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聚焦新课改,落实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华拓网
聚焦新课改,落实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存问题,从科学开展语言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能力、找准审美教育渗透点发展学生鉴赏与创造能力、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前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集中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这就对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教学设计,科学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提高教学成效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但是现阶段,教师以学生为对象,对其进行核心素养培育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基于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工作,则需要引起一线教师深思。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语言能力有待提高

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环节,通过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识字、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书面文字能力,不够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此外,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盲目推进教学活动,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籍,甚至个别教师会以强制措施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很容易让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在此种情况之下,不利于学生词

句储备量的增加,进而导致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语句不通、逻辑思维混乱等。

(二)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缺失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因受年龄较小因素的影响,生活学习经验相对匮乏,认知水平不高。在面对问题时,会将更多的希望放在教师、家长身上。不仅如此,有的学生难以对问题进行独立解决,需要他人的引导方可处理。探究其中的主要成因则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缺失。深入到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以“填鸭”“灌输”等硬性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很少会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依赖心理,成为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鉴赏与创造能力欠缺

鉴赏创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借助多种活动,如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围绕文学作品对其进行解析,由此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进而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前,在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内,以语文学科为载体,部分教师思想观念中依旧残留一些应试教育因子,重视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在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则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具体来说,在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教学中,部分教师只会就文本进行教大学讲解,很少会为学生提供鉴赏练习的机会。在弱化学生审美鉴赏意识的同时,也会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

(四)文化传承能力不足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作品,其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这对学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强化,具有良好作用。可是在小学生群体当中,部分学生相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更加青睐西方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在教学期间,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忽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不仅会降低学生理

解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 (一)科学开展语言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与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环节。对于教师而言,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要注重其语言能力的培养。以语言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落实核心素养,践行新课标精神。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思想观念当中进行转变,以新课标精神为引领,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注重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语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含量,促使学生持有浓厚兴趣投身到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当中,实现核心素养发展与语言活动之间的深层次融合。

以《小青蛙》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电教设备,在单子白板中的田字格为学生展示“清”“晴”“眼”“睛”“保”“护”等汉字,让学生在观察汉字结构组成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组词,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深化学生的汉字印象。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这篇文章主要讲解了什么故事呢?小青蛙有什么特点?青蛙吃了害虫之后有何作用?”各小组围绕这些问题交流讨论。通过这一语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大有裨益,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证明。

(二)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能力

立足新课标背景之下,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语言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确保每一名学生投身其中,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分享表达,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可以了解问题的不同切入点。在相互学习中通力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从而实现班级内每个层次学生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教师要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例如:在《蝙蝠与雷达》课文的教学讲解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布置下发任务:(1)雷达的工作方式是什么?(2)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分析,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何种关系?(3)在生活中,是否有和“蝙蝠”与“雷达”类似的现象成果呢?如果有,请说明。随后,各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密切关注,在学生讨论出现困难时,适当介入其中加以引导。讨论结束后,组内代表阐述观点,教师点评并归纳总结。在这一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对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有着良好作用。

(三)找准审美教育渗透点,发展学生鉴赏与创造能力

立足于新课标背景之下,对于教授小学生语文课程的教师而言,要妥善处理好语文课程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基于语文教学,找准审美教育的渗透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层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优美文章经典语句进行反复诵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美,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视频及图片,将与秋天有关的景色为学生进行呈现,引导学生欣赏。随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在其中寻找与水泥道描写有关的词句,从修辞手法、效果、思想情感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鉴赏。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文学创作。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如此,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词句储备量。

(四)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教师要对语文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高效化整合,在现有教学范围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不仅如此,还需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基于语文教材,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学生

加深对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端正学生的文化传承态度,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践行新课标精神。

例如:在《传统节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为学生讲解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如传统节日的诗词、描写传统节日的文章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帮主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中西方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落实核心素养。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新课标研读能力和语文教材分析能力,明确核心素养内涵,于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任务,践行课标精神,让学生的各项能力朝着全面化和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当前,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面临一些问题,如学生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独立思考与解决能力缺失、鉴赏与创造能力欠缺、文化传承能力不足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予以重视,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借助科学开展语言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能力、找准审美教育渗透点发展学生鉴赏与创造能力、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等策略的实施,于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彰显课程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2):197.

[2]张瑾颖.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一课的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2(31):80-82.

[3]杨彦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7):78-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