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赏析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赏析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词语注解:
和:唱和、和答。点明这首诗题材是一首和诗。南丰先生:指曾巩。出山:出来做官。标题大意是说,曾巩决意出来做官并因此而写了一首诗,作者陈师道写这首诗附和。
侧径:狭窄的路。
篮舁:竹轿。
骨毛清:骨毛,风骨和毛发;清,清爽。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还多事:不是自己的事情却要去做。指曾巩隐居后又入仕之事。
全无意:了无牵挂。
起:入仕为官。
一鸣:让人震惊的大事。语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诗歌意思:
狭窄的小路上,南丰先生乘竹轿前行,两眼清明,出山入仕之时,依然仙风逸骨,神爽气清;
那悠悠白云笑我心念世尘多管闲事,
流水恋恋不舍随我前行;
一出山就不再像鸟儿一样逍遥自在,
唯有羡慕其他僧人山中一住就了却平生;
实在做不到与世尘了无牵挂啊,出山只想为百姓尝试做一点惊人的事情。
二、赏析
全诗从内容上可分两部分,一二联叙出山之事,写出山情景;三四联写出山缘由。第一联先写出山,正面直接描写南丰先生。“侧径”“竹舁”乃山中之物,暗含出山;“两眼明”“骨毛清”,长期远离尘世名利纷争,绿水青山的涵养陶冶,让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一位行为
入世但精神超逸出世的高人形象,眼睛澄澈,仙风逸骨,神爽气清。即见形体,又见神韵,形神兼备。看来,隐居,南丰先生是认真的。
第二联写山中物对南丰先生出山的态度,侧面写南丰先生,用拟人的写法。先写“白云”之笑。“白云”意象,自陶渊明有“云无心以出岫”句后,多带有隐逸色彩。(见网上有一篇赏析本诗的文章说“白云”喻指“小人”,个人认为是大大的曲解。)在本诗中,结合出山等内容,当喻指那些行为精神俱已出世的隐士。他们对南丰先生的行为是不理解的,既然已经选择隐居,干嘛还要管尘世中的事情?每天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不香吗?所以嘲笑他,当然,嘲笑之中,包含挽留之意。“白云”与南风先生的区别,是《爱莲说》中“菊花”与“莲花”的区别,共同点是精神上都是出世的,不为名利而为;不同点是前者行为是遁世的,消极的,后者是入世的,积极的。再写流水之随。流水也是山中的流水,在山泉水清,也是隐逸不染世尘的流水。流水陪送南丰先生,不一定是支持,有可能是理解,更可能是恋恋不舍。
如果从作者的角度,应该是,白云笑南丰先生,流水随南丰先生。但是,作者却从南丰先生的角度来写,故而成了“白云笑我”“流水随我”,人称转换,读来亲切,画面感增强,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南丰先生出山时的情怀。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隐居后出仕,有始而无终,何尝不担心人笑?搞不好弄出一个《与南丰先生绝交书》也未可知。所以,看白云笑,觉得在笑我;看身边水流,觉得有情有义。表面写“白云”“流水”,实则是南丰先生心迹流露,写法委婉别致,饶有余味。
白云嘲笑也要出山,看来,南丰先生出山,也是认真的。那么,南丰先生为何执意出山呢?且看下文。
第三联先宕开一笔,写出山之失,也回答了“笑”的缘由,行文颇见曲折。这一联,作者也是从南丰先生的角度写出:出山就意味着比不上像飞鸟“倦飞而知还”一样的自由自在,对于那些“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的隐逸者,也只能是徒生羡慕情怀。这也是南丰先生决定出山时的心理权衡:出山就意味着失去就得舍弃生活的自由闲适无拘无束。“笑”而依然选择出山,可见南丰先生心志之坚,舍弃之决。
有失就有得,有舍就有取。第四联既可看作南风先生自白,也可看作作者对南丰先生的期许,回答了出山的缘由:身在深山,心在世尘,百姓需要我,当为天下苍生做事情。“一鸣”一词,用“一鸣惊人”之典,既见南风先生心志之大,又见作者对其期许之高。
南丰先生,既是隐者,更是儒者。真正的儒者,在独善其身的同时,都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他们讲求“用舍行藏”,隐居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修炼出更好的自己为天下服务,他们根据社会现实,随时准备舍弃小我,成全苍生大我,这是一种博大而崇高的情怀,这种情怀,远非“白云”辈所能比。这就使得尾联一出,跟第三联第二联相对比,南丰先生形象陡然高大起来。
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散文的时候,我常常提到“三度”,即形象有高度,情感有厚度,道理有深度。结合本诗而言,形象有高度,就是指本诗通篇刻画了一位向往隐居又心系苍生而出仕的儒者南丰先生的高大形象;情感有厚度,是指作者通过描写刻画南丰先生的高大形象,表达了对南丰先生敬仰和赞美情怀;所谓道理有深度,是指作者在刻画南风先生的形象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与“出仕”两种行为的态度,那就是:二者并不对立,可以兼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取舍。精神出世,行为入世,南丰先生就是典范。
本诗在写法上也颇有特色。首先在谋篇布局上,原本是写作者眼中的南丰先生,但除了第一联是作者视角外,后三联都可看作南丰先生的视角,让南丰先生现身说法,自明心
迹。代入感强,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南丰先生的博大情怀。全诗四联,首联正面点出山,颔联点白云嘲笑,一曲折;颈联先从反面点出山之失,尾联才正面申述出山之由,又一曲折。曲折别致,避免平铺直叙,更耐读。可见作者匠心。其次,除第二联用拟人的修辞外,对比也是本诗一大手法。有两组对比贯穿全诗。一是南丰先生与“白云”的对比,这是“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一是入世之失与入世之得的对比。两组对比结合,突出南丰先生心怀天下苍生的高大形象。
本诗语言朴实浅显,但有余味。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