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添加剂在肉类制品中的应用
来源:华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24):6598-6600 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胡剑胜 天然添加剂在肉类制品中的应用 汪清美1,赵志军2,张巧珍 (1.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生物T程系,河南郑州450011;2.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 ̄300222) 摘要介绍了肉类制品中常用的天然添加剂着色剂、增稠剂、调味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等几个大类。并详细介绍天然添加剂所包括 的常见品种及其应用概况。 关键词肉类制品;天然添加荆;添加荆;应用 中围分类号TS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 l(2006)24—6598—03 Application of Natural Additive in the Meat Produc ̄ WANG Qing-mei et al(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Engineering,Zhengzhou,Henan 45001 1) Abstract The additive in the meat products includes colorant,densifier,flavoring,antioxidant,antiseptic and SO on.In this paper the familiar sorts of natural food additive and the application were intrudueed. Key words Meat products;Natural additive;AdditiVe;Application 肉制品在我国国民食物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肉 子如Ca2+、ng2+,Fe 、cuz+等对红曲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类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肉用添加剂的高速增长。肉 但Fe3% ̄红曲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大。光照和空气会使红曲 制品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各种人工合成的非天然食品添加剂 色素褪色,要求红曲色素在保存时避光、真空和避免与铁 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 器接触圈。 对天然食品添加剂目前尚无正式的定义,一般认为: 红曲色素与蛋白质结合较好,水洗不褪色,是我国火 “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为原料,用干燥、粉碎、修整、沉 腿、香肠、叉烧肉、腐乳等制品使用的主要着色剂。源于德国 淀、抽提、分解、加热、蒸馏、发酵、酶处理、中和等手段所制 的高温蒸煮香肠,由于其货架期长,食用方便,卫生安全,所 得的物质”为天然食品添加剂11]。这一类食品添加剂取白天 以现已成为中国肉制品的主导产品。在这类产品中,为了提 然物质,加工过程中尽量不产生有害物质和造成有害物质 高其感观特性,尤其是色泽能被消费者所接受,大多均添加 的残留,所以它们通常是安全的,可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大 有红曲色素。在这些产品中红曲色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 量的或不限量的使用。 添加量一般为0.6%一1.5%。 国外开发了许多以安全性高的天然物质为主的食品添 1.2辣椒红色素辣椒红色素是采用丙酮、酒精、二氯乙 加剂新工艺和新产品。日本在微生物发酵技术用于食品工 烯、异丙醇、甲醇、二氯甲烷或三氯乙烯等溶剂从红椒果实 业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肉类工业中常用天然食 中萃取而得到的油树脂【7J。其主要成分为辣椒红素和辣椒玉 品添加剂一般可分为:着色剂、增稠剂、嫩化剂、调味剂、抗 红素,还含有胡萝卜素、油酸和硬脂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物 氧化剂、防腐剂、营养强化剂等等。 1着色剂 质。作为天然红色色素,色泽优良,性质稳定,耐热和耐酸碱 肉类工业中常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着色剂使用, 性较好,对可见光稳定,但在紫外线下易褪色[81。辣椒红色素 但由于它们具有致癌作用,其使用量越来越受到限制。食用 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乳化或以粉末形式广泛用于各种领 天然色索是直接来自动、植物组织的色素,对人体一般无 域中,如食品、饲料、保健药品、化妆品中。其可用于畜禽肉 害,是安全的着色剂。我国目前常用的天然着色剂有:红曲 加工制品、海产品和烤肉料汁中,为肉制品赋予良好的色 红、叶绿素、姜黄、胡萝卜素和焦糖等。 泽,是一种颇受人们青睐的天然色素。 