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虾生态养殖技术报告

虾生态养殖技术报告

来源:华拓网


长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规程示范与推广项目技术报告

首席专家:向保明

一、引言

青虾,俗名河虾,学名日本沼虾,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淡水虾类之一。长虾系生活在长江水域的青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食性杂、经济价值高。我市青虾养殖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市养殖面积5万多亩,是我市渔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个新亮点,是广大渔农理智的选择,也是各级重点扶持的比较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优先发展产业项目。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户实行的是自繁自养、一年一套一年累代养殖方式。同时,放养密度偏高、生产过程控制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品质下降、商品规格偏小,影响市场价格,影响经济效益。长虾与目前渔农自繁自养的青虾相比,具有个体大、产量高、抗病力强、口感好、外观佳等优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青睐。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潜在需求巨大。通过实施本项目实现了批量提供优质长虾,更好地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二、项目目标与任务

2006年,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财政厅下达给我站的“长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规程示范与推广”(项目编号PJ2006—38)。项目实施期限为2006-2007年两年,主要指标:示范推广长虾池塘主养面积4000亩,亩均产量80kg;混养面积6000亩,亩均产量35kg;繁育虾苗3亿尾;组织技术培训100人次。 三、项目执行情况与成效 1、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2008年3月18日,共采集长虾1470.6公斤,其中抱卵虾697公斤,规格230-350只/公斤,幼虾773.6公斤,规格1100只/公斤。由于采用了网簖网箱冲水式捕苗新技术,克服了拉网捕捞规格不齐,幼体损伤大等缺陷,提高了青虾育苗水平,节省了亲本用量。 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2007年该项目实施面积10322亩,其中主养面积4170亩,青虾总产459534千克,亩均单产110.2千克,上市率76%;混养6152亩,青虾总产230700千克,亩均单产37.5千克,上市率83%;繁育虾苗3.11亿尾。2007年项目区总产值3946.1万元,亩均产值3823元;总毛利23.44万元,亩均毛利2281元;增收节支425.14万元,亩均增收节支411.9元。围绕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4期,受训260人次。项目全面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6个苗种繁育点和20个示范户,均建立健全档案。先后在《农业装备技术》、《京江晚报》和镇江、丹徒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6次。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统一品牌营销策略,如丹徒统一打出了“堰水”牌长虾;丹阳统一打出“香草河”牌长虾等,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同时,对规范生产行为、提高产品品质和提高水产品食用安全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项目技术方法、路线和方案: 2.1技术方法

2.1.1、以典型示范引导项目实施。项目采取典型示范和效益驱动的办法,引导发展,全面落实项目任务。以丹阳延陵和丹宝埝等为示范基地,向面上推广。实行了三项制度和三定管理方法。三项制度是:日记制度。即企业基地和20个示范户,实行一塘一本,全程记录。巡查制度。项目组成员定期到实施点检查,重点查池塘日记、看水质观察亲体和幼体生长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报表制度。示范户每二周直接上报情况报表一份,项

目组结合报表反映情况和巡查情况,及时编印简报,发送到各实施点,指导项目实施。三定是:定人、定时、定点。即项目组和重点乡镇水产站均明确专人、分片包干、定期蹲点亲自操作。二是统一管理要求。实施小组根据丹徒、丹阳各地项目塘口具体情况,按超标准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不同放养模式和饲养管理措施。从池塘选用抓起,统一放养模式,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采集和调动亲本等。

2.1.2、以把握重点提高项目效果,因地制宜制定放养模式,面上推广混养模式:青虾全年分二次放养,1~2月,667m2放养规格为2~3cm的幼虾10Kg~12Kg;5~6月667m2放养抱卵亲虾2~3Kg。河蟹在2月底前放养完毕,规格为120只/ Kg~160只/ Kg,667m2放养500~600只。黄颡鱼放养时间3~4月,667m2放养130尾~150尾,规格体长3cm~5cm。同时,套养少量其它鱼类。

2.1.3、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规范项目管理。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列账目,单独核算,资金使用按照工作量和工作要求做好预算,分阶段检查考核工作进度和资金使用效果。 2.2技术路线图:

健康养殖技术路线示意图(略) 2.3实施方案 2.3.1实施内容

规模应用长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确保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以产业化服务为纽带,实现技术与基地的结合、产品与市场的连接;以丹阳陵口、珥陵和丹徒区横塘湖、徐巷地区为重点,建成四大长虾主混养基地。

