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20215=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战略思考=宋振东

来源:华拓网
第14卷第1期2012年2月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14No.1Feb.2011

【钱学森与科技哲学研究】

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战略思考宋振东,董贵成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钱学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构筑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甚至人类知识体系的总体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指导思想;前科学技术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深厚土壤;

,从着眼点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由11个要素三个层次构成。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划分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运用“矛盾论”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侧重点之不同来研究整个客观世界;三个层次的划分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运用“实践论”

来划分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两个突出的特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前科学技术体系;人类知识体系;战略思想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12)02-0001-10

人类正深入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五个层探索不同时空范围的客观世界。处于宏观层次次,

中的地球又产生了生命和生物,出现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的和人造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体系。对客观世界的所有研究在国内形成了大约一千多个研究领

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学科的出现域和四千多个学科,

是毋庸置疑的。

钱学森所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是他

[1]93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状况,归纳出11个紧密相连的科学技术大部门。这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综合运用了矛盾论、实践论、系统论方法对科学分类的一大创新。他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1大科学技术大部门的划分不在于各学科研究对象之不同,因为研究对象都是统一的,即整个客观世界,而在于它们所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钱学森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精心构筑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框架,对整个人类知识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试图找出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出各门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从整体上对钱学森构筑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作一个整体描述是必要的;对于横向科学技术大部门的划分和纵向的层

*收稿日期:

次划分进行概述也是有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构筑科学技术大部门的科学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思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融会、相互联系、彼此牵涉的层次清晰、结构明朗的有机的整体。

一、钱学森对人类知识体系总体结构的战略思考

如图1所示,人类知识体系是一个阡陌交通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前科学技术体系三个大的子系统组成的,但是这三个子系统并不是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的,而是逐渐深入、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之间形成了清晰明快的三个层次。前科学技术体系奠基底层,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横跨中间,马克思主义哲学

[2-3]

。体系高高在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子系

统、一级层次又可以分为核心、部门哲学、横贯哲学、哲学思维、一般认识等多个二级层次。马克思

——辩证唯物主义至高无主义哲学的核心、总论—

——11个部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论、桥梁—

哲学,即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人学、军事哲学、地理哲学、建筑哲学和美学并列其下。这两个层次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和主体部分。横贯哲学中的

2011-09-21

作者简介:宋振东(1975—),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钱学森战略思想。

—1—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分别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相对应,其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可以归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横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保护带。一般认识和哲学思维分别与前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不成文的实践感受以及实践经验知识库和哲学思维这两个层次相对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围环境。虽然这两个层次暂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但是经过提炼,可以升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去。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横向的部门和纵向的层次。横向的部门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数学科学技术、系统科学技术、思维科学技术、人体科学技术、行为科学技术、军事科学技术、地理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技术、文艺理论创作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纵向的层次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

第14卷

前科学技术体系也包括横向的部门和纵向的层次。横向的部门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一一对应的,这样划分部门的归属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前科学技术体系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状态,前科学技术的研究亟须加强。纵向的层次可以按照钱学森的方法暂时分为不成文的实践感受以及实践经验知识库和哲学思维两个层次。

,如果把人类知识体系看作一个“人”那么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头,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人的躯干,前科学技术体系是人的四肢。如果把人类知识

“树”,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花体系看作一棵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树干和枝叶,前科学技术和果,

体系是树的根和根须。不成文的实践感受是根须,实践经验知识库和哲学思维是主根;工程技术是树干,技术科学是树枝,基础科学是树叶;11个部门哲学是树开的花,辩证唯物主义是树结的果实。

—2—

第1期宋振东,董贵成: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战略思考

立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客观世界

钱学森正是根据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着眼点和角度的不同,来划分科学技术为11个大部门的。他的这种划分方法,既说明了科学的各个部门都是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注意到了各个学科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区别的。横向上科学技术大部门划分的哲学基础是毛泽,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分为两个东的“矛盾论”

,一是“合二为一”。整过程,一是“一分为二”

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都是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这,根据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整个研究是“一”

