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华拓网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任玉秀

专 业: 草业科学

主考学校:__ 甘肃农业大学_ _ 准考证号: 440111101041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鱼小军副教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年月日

14

草业专业 XX专业 本科论文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The Sanjiang source area ecological stat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任玉秀 Ren-Yu-xiu

15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三江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湖泊萎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三江源地区的人口可持续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三江源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三江源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任玉秀

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

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地区的草地生态问题引起了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三江源 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1、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全区经济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三江源地区虽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

15

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因此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1.2三江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三江源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耸立于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夏季,青藏高原的荒漠草地、戈壁具有很强的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成为一个巨大热源,使其上空形成一个强盛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即青藏高压。它引导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空的部分暖湿气流北上,而后稍加转向进入我国东部地区,给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带来充沛降雨。冬季,青藏高原又如同一块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着自北极南下的寒冷气流,在东亚东部地带由于没有类似屏障的保护。另外,科学研究发现,三江源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还是中国气候变化“启动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每隆升到一个大气热动力学临界高度时,都使地质气候和环境发生一次划“世”代的变化,也即每个地质的开始都基本与青藏高原海拔达到某一临界高度的时间相吻合。由此可以说,三江源地区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不仅是全球气候的被动适应者,也是亚洲及北半球气候的主动创造者。

1.3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如果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不仅对其环境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生命系统如生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也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三江源地区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物种,使该地区成为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中心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基因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三江源是现代众多珍稀高寒野生动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唯一家园,是中国这个大生态系统生

14

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次,三江源的高寒生态系统属于原生环境,是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三江源地区无论在物种多样性还是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都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生态组成和生物资源宝库,也是我国人与动植物是否和谐相处的试金石。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由于海波高、气候条件恶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代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日益加大,使得三江源地区生态面临严重危机。近年来,在三江源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减少、江河断流、草场退化、物种灭绝等系列生态恶化现象接踵而至,如再不科学调整该区的人口发展战略,再不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积极治理,不仅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而且整个中华民族也可能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屏障。

2.1湖泊萎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

三江源地区原本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冰川广布,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沼泽湿地分布区。但在近几十年里,这里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缩小甚至干枯,水资源急剧减少。近20年来,三江源地区1071个湖泊萎缩,受冰川萎缩和气候干旱化等影响,黄河、长江在源头地区水流量持续减少,特别是黄河表现最为明显。三江源地区河水径流量的记录从1956年开始,根据记录,三江源地区1956年——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70.20亿立方米,1991年——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29.70亿立方米,下降了10.90%,其中黄河源区下降幅度最大。

2.2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根据不同年代的卫星解释分析资料,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场面积已达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46%。其中,黄河源曲中度退化草场面积380万公顷,占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8%;长江源去有退化草地面积253.29万公顷,占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2.4%。由于草地退化,三江源地区单位草地产量明显下降,受草场植被退化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沙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大。三江源原生生态景观逐渐破碎化,植被演替呈化、荒漠化,有约700户牧民近三千人丧失了放

15

牧的草场,沦为“生态难民”。

2.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三江源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并存交错,原始生态十分脆弱。根据2000年底三次遥感普查资料,青海省三江源第三区经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09%。其中黄河源区378万公顷,占黄河源区总面积的35.04%,长江源区经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489万公顷,占长江源去总面积的29.64%。澜沧江源区经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4万公顷,占澜沧江源区总面积的25.28%。三江源地区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既损失了本地区宝贵的土壤,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又造成下游河道淤塞,危及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行洪不畅,引致洪涝灾害频发。

2.4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过去,在三江源地区,藏野驴、野牦牛、岩羊、雪豹等野生动物和星叶草、藏蒿、青藏苔草等野生植物广为分布,川贝母、藏茵陈、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随处可见。但近年来,由于当地环境的不断恶化特别是大面积师弟的退缩,以及不法分子队珍稀野生动物的大肆偷猎、对虫草等药用植物的乱采滥挖,区内的生物物种分布区正在加速缩小,一些物种目前已成为濒危物种,其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正在锐减。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由原来的十万余只下降到了现在的三万余只;据调查,玛多县适度放牧的草场植物种类已达108种,而由于过度放牧,植物种类降至10种左右。三江源生物多样性萎缩,不仅会破坏该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其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而且使该地区特有的、适应高喊生境的、具有强大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的遗传基因优势受到威胁,有可能给人类的未来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三江源地区,人口总量虽然不多,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系统独特,分布地区至今还保持这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后添加恶劣及人类的破坏活

14

动,生态退化趋势明显;自然环境总体尚好,空气清新,河水清澈,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也愈益显现。因此,三江原地区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1三江源地区的人口可持续发展

第一、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布局。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合适人口规模问题,三江源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还必须实施移民工程,减少现有人口规模。

第二、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人口素质对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就会转变,就能有效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其次,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就业渠道就会增加,农牧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就会加快,草原牧场的人口承载压力就能减小;再次,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必然增强,就会采取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3.2三江源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近年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法分子深入三江源地区大肆盗猎,成千上万的人涌入三江源采挖虫草,致使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草场也遭受毁灭性破坏。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一是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坚决打击盗猎行为;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江三江源地区的虫草采挖规模预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保护三江源地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四是对部分特别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还应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合理使用草地资源、水资源。虽然草地、水等均属可再生资源,但由于其后天见恶劣,三江源地区的草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为此,必须加大三江源地区的草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力

15

度:一是要科学研究三江源草地资源的生长发育规律,准确界定各片草场的设和载畜量;二是加大草场建设投入,引进先进饲养技术和优良牲畜品种,提高牧草利用率;三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保护水源涵养区生态植被,采用节水型生成技术,使三江源地区江河湖泊经久不息、永葆明净清澈;四是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加大人工降雨的力度,增加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3.3三江源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是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进一步完善对农牧民的补偿措施,适当延长补偿期限,使三江源的森林草场能过得以休养生息、自我恢复;二是要积极实施生态重建工程,对一些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荒山荒坡、沙丘等地,政府要投入资金进行治理。具体实施方式可采取招标、个体承包、企业化经营等模式,这里面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要到位,政府是三江源区环境治理义不容辞的责任主体;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并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在三江源人口聚居区修建必要的环保设施,防止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是要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三江源地区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扼制。

总之,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是一项长期的宏伟工程,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不仅需要大量投资和国家队总体规划,也需要当地所有部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工程参与者心底,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

14

参考文献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编委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M],青海省人民出版社2002.198、181、180

2、王天津,青藏高原人口与环境承载力[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227—230

3、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69—175

4、王邵武,董光荣。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演变评估:第一卷——中国西部地区环境特征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4—155 5、王宏昌,中国西部气候——生态掩体历史及展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91

6、青海省水利厅青海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04)[R].2005.37/29 7、青海农业地理编写办公室,青海农业地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6.114

8、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Z]。2000.15

15

致谢

本论文在拟定过程中得到鱼小军副教授的耐心指导,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老师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作风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不仅授予才智,而且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对李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我无法用言语表达。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和朋友,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请在这里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