:

250克。今从一批该食品中任意抽取 50袋,

发现有6袋低于250克。若规定不符合标准的比例超过 5%就不得出厂,问该批食品

0.12-0.05

0.05 1-0.05

50 =2.271

3装配一个部件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配时间(单位:分钟)如下:

所关心的问题是哪一个方法的效率更高。 劳动效率

12件产品,记录各自的装 可以用平均装配时间反映。现从不同的装配方法中各抽取

甲方法:31 34 29 32 35 38 34 30 29 32 31 26

乙方法:26 24 28 29 30 29 32 26 31 29 32 28 两总体为正态总体,且方差相同。问两种方法的装配时间有无显著不同 解:建立假设

(a= 0. 05)?

Ho:山―(-2=0

Hi:山―毘工 0

总体正态,小样本抽样,方差未知,方差相等,检验统计量

Xi 〜X2

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

ni = 12 , n2=12 , Xi = 31.75, Si = 3.19446 , X2 = 28.6667,

S2 =2.46183。

2 2

sj-1…1八 n n2 -2

2< 2

12

- 0.

192216 12

- O.

171067

=

8.1326

12 12—2

X

1 -2

X

=2.648

a= 0.05 时,临界点为

+n2-2 )= t0.025 (22 )= 2.074,此题中 t > tg,故拒绝

原假设,认为两种方法的装配时间有显著差异。

4调查了 339名50岁以上的人,其中

种观点(a = 0. 05)? 解:建立假设

205名吸烟者中有43个患慢性气管炎,在 134名不

吸烟者中有13人患慢性气管炎。调查数据能否支持“吸烟者容易患慢性气管炎”这

H0: nW n; H1: n> n

p1 = 43205=0.2097 n1=205

检验统计量

p2= 13/134=0.097 n2=134

(P1 — P2 )—d

z =

P^^PJ+P2(^P2 ) V n1 n2 (0.2098-0.097)-0 0.2098 1-0.2098 V

=3

当a= 0.05,查表得Z:. = 1.645。因为Z >乙.,拒绝原假设,说明吸烟者容易患慢性气管炎。

0.097 1 -0.097

134

205

1.判断题(把\"V\"或\"x \"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 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一个严格的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X )

(2) 相关系数为+1时,两变量完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两变量完全负相关。 (V)

(3) 相关系数等于零时,两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X)

(4) 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 系;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V)

(5) 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都可以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X) (6) 利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的直线回归方程,要求实际测定的所有相关点和直线 上点的距离平方和为零。(X 2.单选题

(1) 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类型有(A) A.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B.相关关系和随机关系

C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D.

(2) 存在相关关系的两变量间关系的性质是(C)

A.因果关系 B.共变关系C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共变关系 式表现的因果关系

(3)

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不固定,这种关系属于( A相关关系 B.函数关系 C回归关系 D.因果关系 (4) 在相关关系中,要求相关的两变量(C)

A.都是随机变量 B.都不是随机变量 C.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D.自变量是随机变 量

(5) 降雨量与农作物亩产量之间的关系是(B) A.函数关系 B.相关关系 C随机关系 D简单关系 (6) 正相关的特点是(C)

A. 当自变量的值变动时,因变量的值也随着变动

D.以共变的形

当自变量A)

B. 当自变量的值变动时,因变量的值不随着变动 C. 当自变量的值增加时,因变量的值也随着增加 D. 当自变量的值增加时,因变量的值反而减少

3多选题

(1)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中(A、D) A据同一资料,相关关系只能计算一个 B. 据同一资料,相关关系可以计算两个 C. 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只能配合一个

D. 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不同,可能配合两个 E. 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均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无关 (2) 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有(B、C、E)

A.两变量不是对等的 B.两变量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 C相关系数有正负 号 D.两变量都是随机的。E.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是介于0-1的数 (3) 测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有(ABC A.编制相关表 B.绘制相关图 C对客观现象作定性分析 D.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E.配合回归方程

(4)下列属于正相关的现象有(ABE

A.家庭收入越多,其消费支出也越多 B.某产品产量随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 增加

C流通费用率随商品销售额的增加而减少 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工时随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而减少 E产品产量随生产用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而减少 (5)下列属于相关关系的有(BCDE

A.圆的半径长度和周长的关系 B.农作物收获和施肥量的关系 C商品销售额和 利润率的关系 D.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的关系 E家庭收入多少与消费支 出增长的关系 4计算题

(1)某企业机床使用年限与维修费用的资料如表 10-5所示

表10-5某企业机床使用年限与维修费用的资料

序 号 机床使用年限X/ 年 年维修费用y/ 元

1

2 400 540 520 640 740 600 800 700 760 900

2

3 4 5 6 7 8 9 10

2 3 4 4 5 5 6 6 6

要求:

