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辞职只因成绩发群家长不满折射家校关系误区
一、从学生的角度看 1、学生常常被边缘化 在家长、学生、教师的三者的关系中,每一方都认为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有利,但是当出现问题时却存在大量不合情理的现象。常常出现在家校关系问题处理中,学生被忽略,成了旁观者或者参与者的现象。
2、学生的感受被忽视
家校关系出现问题时,学生之间本来没有什么大事,在处理问题时,双方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与一位中学班主任交流时得知一件事,班上两位男生做实验时不小心划伤了同学的手,双方家长为此争执不下,调解陷入困境。回过头来看孩子,他俩本来就是十分要好的好朋友,好伙伴。孩子不愿意在赔偿的问题上伤了感情。家长为此争执不下,最后孩子反过来做家长的工作。此类事件中,学生位置被忽略,如果这样,家校关系还有意义吗?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
1、教师利益被侵犯时会手足无措
教师的合法权益有时得不到有效保护,加上个别家长过度维权意识向学校教育的延伸,遇到事情不事先沟通,动不动就投诉,加剧了家校矛盾;同时,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家校关系出现问题时,上级或学校简单地单方面处理教师,导致教师不敢管,甚至无所适从。
2、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欠佳
教师本身处理问题方式有待改善,“叫你家长来”的“最后通碟式”的沟通方式,导致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校、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之间关系出现不必要的紧张。这种挑错式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
3、教师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因此对家长提出一些不尽合理的要求,比如要求家长督促完成家庭作业并签字,这没有错,但是走向极端就有问题了,教师不能把学校教育的任务转移给家长承担,不能让家长给教师当“助教”。不能在学校减负的同时,校外布置过多的作业,增加课外负担。
4、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待完善
有些教师借用教育权力,对家长缺乏必要的尊重,尤其是学生出现问题时,认为“子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承担责任,这种做法有时会伤害了家长的人格尊严。
三、从家长的角度看
1、履行好家长教育职责是关键
家庭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基地、心理关怀的港湾,家长不仅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只有两者各司其职,才能有利于学生保持和谐的平衡。
2、冷静处理家校之间的矛盾
家校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矛盾,这是正常的,当孩子或者家庭利益受到侵犯时,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维权也是正当的。切不可动不动就采取激烈的方式过度的维权,甚至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3、树立正确的“家长观”
教师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在双方的交往过程中,都要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家长不能轻易就说我交了钱,你就得教好孩子。少数人不能把去饭馆吃饭时对于服务员吆三喝四的做法带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不能对老师也吆三喝四。当然,老师也不应该对家长吆三喝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