客观世界的学问首先分化出自然科学,而后是社会科学;后来由于数学的广泛的应用,自然科学又“一分为二”为自然科学和数学科学;19世纪末期,由于工程技术的兴起,自然科学又“一分为二”为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20世纪中叶,基础,形成技术科学;20科学和工程技术“合二为一”

世纪80年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又“合二为,形成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一”

科学、军事科学;社会科学“一分为二”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之间又产生出建筑科学。这样各门学科之间不断地分化,又在不断地综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科体系和科学部门,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合二其实“矛盾论”既可以是“一分为二,也可以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也可为一”

”“合多为一”这么一些过程。现以是“一分为多

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总体以及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即都可以分为基础的纵向层次就是“一分为三”

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反过来,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是“合三为一”

三个层次合并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总体以及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横向部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横向上分为就是“一分为多”

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其逆过程就是“合多为,这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又可以合并为现代一”

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结构。

(二)钱学森对部门之间纵向层次的创新

—3—

二、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创新(一)钱学森对横向科学技术部门划分的创新1.运用“实践论”,从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来研究整个客观世界

横向部门的划分主要反映了各大科学技术部门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区别,横向部门之间划分的依:“部门之据是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钱学森说

分不在于学科研究对象之不同,而在于研究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划分的:对象只有一个,即整个客观”世界,人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4]

“现代科学

技术探索和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客观世界,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方法研究客观世界的不同问题时,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不同的科学技术”横向科学技术大部门之间的划分符合毛部门。

。不同的实践有不同的目的和侧泽东的“实践论”

重点,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着眼点,理论研究能深入,科学实践有效果,有利于学科的划分与研究和职业的归并与整合。实践是有目标的实践,也是有侧重点的实践。

现代科学技术分为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是按照研究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科学技术是从客观物质在时空中运动的角度;社会科学技术是从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的角度;数学科学技术是从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的角度;系统科学技术是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思维科学技术是从人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角度;人体科学技术是从人体的角度;行为科学技术是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军事科学技术是从武装集团之间斗争的角度;地理科学技术是从地球与人类社会以及宇宙天体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建筑科学技术是从人类居住环境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文艺理论创作是从美的角度,但是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客观世界。1982年,钱学森讲到:“从不同的着眼点或角度的考察,最后由各自的桥梁汇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认识的最高概括。所以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哲学,它当然要指导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科学也就这样形成一个紧密、坚实的统一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进一步研究这个体系就是”科学技术体系学的任务。

[6]

[5]

2.运用“矛盾论”,从事物之间的矛盾相互对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运用“实践论”,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划分人类知识的不同层次

,纵向之间的层次划分符合毛泽东“实践论”反映了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之间在横向之间的相互联系。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都是从实践出发;到由不成文的实践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实践经验知识库及哲学思维两个层次构成了前科学技术体系的11个部门体系;然后分别通过各部门的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三个层次逐层概括和总结,形成了11个的科学技术大部门体系;在对各自的科学技术大部门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部门哲学,对11个部门哲学进行反思,高度概括、总结提炼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反之也是成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总的指导原则,通过11个部门哲学为中介桥梁;来分别指导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研究;通过工程技术直接作用于各种实践活动中,以此来改造自然。这两条路径,一条是认识世界的道路,一条是改造世界的道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这是对面。这个过程用的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么一个过程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变得更为厚重和丰满,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研究的路径可以表示为:实践认识{前科学技术体系(不成文的实践感受实践经验知识库和哲学思维)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11个部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2.运用“矛盾论”,从事物矛盾之间相互统一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客观世界

各部门之间在横向上都与其他的部门之间有着或多或少,或密切或疏远的相互联系。横向之间的,也是根据矛盾论的综合用了毛泽东的“矛盾论”

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来进行研究的,这里主要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面。

(1)自然科学技术具有横贯各门科学的综合交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它不但能够为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的需要而发展生产力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持,而且其他科学技术大部门的发展及其现代化都表现为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硬件的创造和运用,同时—4—

第14卷

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意味着人力(包括智力)和人体物由自然力和自然物的替代和延长,它几乎综合了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各大部门。

