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义诊小队下社区 传递仁心正能量

来源:华拓网
义诊小队下社区 传递仁心正能量

中国古语有云:医者仁心。虽然当前在中国,医患关系处于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但是医者仁心的概念,还是存在于大多数医生的心中。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康复科的副主任医师郑德采,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医者仁心。

今年34岁的郑德采有个微信朋友圈,名叫“微妙堂”。每个月只要他在这个群里发一条义诊活动的消息,马上就有小伙伴求跟随,少则六七个小伙伴,多至十几个。如此有号召力,是他多年来积累和坚持的成果。在他的朋友圈中,有40多名成员,大部分来自广州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或主任医师。他们志趣相投,以帮助困难街坊为己任,帮扶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最初,让郑德采产生义诊想法的,是一次特殊的治疗经历。当时,他接触到一名在做康复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治疗还没结束,这名患者却突然不来了。“这名患者才30多岁,家里经济不太好,如果不继续治疗,他有可能以后的生活不能自理。”于是,郑德采主动找上门去,免费给这名患者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治疗。

同时,他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同样因为无法支付医药费,而选择放弃治疗的患者。这让郑德采心里非常难受。作为一位从医工作者,他看不得病人受到病痛的折磨。因此,义诊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形成。有想法就去做,他叫上医院另两名志同道合的同事,和这几名患者在社区内约定一个地点,开始给他们免费治疗。

如今,郑德采的义诊队伍已经扩大到了40多人,全部都是当地各大医院的骨干医生。而且,完全不用担心这个义诊队伍的水平问题。虽然是义诊,但是郑德采的义诊小队医疗水平却是很高的,加入者必须是已经取得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各个科室的业务骨干。

这样的一支义诊队伍,受到了基层患者和社区民众的大力支持。有很多民众还自发地帮助小队。虽然他们不会看病,但是管理秩序帮忙挂号,这样的小事还是可以的。于是乎,大夫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看着义诊小队逐渐扩大,郑德采满怀欣慰语重心长的说:“做点事帮到人,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