采集、筛选长虾抱卵虾,规模繁育长虾苗,解决青虾品种退化问题,为青虾养殖实现良种化。以市水产站水产良种繁育中心和江苏镇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长虾繁育基地,为项目实施区提供优质价廉良种青虾苗。

规模推广池塘生态修复技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人为创造适宜的生态条件,保持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有机体微生态平衡,促进养殖对象健康、快速生长。通过套养鳜鱼除野,实行健康养殖,提高产品品质和食用安全性。每667m2放养体长为5cm~10cm的鳜鱼10~15尾。

规模应用虾鱼蟹混养技术。主要养殖模式:1月~3月,每667m2放养全长为2cm~3cm的长虾3~4万尾;1月~3月,每667m2放养规格为100只/kg~200只/kg的河蟹330~350只;7月,每667m2放养体长为5cm~10cm的鳜鱼10~15尾。

选用全价营养的配合饲料,如选用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上海大江等品牌饲料,合理投喂。

进行不同放养模式养殖效果对比试验,探求新的更佳养殖模式。 2.3.2 实施地点与规模

经过2年实施,总面积发展1.0万亩,养殖基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丹阳陵延、陵口,丹徒区宝埝、荣炳地区和沿江地区。6个繁殖点,分别位于丹徒区宝埝镇徐巷、绿食,荣炳镇曙光村和江心;丹阳延陵镇后蒙、小吕庄村。由项目组统一采集和调运长虾后备亲虾和抱卵虾,确保了青虾规模繁育的成功。

四大长虾主混养基地:丹阳延陵、珥陵、丹徒区徐巷、绿食,面积3200亩。 长江亲虾苗繁殖量:2006年5000万尾,2007年3亿尾。示范点:示范点:2006年,丹阳延陵、陵口、丹徒区徐巷、绿食面积分别为300亩、300亩、500亩和500亩。2007年,丹阳延陵、陵口、丹徒区徐巷、绿食面积均为800亩。 丹徒区项目任务:经过2年实施,总面积发展0.7万亩,养殖基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丹徒区宝埝、荣炳和沿江地区。种苗繁育供应基地建于丹徒区宝埝巷特种水产养殖场和绿食村。二大长虾主混养基地:丹徒区徐巷、绿食村。长江亲虾苗繁殖量:2006年2000万尾,2007

年1.5亿尾。

示范点:2006年,丹徒区徐巷、绿食村面积各为500亩。2007年,丹徒区徐巷、绿食村面积各800亩和800亩。 项 目 任 务 分 配 表

单 位 2006年 荣 炳 宝 埝 高 资 高 桥 江 心 合 计 100 800 1500 主养 200 500 混养 500 500 200 300 主养 1000 1000 300 200 500 3000 4000 面 积(亩) 2007年 混养 1000 1000 1000 500 考核指标:

示范推广长虾池塘主养3000亩,亩产80kg;混养4000亩,亩产35kg;繁育虾苗1.5亿尾;组织技术培训150人次。 丹阳项目任务:经过2年实施,总面积发展0.3万亩,养殖基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丹阳延陵、陵口。种苗繁育供应基地建于市丹延陵。二大长虾主混养基地:丹阳陵口、延陵。长江亲虾苗繁殖量:2006年1000万尾,2007年0.5亿尾。

示范点:2006年,丹阳陵口、延陵面积各为300亩。2007年,丹阳陵口、延陵各为800亩。

项 目 任 务 分 配 表

单 位 2006年 陵 口 延 陵 合 计 主养 100 100 200 混养 500 500 1000 主养 500 500 1000 面 积(亩) 2007年 混养 1000 1000 2000 3、项目各年度技术方案执行、完成情况

2006年,示范推广长虾面积4018亩,其中主养1212亩,亩产83kg;混养2806亩,亩产36kg;繁育虾苗0.6亿尾;组织技术培训50人次。2006年渔业总产值1186.18万元,亩平产值2952.18元;总毛利569.71万元,亩平毛利1417.9元;投入产出比为1:1.92(未扣除劳动力成本);增收节支额166.9万元,亩增节支收415.3元。