(2)社会科学技术对横向综合作用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处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结构的社会网络之中,既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享受他人创造的社会价值,人人都是劳动者。各部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劳动,都需要依靠社会科学技术来协调发挥其积极性,更需要社会科学技术来统筹兼顾、整体协调,即全面领导、组织和管理。钱学森认为,社会技术就是一门组织管理的科学技——系统工程;就一个国家而言,是一门组织领术—

导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即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工程,核心思想就是“从整体上考虑并解。他所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工决问题”

程,包括的四个领域九个方面,大体上是与各个科学技术大部门相对应的。

(3)人类的认识是总是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数学科学技术大部门就是用来对科学技术进行量化提供工具的一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在总体层面上,人类对知识的认识是从前科学技术体系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路径;在方法论层面上,人类的认识是从定性到定量,再到更高层次的定性这样一个过程。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钱学森提出了“从定性到定”“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工程”量的综合集成法

,可谓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方法独特,别具一格。

(4)全部科学技术在内的认识知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这些系统或大或小,要素或多或少,层次或深或浅,都要作为系统来研究,才能全面,才能深入。系统科学技术大部门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前科学技术体系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从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从复杂巨系统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都是在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5)11大科学技术大部门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体系都是在实践中通过思维认识的结果,思维科

第1期宋振东,董贵成: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战略思考

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特点(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性

1984年,钱学森在北京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讲到

“什么是知识,大家常常想到的是科学,

这是很重要的知识。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还有一个约束,就是科学必须能够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体系。现在不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是一个体系,还要与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要连成一个整体。

[7]128

学技术大部门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的学问,包括思维科学技术在内的11大科学技术大部门都是思维科学技术认识的结果。思维科学技术大部门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前科学技术体系的所有知识领域。

(6)全部科学技术归根结蒂都是为了保护人体生命的需要,以发挥人体功能创造的价值。医学、体育、卫生等人体科学技术就是直接为人体生命健康而创造人的价值。自然科学技术、地理科学技术和建筑科学技术为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而创造经济价值并保护自然价值。文艺理论创作为人类心理健康需要而创造精神价值,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社会科学技术为了集合社会力量的需要而创造社会价值,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善对人的精神健康特别重要,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社会科学技术与人体科学技术一样直接属于创造人的价值,而创造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归根结蒂也是为了保护人的价值。

(7)行为科学技术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它同样具有横贯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每一个人都属于一个集体,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军事科学技术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大部门。建筑科学技术也是与其他10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8)地理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直接相关,任何一项自然技术在横向各门科学技术中的开发应用,都需要考虑对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科学技术贯穿着整个社会领域以及人的一切活动,其他10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哪一个也离不开地理科学技术。

(9)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各个层次之间自然会有它们的共同点或者相似之处,对它们的共同的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和哲学思考就分别形成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这也正是在西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也是中国的当代研究者倍加推崇的一门显学,如果每一个研究者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那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

“科学是内在

《世界物理的统一性》一书中指出:

的整体,它被分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难道这仅仅是臆想吗?”

[8]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覆盖了这根链条。:“自然科学往后会把人类的科学总马克思也预言

括在自己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钱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森称这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体化。我们并不是说一切科学将由一门科学取代,而是说科学认识与方法论在基础上存在着共性,它们本来就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这将是认识史上再一次的返璞归真或者说是相对于形而上学而言的返祖回归。

从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总体结构,到11大科学技术部门各自的体系结构,最后再综合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恩格斯早就提出的

[10]

“伟大的整体的联系的科学”,一个清晰的整体

[9]

联系的结构。当然,这远比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没有分化也就谈体系要宏伟、紧密和坚实得多

,也正是在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不上什么综合”

各自的体系中使我们看到了整体:它们共同研究的对象,都是整个客观世界,只是研究的着眼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都是紧密联系、互相衔接的三个层次,都有各自作为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并相继为其提供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及其基础科学;都有各自的部门哲学,

—5—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辩证唯物主最后汇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义这一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从这种纵向共同的层次性,到纵向层层相依,通过各自的桥梁,到最后的辩证唯物主义,这样从下到上,从左到右都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这种部门结构的一致性,代表着全部现代科学技术所拥有的共性,是整体结构的一致性。

