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NO.5 2009年1O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and Technology 0ct.20D9 —报告文学 调查采 访的理论来源与特点 周淼龙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6) [摘要】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调查采访是报告文学写作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来源有三 种:新闻学的采访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文学的生活积累与体验论。报告文学的采访和调查与新 闻采访、田野调查,因各自的目的差异、文本规范要求的不同,呈现出的相对特点是明显的。 [关键词]报告文学写作;调查采访;新闻理论;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1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09)05—0079—03 周立波在1936年4月的《谈谈报告文学》中指出:“报 报告文学写作的基本队伍是新闻记者,其运用新闻采 告文学者的写字间是整个的社会。” lj周钢鸣在其1938年 访理论来指导报告文学的采访是顺理成章的事。周钢鸣在 出版的《怎样写作报告文学》中说,报告文学“在未写之前 《怎样写报告文学》中就已指出:“这里所说的‘采访’,是和 到作品完成,都是凭作者的多方面的活动所产生的。这是 一般新闻纪事的采访一样。……一个报告文学者,首先应 它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报告文学的工作,是活动 当向新闻记者学习采访的工作。因为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 的文学事业。”[2]75 1982年,夏衍在《关于报告文学的一 者,应当是个很机敏的人物,他要时时刻刻布置他的采访计 封信》里谈到:“写报告文学要比写小说、散文花更多的体 划,找寻采访的对象和关系,找寻采访的线索,和搜集有关 力,那是非跑、非听、非看不可的。” 理由谈他写作报告文 事件的史料,这样他才能走向事实的焦点。”口”。而报告文 学的经验:“犹如生命在于运动,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奔 学采访与新闻采访的区别,在于报告文学要求更有广度和 跑” ,“报告文学写作过程的正常比例似乎应当是:六分 深度: 跑,三分想,一分写。” 在此基础上,报告文学理论家李 对于一桩事件,所有采访的,应当注意这几方面: 炳银概括为:“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报告文学作家必 一、每一事件的发生和生活现象的梗概(包括事件发生 须是一位行走者。',l纠报告文学作家践行“行走的文学”观, 和生活现象的原因,经过现状,及未来的趋向)。 “用生命写作”:理由说他是“将百分之七十的工夫都用在 二、事件的发生和生活现象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 了采访上了”;黄传会写《中国“希望工程”纪实》,几年时间 的分析和暴露,是报告文学者顶重要的工作…… 内,深入到21个省(区)的63个县进行仔细的采访 ;何建 三、事变中的人们和生活在某种生活现象中的人们的 明写《落泪是金》时,深入到全国几十所大学作实际采访调 历史、感情、思想、情绪和要求,若遇着以特殊事件的特殊人 查;赵瑜写《百里洲》,花了近5年的时间深入荆楚进行 物作报告对象时,作者应注意他们生活的特征、境况、姿 田野调查 ;李超贵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村大写 态…… 意》,先后采访了11个省、市,行程数万公里,占有大量的第 四、要注意事件发生时和各种生活现象的环 一手材料,仅引用数据就达干个之多,人物数以百计L8]。其 境。…… ] 一 他如陈祖芬、鲁光、赵瑜、卢跃刚等都是“在路上”的作家, 不过,当当代新闻学发展到“深度报道”时,已经看不 其作品也大都是厚积薄发之作 】……报告文学的“行走文 到这样的区别了。 学”观从经验出发,到理论概括,再回到实践,得到确认,写 自从1980年代涌现出“学者型报告文学”以来,人类学 作的调查与采访环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的一种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便引进到报告文学 一报告文学调查采访的理论与方法的来源探析 理论领域,丰富了报告文学的调查与采访理论。有的学者 有关报告文学的调查与采访,其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 把它提升到“支撑报告文学非虚构性规范的核心元素”的 来源有三种:新闻学的采访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的“田野调 地位,认为“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报告文学文体的产生,报 查”理论与方法;文学的生活积累与体验论。 告文学的其它规范也就难以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而 [收稿日期]2009~07一l1. [作者简介】周森龙(1955一 ),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文体写作学。 ・8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110期 更象一个空中楼阁。” 这是很有道理的。 思考。” 这是正宗的体验阐释论,足见传统文学理论对报 “田野调查”原文为“field study”或“field research”,其 告文学的文体渗透。 中“field”直译为“田野”,亦即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报告文学的调查与采访理论, 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它的诞生, 是新闻采访学、田野调查和文学体验论三者有机整合的产 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波兰裔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前 物。