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朵什镇松林初中 何顺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下面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四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
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演示,引导观察,操作实践,思考交流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点到线,从平面到立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脉络。用学生熟悉的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2、探索长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了概念,再进一步观察、动手,合作学习研究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学生亲身感知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请你判断对错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
(设计意图:这个穿插的小练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对长方体的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巩固,也可以自然地引出下一个环节——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5、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题
2.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6题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反思: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