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电抽搐治疗注射痛的临床研究
来源:华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四川医学2.007年6月第28卷(第6期) l l从如l u,7 d ,2007,● .28,Ao.6 ・655・ 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电抽搐治疗注射 痛的临床研究 刘绍彬 ,祝鑫瑜 ,尹继续 (1.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61,2.北京武警总队医院,北京100027) 【摘要】 目的探讨缓解精神科电抽搐治疗静脉麻醉注射疼痛的镇痛模式。方法 符合条件的80例实施电抽搐 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葡萄糖组)和研究组(利多卡因组),每组各40例,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充分摇匀后的 丙泊酚注射液16ml,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4ml或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至20ml后,由有经验的治疗护士按丙泊酚 4mg/s的速度沿已开放的前臂或肘部静脉给药。结果两组在无注射疼痛、重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o5),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轻、中度疼痛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1.15,P>0.05);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98,P<0.01)。结论 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缓解丙泊酚引起的中 度疼痛.但不能完全消除丙泊酚引起的注射疼痛。 【关键词】利多卡因;丙泊酚;电抽搐治疗;注射疼痛 【中图分类号】R 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0501(2007)06-0655—02 静脉麻醉用于精神科电抽搐治疗是电抽搐治疗的 多卡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4ml稀释至20ml 一种改良模式E 。临床静脉注射丙泊酚常常存在注射 后,由有经验的治疗护士按丙泊酚4mg/s的速度沿已 疼痛E2J。通过在丙泊酚注射液中复合等体积的2%利 开放的前臂或肘部静脉给药。 多卡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对其注射疼痛进 1.2.2疼痛评定方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_3 J为工 行观察,旨在探讨电抽搐治疗更为合理的麻醉给药方 具,推药前告知患者在注药时,按无痛为0分,无法忍 案,报告如下。 受的剧痛为10分,将自己体验到的疼痛程度用0~10 1资料与方法 之间的数字进行打分描述。对患者在注射丙泊酚时对 所感受到的疼痛强度进行详细收集,根据患者对疼痛 1.1一般资料:80例实施电抽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 的评分,再进行临床疼痛4级【 J评分:无痛(0分)、轻 为对照组(葡萄糖组)和研究组(利多卡因组),每组各 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 4JD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既往从未接受过 10分)。 静脉麻醉;②告知患者在治疗前需要通过开放静脉注 1.3统计学方法:对全部数据用 、t或u检验。 射麻醉药物;③意识清晰,对外界给予的疼痛刺激能产 生反应或用语言描述;④性别、文化程度、体重不限,年 2结果 龄18~6o岁;⑤开放静脉均为前臂或肘部静脉,且一 2.1两组患者在注射部位、注药速度方面差异无统计 次性穿刺成功,药物注射时无血管外渗;⑥排除有严重 学意义(P>0.05),见表2。 心肺脑肾疾患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2两组患者在注射部位和注药速度方面的比较 ( ±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表3两组患者在注射痛方面的比较,l(%) 1.2方法—— 1.2.1药物配制及给药方法: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 2.2两组在无注射疼痛、重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 抽取充分摇匀后的丙泊酚注射液16ml,再用2%的利 计学意义(P>O.05)见表3,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56・ 四川医学2007 q-:6,】第28卷(第6期) Sich…l Medical Journal,2007,Vo1.28, .6 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探讨 杨文君 (武警重庆消防医院,重庆400011) 【摘要】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方法准确、有效。 对1992~2005年的严重多发伤、ISS>16的患者进行回 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50例(79.8%),感染率9.6%,漏诊率9、1%,死亡38例(20.2%)。结论 多发伤抢救必须迅速、 【关键词】 多发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 60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0501(2007)06—0656-02 创伤的严重性及对社会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 重视,并已成为急诊医学和创伤医学的重要课题。随 着对多发伤的研究进展,如何提高多发伤的急救水平 在不断探索中,现将我院1992~2005年共救治多发伤 188例,并探讨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方法,报告如 下。 2~68岁,平均31.4岁,受伤至就诊时间20min至21.5 h。交通事故伤89例,坠落伤48例,挤压伤35例,其 他16例。2个部位伤69例,3个部位伤65例,4个及 以上部位伤54例。本组中颅脑伤为主62例,胸部伤 为主40例,腹部伤为主59例,脊柱、骨盆和四肢伤27 例,合并休克127例,合并昏迷63例。 1.2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全国首届多发伤会议定 义:多发伤是指单一因素造成的2个或2个以上解剖 部位(根据AIS一90版所指的9个部位)的损伤,且至少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电抽搐治疗有其特殊性,治疗的本身无需镇痛,且 治疗时间短于单次静脉麻醉的恢复时间,因此,静脉麻 醉时用药相对单一。由于静脉麻醉药引起的重度注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8例,男142例,女46例,年龄 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两组内轻、中度 疼痛比较,葡萄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P> O.05);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8,P< 0.01)。 3讨论 疼痛十分少见,尤其是无法忍受的剧痛;同时随着麻醉 药逐渐进入体内产生的麻醉作用会逐渐削弱患者的疼 丙泊酚同其它静脉麻醉药物一样,大多数患者在 静脉注射时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注射痛。疼痛是一 种自觉症状,不同患者的疼痛阈值可能不在同一刺激 强度上;也可能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对同一刺激强度引 痛感,因此,目前尚未发现有将麻醉性镇痛药用于该领 域去改善静脉麻醉药引起的注射疼痛。 综上所述,利多卡因对丙泊酚引起的疼痛有改善, 尤其是对中度疼痛的局部镇痛效果十分确切,对轻、重 度疼痛的镇痛效果差。显示出利多卡因对丙泊酚引起 起的痛觉主观感受程度不同;亦可能受注射速度和注 射部位血管内径横截面积大小的不同,药物对血管内 的注射疼痛的局部麻醉作用的局限性。鉴于电抽搐治 疗的特殊性,一个治疗疗程尚需治疗6~10次,因此, 壁的直接刺激和/或血管内壁张力的改变引起的刺激 不同,导致对疼痛的反应程度不同。 在患者接受首次治疗出现重度或无法忍受的剧痛时, 以后的治疗在使用静脉麻醉药物前,可先给予适量的 麻醉性镇痛药。 参考文献: [1] 沈渔邮主编.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007~1010 本组资料显示,在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注射部 位、注射速度方面均无差异性的情况下,两组患者无注 射疼痛出现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利 多卡因混合于丙泊酚溶液中,对丙泊酚引起的注射痛 不能很好消除;在轻、中度疼痛出现方面,对照组轻、中 度疼痛病例基本一致,而研究组内轻、中度疼痛病例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缓解丙 泊酚引起的中度疼痛。本组资料还显示,两组的重度 疼痛出现率分别为对照组12.5%、研究组2.5%,说明 [2]徐启明主编.临床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7 [3]谭冠先主编.疼痛诊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O(O,10~11 利多卡因对丙泊酚引起的重度疼痛有一定效果,但经 (收稿日期:2O06—12-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