新闻采访学提供了丰富的个案和经验积累,它在方法 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初布兰群岛做研究,他原本只是计划 论或技法层次上与田野调查深度交融:而文学体验论和田 作一个短期的研究,后来因为第一次大战爆发,殖民该地的 野调查的“参号陛观察”法在本质上是二而一的东西。 英国与波兰却分属不同阵营,因此他被迫留在当地超过了 二报告文学调查采访的特点 两年。由于长期地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学习当地语言与文 讨论报告文学采访与调查的特点,必须结合新闻采访、 化,以及参与许多次的观察,马凌诺斯基于1922年出版了 田野凋查和文学体验对比着谈。 他在初布兰群岛研究的第一本书《南海舡人》,开启了后世 周钢鸣谈到报告文学者与新闻记者的最重要的一个区 田野调查划时代的一页。 别是:后者“是一个被雇佣于商业新闻机关的职业记者,他 田野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参与;直接观察;深度访 自己失掉报道的性”,因而他“对于每桩事的观点,就 谈;档案与物质文化分析;口述史;叙事分析;历史法等 受到商业新闻的干涉与”,而“报告文学者,他并 等——与新闻深度采访的方法几乎完全相通。所不同者, 不是个被雇佣者,他的报道任务是的,不是被动 “田野调查”有一定的理论型范;它以“参与性观察”为主 的。” 时至今天,新闻记者受制于供职单位的种种商业或 (新闻采访是旁观者观察);调查之后的分析是为了满足科 非商业的、纪律、内部通知等,而报告文学创作领域相 学研究的需要,最终要达成理论和真理的揭示。 对来说是要自由一些。这反映在采访调查的环节上,因而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作家型报告文学家的贡献。作 使报告文学显出的特点是:由于不带预设立场,采访可能相 家参与报告文学的写作,是从左联时期开始的一种文学传 对客观;没有人为,取材可能相对广泛。 统,在现、当代,没有哪一种文学样式能像报告文学一样,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质量要求是 现出“大规模”的“长期持续”的“组织”状态。作家参与创 “新”,时间要求是“近”。这样的要求,自然左右记者对客 作,奠定了报告文学的文学面貌,同时,文学的观点也渗入 观事实的态度和注意取向,也自然影响采访的深度和结果。 报告文学写作理论之中并指导着实践。例如茅盾就以小说 而报告文学虽然生长于“匆忙而多变的时代,……读者大众 的审美规范来要求报告文学的写作。在调查与采访问题 急不可耐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家迫切地 上,同样有着这种渗透或嫁接。“文学即人学”,“文学是形 要将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解剖给读者大众看”的语境,曾 象性地反映社会生活”,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进行“体验”。 有“轻骑兵”的称谓,但从1990年代以来,似乎并不以“快 这反映在报告文学的调查与采访理论中,就形成了与新闻 速反映现实生活”为特点,它告别了简单的“欢呼”、“歌颂” 采访的区别。理由强调:“报告文学的采访和新闻的采访是 或“揭露”,更多的体现出“反思”、“辨析”和“追问”,表现 有所不同的,它是遵循着文学规律去进行的。文学是人学, 出在“浮躁时代”的沉思与批判精神,寻求的是文化启蒙的 以人物为描写对象。因此,报告文学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最 力量。因而,在采访与调查过程中,并不以追新觅奇为己 主要的任务是充分展开人物关系,而不是围绕事件去 任,而不惜花长时间、花大气力、吃大苦,往事实的“全面、细 转。”[4 报告文学的采访要求“从其形象性出发,从人着 致、深刻”方面挖掘。更有的写作者自觉地在事实的背后寻 眼,采访中要了解人物的经历、性格、脾气、爱好、习惯性的 求历史文化的遗传基因与密码,解剖今天生活的肌理与生 动作,个性化的语言,典型的生活细节等,把熟悉人放在首 命。麦天枢曾告诉我们,《东方》的提纲初稿标题是:《永生 位”_】 ,“把了解人,熟悉人作为第一位的工作,从人物关系 的东方——关于一个伟大文明的社会生物学解剖》,从这个 的纠葛中去寻找故事”_1 。麦天枢以自己的西部作品为 标题,我们不难领会作品的研究色彩了。 例,强调主体早期体验对报告文学的作用。他说:“确实,里 不错,就是一个研究的工程。麦天枢这样介绍: 面相当多的部分是我童年所经历过的情绪在起作用。那里 于是,我选择了黄河中游、中华腹地的古河东——山西 面的情绪都是我过去生活的体验。……我就难以想象,我 晋南为生活基地,邀集了几位年轻朋友,有组织地开始对那 如果没有在西部的土地上生活16年,饱尝那里的苦难,我 里的入的社会伦理结构进行以零为原点的考察,想以这个 会有那么大的情绪在大热天用了整整一个月跑了14个县, 古今都富“代表性”的土地为模型,借以解剖一个伟大文明 把一部吉普车都坐坏了。写《爱河横流》,如果我不是在农 生存运转的社会基础,对这个文明的一些根本原则在活的 村那种精神封闭的状态下生活过来,到了二十三四岁,到了 生活的基点上给予我们这一代人所能给予的分析和整理 大学还不敢和女孩子说话的状态里过来,我很难理解以前 ……。我想,作为曾经的一名“报告文学作家”,我将不再 私奔者对我们这个社会带来的辉煌的性。这就是我过 关心眼前的事情,将以较为超脱的心理,认真做些需要时日 去的生活积累作为一种整体情绪推动着我对生活的观察和 的基础性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和写作并行的 总第110期 周森龙:报告文学调查采访的理论来源与特点 -8l・ 过程。[“ 总之,报告文学的采访和调查与新闻采访、田野调查, 这是不折不扣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式。 因着各自的目的差异、文本规范要求的不同,呈现出的相对 但报告文学的采访与调查与田野调查方式是不是就没 特点是明显的。同样,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报告文学,也 有区别了?创作实践告诉我们,麦天枢的工作方式很可能 会有偏离。