这种整体结构还突出地反映在11大科学技术部门之间的横向交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交叉科学层出不穷,这是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发展趋势的突出反映。各类应用数学、各类系统工程几乎横断一切科学领域。现代数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系统工程又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构筑起一座伟大的桥梁,使社会科学走向社会技术。行为科学的四门系统工程同样与系统科学之间有交叉;法制系统工程和法治系统工程又是各门法的工程技术的横断技术,是法科学的内部交叉学科;在行为科学的技术科学层次的社会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都是以基础科学的心理学为指导,而心理学又在人体科学技术大部门中。人的行为也与思维有关,所以行为科学与思维科学有交叉;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之间也有交叉……

[1]104

第14卷

的罪名可能逃不了了,因为‘书’上没有呀;但我自以为不是叛道,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而阐释与发展的。

[12]

1991年11月5日,钱学森在“九十年代科技发展与中国现代化”系列讲座上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之下的系统,凡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或者还不成其为科学,而只是一些经验性的论述性的东西,我们并不排斥它,凡是发现有用的,都应吸收进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演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内容会发展变化,会有新的大部门出现。他预言,构筑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13]155

2.用“前科学技术体系”来丰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人们经验的总结被系统化后就成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毕竟还不能叫做科学

[14]

。科学并不是一

个孤立的经验体系,而必须纳入到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能够同其他部门相融合一致,才算进入了科学的体系。钱学森阐述过科学与“前科学”的问题,他认为科学是很重要的知识,但是现代的科学必须能够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体系。现在不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是一个体系的,还要与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要连成一个整体。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人从实践中认识得到的经验还没有进入到科学的结构里面去,这些经验也是知识

[5]128

学森特别强调科学的整体性。1985年,在谈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图表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阐述

[11]

(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开放性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来指导“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以马克思以哲学为指导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不包含在其中,但是,划在体系之外不等于不予考虑。对于古今中外,好的、精华的、优秀的就批判地吸收;坏的、糟粕的、荒谬的就抛弃。这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但对外国的科学技术、优秀文化是开放的,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样也是开放的。1984年11月1日,钱学森对新建立的现代科学技:“我上面讲的整个术体系作过准确的评价。他说

知识体系的结构大大超出传统的知识分类法,是经典著作中没有的,是不是‘离经叛道’呵?离经—6—

。人类的精神财富、知识、信

息,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部分是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实践的经验……因为客观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无情无尽的。人现在认识到的客观世界,不管是科学还是前科学,只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情况是在变化的。前科学如果条理化了,可以纳入到科学的体系里。前科学的内容也将随着人类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而丰富和发展

[7]128-129

3.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客观实践包括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对于这些新的知识也要采取开放的态

第1期宋振东,董贵成: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战略思考

,“不然怎么知道缺还是不缺啊?一技术体系结构

。画这个表就清楚了,在那儿有个缺”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实践目标。钱学森研究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学的目的就是用它来帮助组织、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制定规划、计划。钱学森后期的工作目的是相当明确的,就是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方法和组织管理技术。钱学森在航天事业中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工程思想和总体设计部的组织管理方法。钱学森从推广这种方法入手,提出建立社会系统工程和国民经济总体设计部的重大思想。钱学森发现,要运用系统工程和总体设计部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必须有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支持,从整体上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钱学森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直,“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从达的坚固桥梁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工程

集成研讨厅体系”“总体设计部”“大成智慧学”等概念来自于实践、形成理论又应用于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二)为“大成智慧学”提供知识源泉所谓大成智慧,就是集古今中外的哲学、科学技术和前科学知识之大成,获得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的智慧,这种智慧主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上

[15]

