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十课 为学一首示子侄

来源:华拓网


第十课 为学一首示子侄

作者

1.彭端淑,清朝人.著有白鹤堂文稿,白鹤堂诗稿.

题解

1.「为学」就是 , .「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对晚辈谈做学问的道理.

2.主旨:人不论资质高下,只要能立志向学,努力不倦,就能有所成.

3.修辞:对比,举例(蜀鄙二僧的故事).

课文第一段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原 文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分别吗 若肯学,

就算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起来;若不肯学,

就算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起来了.

天底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去做,那麼困难的也变成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麼容易的也就变成困难了.

翻 译

选择

1.( )何句与「为之,则难者以易矣」意义相同 (A)事非经过不知难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成功为失败之母 (D)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 )为学一首示子侄全文的主旨是:(A)立志 (B)天下无难事

(C)力学不倦 (D)机运可贵.

3.( )为学一首示子侄一文的写作目的是: (A)警惕世人 (B)批评时政 (C)训勉晚辈 (D)自我警惕.

课文第二段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

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 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原 文

我的资质聪明,胜过别人一倍;我的才能敏

捷,胜过别人一倍.

若抛弃不用,那愚昧和平庸情形就跟别人没

差别了.可见愚昧,平庸,聪明,灵敏的作用,那有不变道理呢

我的资质愚昧,比不上别人的聪明;我的才

能平庸,比不上别人的敏捷.

我天天去学习,经过长久时间都不懈怠;到了有成就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麼是愚昧和平庸了.

翻 译

解释

1.不「逮」人:

2.「迄」乎成:

3.倍人:

4.屏弃:

5.岂有「常」哉:

选择

1.( )由「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可证明: (A)聪敏不可恃 (B)学而不思则罔 (C)青出於蓝而胜於蓝 (D)昏庸不可限..

2.(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文意与下列何者无关 (A)聪明反被聪明误 (B)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C)有志竟成 (D)勤能补拙.

课文第三段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原 文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程;富

和尚没去成,可是穷和尚却到过了.人们在

立志上,反而比不上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

有.贫穷的和尚告诉富有的和尚说:「我想要

前往南海,你认为怎麼样 」

富和尚问:「你凭什麼去南海 」穷和尚答:

「我一个瓶子,一个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前去,都不能实现.你凭什麼前往呢 」

第三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前往南海的事情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脸色.

翻 译

语词练习

解释

1.贫者「语」富者:

2.吾欲「之」南海:

3.何恃:

4.越明年:

选择

1.( )下列各组「 」中的字,何者意义相同 (A)西蜀之「去」南海/相「去」复几许 (B)岂有「常」哉/家贫不能「常」得 (C)蜀之「鄙」有二僧/遭人「鄙」视 (D)贫者自南海「还」/「还」来就菊花.

2.( )下列各句,何者不是疑问句 (A)天下事有难易乎 (B)子何恃而往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 )「吾欲之南海」的「之」字,是「前往」的意思.下列各项的「之」字,何者也是「前往」的意思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西蜀「之」去南海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4.( )「有个穷和尚要凭著一瓶一钵,到南海去朝圣;另一个富有的和尚,却要等存够了钱才去.当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时,富有的和尚还没有出发.」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为何 (A)在山脚下徘徊的人,永远到达不了山头 (B)宁可光明的失败,决不要不荣誉的成功 (C)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D)崎岖的道路,将通往光明,璀璨的前程.

5.( )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文中「子何恃而往」乃: (A)表推崇,认为自己比不上贫者立志前往的勇气 (B)表怀疑,认为贫者只凭一瓶一钵不可能到达南海 (C)表感叹,叹自己筹画多年,却未能前往 (D)表疑问,要知道贫者究竟依靠何物前往南海.

6.( )「吾一瓶一钵足矣.」这句话的意思是: (A)行李轻便,容易行走 (B)修养有道,无须道具 (C)沿途化缘,步行前往 (D)佛家瓶钵,功用极.

7. ( ) 为学一首示子侄一文中举「蜀之鄙有二僧」之例是为了说明:

(A)人之贫富与成就高低无关 (B)宗教信仰可激发巨大力量(C)毅力决心是做事成败的关键 (D)学问来自不断的学习与质疑.

8. ( ) 甲)西蜀之「去」南海(乙)他们「去」不好(丙)曾不吝情「去」留(丁)只在明日就要「去」了.以上四个「去」字意思: (A)甲乙同 (B)乙丙同 (C)丙丁同 (D)乙丁同.

课文第四段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

原 文

资质昏庸,愚昧的,在成就上看来可能会受

限制,但若肯努力,也非绝对会受限制;可

见不使愚昧和平庸的资质限制自己,而努力

不懈怠的人,才是自立奋发的人.

因此,虽然资质聪明,灵敏的,在学习过程较有依靠,但却不能凭藉它不劳而获.如果自以为有聪明,灵敏的资质可倚仗,於是就不肯努力学习,那是自取失败的人

翻 译

语词练习

选择

1.(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这是属於那一种类型的人 (A)凡事都能看得开

(B)大丈夫能屈能伸 (C)好汉不吃眼前亏 (D)聪明反被聪明误.

2.(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句话可与第一段哪一句相呼应 (A)天下事有难易乎 (B)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C)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3.( )下列何者具有对照关系 (A)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C)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D)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 )为学一首示子侄文中,谈为学之道在於: (A)聪敏可恃 (B)天下事,为之,则易者亦难 (C)昏庸可限 (D)不论资质高下,都应该力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