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茶叶出口贸易壁垒分析及对策

来源:华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师}2008年第l期 摘要:近年来,四川省茶叶出口贸易有 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 出口设置了绿色壁垒。文章分析四川茶叶出 口壁垒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四川荼产业建 设、提高出口检验标准、建立多元化市场等对 策。 关键词:四川茶叶 出口贸易 绿色壁 垒 ●区域经济 四川茶叶出口贸易壁垒分析及对策 ●唐文金周红兵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o08)01—279— 02 生了严重的制约。 二、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1.绿色壁垒的“保护层”。绿色壁垒具有 没有形成应有的重视。川荼商标中,如竹叶 青、蒙顶甘露、龙都香茗、叙府龙芽、巴山雀舌 等都很难与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相比,而 与英国“立顿”、日本“三得利”的知名度相较 表面上的合理性,因此绿色壁垒的形成有着 四川茶叶的品种很多,在国内扣国际上 耆断艮受欢迎。2004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 209万亩,居全国第四,产量8.6万吨,列全国 第五,茶叶总产值12亿元。然而,近些年来, 尽管产量仍在增长,但四川省的茶叶出口却 不尽如人意,2003年四川省茶叶自营出口仅 有111吨,2004年130吨,2005年204吨。作 为四川传统优势出口产品之一的川茶,近年 来出口量占茶叶总产量的6%以下,少时仅占 0、6%。很显然,近年来四川茶叶产品的出口 与四川作为茶叶生产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川荼出口现实极为严峻。这既有出口商自身 的问题,也与我国遭遇的贸易壁垒有关。为 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具体对四川茶产业的 制约有哪些、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这些 问题进行探讨。 一、川茶出口所面临的主要壁垒:绿色壁 垒 川茶出口受限的主要原因是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是发 达国家以保护人类健康扣环境为名.通过颁 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扣苛刻的环保技术 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 措施。 与其他贸易壁垒不同的是,绿色壁垒往 往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扣生命健康为借口, 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扣人类健康发展的要 求,并以国际公约扣国别法律、法规等公开立 法为依据,因而具有表象上的合理性。这一 特殊的贸易壁垒以环保之名行使贸易保护, 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它的内容以及变化,因而 具备相当的隐蔽性,也更加难以防范。对于 中国这样一个初中级产品出口大国来讲,绿. 色壁垒的影响更为明显。 一般而言,绿色壁垒主要包括绿色关税 扣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制 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扣绿色 补贴制度等多种方式,其中我国最常面对的 是绿色技术标准扣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壁垒是被广泛采用的贸易壁垒,其 标准也越来越严厉。例如:硫丹作为一种有 机氯类杀虫剂,在我国茶叶作物上被广泛应 用。而欧盟启动新的农残检验标准,对硫丹在 茶叶中的残留限量比例从30毫克/公斤调整 为0.01毫克/公斤,限量标准一下比原来紧 缩了3000倍;此外,日本也于2006年出台了 新的茶叶农残限量标准。他们所实施的“肯 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 项增加到276项。这些新规定对川茶出口产 必然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环境保护观念的 确立。当前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极大的 破坏,各国也更重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互动 性,国际贸易自然不能超出这一限制。从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专门成立的贸易与环境 委员会,到1998年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的部 长会议上将环境问题提上议程.各种各样的 国际公约纷纷出现,保护环境成为各国乃至 全人类的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 的矛盾愈发激烈。一方面,各国更关心其环 境问题。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因为担心本国环 境受到破坏而鼓励污染严重的企业外迁,并 予以补贴;另一方面,部分商品可能对环境有 不利影响,因此,根据TBT扣SPS的有关规 定,各国有权制定相关的进口标准扣规则,甚 至有权实施超出国际标准的技术性措施。来 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而不被视为对自由贸 易原则的违背。这意味着,只要进口国家制 定的相关标准是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就可 视为为达到“合法目标”而采取的合理行为。 绿色壁垒的出现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而环境保护又是受到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 课题,因此绿色壁垒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 有了某种合理性,具有了一种被人们所共同 认可的“保护层”。 2、四川茶产业自身存在缺陷。 第一,川茶的生产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 模效益。川茶种植面积209万亩,茶叶年产 量近9万吨,年产值约12亿元,在全国的排位 却从1995年的第三掉到目前的第五。年产 量仅为浙江的一半,年产值仅为浙江的1/3 左右。浙江的名优茶年产量约2.5万吨,产 值约14.5亿元,每公斤均价在59元左右;而 四川名优茶产量虽达到1.5万吨左右,但产 值却只有2.7亿元,每公斤均价仅为18元,不 及浙江的1/3。