1)根据资料做出该企业机床使用年限与维修费用相关关系的散点 图。

谨企业丹血梗用耳融勺強詳

曙用相工吴轴刨^点圍

电味他郵漏£乘

2)计算机床使用年限与维修费用之间的相关系数

机床使用 骨口. 序号 年限X/年 年维修费 用y/元 X2 4 4 9 16 16 25 25 36 36 36 AYA2 160000 291600 270400 409600 547600 360000 640000 490000 577600 XY 800 1080 1560 2560 2960 3000 4000 4200 4560 5400 1 2 2 3 4 4 5 5 6 6 6 400 540 520 640 740 600 800 700 760 900 2 3 4 5 6 7 8 9 10 810000 合计 解:,

43 6600 207 4556800 30120 ,xy「“ y

曲》x? —(Z x九n瓦y2 -侃y )

(10*30120)—(43* 6600)

10*207 -43 *

用SPSS也可得:

相关性 -0.826

2

2

10*4556800 -6600

机床使用年 限X/年 机床使用年限 x/年 年维修费用 y/元 Pears on 相关 性 1 .826 显著性(双侧) .003 N 年维修费用 y/ Pears on 相关 元 性 10 .826 10 1 显著性(双侧) N .003 10 10 (2) 12名学生的英语编班测验分数与英语期末分数的资料如表 10-6所示。

表10-6 12名学生的英语编班测验分数与英语期末分数的资料

学生编号 编班测验分数X/分 英语期末分数y/分

1

51 52 59 45 61 54 56 67 63 53 60 65

75 72 82 67 75 79 78 82 87 72 96 8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要求:计算两次英语分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并说明相关的密切程度如何。

9 9 o CD m g (N 00 寸 m co 00 co io 9 00 CO 8 in 爭 9 CO 00 寸 s s 00 coT— m m 9 m6 OJ 00 m\\— 寸 (N 6 CXI s T— T— 9 s 9 m \\— ID 9 尊 9 mCXI 10 \\— ID CXI CXI6 卜 6 CD s CD T- CXI § o CXI g s 績 m g CXI CM 9 CO9 s CXI \\ 6CO co— g 尊 g6 CO9 00 9 m CXI 爭 CXI CO 仝 舔A in CN CXI s 00 卜 in O 00 s 00 CN 9 6 9 6 00 6 駕£ w x pCXI IO 6 IO io 寸 T— CO io 9 9 3 910 卜 9 9 CO IO O 9 9 00 9 彖 T— CXI 00 寸 g 9 卜 00 6 o T— T— CM 云 Mn > H

9e 、0

z 寸

961

9899

*CXIT

*

089—

卜 *

cxlLr 编班测验分数X/ 分 编班测验分数X/分 Pearson相关性 英语期末分数y/ 分 1 ** .736 .006 12 ** 显著性(双侧) N 英语期末分数y/分 Pearson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2 1 .736 .006 12 12 0.5 ::: r =0.736 ::: 0.8= 两次英语成绩之间显著相关;

(3)某市2008-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收入情况如表

-7所示(a =0.05)。

10

表10-7某市2008-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收入情况

年份/年 人均收入x/万元 人均消费支出y/万元 2008 5.2 5.9 6.8 7.6 8.1 9.5 4.1 4.8 5.2 6.3 6.2 8.1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要求:

1)计算相关系数

年份/年 人均收入 人均消费 支出y/万 元 X/万元 xA2 yA2 xy 2008 5.2 5.9 6.8 7.6 8.1 9.5 43.1 4.1 4.8 5.2 6.3 6.2 8.1 34.7 27.04 34.81 46.24 57.76 65.61 90.25 321.71 16.81 23.04 27.04 39.69 38.44 65.61 210.63 21.32 28.32 35.36 47.88 50.22 76.95 260.05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合计 解:

n,xy_' x' y r :

n' x2 _ ' x 2, n' y2 八 y 2

6*260.05-43.1*34.7

6* 321.71 -43.1 * 6*210.63-34.7

用SPSS分析得:

2

2

相关性 人均消费支岀y/ 人均收入x/万元 人均收入x/万元 Pearson相关性 万元 ** .983 .000 1 显著性(双侧) N 人均消费支岀y/万元 Pearson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6 ** .983 6 .000 6 6 2)确定人均支出对人均收入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人均收入每增加 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多少?