例如,相对而言,写人和单一事件的报告文学, 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我们没有理由在孤例上进行归纳。区 新闻采访的方法可能用得更多一点;写复杂事件或集纳式 别可能存在下面几点:(一)田野调查关注的是科学的抽象 社会现象,则田野调查的方法更多一点,因而文献性更明显 的理论观点(结论),它对具体形象不感兴趣;而报告文学 一 。 则着意于具体的细节、形象、情感等。(--)田野调查是在 习惯性的生活现象上寻找“文化的痕迹”,故它需要最大限 参考文献: 度地争取在自然的原始场景下进行,力图避免“外人进入” [1]周立波.周立波选集:第六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5O. 的印象给“原汁原味”的生活实况以影响和损害,所以提倡 [2】周钢鸣.怎样写报告文学[M].上海:生活书店,1938. “完全参与者”、“参与者一如观察者”、“观察者一如参与 [3]夏衍.关于报告文学的一封信[M]II周国华,陈进波.报告文学 者”【I 的角色进行调查;报告文学的采访与调查则往往是 论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341. 在突发性的具体事件中寻找“事件的”和相关人物的 [4]理由.文学这个灰姑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5]李炳银.2007:对报告文学的报告[N].中国文化报。2008-02-01 心理动机、欲望和情感反应,故它除了非常特殊的项目(如 (3). 贾鲁生写《丐帮漂流记》的体验性观察)外,一般都是采取 [6]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 社,2003:280. 身份明确的深度访谈方式。(三)田野调查所常用的一些 [7]降巩民.北京文化艺术年鉴: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 工具,如取样与统计、问卷、结构性访谈(即访谈提问有一定 2006:40. 的结构特点,对不同对象问同样的问题)等,报告文学采访 [8]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507. 与调查基本不用。 [9]龚举善.当前报告文学六大问题【N/0L].文艺报,2005"0-3—10. 另外,在组织形式上,现代田野调查一般都是以工作小 [2008-09—16]http://www.ehinaO01.eom/show—hdr.php?xn&l'ne :组的形式进行(虽然历史上也有单兵作战的——例如创始 PPDDMVO&dnarne=8M29141&xpos:68 [1O]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苏州大 人马林诺夫斯基的工作),报告文学采访与调查则在大多数 学,2002. 情况下是个人的工作(麦天枢的工作于是成为特例)。 [11]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236 报告文学作为文学,它在采访调查阶段便呈现出它有 [12]翁世荣,路德庆,施亚西,等.文学写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 别于新闻采访与田野调查的特点,那就是,在尊重原始真实 范大学出版社。1984:42. 的前提下,对于形象、细节的钟爱,对特殊感觉体验的积累, [13],贾鲁生,麦天枢,等.1988・关于报告文学的对话[J]. 以及受写作者先在状态的影响,而进行的文学观察。这种 花城,1988(6):4-29. [14]麦天枢.中国农民: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M】.北京:生活读 观察,写作者“能将看到的事物(或声音、运动、事件)同化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5. 为内在形象的眼睛,也就是将表现性和情感意味移人到外 [15]潘淑满.质性研究理论与应用[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16]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 部世界之中的能力。……这就是自然的主观化,也正是这 会科学出版社,1983:67-68. 种主观化,才使得现实本身被转变成了生命和情感的符 号”[ 引。 Theory Source and Features of Reportage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ZHOU Miao—long (Chinese 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eyang,414006,China) Abstract:Reportage is“literature on foot”.Investigating and interviewing is the crucial step in reportage writing.The major sources of basic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are asSHows:1.theinterviewingtheoriesand approaches ofjournalism.2.thetheoriesand approaches offieldinvestigation of sociology.3.the theories of life accumulating and Realm experiencing of literature.It is an obvious fact that reportage interviewing and investiga. ting difers in a degree from joumalism and field investigating in the purposes and text speciifcation requirements. Key Words:reportage writing;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theorise of journalism;field investigation (责任编校: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