据统计,四川省茶叶生产加工 厂上万家,其中有一半以上年产量不足10 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不足400家。目前 四川虽然已有产值过亿元的茶叶生产企业2 家,产值在1o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茶叶 初制厂、家庭式加工作坊多迭1万余家。但 大量的茶叶生产企业依旧处于加工设备陈旧 简陋、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 第二,川茶品牌虽多,但都塑造得不成 功,没有知名品牌。四川茶业生产者还停留 在一个比较小规模的生产与销售模式中。虽 然产茶的数量大,品类也相对较多,但总体缺 乏品牌经营意识,对品牌的重要性扣作用都 而言,差距就更为明显。因为没有品牌,四川 每年有大量的茶叶不得不以原料的形式卖到 其他省市再包装后进行出口;在2004年,四 川所产茶叶以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 量就达到了6000吨。 第三,四川茶产品较为单一,开拓市场能 力弱。据资料显示,虽然上世纪80年代曾是 四川省茶叶出口的鼎盛时期,出口荼类以红 茶为主。但90年代末国际茶叶市场“红改 绿”之风日渐盛行以来,川荼出口即开始大幅 萎缩。目前,四川省出口茶类只有绿茶,且只 有单一的蒸青绿茶外销日本。另外,目前四 川大多茶叶生产企业基本上没有外贸人才, 而四川省内几家从事茶叶代理出口的公司的 业务也基本是多年不变。外贸人才扣国外市 场的缺失,使生产扣市场脱节,信息严重滞 后。产品总是对不上路,严重地制约了四川茶 叶的自营出口。 第四,川茶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 后。我国在进出口食品检验栓疫标准水平上 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四川省内目前 执行的茶叶农残留限量标准本身就低于欧盟 标准,与日本标准也不尽一致,这使得四川茶 叶品质难以达到出口茶叶质量要求,从而严 重影响川茶的出口。如四川的有关茶叶及茶 叶加工品的卫生标准就严重滞后,甚至缺少 相对应的法规扣标准。在四川1845项涉农 国家标准中,几乎75%的标龄在5年以上。 而同期一些发达国家的粮食卫生法规扣标准 修订却发展得很快。 三、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 1.建立茶产品准入准出标准,发挥外交 作用。一方面积极建立四川的绿色准出标准 来提高四川出口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建立 绿色准入标准以保护四川环境安全。另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环境外交作用:第一,积极参 与国家扣国际环境公约、国际多边协定等环 境条款的谈判。第二,以国际规范为依据反 对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与此同时,我国 也应该有效利用WTO的环境规则,在规则允 许的范围内设置合法的环境壁垒,保护本国 的贸易扣环境。 2.扩大茶产业规模,实行产品标准化,发 展生态茶产业。要应对绿色壁垒首先还得从 四川茶产业本身着手。企业应该引进先进的 技术,投入到茶叶生产中去。四川地势中山 地比较集中但都被小经营者所占有,企业可 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联合各中小经营者,发展 大规模的生产扣经营。这样,就可以充分发 2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区域经济 《经济师}2008年第1期 关于河南省对外贸 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探析 ●许淑娟 摘要:河南省已经成为出口大省,但主要依靠的是粗放型增长, 文章主要从河南省出口现状入手探讨了加速河南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的必要性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 粗放型 外贸增长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2.高新技术产品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比重不高。“十五”期间,河 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加了23%,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5 个百分点,应该说增长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尽管如此,由于一般贸易仍 然是河南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出口商品中大部分属于科技含量低 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差。以2005年为例,河南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 的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 额的87_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在工业制成品中,技术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1—280—02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就是要将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 型增长。在经济运行中,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紧密相联、相互促进。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外 贸在经济运行中愈益处于先导地位。 加速河南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进入新世纪,河南积极实施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并重的经济政策,在确 一、含量较低的纺织品占16.2%,有色金属占23.7%。河南机电产品出口 占出口总额的18.3%,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O.3%,比全国平均水平 低27.7个百分点,出口规模排全国第16位,比重排第22位。中部六省 区中,规模超过河南的有安徽和湖北,比重超过河南的有安徽、江西、湖 北、湖南。 保国内商品市场稳健运行的同时,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努力开拓国 际市场,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2001—2005年,全省进出口商 品总额增长2.