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育人目标现状研究
李华;张祥兰
【摘 要】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62 primary schools in Beijing, the essay find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rationality and orientation in the setting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it is needed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the setting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it is need-ed t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asibility, uniqueness and advancement i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set-ting.%通过对北京市62所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调研,发现学校育人目标存在制定过程缺乏合理性和定位不明确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提高育人目标制定过程的参与性、民主性,需要在构建育人目标的定位上体现可行性、独特性以及与时俱进等特点。 【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5页(P67-71)
【关键词】小学;学校文化;育人目标 【作 者】李华;张祥兰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北京教育学院 科研处,北京 10012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27
DOI:10.16398/j.cnki.jbjieissn1008-228x.2015.06.012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部分,而学校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具体指学校对于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一种预期和规定。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也是践行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对北京市62所小学文化建设示范校的育人目标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学校重新思考,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给予启发和借鉴。
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文本分析法,对北大附小、中关村一小、五一小学等北京市62所文化建设示范小学进行了调研,对62所学校的校领导、任课老师以及在校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各学校的育人目标,并通过对各个学校育人目标进行分析比对,将小学育人目标根据其产生过程、历史来源及个性特色划分为以下几类:历史传承类、体现理念类、品格期许类、高瞻远瞩类以及最近发展类(见表1)。 通过对62所文化建设示范校育人目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各学校育人目标类型各异,各有侧重。其中部分学校育人目标的提出是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如,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有着长达600余年的建校历史,始终秉承着孔孟文化精华,执着于“君子不器”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崇礼、博学”人才的目标,其育人目标体现了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对学校文化精华的传承。体现理念类的育人目标是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而提出来的,与学校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如,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育人目标“六乐行”即是在“快乐成长奠基快乐人生”的办学理念下提出来的,围绕快乐这一核心理念,着重培养乐观心态,建设“快乐教育”体系。品格期许类的育人目标总体体现了学校对小学生某方面的优质品格的着重培养。例如培养具备“自信、求索、创新”品质的英才少年,是对学生自信心和创新品质的培养;而“友善待人,友善待己,友善待物”则侧重对学生善良、和善品质的培养,这部分育人目标是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个性特点而提出,
着重突出学生某一特质的培养,使其打上学校文化的烙印。高瞻远瞩类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期望通过小学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体现的是学校育人的宏图远志。如,“伟人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世界的眼光”,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小公民,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其育人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整个人生。最近发展类的育人目标是根据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提出的小学生目前阶段所需要具备的集体能力和发展要求,例如“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创造能力、自主精神、社会责任、生活热情的现代少年”,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能力、责任意识、生活态度等方面提出要求,提出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成长要求。 (一)育人目标的制定过程缺乏合理性
学校育人目标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中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人员、社会等各方面,而学生、教师应该是育人目标制定过程中最主要、最应该重点考虑的利益相关者。但很多小学在育人目标制定过程中,却存在着制定过程仓促、学校管理者“独断”的现象。
首先,许多学校本身原来没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是在应付上级检查或是评比的情况下临时制定出来的,因此缺乏对学校历史传统或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考证,这类育人目标的制定只是空中楼阁,导致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与育人目标严重脱节的情况。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育人目标的制定是参考其他一些名校的育人目标仿写出来的,只是单纯从字面上堆砌出来一个响亮的口号,缺乏对自己学校具体情况的考察和充分论证,同样导致育人目标与实际执行“文不对题”的情况。其次,一些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学校管理者“独断”的状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的意见,本校的学生和教师对学校育人目标的制定过程和相关过程毫不知情,更不用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学校育人目标了。即使有些学校会派教师、学生代表来参加学校育人目标的制定过程,但是多数情况就只是走个过场,难以做到充分讨论和深度参与。
(二)育人目标定位不明确 1.育人目标空洞化,缺乏可行性
研究发现部分学校的育人目标存在目标大而划一,过于高大全、理想化,因而无法形成比较明确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奠基性的特点来制定。同样是小学生,但是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的发展情况是不同的,不同的培养阶段所要达到的阶段性育人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学校的育人目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总体育人目标的框架下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形成一个比较细致的目标序列,并且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和育人目标。然而,现在很多小学已有的育人目标存在过高、过于理想化的特点,无法形成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育人目标。例如“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其中的“责任感”“全面发展”都是比较笼统的概念,缺乏切实可行性,并且“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就有空洞、理想化的倾向,无法在实践中具体去落实。而培养“和谐的人”中“和谐”这个词也过高、过空,很难从细节上或是落实过程中形成一个量化、标准化的执行细则。相比之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第一实验小学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勤观察、会思考、乐探究,掌握发现学习步骤和方法,具有健康品行和情趣,敢于实践创新的学生”就把培养过程中需要达到的每一项育人目标细化成每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使学生和老师都能明确理解并能够按照目标细则明确执行。另外,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学校提出的所谓“高大”的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忽略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违背了教育要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造成学生在学校成长过程中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使其无法健康成长。这种缺乏针对性的高要求、高目标的育人目标造成的后果就是学校育人的天平向少数人倾斜,学校会热衷于培养一部分“精英”学生,而对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训练不够。这种大而划一、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还会造成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容易造成孩子只喊口号而不做,使得知行脱离。