2007年养殖面积10322亩,青虾总产69.02万kg;其中主养4170亩,放养青虾种苗2.46亿只,放养总斤两45635kg,平均规格0.52万只/kg,亩均放养5.7万只、10.9kg;收获青虾45.95万kg,亩平均110.2kg,收获平均规格235只/kg;混养6152亩,亩均放养青虾种苗5.02万只,亩均放养幼蟹474只,平均规格175只/kg,收获青虾23.07万kg,亩平均37.5kg,收获平均规格225只/kg;

年份 2006年 2007年

考核内容 增 减 考核 指标 完成 实绩 增减 数量 百 分 率(%) 面积 1000 1212 +212 +21.2 4000 4170 110.2 6152 37.5 3.11 260 +170 考核 指标 完成 实绩 增减 增减百分率(%) 数量 +4.3 ① 主养 (亩) 产量 80 83 +3 +3.8 80 (kg/亩) 面积 (亩) 产量 35 36 (kg/亩) ②苗种繁育(亿尾) 0.5 ③技术培训(人) 0.6 2500 2806 +306 +0.1 +0.1 +12.2 6000 推广 混养 面积 +30 +37.7 +152 +2.5 +0.11 +160 +2.5 +20 35 +7.1 20 3 +3.7 100 +160 表二、项目2006与2007年度技术方案执行、完成情况统计表 4、项目成果(包括技术组装和技术创新)及自我评价

项目成果:在本项目实施中,主要开发与形成了三项成果:一是形成与完善了长虾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二是形成与建立了长虾规模高效养殖基地。三是形成与提升了长虾生态养殖技术。技术创新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4.1、规模化繁育长虾良种。丹阳和丹徒6个苗种繁育点和20个示范户,繁育点面积780亩,养殖育苗面积1550亩,2007年育苗量达3.11亿尾,为面上推广应用长虾良种奠定了种子基础。

4.2、大面积推广长虾良种。长虾已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认可。每年呈现出抢购长虾苗局面,全市推广养殖面积达2万多亩其中集中连片的有:丹阳延陵、陵口、丹徒区徐巷、绿食、上党等地。

4.3、规范化提高养殖生态安全。通过实施标准规范了生产行为。一是规模化应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项目实施区广大养殖户目前普遍使用利生菌、EM菌、活菌硬壳宝等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二是应用优质水草修复养殖水体,大大改善了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向养殖生产零排放目标迈进。三是应用微孔增氧技术,2007年丹阳市延陵镇小吕庄村青虾养殖户梅永方,在项目课题组的引导和支持下,新上微孔增氧设备,应用面积4个池塘20亩面积,一次投资1万元,使用年限4年左右。优势初步显现:省电,今年主要生产季节20亩共省电800多元;加快了池塘物质循环,减少了氧债,青虾不浮头;提高了放养密度,因配有柴油机,不怕停电。通过一系列科学技术措施大大改善了养殖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自我评价:从项目实际成果表明: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是正确和合理的。通过实施本项目,加强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了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增强了广大渔业从业人员坚持标准生产自觉性。实践证明: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植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示范户,是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渔业标准建设进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加强水产标准宣传。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农业与工业相比相对滞后。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宣传工作,讲清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不断完善标准。修订标准的重点是完善已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近年来,我市水产部门制定了一批地方标准和水产养殖企业标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各种条件的,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完善这些标准刻不容缓。第三积极制定标准。根据需要和可能,尤其应从融入上海,接轨国际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快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第四加强标准监管。各级水产主管部门是渔业标准监督管理的主体,应逐步配备渔业标准监督管理员,同级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做好渔业标准制定、修订和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自上而下加快建立一支规范的渔业标准监督管理队伍。监督管理的重点是把好三关。一是投入品关。杜绝无标准的饲料、药物和渔用肥料等进入流通和生产领域。二是种苗关。规范种苗生产和销售行为,实行标准化育苗供种。三是过程控制关:放养模式、给饵数量方式、药物用法用量、产品包装运输等均应坚持相应的技术标准,确保水产品的生物安全性和应有的特性。 5、长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规程示范与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达到了预期效果。示范区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带动性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有组织的观摩和交流活动,在养殖户之间建立起协作与互动机制,有的是产品联合销售,有的共同投资紧密协作。从市场需求、项目经济性和可持性发展来看,长虾养殖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双增”现实可靠的路子。在实践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长虾自然资源衰退严重,加强长江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刻不容缓。 (信息来源:镇江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