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7%;到2006年河南省进出口 贸易总额达104.8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不断扩大的商品进 出口规模,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河南省人均GDP、工业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竞争力水平仍 处于较低水平,进出口、利用外资等经济外向型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仍然很低,河南工业规模庞大,但水平较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现 象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 1.出口产品以低端产品为主。河南的出口产品以低端产品为主, 从2005年出口商品中可以看到,排在前10位的大宗出口商品依次为: 未锻压的合金铝、人发制品、未锻压的精炼铅、充气橡胶轮胎、显像管用 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已焙烧的铝矿砂及其精矿、精炼铜管、其他毛皮 制品、人造刚玉和高纯度未锻造银等,10类商品合计18.13亿美元,占 出口总额的35.5%。可以看出,这10类商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技 术含量较低,甚至有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这些 类别的产品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较大,如果不及时进行结构调整, 挥机械化生产的作用。例如,川茶以前为了防 3.河南省出口产品品牌化程度偏低。全国出口企业中,“印牌 ‘贴 牌”现象十分普遍,河南省出口名牌建设中也存在此类现象。主要表现 在:出口商品总体上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低制造这一低增值环节。 出口中满足于来样加工和定牌生产,在产品品质、款式和服务等各方面 始终处于追随者的水平,大部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属于“有品无牌” 的状态。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190个“重点支持和发展 的出口名牌”中,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和山东等沿海地区占了绝大部 分,而河南省仅有2个。许多企业只有单纯的国内生产和销售观念,参 与国际市场竞争、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意识不强,企业的战略定位仍然 停留在国内市场的生产和销售阶段。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出口名牌战 略深刻把握、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虽然进行了各类体系认 证、境外商标注册、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等多方面的尝试,但实施出口名 牌战略效果不明显。 4.河南省对外贸易市场分布相对集中,不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十五”时期,河南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遍地开花,在巩固欧、美、日等 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5年问,对泰国、尼日利 亚、比利时、加拿大、新西兰、秘鲁、智利、巴西等国的出口年均增幅都在 20%以上。虽然河南省商品出口市场分布世界各地,但是,从整体来看 对西非、中亚市场的炒青绿茶出口,拓展绿茶 出口市场;而宜宾等地的功夫红茶、红碎茶等 产品曾在欧美受到欢迎,当前应恢复出口渠 道,组织相应产品生产和出口;尝试高香茶、花 茶等特种荼和定牌小包装茶出口,提高产品附 壤中所含有的DDT和其他农药残留的有害物 质是最少的。因此,四川相对于其他省市整治 止蚜虫和飞蛾之类的害虫,都是通过直接喷洒 农药的方式。制茶时也是用简陋的作坊,铁 锅、铁铲等,整个工序都不卫生。现在,在四川 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茶农用黄板和灭虫灯代 替了农药,用先进的制茶机器和科学的工序代 替了以前的手工作坊。此外,发展生态农业是 规避绿色壁垒的最佳选择。为此,企业需要发 展绿色技术,搞好绿色食品设计和开发,特别 是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 3.加强检验检疫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解 决农药残留等问题。茶叶进口国制定严格的农 残检验标准已成为趋势。特别是经济发达国 家,对进口茶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 标准,带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倾向。为应对这一 壁垒,四川省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检验检疫机 制,推广用科学技术种植茶叶。四川种植茶叶 的土壤与其他省市相比是有相对优势的。土 ---——农药残留和其他问题的费用上也是较小的。 基于此,四川省在推广科技种茶和加强出口检 验力度上的等量投入,较其他省市的效果会好 很多。只有推广科技种茶、加强出口检验力 加值。 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残的问题。 4.积极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出口 参考文献: 结构。四川茶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太过于局限。 1.曾凡银,踏实农业产业基础,突破绿色 四川茶商可以广泛搜集国外荼市场的资料,积 壁垒【J].经济研究参考,2004(25) 极建立联系,实现茶叶出口的多元化,即多品 2.傅京燕 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与环境的 种、多国家同时发展。四川省商务厅国际经济 影响及其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4(2) 贸易研究所曾发布调查报告称,结合目前国际 3.夏英祝,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 茶叶市场特点,川茶出口应当积极调整产品结 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o4(1) 构,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报告指出,四川省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成都 内茶叶内含物比浙江茶叶丰富,制成绿茶茶味 610074) 较重,适合西非、中亚等市场需求。川茶应当 (责编:若佳) 在巩固对日本蒸青绿茶出口的同时,积极发展 2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