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来源:华拓网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纵卷叶螟越冬、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幼虫发育及残留虫量、大田虫量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资料整理与归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 2 术语和定义

2.1 越冬区 hibernating area

稻纵卷叶螟能安全度过冬天的区域,通常指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 …… 3 越冬调查 3.1 调查地区

在以本地越冬虫源为翌春主要虫源的地区进行。 3.2 调查时间 冬后成虫羽化前。 3.3 调查方法

选取稻田、绿肥田及田边、沟边等主要越冬场所,共取样20m以上,调查稻桩、再生稻、落谷稻、冬稻及杂草上的幼虫和蛹的越冬情况1-2次,统计死、活幼虫和蛹数及被寄生数,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1。 4 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 4.1 田间赶蛾 4.1.1 调查时间

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常年始蛾期前一周开始,至当代蛾盛期结束为止。 4.1.2 调查方法

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块,每块田调查面积为50-100m2以上,手持长2m的竹竿沿田埂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用计数器计数飞起蛾数,隔天上午9时以前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4.2 雌蛾卵巢解剖 4.2.1 调查时间

在主害代及其上一代蛾的主要峰期,结合田间赶蛾进行, 4.2.2 调查方法

在赶蛾的各类型田块中用捕虫网采集雌蛾20-30头,带回室内当即解剖,镜检卵巢级别和交配率,剖查2-3次,如迁出代成虫迁出时期内遇多阴雨天气时,再剖查1-2次,结果记入附录A表A3。

5 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 5.1 调查时间

在各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大田防治结束后,四龄幼虫盛期进行一次。 5.2 调查方法

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2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50-100丛,剥检所有卷叶虫苞,记录各虫态数量和被寄生虫数,计算各虫态百分率、虫口密度、卷叶率、寄生率,结果记入附录A表A4。 6 大田普查

6.1 卵量调查 6.1.2 调查时间 各主害代发蛾高峰期 6.1.3 调查方法

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2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10丛,目测所有叶片有效卵、寄生卵、干瘪卵数,调查1-2次,结果记入附录A表A5。 6.2 幼虫发生程度调查 6.2.1 调查时间

在主害代施药防治前2龄幼虫盛期,田间普遍发生卷叶时进行。 6.2.2 调查方法

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面积不少于1hm2,采用大田巡视目测法,目测稻株顶部3片叶的卷叶率,并以此确定幼虫发生级别(参考附录C表C1),结果记入附录A表A6。 6.3 稻叶受害率(程度)普查 6.3.1 调查时间

主害代防治结束,危害基本定局后进行。 6.3.2 调查方法

抽样同6.2.2,目测稻株顶部3片的卷叶率,并以此确定稻叶受害程度(参考附录C表C2),记录各级别所占田块数及比例,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7。 7 预测方法 7.1 发生期预测 7.1.1 世代划分法

世代以成虫为起点,命名方法如下:

用中文数字标出全国统一划分的世代,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出相应的地方称呼世代,如:统一世代为第四代,地方相应世代为第二代,写成“第四(2)代”,适用于除海南南部以外的所有非周年繁殖发生区,全国稻纵卷叶螟世代划分参照附录C表C5。 7.1.2 历期法预测

由田间赶蛾查得发蛾高峰日,加上当时的产卵前期(外来虫源为主的世代或峰次不加产卵前期)、卵期和一龄幼虫历期,预报二龄幼虫期。 7.2 发生量预测 7.2.1 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虫源地的残留量及发育进度,结合本地雨季和高空大气流场的天气预报,分析迁入虫源多少。如虫源地防治后残虫量多,羽化盛期当地气候对迁入有利,则迁入量可能偏多。 在本地虫源为主时,可根据残留量多少,分析下一代发生趋势。 7.2.2 根据蛾量预测

根据田间蛾量,结合雨季的长短、雨日、雾露、温度、湿度情况,结合水稻生育期和长势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 7.2.3 根据卵量作短期预测

根据卵量,考虑气候、天敌等影响因子,运用稻纵卷叶螟生命表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作出预报。

8 数据汇总和传输 8.1 主要传输工具

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 8.2 模式报表

按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其中,发生程度分别用1、2、3、4、5表示。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迟)、减、少、低用“-”表示;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9 调查资料表册

全国制定统一的“调查资料表册”的样表一份(见附录A),供各地应用时复制。用来规范各区域测报站测报调查行为,保证为全国数据库积累统一、完整的测报调查资料。其中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各项调查内容须在调查结束时,认真统计和填写。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稻纵卷叶螟

( 年)

测报站名 盖章

站址

(北纬: 东经: 海拔: )

测报员

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表A1 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表