度,要研究怎样把这新的经验、新的知识逐渐地提升到科学的高度,吸收到我们的科学技术体系中来,以此来丰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前没有现在的形态,将来也会继续往前发展,门类也会逐渐增多。1979年,钱学森就认识到,科学技术体系学是科学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就是科学技术的分门别类,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科体系的发展、演变、重新划分,老学科的消亡或归并、分化,新学科的产生、成长和壮大。科学技术的各个学科组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与整个科学技术活动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体系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分工和协作发展的系统反映。一个良好的科学技术体系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二是能够预测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方向。第二个条件实际上表明了科学体系的开放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人类丰富的实践活动息息相通,不断地吸取营养,不断地壮大我们知识的内涵。这个体系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这个体系的结构在发展,内容也在充实,每一个部分都在不断发展。

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战略意义(一)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锐利武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整体,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时,必然从一个研究范围很窄的具体问题入手,但是必须首先了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情况。只有明确了研究的任务,明确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在整个科学技术中的位置,才能减少盲目性,避免走弯路。清楚了整个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我们就可以借鉴别的科学领域里的工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也有利于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我们可以从横向上找出不健全的科学门类,从纵向上可以找出各大部门中缺少的层次和学科。钱学森之所以能够提出建立系统科学技术大部门和提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就是系统学,就是得益于现代科学

。“大成智慧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本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的成才方式

[16]

。“必集大成,才能得智

慧!”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一个严密而综合的,“集大成”的对体系,大成智慧学的基础和源泉

象,主要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广博的知识以及外围的前科学知识库

[17-18]

认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知识体系结构,树立现代科学技术及知识体系观是有效地“集大成,得智慧”的关键。钱学森1994年4月1:“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日对钱学敏指出

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大家都敞开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掌握的学科“跨度越大,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

—7—

[19]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学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13]

第14卷

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与情感密不可分

[21]

大成智慧是如何“集大成”的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们可以明确“集大成”的几个途径: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彼此融会(理工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贯通(文理结合);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比翼双飞(科艺结合);科学技术普及与创新并驾齐驱(科普);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等量齐观(理论联系实际);前科学与科学技术共同发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哲学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科技与哲学结合);政治与科学技术齐头并进(科技与政治结合)。这八个结合主要是在知识层面上的。

(三)为“大成智慧教育”提供智慧法宝大成智慧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993年10月7日钱学森在致钱学敏的信中提出大成智慧教育的整体学制改革的方案,大成智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

(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

(2)理、工、文、艺结合,

悉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知识

[14]

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对指定教育体系、教育计划和编写大成智慧教材都具有指导意义。钱学森不仅探索了科学技术整体的客观结构,同时也深入到微观知识结构之中,有利于教育部门依照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而有效地掌握科学技术,遵循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来制定教育体系、设置专业、安排课程、组织教学和编写教材,为迅速而有效地培养“大成智慧者”提供理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最有效果的教育范本和成才依据。在现代科学技术,“得智慧”还需要的实施路径有:体系的基础上

加强学术组织建设,构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牢固平台;搞活学术讨论班,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氛围;加强学术通信交流,激荡原创性思维,迸发创新火花;促使学术刊物出版发行,科学创新与普及相辅相成;广泛读书看报,在信息知识上与时俱进;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

(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钱学森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主要地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个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扩大一点就是人类知识体系;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体系。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就是钱学森在1991年10月16日在“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授奖仪式上的讲话:“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和中所指出的

工程技术,而且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知识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科学技术体系,而且运用这个科学技术体系去解决中国社会。”“假设我们把这个科学技术体主义建设的问题

系建立起来了,就跟放卫星一样,完全可以用来成。”“我在今后的余生中就想促功地建设社会主义”进一下这件事情。

[22]

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

。从文化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仿

:“我们从佛是向历史的复归,实则如钱学森所说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伟人,走到19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再走到20世纪40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结合的萌芽。到21世纪我们又回到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他把21世纪的这种人才培养的要求看全才了。

。”作“新一次的‘文艺复兴’

[20]

真正的“得智慧”是从信息、知识、能力、情感和智慧多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特点的第五次产业革命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但是信息并不就是知识。知识包括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前科学技术体系等部分,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和科艺结合等都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能力是与知识密不可分的,其实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然包含着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8—

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的飞跃。科

第1期宋振东,董贵成: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战略思考

行为、军事、地理、建筑、文艺等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11个要素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构成。

