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来源:华拓网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长期积累性问题正逐渐显现,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首先探讨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中存在的难点;其次对其成因进行了详尽分析;最后,针对上述难点提出具体解决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期,与此伴生出高失业这一负面现象。这些年来,我国政府和许多专家学者不仅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和对策,而且各级政府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长期积累性问题正逐渐显现,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分析

1.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今后若干年,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加上年度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需求来看,由于宏观调控、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就业增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按照经济增长8~9%计算,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实现1000~11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诸多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使我国就业与失业问题日益严重,从全社会来说,失业规模逐步扩大,隐性失业日趋突出,并显性化。

2.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日趋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9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的统计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占总体需求的67I4%;而对35~44岁间的劳动者占16.9% ,对45岁以上的劳动者需求仅为5.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低素质、龄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就业困难的大群体。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积淀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和政策界限逐步取消,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业、向城市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年还有不断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加入劳动力市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

3.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逐步凸现

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研究生扩招幅度也很大,在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就业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国家自1996年开始进行就业率统计,199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3.7% ;1997年就业率为97.1% ;1998年就业率为76.8%;1999年就业率为79-3% 2000年就业率为82% ;2001年就业率为90%~2002年就业率为80% 2003年就业率为75%~2004年就业率为73% ;2005年就业率为72.6% 。2006年就业率为70%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95万,到9月1日,初次就业率为71% ;2008

年预计达592万,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我国就业困境的成因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近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弹性系数却未呈现上升趋势。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首先,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类似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增多,逐步替代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虽然投入了同样的资金,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却减少了,就业弹性系数就会下降。。1980年代的就业弹性是0,4, 个百分点的GDP能够创造0.4个百分点的就业),现在下降到了0.3,可能更低。其次,同样的资本投入,大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要少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要比民营企业小。我国现有国有企业当中的资源型产业,比如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电力,这些年发展比较快,特别是实施有保有压以来,一个客观的结果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占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对就业的贡献却在下降。同时,国有经济进行改制重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导致这部分原先相对稳定的群体形成失业。

2.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

劳动力价格的差距正在使中国的东南亚、南亚邻国成为的投资“洼地”。例如耐克公司海外工厂的迁徙就是一个典型个案。原先印尼是耐克鞋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后来由于印尼政局不稳以及劳工运动的发展,耐克鞋把生产基地逐渐迁移到中国。但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水电等方面的成本上升,耐克公司又开始把大量订单投给其越南的工厂,并且计划在越南建立耐克鞋的最大海外生产基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劳动力的供应及价格有密切关系。在特定情况下,东南亚、南亚一些邻国的低廉劳动力,~x,-J-中国吸引跨国资本带来竞争压力。但这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劳工权益提升的结果,同时,劳动力价格上升也可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带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增长。

3.多层次原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从宏观层面来看,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扩招所导致的总量供求矛盾逐渐显现,原先通过扩招所缓和的青年群体就业压力正在逐步释放。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倾向于招聘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从中观层面来看,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设置不合理所导致的结构供求矛盾。课程设置欠缺所导致的市场适应性差,缺乏对学生情商的教育辅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大学毕业生工作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包括理论素质、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就业观念没有转变,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自我创业愿意不强。

三、解决就业困境的对策探讨

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中级阶段,东中西

区域经济发展还极不平衡,包括在一个地区内部,由于区域位置、历史延续、资源禀赋等差异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实际,规划本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升级,把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扩散与转移,利用产业升级的契机,尽可能地涉足国内产业链,形成纵深的产业链延伸。中西部地区发挥具有丰富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增长,与其资源禀赋相匹配同时,根据区域条件适度发展资本密集、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一个有效的内循环,因为经济发展不可能违背其基本规律。

2.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

在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虽然不大,但对就业的贡献却不小。在同样的资金投入,同样的增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要积极推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门槛较低,对就业的贡献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发展这个平台,没有城市化的发展,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催生产业的发展,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该给这些服务业部门创造—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3.多管齐下,推进就业与创业工程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积极开拓海外劳动力市场,中国也可以借鉴印度、菲律宾一些劳工输出大国的经验,加强对发达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劳动力输出,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全球化特征。重视灵活就业方式,大力发展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多种就业形式。社区服务特别是家政服务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要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以灵活的形式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0~40%。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上,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应建立预警机制,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和完善-~,lkq-资支付与监管制度;实行工资支付备案制度;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中小企业欠薪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权益的宣传渠道与途径;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恶意拖欠工资的企业予以曝光。

4.完善政策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将创造就业岗位、控制社会失业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并加快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创造比较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提供相对平等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就业信息的透明公开提供制度的保障。建立分层次最低工资制度,体现人力成本的投入差异。当前应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为大学生的入学专业选择、中期专业调整、就业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逐步转变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在劳动力资源逐渐由市场来配置时,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完善就业市场、高校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走进就业市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