调查日单 期 (年月位 日) 点 场所 种类 m 虫 虫 生 蛹 蛹 生 壳 2幼虫数 地 越冬植被面积 取样蛹 数 活总总死幼虫蛹寄死虫亡寄生生虫数 数 率% 率% 率% 活虫备 量/ 667 注 m2 活 死 寄 活 死 寄 蛹

表A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记载表

调 查 稻作类单 位 日 期 (年月日) 世代 型 品 种 生育期 面 积(m2) 赶 蛾 蛾量(头) 量(头) 折合每亩蛾备 注

表A3 稻纵卷叶螟赶蛾剖蛾记载表

单 位 调 查 世 各级卵巢雌蛾头数(头)和所占比例(%) 交配率 备 注 日 期(年 剖蛾月日) 代 数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四 级 五 级 头数 比例 头数 比例 头数 比例 头数 比例 头数 比例 %

表A4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表

活 虫 数 调查单 日期 (年位 月日) 代 田 种 期 数 型 育 丛数 头 % 头 % 头 % 头 % 头 % 头 % 头 % 数 虫% % 丛 世 类品 生 查虫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调总 幼 虫 蛹 蛹 壳 幼率 率 0生生叶0667m2 寄寄卷1虫 量

表A5 稻纵卷叶螟田间卵量调查表

单 调查日

调查

期(年月

地点

日)

类型

丛数 粒数

卵数 卵数 卵数 数

卵量

调查总卵

有效寄生干瘪孵化卵有效

率% 率% 率%

其 中

百丛

寄生干瘪孵化

表A6 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普查记载表

代表单 位 调查日调查期(年月地点 日) 代 田 期 数 m2 数 型 育 田块667 田块% 世 类 生 调查面积一 各级别所占田块数及百分比 备 二 三 四 五 田块% 数 数 田块% 数 田块% 数 田块% 注

表A7 稻纵卷叶螟危害情况普查记载表

代表单 位 调查日调查期(年 地点 月日) 代 田 期 数 m2 数 型 育 田块667 田块% 数 田块% 数 田块% 数 田块% 数 田块% 注 世 类 生 调查面积一 二 三 四 五 各级别所占田块数及百分比 备

表A8 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

水 稻 水 稻 类 型 播种面积面 积 面 积 减产面积 (吨) (吨) 发 生 防 治 受 害 挽回损失 实际损失 (吨) (公顷) (公顷) (公顷) 双季早稻 双季晚稻 单季中晚稻 其 它 合 计 简述发生概况和特点: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稻纵卷叶螟模式报表

表B1 稻纵卷叶螟模式表

本候大本候大田普本候大本 候 填 报填 报水 稻 单 位 日 期 生育期 (头/亩) (头/亩) (头) 量(粒) (%) (%) 田间蛾量田间蛾量虫 量 百丛卵叶率的比例本候平均本候最高查百丛田普查平均卷植面积型田 注 田普查积占种主 害类 备 发生面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注:汇报时间从灯下或田间开始查见稻纵卷叶螟至水稻收割,华南、江南稻区4月初,长江、江淮稻区5月初开始,每月逢1、6、11、16、21、26日收集。每逢1、6日汇报。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划分指标

表C1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生级别分类表

分 蘖 期 孕穗至抽穗期 级 别 卷叶率(%) 虫 量 卷叶率(%) (万头/667 m2) 虫 量 (万头/667 m2) 一 <5.0 <1.0 <1.0 <0.6 二 5.0-1.0 < wi> 添加时间:2009-12-25 下午 05:02:00 点 击数:192 稻飞虱发生程度分五个级别标准。一级(轻)程度为百丛虫量(头)<500,二级(中偏轻)程度为百丛虫量(头)500- 1000,三级(中等)程度为百丛虫量(头)1000—2000,四级(中偏重)程度为百丛虫量(头)2000- 3000,五级(重)程度为百丛虫量(头)>3000。

水稻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

日期:2011-09-23 来源: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分级标准 叶瘟:1级 零星发生,仔细调查方可见病 2级 发病稍多,病叶集中在下部 3级 发病普遍,病叶集中在中、下部 4级 发病较重,病叶集中在中、上部,出现少量落塘 5级 发病严重,有明显落塘 穗稻瘟:1级 零星发生白穗,全田损失率在5%以下(不含5%) 2级 全田损失率在5―10%(不含10%) 3级 全田损失率在10―25%(不含25%) 4级 全田损失率在25―50%(不含50%) 5级 全田损失率在50%以上 防治方法: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原。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5)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抓住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1)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抓穗瘟。防重于治,叶瘟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时期。

(2)主要农药要交替使用,喷药应选择在早晚,(早上露水干为宜或下午4点之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