11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划分的创新之处在于运,从事物之间的矛盾相互对立的角度用“矛盾论”

,从着眼点来研究整个客观世界;运用“实践论”

和侧重点的不同来研究客观世界;运用“系统,从系统的要素之区别来研究客观世界。三个论”

,从理层次的划分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实践论”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划分人类知识的不同层,从事物矛盾之间相互统一的次;运用“矛盾论”

,从系角度来研究整个客观世界;运用“系统论”统的层次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客观世界和整个人类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两个突出的特点。这里的整体是否定之否定的整体,是在整体基础上,通过分析进行细致的研究之后的整体,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体。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内部11大科学技术大部门之间的和三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是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前科学技术体系属于外因。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前科学技术体系都属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要素或者一个子系统。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开放性就在于它是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它既向上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开放,又向下面的前科学技术体系开放;还向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开放,它是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同时它又是多层次的,不但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层次开放,而且还在部门哲学和实践经验知识库和哲学思维层次上开放,所以它是多层次的。

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又会引起产业革命,也就是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最后出现产业革命。钱学森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进行分析,认为社会形态有三个侧面,即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三个形态的飞跃式变化就是革命,分别是产业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分别对应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侧面: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另外加上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客观环境的地理建设

[13]153-154

钱学森结合我国的世纪情况,从总体上提出了一个清晰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包括科技经济建设和人民体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括民主建设、体制建设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地理建设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包括三个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设四大领域九个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经济科技建设是中心,这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但是各个方面又必须协调一致,不能丢掉任何一个方面,才能高效率运转。钱学森还专门提出要建立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计部。

结语

钱学森运用系统方法对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体构思,形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前科学技术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人类知识总体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指导思想,前科学技术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深厚土壤。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由自然、社会、数学、系统、思维、人体、

参考文献:

[1]王文华.钱学森学术思想[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黄顺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前言[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3.

[3]黄顺基.马克思主义的新问题———钱学森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2(5):1-14.

[4]钱学森.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学怎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M]∥陈华新.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

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9.

[5]钱学森.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M]∥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创建系统学(新世纪

—9—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6.

第14卷

[6]钱学森.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谈科学技术体系[M]∥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63.

[7]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M]∥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18.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245.

[11]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M]∥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4:116-117.

[12]钱学森.与《文艺研究》编辑部座谈科学、思维与文艺问题[M]∥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4:104.

[13]钱学森.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创建系统学(新世纪

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4]黄顺基.经典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9.[15]黄顺基.从系统工程到开放的巨系统[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1-9.[16]钱学敏.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J].中国工程科学,2002,4(3):6-15.

[17]魏宏森.钱学森对系统论的创新———系统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3):7-15.

[18]苗东升.系统科学家钱学森[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6-22.[19]钱学敏.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86.

[20]钱学森.1993年10月7日致钱学敏(二)[M]∥钱学森书信选(下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825-826.[2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22]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10-17(01).

(责任编辑:鞠衍清)

QianXuesen’sStrategicThoughtonGeneral

Framework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

SONGZhen-Dong,DONGGui-Cheng

(SchoolofMarxismStudies,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102249,China)

Abstract:GuidedbyMarxism,QianXuesenbuilt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andeventhegeneralframeworkofhumanknowledgesystemwithsystematicmethod.TheMarxistphilosophysystemistheguidingprinci-ple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Theformer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isthedeepsoiltoenrichanddevelop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The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consistsof11es-sentialfactorsatthreelevels.Theinnovationindividingthe11bigscienceandtechnologydepartmentsmainlyliesinutilizingthecontradictiontheory,bywhichtoresearchtheentireobjectiveworldwithdifferentstartingpointsandfocuses.Theinnovationindividingthethreelevelsmainlyliesinutilizingthepracticetheory,bywhichtodividethelevelsbytheclosedegreeoftheunionoftheoryandpractice.The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isprominentlyintegratedandopen.The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isofgreatstrategicsignificance.

Keywords:QianXuesen;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Marxistphilosophysystem;former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humanknowledgesystem;strategicconcept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