解:设:人均支出对人均收入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 = a • bx

1000元时,

年份/年 人均收入 x/万元 人均消费 支出y/万 元 xA2 yA2 xy 2008 5.2 5.9 6.8 7.6 8.1 9.5 4.1 4.8 5.2 6.3 6.2 8.1 34.7 27.04 34.81 46.24 57.76 65.61 90.25 321.71 16.81 23.04 27.04 39.69 38.44 65.61 210.63 21.32 28.32 35.36 47.88 50.22 76.95 260.05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合计 43.1 用SPSS分析得:

系数非标准化系数 模型 1 (常量) 人均收入x/万元 a.因变量:人均消费支岀y/万元 a 标准系数 试用版 B -.617 .891 标准误差 .610 .083 t -1.011 Sig. .369 .000 .983 10.696 =0.891

— -b一 =-0.617

y

=人均支出对人均收入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0.617+0.891x

=人均收入每增加1000元时,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891元; 3)确定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时,人均消费支出是多少。 解:x=11 时,y=-0.617+0.891*11=9.184

(4)根据某部门5个企业产品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的资料得出一下计算结果(单

位:万元):刀xy=172780,刀x=2740300,刀x=3510,刀y=11067.25,刀y=213.5

2

2

要求:计算产品销售额与销售利润的相关系数。

n' xy x' y

2

2

解:

r

2

n' x _、x 2., n' y _、y

5*172780-3510* 213.5

二 0.987

5* 2740300 -35102 * \\5* 11067.25 -213.52

(5)某地区2005-2009年各年的人均收入与商品销售额的资料如表 10-8所示。

表10-8某地区2005-2009年各年的人均收入与商品销售额的资料

年份/年 人均收入/元 商品销售额/亿元 2005 600 88 2006 2007 2008 640 700 780 92 99 103 2009 880 110 要求:

1)计算相关系数,并说明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 解:用SPSS分析得:

相关性 商品销售额/亿 人均收入/元 人均收入/元 Pearson相关性 元 1 ** .989 .001 显著性(双侧) N 商品销售额/亿元 Pearson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5 ** 5 .989 .001 5 5 =r = 0.989,为正方向,且r =0.989 • 0.8=高度相关;

建立回归直线方程,并说明回归系数

b的经济含义。

解:设商品销售额对人均收入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 = a bx

(商品销售额单位与人均收入单位均为:元 )

用SPSS分析得:

n》xy—为 y b — n' x2 - ' x 厂

=7698412.698 a y a = n ' x -b n =4.297 系数非标准化系数 a 标准系数 试用版 模型 1 (常量) 人均收入/元 a.因变量:商品销售额/元 B 4.297E9 7698412.698 标准误差 4.767E8 655743.212 t 9.014 Sig. .003 .001 .989 11.740 -■商品销售额对人均收入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回归系数b的经济含义是:该地区人均收入每增加

y=4.297+7698412.698x 1元,商品销售额对应增加

7698412.698

丿元。

估计人均收入为1500元时的商品销售额。

解:当 x=1500 时,y=4.297+7698412.698*1500=11547619051.297 元 115.48 亿元

1 •给出某市场上四种蔬菜的销售资料如下表:

销售额(元) 品种 基期 白菜 黄瓜 萝卜 西红柿 合计

个体价格 计算期 指数(%) 880.0 448.0 308.0 403.2 2039.2 1008 475 288 510 2281 112.50 95.00 90.00 125.00 — (1) 用计算期平均指数公式编制四种蔬菜的价格总指数; (2) 利用本题的资料和计算结果,试建立适当的指数体系, 并就蔬菜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2.某厂的商品销售情况如下表,试对商品销售额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商品 名称 (甲) 甲 计量 单位 销售量Q 基期 Qo 报告 期Q1 (2) 销售价格P 基期 报告期 P0 (3) 50 P1 (4) 60 (乙) (1) 千克 1000 1200 乙 丙 丁 公尺 公升 件 2000 700 500 1800 700 750 10 60 32 11 55 30 合计

解:用计算期加权的调和平均指数公式编制四种蔬菜的价格总指数

用计算期加权的调和平均价格指数公式为

作表格计算公式元素:

计算期 销售额 品种 个体价 格指数 qp/i P (元) qp (%) i P 白菜 黄瓜 萝卜 西红柿 合计 1008 475 288 510 2281 112.5 95 90 125 — 896 500 320 408 2124 2.①销售额指数 销售额增加量

艺 plql-艺 p0q0=152800-128000=24800 (元) ② 销售量指数

因销售量变动而使销售额增加额

艺 p0q1-艺 p0q0=144000-128000=16000 (元)

③ 销售价格指数

因销售价格变动而使销售额增加额

艺 plql-艺 pOq仁 152800-144000=8800 (元) ④ 从相对数验证二者关系 119.375%= 112.5% X 106.11 从绝对数验证二者关系 24800= 16000+ 88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