1.1红曲米和红曲红色素 红曲霉接种在蒸熟的米粒上, 2增稠剂 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培养发酵后产生红色色素即为红 肉制品中常添加一定的增稠剂,以改善和稳定肉制品 曲米圆。红曲红则是由红曲霉发酵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能 物理性质或组织形态,丰富食用的触感和味感,还可减少油 产生红曲色素的微生物主要要3类:紫色曲霉、红色红曲霉 脂析出、提高出品率。 和毛曲霉。其红曲色素为混合物分为6种,共3色(红色、紫 肉类工业中常用的天然增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 色、黄色)圄。 性多糖类,如淀粉、琼酯等;动植物蛋白类,如明胶、大豆蛋 影响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因素比较多,大量实验对此进 白等;微生物发酵产物,如黄原胶等 。 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红曲色素的热稳定性较好,在浓度7O 2.1淀粉淀粉种类很多,依据来源不同有玉米淀粉、甘 %乙醇溶液中,经130 cc15 min处理,仅有25%分解f31。另据 薯淀粉、绿豆淀粉、豌豆淀粉及马铃薯淀粉等等。就其分子 中科院李浩然等研究表明:红曲米在不同r的温度下加热1 结构来看都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 。1,4糖苷键和0【.1,6糖 h,采用浓度70%酒精浸取,红曲色素在150℃以下时比较 苷键连接而成的长链状分子。通常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稳定H。pH值对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复杂,但总的来 两部分组成。由于不同来源淀粉其所含蛋白质种类和数量 看,中性条件下红曲色素稳定性较强。氧化剂可以加速红 不同,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不同,造成淀粉的性质也有 曲色素褪色,可通过添加抗坏血酸加以阻止。多种金属离 所不同,颗粒形状也不相同。 作者筒介汪清荚(1983--),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专业:食品微生物发酵。 淀粉在水中加热膨胀成糊状,即淀粉糊化。在肉制品 收稿日期2006.09.12 加工过程中添加淀粉可起到提高肉的粘结力,吸收肉品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4卷24期 汪清美等天然添加剂在肉类制品中的应用 面的游离水分,具有较好的持水性作用。淀粉糊还具有良好 的包埋作用,使肉的香味不至于在加工过程中大量散失。淀 粉添加量一般控制在原料的5%~30%。 2.2明胶明胶是用动物的皮、骨、软骨、韧带、肌膜等富 含胶原蛋白的组织,经部分水解后得到的高分子多肽的聚 合物。明胶外观为白色或浅黄色,有特殊的气味,类似于肉 汁味,不溶于冷水中,但加热则缓慢地吸水膨胀软化,可吸 收自身重量的5~10倍的水分。在热水中溶解成粘稠的溶 液,冷却后即凝结成凝胶块。构成明胶的成分中蛋白质占 82%,水分小于16%,灰分小于2%。 明胶是亲水性胶体,有起泡性、被覆性及强烈保护胶 体的性质。明胶形成的胶冻具有热可逆性,flP ̄u热时熔化, 冷却时凝固。明胶被覆于产品表面,有理化保护作用,还赋 予产品一定的光泽,在肉制品中多用明胶作为结着剂。 2.3卡拉胶卡拉胶是从海洋藻类中提取的一类多糖。根 据其结构不同分为七大类,其中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有K.卡 拉胶、L.卡拉胶、 卡拉胶3种。制成品的卡拉胶为无臭、无 味或稍带海藻味的白色或浅黄色颗粒或粉末㈣。 卡拉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保水性,溶于8O℃的热水 中形成粘性透明或轻微乳白色的易流动溶液。在肉制品中 添加卡拉胶能减少肉制品的蒸煮损失,增加出品率。卡拉胶 在肉品中形成凝胶不仅提高肉品的保水性,而且它能明显 改善肉食品的切片性,增加肉品弹性。微生物生长对水分活 度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引起肉类腐败的细菌对水分活度 要求较高…1。卡拉胶还具有降低肉制品水活度的功能。实验 表明:肉食品(肉馅)添加0.3%的卡拉胶可使水活度降低 0.001 1;卡拉胶与磷酸盐和大豆分离蛋白混合使用,同水平 加入肉馅,结果使其水分活度下降0.001 7。可见,卡拉胶能 较明显降低肉制品的水活性,有利于肉制品的保藏【t21。 2.4黄原胶黄原胶由野油菜黄单胞菌发酵产生,再由乙 醇和异丙醇沉淀、精制、干燥而得。制成品黄原胶是浅黄色 至浅棕色粉末,稍带臭味。黄原胶遇水分散、乳化变成稳定 的亲水性粘稠胶体,具有良好的触流变性Il】。在肉制品中黄 原胶最大使用量为2.0 g/kg,可起到稳定作用,结合水分、抑 制肉品的脱水收缩,还可防止淀粉返生,延长货架期。 3嫩化剂 嫩化剂的作用主要是改善组织结构,嫩化肉类,提高肉 品的风昧及适口性。通过嫩化可以掩盖肉品加工中所遇到 的不利因素。例如:动物的年龄、性别、屠宰前的处理以及肉 品加工处理方法等『l31。目前,作为嫩化剂的蛋白酶有2类, 其中一类是植物蛋白酶,如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中华 猕猴桃蛋白酶等;另一类是微生物蛋白酶,如米曲霉等。嫩 化的肉类品种可以是牛羊肉、猪肉,也可以是禽肉等。 