2.育人目标雷同化,缺乏独创性
所选取的北京市62所小学的育人目标部分有雷同化的趋势,其中多数学校育人目标的辨识度很低,特色不够突出。例如“培养健康、快乐、向上的少年”、“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两所学校都提到健康、快乐等字眼,但在表达上既无特色又不具体,无法有效传递出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的内涵。而学校育人目标的内涵是学校基于对自身具体情况的全面系统研究、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制定出的体现学校特色的要求、受教育者必须达到的人才质量标准。基于此,这些学校在制定育人目标时显然对于突出学校特色这一要求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另外,学校文化是学校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肯定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从对这62所学校文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部分学校育人目标的制定显然没有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系进行,并且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相脱节,造成各自为口号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因而造成学校文化建设各个关键因素之间无法形成合力,进而导致学校文化成为一盘散沙,难成特色。 3.育人目标“陈旧化”,缺乏时代性
学校的育人目标无疑是最能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和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取向和价值追求。而当前我国小学的育人目标尽管加强了现实针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部分要求,但是仍显不足。随着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倡导,以及国家呼吁为小学生减负等教育政策的推行,原有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学校的育人目标并没有与时俱进,在遵循学校历史延续性的同时忽略了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例如“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培养身心健康、好学会学、学有所长的合格公民”,“培养崇尚美、负责任、乐学习、会健体”、“诚敬敏毅”的人才,这些育人目标还是有只把眼光放在学生学
习或是着重在某一方面品德的培养上的育人倾向,或是在育人目标中无形中给孩子网罗在一个已有的框架下,从而束缚了小学生的发展。 (一)提高小学育人目标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参与性
一个完善可行的育人目标的制定需要广泛采纳来自教育专家、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以及社会相关关注教育的组织代表等的合理建议。同时在制定学校育人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论证、专家起草、多方听证以及充分讨论等民主的决策方式,并经过多次的论证和修订,以期能够使育人目标的制定过程在程序上尽可能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学校育人目标制定的相关参与者在制定育人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有主人翁意识,本着为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宗旨切身、深入地参与到育人目标制定的工作中去,切忌应付了事。 (二)立足学校实际,构建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而学校实际又包括学校管理实际、教师发展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因此学校在构建育人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62所小学的育人目标中贴近学生发展区的比例很小,模糊或是高远的目标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目标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只能被束之高阁。而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如表2和表3中育人目标的制定是考虑了小学阶段培养目标的基础性、阶段性的特点,结合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育人目标进行了分解,把育人目标细化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根据每一阶段孩子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来制定阶段性的培养目标,使得一到六年级的阶段性目标能够环环相扣,最终实现学校总体的育人目标。 (三)突出学校特点,制定独具特色的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区、学校规模的大小、学校综合实力、学校所依托的教育资源等实际,立足本区域教育发展特点,本学校的发展实际和特点,制定有特色的育人目标。传统名校和新晋学校在育人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有所差别,
传统名校在育人目标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如何传承学校教育精髓,如何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再完善和创新,因此其育人目标在制定过程中是有一个明确的基础和方向的。例如,培养“崇礼、博学”学生的育人目标就是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百年老校的文化积淀。而新创建的学校在育人目标的构建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其缺乏学校文化、学校核心价值观等要素作为依托,但另一方面又少了学校固有文化的牵绊,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学校在育人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对其所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学校特色,构建独具特色的育人目标。 (四)传承精髓,开创与时俱进的育人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教育领域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新的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学校在制定育人目标时应该组织相关参与者对教育现状进行充分的学习、讨论和分析,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幸福感的提升、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非固守过去的只关注成绩、关注升学的片面教育理念。如,“培养具备自信、求索、创新品质的英才少年”,就已经根据时代要求,适时引入了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创新等要求,把学校的育人目标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体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学校育人目标制定的相关参与者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并能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传统的育人目标和学校文化进行批判的接受,顺应时代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适时更新和重新解读育人目标,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和适切性。
【相关文献】
[1]张奕,夏莉,杜丽,等.论大学文化育人的目标及其实现——兼论多校区大学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4):124-127.
[2]严加红.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与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1):140-144.
[3]邵陵.高校培养目标策划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9):343-346.
[4]石一.关于知识观视域中高校培养目标的多样性[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1):100-103.
[5]胡定荣.“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基于13所知名中小学培养目标的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3(1): 74-78.
[6]王飞,耿廷芹,陈勇芳,等.对我国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2):83-85,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