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国内外: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研究现状综述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日益交融,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既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产业融合是其本质特征之一。不仅文化产业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趋势,而且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根据收集的资料来看,国内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与旅游、金融、高科技产业融合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之中又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居多,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较少。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在其论文中都阐明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明显趋势和必然性,并着重提出了二者融合的策略。
李延文在《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之我见》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二者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向,分析了二者的融合对推动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二者深度融合的对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用足用好各种政策;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内涵,注重人文关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肖凌之在《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一文中分析了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必然性,认为一是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二是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三是旅游与文化呈现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时提出要着力拓展文化深度融入旅游的渠道:一是要深入挖掘人文历史文化;二是开发提炼民族民俗文化;三是积极发展休闲康体文化;四是大力繁荣文学演艺文化;五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文化。此外,还要精心打造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旅游产品:首先要构建旅游与文化共融共兴的平台;其次要培育品牌旅游文化企业;再次要打造品牌旅游文化产品;最后要全方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占耀宗、金颖若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分析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的原因,认为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全面、多元化发展的依托产业,文化产业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产业。并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进行了探讨,分为三类:一是旅游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二是主导倾向不突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三是文化产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同时也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对于第一种融合类型,提出要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打造以及旅游市场的拓展三个环节融入文化产业;对于第二种融合类型,要在两大产业共通的产业链基础上,通过开发阶段、生产阶段、营销阶段、消费阶段、后续阶段等各个环节的融合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于第三种融合类型,要立足于文化产品生产的介质和类型,提出衍生、转化、创意以及提升四大策略,以实现创意旅游的发展。
庄猛在《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一文中也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一是创新管理思想观念引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二是拓展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三是改革市场运行机制带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2
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其发展需要金融产业的支持。对于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对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的现状、难点分析以及融合措施的探讨上。
白婧在《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文中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快,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存在着:观念滞后;缺乏融资担保机制;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金融市场也存在缺陷等诸多问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第一,注重对文化产业支持政策的集成。国家要采取必要措施去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要素市场建设,简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第二,积极进行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创新。要在完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引入风险投资,采取投资组合管理方式来分散文化企业固有的高风险特征;第三,不断提升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
朱盈颖在《文化产业金融发展创新方式分析》一文中,充分说明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是双赢的选择,并且指出金融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支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应当着力于结构的调整:第一,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第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结构;第三,布局的结构;第四,所有制结构,第五,市场组织结构。同时提出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来打通文化企业融资瓶颈,有四点建议:一是,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二是,完善授信模式;三是,拓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四是,加强实施效果监测评估。
齐勇锋、彭楷涵在《推动金融与文化产业对接的思考》一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与
3
文化产业对接的现状,认为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刚开始,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实现金融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还有些问题与难点:第一,文化产业投资风险高;第二,融资渠道不畅通;第三,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第四,缺乏专业化的文化投融资人才。同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第一,拓展和完善融资渠道。首先要加大间接融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其次是扩大文化产业直接融资的规模;再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第二,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公共财政的扶持;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组织协调,促进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协商合作。第三,建立和完善投资风险规避机制。构建文化产业金融投资保险机制和信用担保机制。第四,文化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首先,对融资项目要进行反复的可行性调研,避免目盲性和随机性;其次要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再次要加强信用管理,塑造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
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融合
高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技术的进步有赋予了文化新的产品形式和展示方式。尽管高科技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却不多,学者们的研究也集中于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融合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探讨,同时也提出相应的措施与途径。
顾江、郭新茹在《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一文中比较详细的阐述了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并以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且详尽地分析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程度,以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程度的强弱将我国各地区分为五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链升级的有效途径:第一,推进文化业态创新,运用高科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第二,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区
4
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第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文化产品中高科技含量;第四,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和高科技术产业创新融合。
杨乐在《浅析文化产业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一文中对文化产业与科技结合的发展现状以及两者结合的必要性给予了简要的阐述,认为文化与科技深向融合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将科技元素注入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优势;用科技支撑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对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元素紧密结合的对策进行了必要的探索,提出四点措施:第一,培养出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创新能力;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推动文化产业和科技紧密融合;第三,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第四,用高科技弘扬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
国外:
文化产业是当代新兴经济产业形态,在一些国家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尤其在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的全球背景下,文化产业将更加大有作为。学术界对国外文化产业的研究,从知网搜索的结果来看,研究论文数量不多,视野也不够宽,其探讨内容主要侧重于对国外文化产业的阐述以及国内外文化产业现状的比较和得出的经验启示等方面。
吴学丽在《当代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向及其启示》一文中从三个角度来探讨了当代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第一,文化产业的科技化。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不仅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内容文化产业的生成与消费,还为文化产品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第二,产业渗透。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一是文化产业内不同行业的横向整合;二是文化产业内同一行业的纵向整合;三是文化产业与非文化产业的跨行业企业整合。第三,国际化。当代文化产业表现为一种跨越国界的国际化趋势:不仅有国际文化市场的开
5
拓与形成,而且软硬件国际间的标准趋于统一。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启示:第一,要形成适合国情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而且还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第二,市场策略。市场经济有利于开拓文化市场、刺激创新。第三,国家的扶持引导。政府不能完全退出文化产业领域,要给予必要的产业扶持引导,同时发挥作用弥补市场失灵。第四,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发的健康发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密切相关。
姜亦雯在《中外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一文中根据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市场自由型文化产业政策,以美国、英国为主;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政策,以法国、日本为主;多元文化产业政策,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主。同时对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也进行了详述,认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政策需要政府起足够的引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和协调将更多资源引入文化产业领域。并提出以三条措施来支持:一是应时制定法律法规;二是鼓励引导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三是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吸引。
王洋、宁坤在《国内外文化产业业态比教》一文中详细的阐述了国内外文化产业业态的现状,并从经验、特点等方面做出比较。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有:发展时间长,产量大;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正在取代制造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规范、产业结构合理。其经验主要在于:投资主体多样;注重加大科技投入;实行商业运作,按市场规律经营;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积极鼓励各企业和全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支持。反之,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有:产量还不够大,但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数字化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新娱乐时代正在到来;产业链条上移。其存在的问题在于:文化消费的总量过低和供给方面的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不足,市场开放不够,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难以检验,产品发展慢;区域发展战略雷同,仍然存在跟风现象。
此外,李希凤在《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一文中分别对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好、
6
比较快的国家: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总体上看,随着我国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导向和重视,学术界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研究也进一步加强,论文数量,著作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融合,这也是学术界探讨最为激烈、各抒己见的地方。但仍存在着不足:从国内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研究来看,横向上,主要集中在旅游、金融、高科技三个方面,与建筑、制造等产业涉及较少,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纵向上,研究的程度还需进一步加深。从国外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研究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最多的还是对中外的文化产业进行对比,并从中获得经验与启示。而对国外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进行单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少的,还需学者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