3.1木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是从未成熟的番木瓜果实 的胶乳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水解蛋白的能力强,作 用的底物包括各种蛋白质,如明胶、酪蛋白、谷蛋白、弹性蛋 白、球蛋白和肌纤维蛋白等。木瓜蛋白酶在食品、化工、酒类 酿造等生产工艺,特别是在肉类的嫩化中被广泛地应用。 木瓜蛋白酶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均能降解蛋白 质,外观是白色或浅黄色粉末,微有吸潮性,可溶于水、甘油 及浓度70%的乙醇。加工中使用蛋白酶时,可先用温水将 粉末溶化,然后把原料肉放人拌和均匀即可。 3.2微生物蛋白酶微生物蛋白酶是由微生物发酵产生, 经提取精制后获得。其产量大,性质稳定,成为食品工业中 最主要的酶来源。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主要是米曲霉、毛 霉、根霉和枯草杆菌。不同来源的酶性质有所不同。细菌产 生的酶耐高温性能更好一点。 4调味剂 在肉品加工中。凡能突出肉制品口味,赋予肉制品独特 香味和口感的物质统称为调味剂。广义的调味剂包括咸、 甜、酸、鲜等赋味剂物质。调味剂虽然加入量不多,但作用广 泛,加工过程中变化较大。在肉制品加热过程中,通过调味 剂中所含的特殊成分的理化反应,起到改善肉制品滋味、质 感、色泽等作用。 4.1咸昧调味剂成味是许多肉制品的基本味。肉制品的 咸味通常来自于食盐。其他一些调味剂也可以为肉制品赋 予成味,如:酱油、腐乳等。 4.2甜昧调味剂 肉制品的甜味主要起到协调口味的作 用,常用的甜味调味剂以蔗糖为主,还包括红糖、蜂蜜等。这 些甜味剂不仅可赋予肉制品协调的甜味,而且在加工过程 中还能与肉制品中的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为肉制品赋予 很好的红色。 43鲜昧调味剂 肉制品的鲜味也是肉制品的一个主体味 道。常用于肉制品的鲜味剂是味精(谷氨酸钠)和I+G(肌苷+ 鸟苷)。I(肌苷)的鲜味很强,是同条件下味精鲜味的几倍 。 5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是指能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的稳 定性,延长食品贮存期和货架期的食品添加剂。肉类制品中 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由于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 的作用,常常受到氧化和水解,破坏肉制品的品质和营养, 使之腐败变质,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目前,肉用抗氧化剂 品种很多,国外使用的有3O种左右。通常可将其分为2类, 即脂溶性抗氧化剂和水溶性抗氧化剂。前者有丁基羟基茴 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没食子酸丙脂以及维生素E,后者 包括抗坏皿酸(维生素C)、异抗坏血酸以及它们的盐类。其 中L-抗坏血酸钠应用于肉制品不仅可以保持肉的原有风 味,还具有发色剂的作用,而且不产生致癌物质。 6防腐剂 作为肉类制品使用的防腐剂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乳酸 链球菌素是乳酸球菌属微生物的发酵代谢产物,是一种多 肽抗菌素类物质,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安全的食品防腐剂之 一Il51。其水解单元是氨基酸,因而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且对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肉、蛋、鱼、 禽类肉制品防腐剂使用,其最大使用量为0.5 vCkg。 7讨论 天然肉类食品添加剂具有高安全性,有的本身就可作 为营养物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天然添加剂也存在着诸如 成本高、稳定性差、使用量大等问题。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 高和对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天然肉类食品添加剂有着广 泛的应用前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农业科学 2006晕 参考文献 【101詹晓北,王卫平,朱莉.食用胶的生产、性能与应用[M]一E京:中国轻 …1凌关庭.天然食品添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工业出版社,2003. 『2]张文杰戢国红曲米的用途及生产方法[J】.食品科技,1998(4):15—16. [11]杨洁彬,李淑高,周维新,等+食品微生物学【M】 E京:北京农业大学 f3章克第组曲霉及红曲色素f31J1_中国调味品,1989(2):1-5. 出版社,1995. f41李浩然,杜竹玮,张剑锐红曲色素稳定性研究【J1_食品科学,2003, f12I孙书静.卡拉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1.肉类研究,2003(4):34—35. 24(11):59—62. [1 31 ALPER ONEN C,MELTEM SERDAROGLU,KIYALBEK ABDRAIMOV. 【5】谢林明,励建容红曲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J1I食品工业科 Eriect of va ̄ous additives to marinating baths on some prope ̄ies of cattle meat[J].Europe Food Research Technol,2004(218):114一 技,2004,25(3):118—121. f6王玉芬,61张建国.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1.肉类工业,2002 l17. f141王贞富,王可.发酵法生产5’一肌苷酸的研究进展[J】.山东食品发 (12):4—7. 『7】徐更生.辣椒红色素的应用与制取[J】l今日科技,1990(8):5-6. 酵,1990(2):47—52. f81汪家铭.辣椒红素的生产开发及应用前景[J】.石家庄化工,2000(4): f1 51李科德,韩木兰,柏建玲粤L酸链球菌素的研究和应用[J】.微生物通 报.2003。29(4):102—104. 8—9. f9冯改霞.91增稠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1.肉类研究,2000(1):34-38. (上接第6596页) 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发生负变化时,环境承载力也随 之降低。 1995年后。当地政府意识到环境逐渐恶化,因此加大 了对荒地的开发利用力度,加快进行盐碱地改良、荒沙地改 造等基本建设,进一步完善农田的林网化及水利条件的配 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地增加了可利用农田面积。由 于荒地大规模转变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级上 升,因此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呈正值。这时环境承载 力也稳步上升。 年份 虽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但社 图2山东省垦利县区域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 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提高了区域环境承载力。因而,从区域 技术支持,因而,区域环境承载力增加的幅度较大。但当土 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来看,随着垦利县经济 0.2 。0 塞一 塞 \ _用_一、、、 薹蚕营 ̄-q善t"q —0.1 -虽襄誊晷 / 塞一 一 鲞薹善量” 一莺 -0.2 图3垦利县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的健康发展,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从而基本形成了经济 参考文献 发展与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f11王思远,张增祥.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研 J1I 3结语 ’ 遥感学报,2002,6(3):223—227. f21刘纪远,张增祥.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 (1)垦利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上呈现耕地数量、荒 . 成因分析[J】I地理研究,2003,22(1):1-12. 地数量减少和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时段存 f3】李文东,李平.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 在明显的差异。 报。2002,17(2):39—43. f41赵晓丽,张增祥.¥151华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分析[J1.国土 (2)垦利县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社会经 资源遥感,2002,52(2):23—28. 济因子的贡献量;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逐渐减小,区 【51王爱萍.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原则[J1l东岳论丛,2000, 21(4):38—39. 域环境承载力呈现稳步增加趋势。 f6I李秀斌.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195— (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的发展趋势与区域环 203 境承载力增长趋势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垦利县的经济发 f71刘晶,彭补拙.锡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分析叨.土壤, ~2001(6):295—299. 展与环境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